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天色苍茫,四野茫茫,在那广大的草原上,一阵风吹过,野草低伏下去到处都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

 [出典]   南北朝  北朝民歌  《敕勒歌》

注:

 1、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男儿血,英雄色。   

  为我一呼,江海回荡。   

  山寂寂,水殇殇。   

  纵横奔突显锋芒。

 2、注释:

  《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

   阴山:一条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穹庐(qióng lú):蒙古包。

   笼盖四野: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

   见(xiàn):显露,露出来。

 3、译文1: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2: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译文3: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4、《敕勒歌》的作者相传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玉壁一战(《敕勒歌》在此时诞生)时,鲜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的统治时间已近150年。公元534年,高欢建立东魏(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后,自任大丞相,虽然将都城设在今河北临漳县的邺城,但其统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欢的大丞相府设在晋阳,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在此近150年的时间里,敕勒族与鲜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黄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为中心这块土地上。公元546年,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带头作一首能表现鲜卑、敕勒族民族性质的歌曲。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带头领唱,高欢也随之附唱,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敕勒歌》也因此在军营中广传,留传到今。

 5、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6、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南北朝民歌具有显着的差异,前者轻艳绮丽.委婉缠绵,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温柔;后者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恰似塞北健儿,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学概念来表示,前者属于“优美”的类型,后者则更具“崇高”的倾向。这种审美趣味上的差异,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不妨从《敕勒歌》来作些分析,这对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不过,北朝时敕勒族活动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咏唱。“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而且即使在当时,也未必是一个固定的专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区的河川罢了。阴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内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绵亘千里。敕勒人歌唱起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时,就以这样一座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山为背景。就具体的地理位置而言,这样说未免有些含糊,但作为诗的形象,一开始就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接下去,诗人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图卷: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如此风光,使人心胸开张,情绪酣畅。

  在江南,山岭起伏,河流曲折,植被丰富多彩,景观充满细部的变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细腻的审美感受,关注于色彩与线条的微妙韵味。而在北方,特别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观是单纯的,色彩和线条也没有多少变化。由于缺乏可供细细观赏的东西,于是抬眼就望到天际,开口就是粗豪的调子。

  这里面还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因素在起作用。草原上的人,是没有土地私有观念的。他们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间,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视为自己的家。即使,由于习惯,由于不同的种族分别占有了各自的疆域,他们的活动也有一定范围,这范围也决不像农业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人们日常活动的范围那么狭小:一座村庄、几所房屋、若干亩土地。在视界里,牧民的“家”仍旧是无边无际的。这种生活.培养了草原上人们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养了壮丽的美感。他们不会像江南人那样,歌唱小小荷塘里娇艳的莲花,村头路旁婀娜的柳丝;在他们的感觉中,敕勒人共同拥有着望不到尽头的大山,望不到尽头的河流,望不到尽头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庐”(现在所说的蒙古包),笼盖着他们共同的“家”,他们便讴歌这样的“家”。

  “天苍苍,野茫茫”,仍然以浑浑浩浩的笔调写景,但这已经是为下一句作背景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那是未被农业社会文明所驯服、所软化的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不断得到新的东西,也不断失去原有的东西。因而,就像成年人经常回顾童年的欢乐,生活在发达的文明中的人们,常常会羡慕原始文明的情调。《敕勒歌》在重视诗的精美的中国文人中,也受到热烈的赞美,原因就在于此吧?前不久,电影《红高梁》大放异彩,歌坛“西北风”劲吹不息,也是类似的现象。但是,当江南人向往草原的壮阔的时候,草原上的人们又何尝不向往江南的温媚?人类的生活极其丰富,美感也同样是丰富的。最可厌的态度,就是在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之间,随意拿一种来否定另一种。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们如今只能阅读它的歌辞而无法欣赏它的曲调,实在遗憾。一个着名的传说也许可以稍微弥补这一遗憾: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这个故事令人想象:《敕勒歌》的歌声,该是多么雄壮豪放?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是鲜卑语,很早就译成了汉语。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应该会用敕勒语唱。大约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那么,最初的歌辞又是什么样的?真是令人神往。

  7、“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诗的最后三句是一般人最喜爱的。“苍”,青色。“苍苍”,深青色。青色而深,可见天高不可测。“茫茫”,广大貌,形容野旷无极。诗句虽以“苍苍”形容“天”,以“茫茫”形容“野”,其实“苍苍”者岂止“天”,“野”亦“苍苍”。你看,“ 风吹草低见牛羊”,草何其茂密!可见,“野”亦“苍苍”。同样,“茫茫”者岂止“野”。“天”亦“茫茫”。“天”如不“茫茫”,哪能“笼盖四野”?所以“天苍苍,野茫茫”两句,解释时应加以糅合,才能使苍天覆盖下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作最饱满的呈现。“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这首诗不能少的一句。没有这句,仿佛看戏,幕已拉起,布景已呈现在观众眼前,就是不见人物登场。必须人物登场,戏才上演。必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才完成。真想不到这三句以“天苍苍,野茫茫”如此旷远无极的空间开始,通过“风吹草低”的途径,最后落到一群牛羊身上!妙哉妙哉!“吟成五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诗人,恐怕连捻断肋骨也写不出这般自然浑成的妙句吧?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七言句子,却用上三个动词。这种句法,后来诗词中也偶有所见。就记忆所及,就张先那阕《天仙子》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像吴伟业名作《圆圆曲》的“破敌收京下玉关”,都是其例。这些拥有三个动词的七言句子,粗看差不多,其实变化不少,细分起来,至少也有十几种句型。就以前面提到的三句来作例子,它们的名词动词排列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说一句一个形式。但不论有多少形式,七言之中用上三个动词,这三个动作一定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敕勒川》这首北朝民歌,可以说人人喜爱,但是喜爱之处未必全同。有人欣赏诗句自然浑成,不假雕琢;有人欣赏诗句所呈现的阴山下敕勒川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也有人从诗句里面领略到一份无可奈何的寂寞苍凉。读者由于个性和人生境遇的不同,各自从诗中找到了使他感动的部分。我愿特别说一说这首诗中所流露的无可奈何的寂寞苍凉。天如此高,野如此旷,风如此疾,草如此茂。当风吹草低的时候,看到了什么?看到的只是牛羊!面对苍天、旷野、疾风、茂草,个人何其孤单,何其渺小!所见到的牛羊,丝毫无补于个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无助和孤单之感。一个有抱负有斗志的男儿,当他发现自己纵然尽心竭力也不能改善自身的处境,他从这首诗歌最先捕捉到的,不会是诗句的自然浑成,也不会是敕勒川的草原美景,而是弥漫在青青草原上的那份寂寞苍凉!
8、早就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敕勒歌》,何时能化作亲身感受呢?

  北京-莫斯科国际列车一路飞驰,直奔内蒙,纵穿蒙古,让我将真正的草原看个够……头天下午便进入内蒙古草原。内蒙的蓝天、白云明显比大城市的清爽,草原却并不如想象的绿,许多地方露着黄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在心里低吟着,热风阵阵,羊群稀疏。太阳落山,月亮升上了天空,没有注意旁边有没有云彩。 抬头望天,的确“天似穹庐”。心中勾画着天苍苍、野茫茫的无边草原,静静黑夜之中,默默向着北京的方向,第一次踏上迈出国门的征途,对“祖国”的感悟竟在心里悠悠升起,就仿佛是原野那边的暖暖灯火——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里有最蓝的天、最白的云、最绿的草,和最独特迷离的风景,最美丽和惬意的心情,因为这里是,草原!

时下,正是草原游的好季节,晴空万里,草长花开,草原,对于都市人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名词,而是心情释放、心灵放飞的地方。常年呆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连呼吸也变得混沌,如果你也一直在寻找一次让自己逃离复杂多变的都市的机会,那不如一起到草原上撒野去!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萦绕在心口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不知道羡刹了多少人的眼球,优美的大草原,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让人少了一丝大都市的烦躁,多了一丝宁静。你有想过要去令人向往的内蒙古大草原吗?辽阔的草原可以让你心旷神怡,也可以让你真正的体验接触这美好的大自然。

11、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聪明的人们对它的发现不止于景色,如今,地下丰富的矿产成了草原和林区财富的重要来源。工业开采给这个城市带来GDP蛋糕的同时,也成为草原沙化的原因之一,绿油油的草原上不规则地露出黄色沙面,犹如一块块疮疤,令人心痛。有关专家指出,长此以往,呼伦贝尔草原将可能会变成“呼伦贝尔沙漠”。(8月13日《经济参考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草原风光令人向往陶醉。可惜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昔日牛羊成群,千里碧草的大草原恐将不再,代替它的是漫漫黄沙,大风吹过卷起漫天尘土。

以前对草原的破坏主要是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这种破坏还是循序渐进,慢慢渗透的。现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地下丰富矿藏的诱惑,大草原面临着颠覆性的破坏和毁灭。要GDP还是要生态?这好像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其实,理智的想一下,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完全可以并驾齐驱,相辅相成。

没错,大量开采草原下的矿藏,短期内就能取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并能带动当地的经济高速运行,造福一方百姓。但是这种以对生态的毁灭性破坏为代价换来的经济指数不要也罢!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到那时再想修复遭到巨大破坏的生态却是难上加难。草没了,水干了,遍地的黄沙在大风的席卷下,浩浩荡荡的杀向内地城市,所到之处,遮天蔽日,黄尘滚滚。最近几年席卷各地沙尘暴,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而我们依旧不改贪婪,深陷麻木,对草原的掠夺毕将激起大自然更加疯狂的报复!

别做这么低级的选择题了!为了经济数字牺牲生态的做法该收手了,发达国家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已经被证明了是一条弯路,为什么我们有些地方政府还在执迷不悟?招商引资的精神虽然可嘉,但是招来的都是些什么“商”啊!高污染、低附加值、赔上资源、牺牲环境,这样的发展有何意义?当然,有些父母官可不会想得这么长远:管它污染还是破坏,能带来“政绩”,能给自己的官帽上增加砝码,这就足够了,到时候功成名就,甩甩袖子走人,后面的屁股留给后来人去擦吧!所以,虽然明知有些企业污染严重,问题一堆,可是就是没人敢查,反而年年是先进,荣誉拿得都烫手,因为都知道这些企业上面有人“打伞“呢。

污染企业成为座上宾,成为香饽饽的局面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发展是硬道理,破坏生态没有任何道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可持续的、绿色的发展模式。掠夺式、毁灭式的开发与强盗有何区别?大地在颤抖,山在哭泣,水在哀嚎,都在发出一个共同的警示:主宰地球的人类们,不要自掘坟墓![作者:于静]

12、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已吟诵了1400多年的千古绝唱,即使在今天,依然散发着难以抗拒的魅力。

  风吹草低见牛羊,它到底是真还是幻?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不容置疑的原生草原景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汪诗平研究员认为:这句诗反映的是一种天然的、原生态完好保存的景观,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念的真实体现。它所蕴含的信息是:植被保存完好,物种丰富,经济价值大且利用适度,这样才会有微风轻拂,茂密的草丛波浪起伏,在其中采食的牛羊若隐若现、悠闲自在的场景。这岂不美哉?诚然,目前很难再找到这种草原景观。

13、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聆听那来自云端的吟唱,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天高地远、心旷神怡。我知道,这博大的胸怀是我心灵的归属地。

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骑一匹红马,着一袭素衣,飘飞着秀发,远远地飞奔而来。那是谁?是不是我一次次渴念、一次次幻想的爱人?是不是我期盼了千次万次的相遇?是身临其境还是在遥远的梦里?

因为那驰骋的骏马、飘逸的秀发、自由挥洒的长调,早已定格在我前世的梦中,所以,才会到大草原来寻觅你的踪迹。那悠悠的白云,是我飘忽的心绪;那绿茵中绽开的花朵,是我芬芳的记忆;那似曾相识的身影,是不是我久久寻觅的你?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在前世一见钟情?是否还记得我们在你诺古拉的颤音中相遇?

心旷神怡的大草原,心旷神怡的天地,多少个心旷神怡的梦里,我骑一匹白马,循着歌声奔去,听你喊天,“哎——嗨嗨——呦——”听着在碧草芳连天中回荡的歌声,我感觉我的前生前世,一定纵马在大草原上驰骋过,一定听到了你的吟唱,听到了你对着远山吟唱,对着白云吟唱,对着痴情的我吟唱。

不知道是因了你,我爱上了大草原;还是因了大草原,我爱上了你。多少次,我用心聆听蒙古长调那悠扬、深沉而宽广的旋律,悠远的相思里便浮现出草原的风、草原的雨……好想把一颗孤寂的心交给大草原,好想永远沉醉在大草原的梦里,可是我心中的爱人啊,你在我魂牵梦绕的大草原?还是和我一样在天涯孤旅?

走在艳阳高照、绿草茵茵的大草原,将自己融进浓浓的草香之中,一种春意暖暖地在心中荡漾,久久封闭的心仿佛一下子冲出了牢笼,无拘无束地自由飞奔,这时候,我的灵魂仿佛和大草原融为一体,如果与大草原剥离,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难奈的囚禁,都是委曲的蜗居。

望无际的大草原,心旷神怡的大草原,豪放粗犷的大草原,魂牵梦绕的大草原,白云升起的大草原。我就像一颗随风吹送的种子,我的思念和泪水,我的渴望和爱恋,都倾注在这博大的胸怀里。我默默地期待,热烈地将天边的白云,燃烧成霞辉万缕……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谁?飘逸着秀发向我奔来?是不是我一次次渴念、一次次幻想的爱人?是不是我期盼了千次万次的相遇?是身临其境还是在遥远的梦里?

14、中国的天然风景更令人称慕。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水乡;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奇秀;有"大江茫茫去不还"的长江天堑。"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烟波浩淼的岳阳楼畔。雄伟的峨媚,"天下奇"的黄山,"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湘江,风景如画的武陵源。三峡的险峻,长城的壮观,苏州园林的小巧而秀丽,钱塘江潮的汹涌而澎湃……中国真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

15、午夜梦回,突然好想去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梦中唯一的向往。

  是人生的宿命,还是欲望的无奈,也许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呆的太久。

  也许,我们一无所有,也许,我们什么都有,可我们的心依然是如此的寂寞,灵魂是游荡的,心是空的,我们总是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缺失。

  我们迷茫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感叹于社会的不公;

  我们痛苦于自己伤心的失去;

  我们挣扎于人际的复杂和艰难;

  我们压抑;我们孤单;我们躁动……

  我们在虚伪的世界,虚伪的存在,无奈的坚持,倔强的追逐。

  现实的残酷让我们的放弃,显的是如此苍白无力,那是无法解脱的枷锁桎梏,是我们欲望真的太多,还是我们都过于的从众,我们总是在现实的压力下让自己不停的屈服,退让,也苦苦的抗争。

  也许,我们只不过是自己心的囚徒……

  蓦然回首,我离这个世界已经太远了,也许,我真的已经回不去了……

  仿佛间,我似乎有了一种虔诚的膜拜,那是马头琴的悠扬,它将我带到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白色的蒙古包,袅袅的炊烟,似乎都成了一种宁静的温暖。那是心一种久违的温暖;

  一切是如此的纯净,那是一种穿透身体与灵魂的力量,将我过滤的如此的宁静。那是一种大的宁静,大的空灵……牧羊人的歌声,让我们远离了城市的脂粉,那是如此的淳朴、嘹亮,适合于沉醉,但却没有任何的杂质,那是心一种久违的宁静;

  那奔驰的骏马一如我们流逝的青春寄托。激情飞扬,那短暂而急促的马蹄声,似乎是一种驱使。我放弃所有的自己,毫无羁绊,忘情的追逐,那是心一种久违的激情。

  我自由的沉迷,无拘无束的放纵,是迷失,还是我已经找到真正的自己……

  也许,我就只是属于这个世界。

16、寂寞与孤独是不一样的。孤独是单调的生活状态,寂寞是一种人生境界。寂寞是舒服的,快乐的,而孤独是伤感的,沉闷的。
  喜欢寂寞的人一般懂得品茶,会品茶的人多数爱上寂寞。寂寞是品茶者的红颜,品茶者是寂寞的知己。
  品茶的境界由浅到深,大致可以为分三种:
  第一种境界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初学品茶时,思想极为淳朴,像老农一样憨厚可爱,要求不高,温饱即可,不管什么茶,只要能喝能解渴便不计较,便一粒也舍不得丢掉,哪怕发霉变味了,也照喝不误。但这时已经懂得对茶的珍惜。
  第二种境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品茶到一定的年限,已经能感觉到那种心旷神怡的境地。杯子很小,品味的天地很宽;生活的空间很小,惬意的环境很宽。偶尔能发觉某种茶的品质和内涵。但此时还没对茶留恋到日思夜想的程度。
  第三种境界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品茶到了这个境界,已经骨髓里都有茶味了。此时,不仅能分别感受出各类茶的品质,还对某种茶情有独钟,而且爱得很固执,大有“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这一种”的感觉。而且爱到像古人那种患相思病的地步,一日无茶,食无味,寝不安,精神萎靡不振,一旦有茶,豁然开朗,人生如梦,世间如桃花源。

17、砾石飞舞,戈壁孤立,荒凉笼罩了一切,这里没有鲜嫩的花朵,没有茁壮的大树,有的是飞舞的狂沙,但却是我流浪的第一站——我向往已久的大漠。

有时候,我常常想,几千年前,这里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生机盎然,是热闹非凡,或许不仅于此,这里应该有鲜嫩的水草,有流淌的河水,有飞驰的骏马,有漫步的牛羊,正所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想,即使我如今站在这片土地,借着我的想象,亦无法描绘出如此祥和的画面吧。
只是一眼望去,那荒凉的沙漠,似在沉睡,像睡美人等待王子的到来,把她吻醒。可此时,荒凉如她亦有壮观的一面,正如王昌龄所描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刻,我明白,她吸引我的原因,亦是我流浪的原因,荒凉而壮观。
我在想,多年前,三毛是不是也怀着同样的心情、同样的信仰在大漠中流浪,她知不知道,多年后,也有一人如她这般向往沙漠。
千里巨龙——长城,像一位战士,俯瞰华夏的一切,在守护。他是孤独的,诚如沙漠的荒凉,这也是他被世人推崇的原因吧。岁月的磨砺,风雨的打击,加之烽火狼烟。如今他依然屹立在那,像巨人,引来诸多的仰慕者,亦有流浪的我。流浪于此,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我知道,这里的一切都在吸引着我,他用神秘与古老向我发出温暖的问候。
那古老的民族,是怎样的智慧,让他们完成如此宏伟的工程,在那样落后的条件下。我可以想象,这些创造者的辛酸与艰辛。一块巨石从山底运往山顶,我无法体味其中的艰辛。
抚摸那残缺的石块,我想起来孟姜女的故事,我想这残缺的石块是否是当年她哭到长城遗留下的。她的深情感动了上天,善良的天神于是借此惩罚残暴的人们。如今,我明白孟姜女感动的何止是天上的诸神,她感动的还有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
这一切我无法确信,我所踏的是不是长城,我可以想象千千万万的鲜血在我脚下流淌,还有那亘古不变的爱情。长城的宏伟壮美再度迷失了自己。
美好的东西总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追寻,所以我不会停下我前进的脚步,我知道正悄悄地绽放,等待我的欣赏;我我知道接近北极光的地方正等着我的脚步。
北方的风骚壮美,还有那历史沉淀后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那些可爱的人们,这些都向我发出亲切的邀请。
当驼铃响起,我流浪的脚步亦开始征程……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31

[新一篇]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舊一篇] 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