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译文]  只要能使普天下的人吃得饱,即使耕田累得病倒在夕阳之下,也决不推辞。

 [出典]  南宋  李纲  《病牛》

  注:

  1、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2、注释:

    箱:通“厢”,粮仓。

  伤:怜悯,同情。

  但得:只要能让。

  众生:百姓。

  不辞:不推辞。  

  羸:瘦弱。

    残阳:快要下山的太阳。

 

 

  3、译文1:

    拉犁耕地千亩万亩,装满粮仓千仓万仓,劳苦功高无人赞赏,精疲力尽无人感伤。

  辛勤换来百姓温饱,病弱只为众生安好,病体瘦弱夕阳晚照,不辞劳苦耕田到老。

    译文2:

    耕田千亩。粮谷满仓,筋疲力尽,又有谁来怜惜?只要使百姓都能饱腹,甘愿以病弱之身,倒卧在夕阳之下。

    译文3:

    拉着犁耕过数不清的土地,种出的粮食堆满了仓。力气用尽、筋骨疲软,谁来顾怜?只要大家吃得饱饱,我不怕累得病倒,躺在夕阳下喘气。

 

 

  4、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纪,福建邵武人,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五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后抑郁而死。宋代着名爱国民族英雄,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

 

 

  5、 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

    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传其神。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6、“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皮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首宋代爱国名相李纲题为《病牛》的诗,是公元1128年李纲罢相流放到湖北武昌时写的。

  诗中说自己一生抵抗金人的侵略,努力革新政治,处处替百姓的利益着想,却落得了降职流放的结局,正如一头耕田受伤的病牛一样。但是只要对百姓有利,只要芸芸众生都能吃饱饭,他就绝不能推迟耕田的劳苦,即使筋疲力尽病倒在“残阳”里,也心甘情愿。诗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情感。我不止一次地被这壮丽和凄美的诗句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这泪光中,我仿佛看见了那荒凉的旷野里、那淡淡的夕阳下,劲厉的寒风时断时续地呼啸着,一个疲惫的身影在默默地辛勤耕耘着。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黎民的温饱,直到付出自己的最后一滴热血。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这是何等高贵的品质。我想,任何人读到这首诗都一定会受到深切的感动的。

  在金兵大举进攻中原,北宋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时,李纲大义凛然,力主抗金,与投降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是,昏君宋钦宗听信投降派的谗言,排挤和迫害抗战派,把李纲流放到武昌。世事如沧海桑田,李纲从一位丞相被贬为一名无足轻重的地方官员,其中的苦涩滋味只有他本人才体味得到。就在这艰难的处境里,李纲首先考虑的并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利益,写下了这一动人心弦的诗篇。他那刚正的秉性、不屈的风骨以及为天下苍生而忧虑的高尚情操,使无数仁人志士扼腕叹息。

 

 

    7、 此诗题为《病牛》,主旨实非写牛,而是运用比兴、拟人的手法托物言志,自喻坎坷、辛酸的遭遇与远大的志向。“耕犁干亩实千箱”写出了牛的辛劳,突出了牛的功绩,也自然引出了“力尽筋疲”之感。“谁复伤”则是诗人向人们提出的抱怨性的责问,具有辛酸的感情色彩,紧接着的“但得众生皆得饱”则由悲怨转为乐观、高旷,突破了自叹自怜的小格局,抒发了甘愿为大众出力的心志。末句“不辞羸病卧残阳”则充分表达了自我牺牲的精神。显示出崇高的思想境界。诗人处于朱金交战之时,国家多事之秋,他官至宰相,身负社稷民生安危之重任,却惨遭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内心抑郁不平。在诗中他以“病牛”自喻,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境界高远,格调昂扬。这种托物言志的抒怀手法值得借鉴;也可化用诗句直接抒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胸怀。

 

 

   8、 这首诗诗题为《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借着写牛倾诉自己的坎坷与辛酸。

    那牛年复一年的耕作,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但最终必然气力衰竭,壮牛成了病牛。但是并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自叹自怜,他以牛的口气作答,语气由稍稍的悲怨转为乐观、高旷,连用两“得”字,强烈地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境界。诗的最后一句,虽然把牛置于夕阳西下气息奄奄的特定环境中,格外悲惨,然而“不辞”二字,语气突然变悲凉为慷慨,使诗的格调骤然昂扬。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诗句与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国忧民精神极为相似。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请你找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好好读读。

 

 

    9、牛,是和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家畜,加之它任劳任怨的精神、体伟力大的形象,因而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如唐代李峤的《牛》:“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在吴频喘月,奔梦累惊风。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唐代刘叉的《代牛言》:“渴饮颍川水,饥喘吴门月。黄金如何种,我力终不歇。”还有元代宋光写的《老牛》:“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动,夕阳空送牧儿归。”只有李纲写了“病牛”,而且表现了“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高尚情怀,这在古诗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一直为人所乐道。

 

 

   10、很多诗人咏牛之作也不胜枚举。尤以宋人李纲所作《病牛》最为知名。诗曰:“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将牛的艰辛与高尚描写得淋漓尽致,读罢令人伤感。

    矗立在深圳街头的拓荒牛,它是深圳的城市标志,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这精神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仍然激励我们奋力向前。

 

 

    11、双眸明亮,它总是那样勤劳;它以特有的品质融入岁月的书页间,从泛黄到崭新。—题记清晨的朦胧中,总有它辛勤劳作的背影;夕阳的晚霞下,依旧是它忙碌的坚持。从古到今的赞誉,都烙印着牛深深的足迹,蹋实而稳健。图腾,生肖,诗词,水墨画,无不彰显出人们对于牛的喜爱与佳赞。

      沉默的奉献是牛特有的品质。因它的忙碌,春天的清风带上了活力的气息,生活也因之而变得充实。夏日的骄阳下,不变的是它挥汗如雨的身影——尽管喘着粗气,却不曾停下它奋力耕耘的步伐。秋天的丰收里,金黄的浪儿中,仍有它劳碌的歌声。冬日的寒冷也没有让它退却,奉献是它不变的曲调。如诗所言:“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它就是这样无私,酷暑严寒从未羁绊过它奉献的脚步。贯穿了四季,跨越了时代,上至于古,下至于兹,寻到的都是它默默为人们奉献的勤劳。牛的勤劳在时间的流逝中愈发的刻苦铭心,而牛的忠诚则更历久弥新,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12、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我们的教育事业,正是需要老黄牛、孺子牛一代一代地前仆后继,不息不止,创业有恒。

 

 

   1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只要大家都能吃上饱饭,那我宁愿一身是病,一身是伤,孤独地终老于西风残阳。它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

 

 

   14、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

希望年轻一代,也能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5、我喜欢牛,更是它勤勤恳恳,毫无怨言的品德。南宋诗人李纲曾写过一首《病牛》诗,诗云:“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忍辰负重,直至卧病残阳,还思念当年的“奋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试问人类能有几人有?
 
 
 
16、  在人们的心目中,牛是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身劳作而不居功,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象征。

  春夏秋冬,牛总是风里来雨里去,耕田、运输、产奶,特别是春耕秋收的季节,起早摸黑,十分辛苦。尽管如此,牛依然满足于平常草料,不因条件艰苦而尥蹶子、发脾气,更不会因此而消极怠工。“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诗句何尝不是对“牛精神”的崇高礼赞。

  牛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敬业的一生、奉献的一生,难怪鲁迅先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了。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40

[新一篇]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舊一篇]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