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和海军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8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出席了会议。刘华清、张震分别为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题词。刘华清的题词是:“祭甲午百年,兴爱国精神”,张震的题词是:“弘扬甲午爱国精神,增强现代海防意识”。海军司令员张连忠致开幕词。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的有解放军三总部领导、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顾问以及二炮、国防大学的领导同志。军内外的60余名有关专家、学者及海军机关、院校、部队的代表出席了研讨会。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等9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20余名代表在分组会议上发言。
这次研讨会以“甲午海战与中国海防”为主题,着重探讨、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全民族中牢固树立国防观念和海洋意识,加强海防和海军建设,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的安全保证。
对甲午海战的研究有所进展 关于甲午战争的起因,许多代表认为日本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政策是甲午海战最根本的原因;中国对朝鲜宗主权的丧失,朝鲜东学党的起事,亲日势力内外勾结,为日本出兵制造了借口;资本主义列强对日本侵略行动的支持和鼓动;清政府的腐败没落,国防废弛,有兵不利,有甲不坚,战略决策失误,给日本入侵以可乘之隙。
对甲午海战的规模、影响,许多代表认为这次海战无论是从装备、海战技术、海战状况、战略指导思想看,还是从政治影响看,都是世界近代化舰队的首次海战。
探讨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是这次研讨会的一个热点。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是这场战争的总根源。军事方面,清政府对周边形势判断缺乏全球大视野,建军之策与现实威胁严重脱节;对国防建设没有整体规划,海防建设丢掉历史延续;发展海军是为了服务于其闭关自守政策,而不是为了控制海权和利用海洋。海防建设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军事思想落后;“地方割据”和“各专责成”导致了军力合成和建军效益的内耗和隐患;海上战役指挥严重失误;军队体制不顺,指挥不统一,海陆协同不好;帝国主义分子极力在军事上的破坏和控制指挥权。
对甲午海战有关人物的评价有所突破 关于邓世昌:有的代表既肯定了邓的“高度的战争主动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献身精神”,又对邓的献身方式提出异议,认为邓的那种“自杀性攻击行动”不可取,一是因为致远舰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可能撞沉吉野舰,二是邓的溺水自沉虽然壮烈,却不是一个军人尤其是一个将领最好的选择,牺牲应有价值,不应作无谓的牺牲,徒增敌方战果。而且从当时情况看,邓完全能够获救。他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海军将才,培养不易。选择生比选择死更有意义。有的代表则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对邓世昌的这种责难,“毫无道理,实难令人苟同”。
史学界以往有所争论的刘步蟾的问题,在这次讨论会上也有人重新提及。有的代表指出,刘步蟾冤案起始于混入北洋海军的洋员泰莱的《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泰莱因在平时谋取北洋海军权力时遭到刘步蟾的坚决反对,从而心怀不满,便在战后回忆录中用无中生有的抵毁手段,说刘步蟾贪生怕死。而实际上,刘步蟾是一位敢于扞卫中国海军主权,在战中奋勇抗敌,最后自杀殉国的爱国将领。有的代表认为丁汝昌以陆将出任海军统帅,对海事不精通,不能算是很称职的海军指挥人员,但并非对海军一点也不懂的“门外汉”。他大节不亏,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将领。对被清廷以“临阵退缩”军前正法的方伯谦的评价,随着近年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证明清廷加给方氏的所谓牵乱船伍、撞伤扬威等两项罪名是不能成立的,方氏不是逃兵,而是一位有爱国心的近代海军人才。
对李鸿章的评价,有的论文从李鸿章的国防观念转变入手,认为李有较符合当时实际的海防战略思想,但并未完全实现。这主要是因为他所治毕竟是“末”而不是“本”,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企图建立代表大工业生产的海军舰队,推进海防近代化,反过来又用以固封建之本,本身就是矛盾,其艰难与失败,即使“才十倍于李鸿章者”也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则认为以往史学界许多学者所说李推行了一条“避战保船”消极防御方针的评价有失偏颇。李在甲午海战中的作战指导方针,基本上符合近代海军防御作战战略原则,基本上符合中国海军实力变化的情况。从这次研讨会总的看,多认为李鸿章是个悲剧人物,由过去的多贬到现在的理解或对其某些方面的褒扬。
对晚清海军建设的研讨有所扩展 清末海军的训练,有的代表认为其特点是:广设学堂,培养人才;留洋与聘请“洋教习”相结合,学习西方建军经验;强调基础训练,并进行一定的合练。其失策主要是:战略发展眼光短浅,海军训练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四大舰队各自为政,军事训练不统一;海军训练前紧后松,不能一一贯之,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几年则几近荒废,严重地削弱了部队战斗力;战术训练和军事理论严重滞后。
与会代表认为,清末海军建设的发展趋势呈抛物线走向:1874年至1883年是创建初期,1885年至1888年是鼎盛时期,1889年至1894年,未置一舰,陷于停顿。其战略失误主要是建军之策与现实威胁严重脱节,导致了战略目标的偏离和误差,逐步走向没落。其原因:主要是近代海军依附于封建制度的矛盾性,外界刺激下建立海军的畸形性和李鸿章的私属性。具体地说,是海军的地方性、集团性严重地制约了清末海军的发展;选将用人的失误,加速了海军的衰败和没落;海军经费的不足则是导致海军没落的基本原因。
与会代表认为,清末海军建设的主要历史意义在于:海防思想影响了中国人;为中国北洋海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北洋海军时期所建立的一些基础设施仍为后来的中国海军所用;《北洋海军章程》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提供了蓝本。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人民在甲午战争期间所表现出的反帝爱国精神,不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空前的,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广大海军将士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是这曲悲壮战歌中的最强音。与会代表在发言中都对人民海军的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寄予厚望。
军事历史 京058-059K3中国近代史陈宇19951995 作者:军事历史 京058-059K3中国近代史陈宇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