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  确实迷途还不算远,觉察到今天的正确,昨天的错误。

       [出典]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注:

       1、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2、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还唠唠叨叨图个啥?)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可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3、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 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 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4、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即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有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掉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5、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讬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6、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7、悟已往之不谏:感悟到已经过去的错误再去挽救也是没有必要了;
知来者之可追;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让遗憾再次发生;
实迷途其未远:事实上,我走错的路(借喻错误的选择啊、做法啊等)好在还不算太多;
觉今是而昨非:想到当初去做官这是一大失策,现在觉得自己弃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选择。

    8、中国的隐士文化,五彩斑斓,它们在各个时期分别呈现出自身的特质。魏晋时期的隐士文化,便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视角: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下的对生命价值的珍视。

        田园,便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人性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故而诗人才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自责,才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自悔。

       陶渊明无疑是最完美的一个。他没有借醉来远离险恶,没有借毒来麻醉人生。他选择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清新广袤的田野,走进了人类赖以憩息的精神家园。他从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判断是非,按自己的意志处世为人。“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语),坚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将人格与自由视为生命中两个本质元素。以生命的火焰烛照他的人生里程,超然特立于一个时代之外,真正顺应生命的本质要求,做一个大智大贤之人。

透过《归去来兮辞》,我们完全可以领悟陶渊明的生命大智慧。

        9、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官场的主动放弃之归,是执着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与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而为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意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今天,当我们重新解读陶渊明时,并不是说叫人一遇到人生的挫折与磨难,便放逐自我,退隐山林,与狼共舞(这无疑是对陶渊明精神最大的误解与亵渎),而是要超越流俗,树立高标人格,从而让自身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弃其形,而取其神,才是对陶渊明精神乃至中国传统隐士文化上佳的解构与继承。

10、人生,是一个存在的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

  曾几何时,我也觉得迷惘,也觉得无助。面对时光的飞逝,面对世事的纷芸,面对壮志的难酬,思绪万千,“实迷涂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问天地之苍茫 ,叹人世之多变。然而,人生亦就是在这理想与现实中辗转,在这入世与出世中徘徊,在这有缘与无缘间飘泊。活着的时候因为精神的富足才具有生命,逝去了之后灵魂的永驻才能延续生命。人活着累一点、苦一点并不是问题,但一个人活着没有劲就大大的有问题了。无论生活怎样平凡与苦闷,无论人生怎样失意与压抑,都不要轻言没有了希望,都不要轻易放弃了努力。没有了一生的执着,没有了一生的激情,纵然是活着,活着又有何滋味?  黎阳

      1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迷失自我,没有人愿意在迷途中越陷越深。 陶渊明在这里给我们传递了找回自我的力量:路走多了,乏了,累了,就停一会,回过头看看走过的路,想想丢了什么,然后掸掸裤卷上的土,继续前行。这时滂沱大雨止,似火骄阳出,迷茫渐行渐远。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5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