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孟浩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译文]   推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农家生活和农事。

      [出典]   孟浩然  《过故人庄》

      注:

      1、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2、【注释】:

  1. 过:拜访,探访,看望。

  2. 具:准备。

  3. 合:环绕。

  4.郭:本指城郭,此指村庄。

  5. 场圃:农家的小院。

  6. 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7.至:到。

  8.轩:指窗户。

  9.就菊花:指饮菊花酒。

     3、译文1: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喝酒、赏菊花啦!

    译文2:

    老朋友宰了鸡,焖好小米饭,邀请我作客到他的田家。

    走进村里像进入另一个天地,眼前好一幅幽美的图画——

    浓密的绿树团团环抱着村庄,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主人亲热地把我迎进屋内,推开窗子也就打开了话碴。

    面对着堆金的谷场和滴翠的菜圃,我俩同饮村酿美酒,共话桑麻。

    要走了,我还是留恋不舍,满腔情谊化作两句话:

    等到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我还要再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4、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5、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融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浓妆艳抹,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所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6、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 

    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长于自然描写,与王维齐名.从《过故人庄》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怀,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温暖,因而能以朴质的语言抒发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写的环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中的一些情节,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艺术上的重复. 

     《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7、《过故人庄》是孟浩然隐居襄阳鹿门山时所写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题材普通,叙事写景朴实,语言平淡,然而,“淡极始知花更艳”。我们读这首诗,当透过平淡的外表,去感受其内在的韵味,即真趣盎然的田园风光,简约朴实的田家生活,坦率纯真的主客情谊,以及洋溢其间的诗人因政治失意而一时忘情在农事,忘怀于世事,陶醉于田园的愉悦之情。
n  
     先看诗题:题中“过”字,是访问,拜访似的意思。“故人”就是老朋友。从诗题即可知道,这是一首描写乡村访友的诗。
M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首联写应邀赴约。“具”,备办。朋友杀了家中自养的鸡,煮了可口的黄米饭,邀请诗人前去做客。这两句如谈家常的叙述告诉我们,故人是以俭朴的“鸡黍”之宴相邀,而诗人则是一“邀”就“至”。这里通过“鸡黍”这样具体细致的事物描写,点出了田家生活的情景和朋友之间的淳真友谊。所以开头两句不仅表现了田家特有的淳朴风味和朴实的农家气氛,而且也揭示出诗人与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颔联写访友途中见故人庄的景色。诗人缓步徐行,只见成排的绿树环绕着村庄,青翠的山岭斜立在城外。田园风光清新如画,而诗人快惬舒畅的感情也在景物描绘中自然流露出来。在取景布景方面,两句采用由近及远的手法。近处,连接成片的树木呈现一片葱绿;远处,春笋般矗立的山岭现出淡淡身影。绿树掩映下的村庄近景,与城郭依依相伴的青山远景,层次分明,浓淡有致,相映成趣,显示出一种和谐而单纯的农村美景。这两句是全诗的灵魂,诗人赞美了农家幽静的环境,表现出极其恬适的心情,思想感情与艺术形象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合”“斜”二字使村边的绿树和郭外的青山产生了生动的姿态,这农村图景尤如一幅风格淡远的水彩画,历历在目,把读者带入恬静而秀美的艺术境界中。这两个字的使用真可以说是一字一景,表现力很强。

     前四句写诗人来到田家、看到田家,那么他和老朋友都谈些什么呢?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颈联写与故人饮酒畅谈的情景。“开轩”,打开窗子。“场”,打谷场;“圃”,种菜的园地。这两句意为,打开窗户,正好对着一片打谷场和几畦菜地,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话着农事安排,“开轩”二字,由上联对村庄外景的描绘,转到对屋内欢晤的叙述,即由田园的自然美转写到田家的生活美。读着这两句,只觉有一种乡村风味和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我们眼前仿佛呈现打谷场上摊晒着的金色稻谷和菜园中翠绿的菜蔬,耳畔仿佛传来宾主共话桑麻的欢声笑语。这两句写得非常朴素切实。但细读起来,真不知里面包含了多少话语和多么广泛的农家事物。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关心和对朋友深情厚意地流露,使心情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说,此情此景,自然使诗人忘却了个人的荣辱得失,官场的尔虞吾诈。所以这两句不仅是叙述宾主的饮酒晤谈,而且也表露着诗人徜徉于田园,醉心于隐逸的生活情趣.在前四句的基础上,这两句把田家古风淳朴的生活环境表现得更加具体,把朋友欢聚时的欢乐气氛渲染得更为浓郁。
B  
    以上四句写的非常自然,但细细体会,就可看出诗人是以他到田家做客为线索,从村边进入村内,然后进入友人室内,并以此行踪之先后写下来的。几句合在一起,即远处是青山,近处是村边绿树,而友人居室正面对着谷场和菜园。这就构成了一幅恬静、朴素的田园风光。面对着这种纯朴的环境,诗人把世间的名利、得失、穷达、荣辱都已忘怀了。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全抛到一边去了。和朋友畅谈农事兴味很浓。此次聚会的兴味之浓,以至于还有后约。诗人喜欢这个地方,喜欢这里的生活,所以临走时他不客气的对主人说: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尾联写诗人的告别之语。诗人直率地表示,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再来观赏菊花,和你重聚。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赏菊。古人有重阳饮酒赏菊的风俗,而且这天又是亲人团聚、朋友相会的佳节。诗人主动提出重阳再会,在一般人看来似乎过于直言不讳了,然而正是不邀自来的预约,才把故人相待的热情,自己做客的愉快,以及朋友之间融洽亲密的感情和盘托出。“就”,亲近。原义是接近、靠近。这里有不邀自来的意思。为什么还要来呢?当然是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老朋友的热情款待难于忘情,是分不开的。结句的抒写正合于前几句的思想感情,并用“重阳”和“菊花”把这种感情更加深化了。“再”字也突出表现了难以忘怀的思想感情。结尾两句写的是临别时讲的话。临别而有后约,可见此次访问所见农家风光和友人的真情,已经深深地吸引了诗人。所以这结尾写的虽是将来之约,但表现的却是眼下的情感,是那种自然的、朴素的、真率的忘怀名利的胸襟。

    读完这首田园诗,我们感到它就像一幅农村风物画,生活气息是浓厚的。在诗人笔下,田园风光是那么秀美可爱,农村生活是那么宁静淳朴,生活田家特有的淳朴风味,而且也揭示出诗人与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那里的人们又是那么恬然自适。这中间,固然有封建文人缺乏劳动生活的局限,但诗人确实是在田园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这就使得他在尽情歌唱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田家生活的同时,把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珍惜人间友谊,追求理想中的社会美的真实感情渗透到字里行间,并以忘怀名利的超旷怡悦之情蕴藏其中,所以我们读后感到兴会自然,情味隽永,亲切感人,并获得历久难忘的印象。

    采用白描的手法,不饰雕琢,景物清新秀丽,写情意直挚深厚,把田家生活写写的简朴可爱。全诗语言明白晓畅,行文从容自在。虽是律诗,却不见熔炼词句的痕迹,不以锻铸奇情异彩的警句见长。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王孟”并称,但王唯的诗与孟浩然的诗有很大的区别。王唯一辈子身居高位,其寄托田园山水除自身秉性外,更多的是对官场倾扎的逃避。而孟浩然则不同,他虽时以隐士自居,但是一直没有忘记做官,曾多次向有权威的高官表示自己“徒有羡鱼情”。但是在这首诗中,他“性本爱丘山”还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忘却了自身的失意后,在农家友人的小院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以至有人这四句并曾以一首绝句的形式,误入王维集中,其实王唯在他  的山水诗中,是一位积极的“体验者”,在他的诗中更多的是个人的体验;在这首诗中,孟浩然还是以一位“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以一位参观者的身份拜访老朋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客观的描绘、记录,通过自己和朋友的聚会,是自己得到身心的愉悦。在真心赞美田园牧歌的同时,使自己也得到心灵的小憩。这位小院的主人是否又是一位官场的失意者,谁又知道呢?

      9、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10、王孟一派诗人基本上都有“淡”的诗风,那么,这与禅存在着什么联系吗?

  禅所达到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禅本体,但它不略脱事相,而是即物超越。禅宗有“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要旨,所谓“无相”,并非完全剥离“相”,而是“于相而离相”,也就是寄寓于“相”而超越之。正因为如此,禅宗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更反对雕琢藻绘,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无为,而不应是牵强着力的。禅家公案强调这种淡然忘机、不系于心的精神。“僧问:如何是僧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五灯会元》卷11)禅在自然而然中,不可以用心着力。又如:“问:如何是学人着力处?师曰:春来草自清,月上已天明。”(同上)意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春日青草、月上天明一样自然。

  “平淡”或“冲淡”的风格,来源于一切不系于心的主体心态,任运自在,不执着,不刻挚,如天空中的游云一般。山水派诗人,多有如此心态。摩诘所谓“万事不关心”是正面的表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是禅家“不住心”、“无常心”的象征。柳宗元《渔翁》诗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也正是“不于境上生心”的禅学观念的形象显现。“淡远”“平淡”的风格,实际上是与无所挂碍、无所系缚、任运自如的主体心态有密切关系的。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4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