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 南京 210003)
  6月11日,江苏省哲学学会、 南京大学哲学系等单位在省社科院召开了纪念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周年学术讨论会。 南京地区的知名学者孙伯@①、陆剑杰、王金福、王灿、张一兵、严高鸿、孙起昂、严翅君等教授以及南京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这次会议。到会专家就《哲学的贫困》的研究现状、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哲学的贫困》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论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一、《哲学的贫困》的写作背景与研究现状
  虽然《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论述他的科学世界观的第一部着作,但这部着作不论在哲学界还是在经济学界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定位。一方面是因为,在过去的研究思路中,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其代表性的专着,《哲学的贫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从原理出发来阐释原着的思路,无法真正解读出《哲学的贫困》中所蕴含的真实内涵。与会者认为,要真心理解《哲学的贫困》,必须要有对马克思早期文本的认真研读、特别是对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研究手稿的仔细考察,并借鉴前苏东的研究成果作为厚实的理论辅垫,才能明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如果对马克思早期的笔记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公开发表的文本的研究就会丧失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1843年之后的理论主题是经济学研究,哲学只是在经济学研究中才发生了质的转换的。
  与会专家指出,蒲鲁东是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出发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马克思对蒲鲁东前期的研究是颇为肯定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对蒲鲁东从经济学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思路,评价是相当高的。马克思和蒲鲁东的争论归因于他认为蒲鲁东没有黑格尔哲学为理论支撑。但总体来说,马克思在1844—1845年间主要还是从哲学立场来论述问题的。只是在曼彻斯特时,马克思阅读了汤普逊等人的着作,才接受了劳动价值论,因为汤普逊等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正是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出发来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的。由此,马克思对经济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意识到仅从哲学来批判现实是不够的,真实的批判必须是从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出发的现实的批判。而蒲鲁东在似懂非懂地接受了黑格尔哲学以后,却恰恰是从哲学的“理性”来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从而将现实消解于“无人身的理性”的怀抱之中。与会专家认为,马克思正是在这样思想背景下写作《哲学的贫困》一书的。
   二、《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来看,有的专家并不同意前苏东学者认为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创立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他们认为虽然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形成,但这种方法在《形态》中还没有同无产阶级经济学结合起来。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仍然没有突破这一点,哲学方法同经济学方法是不一致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有两个基础:第一部分是价值论批判。其理论基础是曼彻斯特笔记中的劳动价值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蒲鲁东把经济范畴看作是形而上学的体现,既没有达到黑格尔的水平,也没有达到李嘉图的水平。第二章是说明蒲鲁东哲学方法论上的错误。这是马克思这本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由于马克思还没有创立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他对蒲鲁东的超越凭借的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前苏东学者把《哲学的贫困》当作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创立是不准确的,是夸大了马克思这本着作的理论意义。马克思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在于他意识到哲学的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其科学的、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这是走向真实的社会生活批判的理论前提。
  与会专家指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看,《哲学的贫困》中体现出深刻的思想:(1)经济范畴的现实的、历史的定位。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一个历史过程的产物,赋予经济学以现实的历史的内容,对经济范畴进行了现实的历史的定位,从而打破了古典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永恒历史的理论视界。(2)社会关系的总体性思想。马克思把价值看作是生产关系,把价值看作是一个关系的总和,每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都是一个整体,这是《哲学的贫困》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是马克思后来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的前提。如何能够把经济范畴在社会关系之网上界定下来,具体地解剖社会关系的特定内容,这就需要用社会经济形态来说明。沿此思路,正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理论视野,才打破了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仅从个体理性出发来研究问题的思路。一定的社会关系既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理论入口,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哲学视域,只有立足于此,马克思才能创建其崭新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奠定了无产阶级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还没有建构起严格的科学的经济理论。
  只有澄清了《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上所达到的真正水平,才能界定《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地位,才能真正看清《哲学的贫困》所蕴含的真实的、深刻的内容,追踪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轨迹。
   三、研究《哲学的贫困》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科学分析与批判,从而使自己的哲学真正地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因此,当时困扰着马克思的最大问题是经济问题。同样,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这不仅是要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发展经济的现实目标要有正确的指归。因此,当代中国的哲学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要实现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联盟。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首要的问题就是:哲学究竟以什么样的科学方法进行经济学的研究?这是目前国内经济学、经济哲学研究中还没有真正提出来的问题。学习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目前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科学地批判与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与会专家认为,讲经济哲学,首先要分清用什么哲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前提,是用实证的哲学还是用辩证的哲学?一部分人从经济运行、经济运作来谈经济哲学,认为只有把西方经济学引用到中国,才能解决问题,这种实证的经济学、经济哲学的研究本身就是物化意识,不自觉地陷入了西方“工具理性”之中。理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式理性,如计算等,这是一种实证的哲学;一种是辩证的理性,这是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发现。研究经济问题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理性为依据,提出问题,对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批判的研究,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有的学者针对国内经济哲学研究现状,尖锐地指出:经济哲学如果追求体系化,又将陷入蒲鲁东的困境。同时也要反对把哲学变成经济学与现实的附庸,进行实证的研究。在批判蒲鲁东以后,马克思不再是以哲学概念去套现实,那种成体系的经济哲学在马克思那里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方法论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否定现存的永恒性,他所打消的第一个概念就是“现存”,这是“经济哲学”在马克思那里的人口。马克思的哲学不是实证地讨论现存的东西,而要讨论现存东西的历史必然性与超越性问题。离开了这一理论标尺,我们在研究现实的经济问题时,就会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陷入误区。
   〔责任编辑:金宁〕*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钅右加癸
  
  
  
南京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21B1哲学原理丰晓海19971997 作者:南京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21B1哲学原理丰晓海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00:53

[新一篇] 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舊一篇] 紀念丘逢甲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