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 簡體 傳統 |
大家好,今天我要在这里要讲的主题“读余秋雨文章的经验谈”。应该说余秋雨作为一个散文大家早已为大家所熟知,我记得初中与高中语文课本就有他的多篇散文。应该说余秋雨被人当作着名学者、文化名人或是散文大家等,也有过不少褒与贬。但无论如何,凡是他写的书,都在华文领域成为了畅销书。这也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
我从初中开始阅读余秋雨的书籍,基本上他散文书中的每篇文章我都读过,从早期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到后来的《霜冷长河》,再到近几年的《行者无疆》、《借我一生》,他的书以及它书中的诸多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
读书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犹其是在少年时代,求知欲旺盛,记忆力深刻。我向来都挺喜欢读书,但都不求甚解,没有耐心进行长篇累牍地阅读,所以看书一直都是“东拼西凑”。
而像余秋雨的散文系列,每篇都自成一体,篇篇却也连贯,每读一篇,便有许多感悟。这个很符合我的阅读习惯。
余秋雨的书,能带给人很好的阅读体验。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散文与平常所见的散文最大的区别在于“逻辑性强”、“言之有物”。这个可以理解,他的本行是研究戏剧与美学,长期研究古希腊的逻辑起源、德国的美学原理,自然在他的散文当中注入了相当深厚的逻辑思想。俗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的一些文字却能精准地将一些精妙的思想通过逻辑语言来表达。
他的文章中时常强调“独思静学”的重要,认为看书能使人沉静下来,从而了解世界、了解自身。而这些,在一片喧嚣与噪杂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中考结束那个暑假,闲在家中实在无聊,就翻完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都是盗版书,但在当时,却也已经是比较难得,读了觉得挺有新鲜感。
因为余秋雨喜欢旅行,所以读他的书,也常有一种行走“江湖”、体验世间百态,从而视野得以开阔的感觉。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戈壁荒野,就像古时候的徐霞客。身为中华儿女,理应对所生存的这片大地有所了解,而余秋雨的文章,挖掘出了它所蕴藏的丰富底蕴,有神奇、秘密,也有灾荒与希望。换个角度来讲,假如我们游览那些名山大川,也应该把视角提高,才能挖掘出那山川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底蕴。
阅读他的书,就像游历一个个中国的传统生态群落,其中有热闹的小镇、宁静的村落、甚至世外桃源。他擅长于以独特的视角,描述寻常生活,先是镜头拉近、贴近百姓的日常,使读者感觉仿佛游览于一个古老街市。然后,镜头由近及远,看见整个小镇,炊烟袅袅,宁静祥和。最后分析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沧桑。
从北非到南亚,再对欧洲几十座城市的造访,给他带来了全球化的视野,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悟。与一些文明古国比如巴比伦等的对比,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繁衍不息的生存智慧。
中国人所讲求的“中庸之道”虽然使国人变得越来越做作虚假、但也避免了大的分裂与民族争端。反过来讲,像西方的海岸文明也给我们的大河文明也带来了不少的思考。
而对欧洲文明的探究,或多或少体现了我们的诸多文化劣势。他们的对人性与自由的尊重,能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国或许急需那些。
余秋雨认为读书最大的益处在于培育读者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个人的思想,独立的人文品格。正如下面一段话所讲:
我们的生命,很可能一直处于卑微状态之中,互相搔扰,共同降低。要提升生命的质量,首先必须超拔自己的环境,开拓生命的空间。超拔和开拓的途径,就在我们身上,一是用眼睛,二是用脚步。用老话来话,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还要补充一句新话,那就是:在书和路的中间,为了找到生命的真实,需要苦苦思索。
那么我想,在当今社会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学会思考已经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有一个敏锐的观察之心,旷达的心胸,从而可以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
时2005年秋
乐明 2010-12-22 03:09:4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