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译文]  五更的时候,天寒霜冷,军中号角的声音,听起来是那样的悲壮;天上的银河映照在三峡的河水上,只见星辰的倒影不停地在水面上摇动。

  [出典]  杜甫  《阁夜》

  注:

  1、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2、注释: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霁(jì): 雪停。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3、译文1: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忠)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译文2: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译文3:

   阴阳轮转,白昼日短,岁月消逝一如老去的年华。霜雪初霁,寒宵难寐,我穷愁僻处在孤独的天涯。朦胧中,似有鼓角声呼啸哀鸣,五更忽转急促悲壮。西窗下,地动山摇,星河浮沉,问天下事有谁担当。鼓角声中,杂千家野哭,那是远方乱离人的撕心哀号。鼓角声住,起数处夷歌,这无事的渔樵还能保几日逍遥。唉,不想了吧,这治乱兴衰,究竟与我有何干系?我今已老,何况那刘备诸葛知遇相得的故事已然逝去,为何我还在这里苦苦等待,那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朝廷的消息。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7、遵从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箴言,我们的民族时而昂首阔步、时而蹒跚前行、时而小心翼翼、时而一往无前地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就好比煤的形成,当初用尽大量的木材,最后只剩下一小块。拥有过种种数不尽的精神财富,剩下不足十之二三,这当然不值得悲哀,但应当足以引起严肃的思考……

  原始图腾是最为久远的文化事项,审美和艺术潜藏在巫术礼仪等活动之中。《说文解字》、《山海经》中所刻画的诸多今天看来系怪物的形象,则是疱羲氏、女娲氏等祖先的化身。随着原始图形、符号的发展,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和观念逐渐积淀为感受。艺术形式的活泼风格走向沉重神秘,是中国步入商周青铜时代的实证。以饕餮、雷纹、龙凤为代表的青铜器饰,成为具体化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是神秘、恐怖和威吓的象征。这也暗示了人类为了脱离动物状态而成为人类,最初使用了非人类的动物的手段: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

 先秦时代的理性精神似乎冲破了这种种威慑,墨家尚侠、兵家使诈、纵横家倡游说、法家兴刑罚,而儒道则矛盾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世界。它们是动荡和活跃的产物,这褒贬两词,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图景。之后,荒唐的谶纬之学和经学,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垮台,门阀士族阶级的历史开始了,不错,历史永远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作为对魏晋动荡的回报,人文的觉醒为这个时代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古诗十九首》《龟虽寿》《与吴质书》《典论论文》这一系列颇有哲学气质和时代特征的文字,流露出作者们的政治抱负、坎坷仕途和人生态度。

 

 时至北魏,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摩崖石刻上充斥着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这些佛家传说。结束了百年的分裂,李白喊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词章,唐人的高亢和豁达表不胜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当然也有小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不知所云却又意境清冷的吟唱。大宋的性情则显得老练而沉稳了,毕竟是人到中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常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苏辛这两人写在这里,也不需我做何交待了。

 

发展到明清,一方面统治者认识到了统治危机的来临,另一方面,人民的思想解放进一步发展。元杂剧(话本)、明清小说、以另一种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启蒙意味,四大家、四大名着、《儒林外史》、《三言二拍》,标志人们的思想发展到新的境界,迎接着个性的解放和社会的重塑……

 

 

 

8、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除了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当然更多的是文本中直接流露出的文化精神的血脉传统。如孔孟儒家学说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屈原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超然物外、淡泊明志(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感时伤怀、忧国忧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民族特有的风骨和美感,要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发掘这“文”中之道,发挥其教育功能。

 

9、“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杜莆的《阁夜》的选段,虽然诗的意思和目前的中国足球也许不太对题,但我想中国足球目前最缺少的,就是如健翔老师这般悲怆的声音,有时候鼓吹是没有真正意义的,只有冷静的思考,或许能为中国足球找到一条光明的道路。

 

 

 

10、“天苍苍,野茫茫”的审美偏好始终占据着我的文学欣赏的园地,在课堂上,在学生面前,我丝毫不掩饰我的这一审美嗜好,我会夸张的表达我对雄浑、对壮阔、对高远的向往,总觉得将身世的悲愁、社会的动荡、国家的不幸、时代的苦难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境界结合在一起的杜工部是属于北方的。而原属于江南的“清新庾开府”,风格轻艳流荡,辞藻富丽,吟唱无非“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可是,四十二岁出使西魏被强留,继而故国梁灭亡,他成为了北方人,他的诗文风格也就跟着北方化,文气转为苍劲、悲凉,杜少陵赞其“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北方,使文章有了性格、气质;北方,可以让人洗去字里行间的脂粉味。

 

 

 

11、拥有明亮的双眼能够目睹自然界的风采,拥有聪慧的双耳能倾听世界的呼吸。

 

倾听,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就开始。“明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倾听;“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也倾听;“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更倾听。

 

成长,更需要倾听。倾听,有时比目睹能学会和领悟更多的东西。成长着,倾听着,领悟着。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5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