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译文]  自从丈夫东征以来,我的头发便散乱得像一丛飞蓬;不是没有头油润发,只是我修饰容貌讨谁喜欢呢?

  [出典]  春秋  《国风·卫风·伯兮》

  注:

  1、《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2、注释:

    伯:古代兄弟姊妹中长者为伯。妇女也称丈夫为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朅:音切,英武高大。

    桀:通“杰”,杰出的人。

    殳:音书,竹制兵器,古代杖类兵器 。

    膏沐:发油与洗发水。

    适:悦 。

  容:打扮。

    杲:音稿,明亮的样子。

    愿言:思念的样子。

    甘心首疾:形容思念的深切。

    焉:何。  

    谖草:萱草,忘忧草。

    言:动词词头,一说是 代词“我”。 

    树:种。  

    背:北堂,即后堂。

    痗:音妹,忧思成病。

 

   3、译文1:

     伯啊,伯啊,你真是我们国家最魁梧英勇的壮士了,你手持着兵器殳,作为王的勇士,冲锋陷阵,是军中的先锋官。自从你随着东征的队伍出发,离开家,我就日夜思念,头发乱了也没心思理,更没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阳,总是事与愿违。我情愿想你想得头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换回你的归来。树荫之下生长的忘忧草,能够消除掉记忆的痛苦,(我佩戴了忘忧草,却仍不能忘记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够快些回来。(只要你能回来,我情愿头疼心碎。) 

   译文2:

   我的哥啊多英勇,在咱卫国数英雄。我哥手上拿殳杖,为王打仗做先锋。

  打从我哥东方去,我的头发乱蓬蓬。香油香膏哪缺少,叫我为谁来美容!

  好像天天盼下雨,天天太阳像火盆。一心只把哥来想,头痛难忍又何妨?

  哪儿去找忘忧草?为我移到北堂栽。一心只把哥来想,病到心头化不开。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这些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放到现在来说,诗经在交际应用方面虽然没有那么重要了,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却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5、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

  《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读者看到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所以译作“大哥”),口气中带着亲切感。——现代的歌谣还常见这种情形。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不胜枚举。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试想,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知道这一点,读者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读到的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由于此诗所涉及的那种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它的感情表现也就成为后世同类型诗歌的典范。

 

    6、《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的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情感。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激起刻苦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而且,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的特点。 

 

    7、“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几句大意是:自从丈夫出征到东方,一任我的头发散乱得如风卷蓬草一样。难道说没有油膏梳洗化妆?可是妆扮起来又有谁来欣赏?  

     这几句表现了思妇对征夫的强烈的思念之情,但没有明白地说出,而是用自从丈夫出征以后便再也无心梳洗,来反衬这种深切思念的感情。特别是通过“首如飞蓬”这个细节描写,形象地展示了她内心的痛苦。这几句除了可以直接引用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外,其运用细节描写抒发感情的手法尤其值得借鉴。

 

    8、.卫风.伯兮》中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战国策》中说女为悦己者容

    古代女子对于爱恋的人持久的怀想以及许身的情感如女萝缠于松,浮萍依于水。缠绵留恋至深,别后痛苦更切,久盼不归的人不在身畔,于是无心对镜修饰自己的容颜。临镜自顾,花容玉貌为谁妍?

 

    9、这首诗描写一位女子思念从军远征的丈夫的复杂心情。

全诗共四章,第一章写女诗人对其丈夫的夸耀,称颂丈夫是国家的英雄,并想象丈夫执殳前驱,气概英武。为丈夫骄傲之情跃然纸上。但是,这种骄傲得意之情马上就被袭上心头的刻骨相思所淹没。第二章写自从丈夫东征之后,再也无心梳妆打扮了,头发也散乱。“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也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前身,几乎成为士和女的行为准则。第三章写事情总是不如人意,思念丈夫之情也总是得不到满足。但是,即使想得头痛欲裂,也心甘情愿。“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说的是诗人心中不断地祈祷:“下雨吧,下雨吧”,却偏偏又出太阳。以此来比喻盼望丈夫回家却偏偏不能如愿的心情。其实,在作者那里是有更深含义的,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人格化的,云雨乃是天公地母的交合之象。古代小说一般会用“云雨”来替代男女之事,其实也是源于远古人类的观念。第四章写世上哪里有什么忘忧草啊,要是真的有,我一定把它种在屋后!如今,我已经忧思成病。三章写三事,一是想得妆也不画了,二是想得头也疼了,三是想得心也病了。层层相递,刻画出诗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一个好的创意一旦产生,马上就会有许多模仿者、继承者跟风而上。“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真的很能抓心,这种表现手法也很快在后世的文学中激起了不断的涟漪。例如建安七子之一徐干的《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情诗》;“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荣?”柳永的《定风波》“终日恹恹倦梳裹”,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起来慵自梳头”等等,不胜枚举。

 

 

10、.卫风.伯兮》中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战国策》中说女为悦己者容

    古代女子对于爱恋的人持久的怀想以及许身的情感如女萝缠于松,浮萍依于水。缠绵留恋至深,别后痛苦更切,久盼不归的人不在身畔,于是无心对镜修饰自己的容颜。临镜自顾,花容玉貌为谁妍?

 

   11、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__《卫风。伯兮》

    古人写情,一点也不逊色。发如蓬草,也不想去整理。情何以堪?

    飞蓬就是现在的野篙,再简单平凡的植物。有个人就把它说成这样:我既没有从中体会到爱的坚贞,也没有看出人心上的涩苦,我默默看它的时候,不知道,它的叶面上还藏了上古《诗经》的爱情,以及命运之无常和不得把握的苍凉况味。

    这真是应了一句话“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

 

   12、“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卫风.伯兮》

     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时,心里黯然,发如篷草,也没有心思去整理。古人写情之深,从姿容里,能寻出情何以堪的哀伤来。

     飞蓬之名取的是种子在风里的姿势。此草生命力极强,长遍大江南北,是随处得生,随处得长的样子。

     刚要离开长安的李白,从山东漫游归来的杜甫。偶相聚,又相远时,诗仙送给诗圣的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两句诗里,既有沧桑,更有豪情。

     长在自然里的飞蓬是再简单平凡不过的植物,是人们将爱的坚贞或心上的苦涩或命运之无常还有难以把握的苍凉况味寄予在了它身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到深处草木也尽含深情。 

 

    1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爱,因遥望而唯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因欣赏而完美。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容,因悦己而美丽。

     诗经,一幅朴素劳动画卷,一曲唯美的爱情赞歌,一首讽贪扬美的诗篇。它以简洁的文字,浅显的寓意表达着各种情愫。

    我本人就很偏爱诗经,虽然好多并不理解,也无法体会那种至善至美的爱意,读不懂那种因思念而辗转难眠的相思之苦,还有那倚楼台听马声的焦急……

    孔子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所有的话题指向都那么纯美,无邪。我喜欢诗经,就爱它那种委婉与哀愁,爱它那简单朴实的浪漫情怀。

    记得朋友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本书到里面谈场恋爱你会选择哪本书?我的回答便是诗经。

    到先秦时代, 我想在芳草萋萋里谈场恋爱。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有女如玉,伊人在水之湄。 提竹编草篮采薇,采蕨,采卷耳,背景是一望无垠的绿野碧草。清山秀水,那是多美的风景啊!恰有翩翩少年路过,送他一串野葡萄,一只甘棠,一枝芙蓉花,多么纯真而自然的爱。在一碧草中,在葱绿的树林中,在岸边,有人等,有人赴约 。俟于城隅,爱而不见,搔手踟蹰。他来了我会送他彤管,他赠我木李呢?还是萱草?我们不去看电影,不去跳舞,不去上网,不去吃肯德基,不去商场购物。就在葳蕤树林里或在萋萋草地上,说说情话,听听鸟鸣水声,看蜻蜓戏水,看蝴蝶飞舞,爱如空气一样温暖而悄悄的流动。爱在那个时代应该像一把青草一样是大自然怀抱里的东西。一枚戴在纤细指上的草戒,一朵插在鬓边的芙蓉 就是爱的信物,告别时没有快捷的联系方式留下。但相信若心有灵犀总会相见。他思念太重会展转反侧,我未见君子,会忧心重重,没有电话,网络供我们宣泄相思,没有飞机一日千里。让我们化解思念 ,还是去倚楼台,听马声吧! 鸿雁传书,青鸟传信,一切的美好在等待中绵延。

    诗经,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在文学史上那高高的光环,更多的是我们从中的某些思考。现实的烦躁不安让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去理解去体会诗经中那种纯真质朴的思想。现实的利益相争,更促使我们静心阅读。

    思无邪,沉淀心灵……

 

   14、细说起来,爱情自古至今就是这样伤筋动骨,带给每一个情网中人以伤。越是情深,越是中毒得深。《诗经》在千年前就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爱的人不在身边,哪里还有心情梳妆打扮?诗词里的爱情芬芳迷人,年少时,我们咀嚼这份甘香清醇,无不充满了美好的幻想。等到年长之后,则多了些美丽回味和黯然神伤。   

我们把现实功利算计得那么清楚,把“可不可以”“值不值得”在手心里捏来捏去。曾热切盼望过的心,曾为那样一些眼神而醉过的心,渐渐地变得坚硬、冷酷、精明。而感情常常是与柔软、温暖和略微的傻气相伴生的。太聪明的人往往不愿意吃那份感情的苦,当然也尝不到它的甜。

  小说或电影里我们会被感动得涕泗横流,可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做杨过,用十六年的漫长等待来换一段千古流芳的爱情。

  所以梁祝的故事演了又演,从电影到动画片再到连续剧,百看不厌。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4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