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译文]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
[出典] 苏轼 《永遇乐》
注:
1、《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2、注释、译文见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3、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这首词作于苏轼知徐州期间。小序中的“彭城”是徐州的古称。盼盼,姓关,唐朝人。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宿于燕子楼,梦到盼盼。醒来后十分感慨,写下这首别具意境的佳作,在写景之中,充满了怀古伤今之意。
句 解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柔和,清凉如水。这清幽的夜色多么迷人!词一开头就描绘了燕子楼小园夜景。以霜喻月光,在古诗词中并不少见。霜带着清冷的感觉,使得月光也带着丝丝凉意,表现出了秋夜的时令特征。以水形容月光也很常见,但以水喻风却是别出心裁,突出了“好风”带给人的舒适感,仿佛柔和、清凉的水轻轻滑过皮肤一样。从作者对明月和好风的描绘中,已经可以感受到他对这美好夜色的喜爱之情;接着又以“清景无限”总结,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清”既是作者当时的感受,也是我们阅读时的感受,它恰到好处地概括了燕子楼夜色的清幽。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弯弯的池塘里,不时听到响动,那是鱼儿在欢跳;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滚动着,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只可惜,寂静的深夜,无人欣赏。“曲港”,弯曲的河港,这里指小园中的池塘。鱼往上跳,露往下泻,相映成趣,有一种动态美。同时,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
自然景色无所谓“寂寞”,这是作者移情于景的结果。也许他有感于燕子楼中独居十余年的盼盼的孤寂,也许是感慨于自己的落寞。总之,这“寂寞”之中包含着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色深沉,三更的鼓声突然传来;万籁俱寂中,听得见树叶掉落地面,“铿”的一声如金石一般清脆。作者从梦中惊醒,禁不住怅然若失,黯然神伤。
"紞”,击鼓声;“如”,助词。“铿然”,金石声。作者用“铿然”这一形象而又带夸张的词语,既精细地写出树叶落地声音的清晰,包含了丰富的感受,又从听觉上造成动静的对比,从而生动地烘托出月夜倍加幽静的情境。应该说,这是他的一种幻觉。“梦云”,借宋玉《高唐赋》言楚王梦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事,喻自己“梦盼盼”。作者的高明在于根本未写梦中情形,而只写了梦醒后的怅然。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梦醒之后,作者再也无法入睡,于是起身去追寻梦中的情景。夜色茫茫,他走遍了小园,但什么也没找到。“夜茫茫”,照应“清景无限”,带有暗淡感伤的色彩。他为什么心绪茫然,若有所失呢?下阕作了回答。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这几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我漂泊天涯,已经厌倦宦游;多少次遥望山中的归乡之路,直叫人望眼欲穿,心都碎了。自卷入因变法而起的政治漩涡以来,苏轼外任已经多年,而且多次调动。在此期间,他的作品充满了厌倦仕途、盼归田园的思想。
杜甫诗云:“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苏轼化用杜诗。“望断”二字,道出思乡情切,伴有无限的凄楚与无奈。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望断归路,却不知何时才是归期。作者的思绪又回到眼前:几百年过去,燕子楼已空空如也,当年的佳人又在哪里呢?我所见到的,只有深锁在楼上的燕子。
发生在燕子楼中的爱情故事,有写不完的悲欢离合,但作者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同时,将今昔不露痕迹地绾合在一起,在人去楼空的怀古感伤中,渗透着作者落寞的心绪。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古往今来,人生犹如一场大梦。人们什么时候真正醒来过?只因欢怨之情未断。
这里的梦,呼应上片作者被惊醒的梦,但已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世事如过眼云烟,人们却常常纠缠于名利、离合、爱恨之中,何曾有过真正的超脱?作者由盼盼之事,推及人生,感慨良多。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初到徐州,黄河泛滥,他亲率徐州军民防洪。第二年又筑堤以防洪水再至,并建黄楼以镇水势。就在苏轼写这首词的前一个月,有三十多位名士欢聚黄楼,庆祝黄楼落成。但是,这些很快也将成为历史,所以作者说:我现在为“燕子楼空”而感叹,将来必然也会有人对着黄楼夜景为自己感叹。
黄楼是苏轼徐州政绩的象征。如果说前面是对红尘儿女“旧欢新怨”的超脱,那么这里则表现出对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的反思,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
评 解
这首词有一种人生空幻的淡漠感,隐藏着作者寻求解脱的出世之意。全词调子比较低沉,这正是动荡的政局和厌倦官场的心理在词作中的折射。写这首词后不到一年,苏轼就锒铛入狱了。
全词和婉淡丽而不失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乏味。“燕子楼空”三句,深得后人赞赏。其妙处如清代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作者是写怀古词,不是写历史故事,因此无意在写古方面多费笔墨,而是遗貌取神,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偏重于写景抒情。正是由于作者写景如画,寄情于景,情中有理,怀古而不胶着于古,抒怀而不空洞,因此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5、“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东坡的词,不记得出处了,但想起故园时,就是这心声,就是这基调,熟悉的,疲倦的,心沉沉的。其实,阳光很明媚,生活也没有天涯羁旅的艰难,只是,很多年后,有缘再走近故园,突然就心生了惆怅,还有胆怯。说不清,道不明,万般滋味。
故园,很美,是古色古香的美,江南园林的美,它都有,而且还更多了一些书卷味。十年前,那里是我的青春,我的初恋。十年之后,据说那里很寂寥。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故园,是否就像被掏空了的青春呢?!
正是三月春暖,梅花山上,应是香如故。犹记得,十年之前的今日,也是今日啊,3月14日,踏遍芳径觅幽香,当时的花红人艳,是生不得“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的愁绪与感叹的。而如今,“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故园,未走近,心已荒,“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即使豪放如稼轩,也有此等昵狎温柔,委婉低愁,更何况一个小女子的近乡情怯呢?!最怕“小园香径独徘徊”,最怕“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最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只短暂的停留,却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故园,近而未进,也许是最好的怀念,也是最好的安慰。故园在,青春的见证在。梦里故园,远胜于现实故园,春意无限,是故园的真,历史里的真,梦里的真。何必去现实里找疼,扎一根思念的针,在日复一日的生命流程?!
来过,没来过,重要吗?
6、平津难渡,银汉遥迢;秋千端落,佳音谁许?
“主角是自己的,故事却是别人的,成长的下午茶是自己的,个中浓淡却由他人来品茗,这是怎样的嘲讽和无奈?”你曾在空间里这样写着。
年少的我们,总是“满眼春风百事非”,四时代序,物我互感,落花水流红,拈花贪看迟,倏地天上人间。故事早已在风里拔节,我们总会学会所谓的“老起来等”。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故园心眼,空望断。夜长长,思茫茫,憔悴红妆千帐灯。
7、心却渐渐的空虚起来,于是天天穿梭于虚拟的网络时空里。有时候真的怀疑自己的心境是否开始变老,或称之为所谓的成熟。会有“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之无端闲愁,会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不胜寂寥,会有“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之思归怅惘,或许还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横秋老气。现代人匆匆得无暇也不屑这样伤怀了,为何我形色匆匆下的内心会如此黯然神伤?……
8、岁月如流水,指尖烟云,情感在时间的融合下加深,聆听风吟,温暖于心。
盛夏的夜晚惬意而宁静,众星拱月,银河线横跨南北,整个夜空挂满绚丽的装饰;于是,童话中的片断接踵而来。
月上西楼,清辉照人,痴心一缕,相思一片,悠悠岁月,飘飞千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清风淡淡,落叶凋零,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幕色四合,黄昏近日,叶子的飘落带走一切过去的回忆,当你微笑着说做回冷血的自己时,内心涌起的疼惜却无法言语;我给不了安慰,不能亲手为你擦干泪水;不能牵起你的手,轻言:没关系,还有我呢,我们继续寻找下一站的幸福。
秋日桐梧旋转落叶,轻风轻移,逝去的岁月,遗忘的过去,让时光覆盖历史,从此,永不提及。如若可以,折断翅膀,守护在你身边,不离不弃。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舟,一帘风月闲;蝴蝶有意为花醉,残花泪在水中溅,悲也,叹也。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2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