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形势与任务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农业部副部长 万宝瑞)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近些年来,为加强农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仅1993年一年,就先后召开了6次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的会议,发了十几个政策性文件。继1993年10月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后,1994年3月又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1994年的农村工作。刚刚召开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把发展农业作为1995年工作的重点之一。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我们的工作千头万绪,而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近几年,中央一再强调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最重要的是下大决心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几年,粮、棉生产之所以出现新的徘徊,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1995年起,一定要真正落实中央已明确的要求,提高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朱(原字铁的左边加容)基副总理指出:要下大力气抓好农业。1994年农产品大幅度涨价,固然有主动调价和市场管理上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因为市场供求不平衡。1994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涨价,说明农业基础相当脆弱,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李鹏总理指出:明年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条:(1)要切实保护耕地;(2)要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对水利、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投入;(3)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稳定市场价格;(4)要继续搞好“科技兴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巩固农技服务机构,稳定农业科技及推广人员队伍;(5)要对粮食、化肥、农药和农机生产企业在税收和信贷上给予必要的扶持。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一)199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总体上是健康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灾之年种植业生产仍取得了较好收成。一是粮食总产比去年略减。二是棉花生产扭转了连续两年滑坡的局面,总产增幅较大,可超过8500万担,增产1000多万担,对缓解供求紧张的矛盾将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油料持续增产,糖料平稳发展。全年油料总产比上年有所增加,糖料总产与上年基本持平。
  2.“菜篮子”产品继续增长。一是畜产品持续增产。全年肉类总产量比上年增长9%左右;禽蛋产量增长3.5%左右;奶类产量增长1%。二是水产品大幅度增产。全年水产品总产量比上年增长近20%。三是蔬菜面积扩大,增产增收。蔬菜总面积84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6.7万公顷左右,1994年秋冬面积增加26.7万公顷,保护地面积扩大。
  3.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994年1-10月份,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51.4%,实现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54%,出现了销售产值增幅高于工业产值增幅的好形势,产品产销率在90%以上;另外,外经外贸发展迅速,前10个月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69.8%,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增幅提高比较明显。
  4.农民收入增长加快。1994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4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同期增长10%。由于国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棉收购价格,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持续发展,预计199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150元左右,扣除物价因素,初步预计比上年实际增长4%以上。
  (二)199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好形势来之不易 一是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93.3万公顷;二是自然灾害严重。据统计,至8月末,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累计达5040万公顷,成灾面积2766.7万公顷,均超过了1991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农业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收成,除各级政府重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外,主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连续两次提高粮食和棉花收购价格。四种粮食收购综合平均价格达到每50公斤52元,提高12元;棉花收购价格每50公斤500元,加上奖励达到544元,提高200多元。
  2.整顿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继上半年对化肥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实行基准价和价格监审制度之后,8月份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决定对中央调拨化肥由现行的四级批发一级零售改为两级批发一级零售,并就整顿生资流通秩序,加强市场及价格管理作了具体规定。
  3.扶持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从1994年开始,连续5年,国家每年安排65亿元专项贷款,用于扶持商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贷款,用于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对支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在1993年50亿元基础上1994年又增加50亿元,达到100亿元。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起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在本世纪最后7年内,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今年7年国家每年增加1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亿元扶贫专项贴息贷款,重点向中西部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倾斜。
  5.减免了部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增值税。国家将农业产品的增值税税率由17%降低为13%;对饲料、农膜、化肥生产企业生产销售的6种化肥,农药生产企业生产销售的15种农药以及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等,在1995年底之前免征增值税;对远洋渔业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渔船、渔具等,在1995年底前免征关税和增值税。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落实问题 1994年10月,农业部召开了首次全国农村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与会代表反映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执行、落实存在严重问题。
  1.粮棉收购矛盾尖税。粮食国家定购价与市场价差距大。很多地方每斤稻谷定购价与市场价的差价已达二、三毛以上,农民交定、议购粮食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四川代表说现在农民问三个问题回答不了:(1)粮食部门收购稻谷每公斤1.0元,1公斤谷加工0.7公斤米,为什么大米销售价定为每公斤2.4-2.8元?(2)油菜籽收购价每公斤2.2元,1.5公斤加工0.5公斤油,为什么菜籽油每公斤销价为11-12元?(3)小麦收购价每公斤才0.92元,为什么国有粮店的麦麸每公斤却卖到1.0元?棉花收购1994年价格虽几次调整,农民仍不愿交棉,收购难度很大。
  2.农资价格没有限住。国务院45号文件下达后,化肥价格涨势虽有所抑制,但由于农资经营单位大多已搞承包,进口化肥价格较高,中小化肥没有限价,至少半数以上的地区仍居高不下,不少地方尿素价格仍在1700-1800元的水平。
  3.土地经营制度亟待完善。各地对延长耕地承包期30年这一政策的认识很不统一。(1)有的认为延长30年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不是承包期限,仍然准备三五年调整一次,或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随时调整。(2)有的对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不理解、有疑虑,担心今后越来越多的人口没有土地,生活无保障,会出乱子。各地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做法也不规范,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由集体统一经营或招标出租。(3)有的随意提高承包费标准,加重农民负担。(4)有的借机扩大机动田面积等等。此外拍卖“四荒”地使用权是个新事物,它涉及集体和农民的长远利益,目前各地做法存在不少问题,急需作出必要的规范。
  4.“两法”执行不理想。尽管《农业法》、《农技推广法》和“六部委文件”已下发一年多,但目前对农技推广机构“脱钩”、“断奶”和下放的问题仍未解决。
  5.国家对农业的许多扶持政策不落实、不稳定。  
  (二)关于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 这个问题突出表现为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据农业部秋季蹲点调查组对全国25个省(区)百县调查分析,百县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1)不少地区农产品供给不足。(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副产品生产成本增加。(3)流通环节过多、利润偏高,引起价格上涨。(4)整体物价水平拉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1994年国家调整粮食生产政策,大幅度提高粮食的国家收购价格,直接推动市场粮价上涨,并带动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三是大市场大流通的作用,拉动欠发达农业主产区的低水平物价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高水平物价看齐。
  (三)关于农民收入问题 (1)1978-1984年,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年均实际增长15.1%;(2)1985-1988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回落,年均实际增长5%;(3)1989年至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其中1989-1991年,农民实际收入年均增长只有0.7%,加上1992年5.9%的恢复性增长,4年平均增长率也只有1.88%。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3.2%,增速比上年回落了2.7个百分点,与城市居民生活费收入实际增长10%相比,相差6.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其比例由上年的2.33:1扩大到2.55:1,超过了1978年2.37:1的水平。
  (四)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尽管改革以来乡镇企业已吸纳了1.1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但目前仍有1.2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民工至少有6000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约有2500万人,这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无序流动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上述四个问题实际上是以下四个深层次矛盾的反映:(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与投入向高效益产业驱动的矛盾。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是人所共知的。农业是一个特殊产业,比较效益低,多为社会效益,由于受利益的驱动,近几年无论国家、集体、个人向农业投入都比较少。“五五”期间,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资金占同期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2%,“六五”期间下降为9.5%,“七五”期间下降到8.4%。1993年,国家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2.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为负增长。1993年农民家庭人均用于生产经营的投入额扣除价格因素,仅比上年增长1.1%,比1992年5.4%的增长速度回落4.3个百分点。(2)耕地锐减与人口激增的矛盾。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0.18公顷,下降到目前的0.08公顷。自1984年以后,新增的粮食都被新增人口吃掉了,人均占有粮食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3)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与科技进步缓慢的矛盾。与过去的杂交水稻、地膜覆盖等一些重大技术成就相比,80年代后期,我国在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没有大的突破。据有关部门测算,“七五”期间农业增产诸因素中,农业技术进步贡献份额有所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科技人员流失严重,科技机构不稳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4)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实行家庭承包后,分散的小土地规模经营的农户迫切需要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为其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但是,不少地方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缺乏必要的服务手段,无力承担这些工作,农民很不满意。此外,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国家和农民不能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国家要求农民完成定购议购任务,却不能与农民承担产前、产后市场风险,农民进入市场面临许多障碍和困难。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
  90年代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到本世纪末,改革的任务是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发展的任务是要全国实现小康。按照这两项基本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消灭绝对贫困,满足全国人民小康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上述目标,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三抓:抓农产品有效供给,抓农民收入,抓社会稳定。
  (一)抓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早在80年代,小平同志就指出,“九十年代中国如果出问题,可能出在农业上”。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都不能说粮食已经过多了,吃不完了,农业已经过关了,不但九十年代不能说这个话,而且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说这个话。”从这些极富远见的论断中,可见中央对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一直极为关注。根据《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到2000年,如果人口控制在13亿之内,我国农产品总量必须在现有生产水平基础上,粮食再增1000亿斤、棉花再增1000万担、肉类和水产品分别再增1000万吨,我们叫做再增“四千”。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和蛋类、奶类也要持续发展。实现新增“四千”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是:
  1.新增1000亿斤粮食。今后发展1000亿斤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是,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改善品质,主攻单产,确保供求总量平衡和地区平衡。全国粮食面积要保持在1.1亿公顷以上。从总量看主要抓:(1)提高单产。新增1000亿斤粮食,靠扩大播种面积的余地很小,只能走提高单产这条路子(据我国有关专家研究分析表明,尽管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已经高居世界前列,目前条件下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仍具有巨大潜力,一般相当于现有实际单产水平的1.5-3.5倍,通过育种研究在20年内可能实现粮食单产提高70%-170%)。目前,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是改造中低产田。全国尚有中低产田6000万公顷左右,经过改造,可使中低产田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提高100公斤左右。今年6年,计划改造2400万公顷,按75%种粮食,复种指数为150%计算,可增产粮食400亿公斤。对于尚不能改造的中低产田,今后6年内狠抓常规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也可提高单产水平。(2)提高复种指数。据分析,今后6年复种指数提高3.5个百分点是可能的,当然困难也比较大。只要引导得当,通过发展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和开发南方冬季农业等,可以使复种指数提高到158.9%,扩大农作物面积近333万公顷,以50%种粮计算,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6.7万公顷,可增产粮食62.5亿公斤。(3)开发宜农荒地。为了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必须保持合理的垦复力度。按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今后6年开发和复垦耕地240万公顷,可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298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可增加206.7万公顷,约增产粮食85亿多公斤。
  按总量平衡和区域平衡原则,对粮食生产实施地区发展战略:提高东部、开发西部、主攻中部。提高东部,就是要通过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粮食自给率,实现东部沿海地区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大体区域平衡。这也是解决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关键所在。从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看,不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粮食自给率,全国粮食供需平衡是难以实现的,这是一个战略问题。那种认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种粮不如买粮,买粮不如进口”的观点是危险的。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和农业发展的方向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具有的土壤、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经济实力强,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高等这样一些优势,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应先走一步。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的发展事关我国农业的未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粮食问题关系到全国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只能抓紧、抓实,任何时候都松懈不得。
  2.新增1000万吨肉类。基本思路和措施是:(1)调整肉类生产结构,开展肉类区域性综合开发。力争到本世纪末,使猪肉、禽肉、牛羊肉占肉类产量的比重分别由目前的74.3%、14.9%和9.7%调整为66.6%、18.4%和14%。大中城市要充分利用经济与技术优势,在郊区县适量建设肉鸡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提高优质鲜肉供给能力,猪肉总体供给率以30%-40%为宜。大多数商品基地要根据区域性综合开发的特点,建在各类不同的主产区,使主产区与消费区挂钩,建立起紧密的经济协作区,形成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2)大力开发饲料资源。针对我国饲料资源紧缺的情况,一方面要加速饲料工业的发展,大力生产配合饲料,提高现有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开辟新的饲料资源。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饲料粮生产基地;二是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三是充分利用非耕地增加饲料生产;四是开发草地资源;五是大力推广秸秆青贮与氨化技术。(3)加强畜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到2000年,重要畜牧业科技领域,如畜禽良种、畜禽营养、疫病诊断与防治、草地动态监测等领域,要达到80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兽用疫苗(菌苗)、诊断技术、冻精与胚胎移植等技术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科研技术推广方面,要重点推广良种畜禽配套饲养技术、秸秆过腹还田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草地和草食家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草地鼠虫害防治技术、北方冬季塑膜暖棚饲养畜禽综合配套技术、肉类保鲜储运技术、猪禽集约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4)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县和乡镇两级。首先按照中央建1/3,地方建2/3的原则,到2000年在全国普遍建立县级以上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其组织管理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担负起畜禽疫病防治、品种改良、科技推广、培训、饲料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综合服务项目。在拓宽服务面的同时,要大力兴办经济技术实体壮大自身实力。
  3.新增水产品1000万吨。随着全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水产品的比重将不断加大。从世界整体水平看,我国每年人均增加1公斤水产品的消费量是适宜的,按此计算,并将新增人口增加的消费需求考虑在内,每年至少要增产水产品150万吨。生产发展方针是:快速发展养殖,稳定近海捕捞,积极扩大远洋,狠抓流通加工。具体措施是:(1)充分利用资源潜力,扩大养殖面积。利用荒水、荒滩和低洼盐碱荒地进行渔业综合开发,扩大养殖面积23.3万公顷,利用133.3万公顷稻田进行稻田养鱼,共可新增水产品产量400万吨。(2)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要到“九五”计划期末,新增远洋渔船1500艘,每年新增水产品产量50万吨。(3)加强科技研究与推广。“九五”期间,计划重点突破优良养殖对虾苗种繁殖及训养、中低产地区及低洼盐碱荒地渔业开发利用等10项关键性技术,重点推广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湖泊围栏养鱼、稻田养鱼等7项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推广,使水产品产量增加300万吨左右。(4)搞好水产良种体系建设。计划到2000年建成国家级原良种场20个,名特优新苗种场20个,地方良种场60个及部分良种示范基地。通过良种体系的建设,使水产良种覆盖率提高40%,通过推广和应用良种,可提高水产养殖产量10%以上。(5)抓好渔病防治工作。通过改善病害防治手段,预计每年可减少水产品产量损失30-50万吨。
  4.增产1000万担棉花。指导思想是:恢复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1)恢复面积,调整布局。目前全国共有四大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和辽宁(特早熟)棉区。要求:黄河流域棉区进一步恢复,主要是冀、鲁、豫应进一步恢复;长江流域棉区适当发展,其中,上游(四川)和下游(江苏、浙江等)基本稳定,中游(主要指江西、湖南)适当发展;新疆进一步发展;辽宁进一步恢复。(2)依靠科技,主攻单产。靠提价来增加效益是有限度的,靠再增加面积增加产量也不符合中国国情。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抓好统一供种。抓好棉铃虫防治。落实5项重大技术。一是棉花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技术;二是黄淮海棉区棉麦两熟技术;三是化学调控技术;四是化肥深施技术;五是棉田立体种植技术。继续抓好“丰收计划”。(3)保持粮棉合理比价,改革现行棉花流通体制。(4)保证生资供应,控制生资价格。(5)抓好棉花基地和棉花大县工作。
  5.要丰富“菜篮子”,搞好副食品的生产和供应。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要加强副食品基地建设,在区域布局、产品结构、基础设施、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上要有新的突破,把“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中城市郊区要建立基本菜田保护制度和菜地补偿制度,坚决防止乱占菜地;坚持“郊区为主,农区为辅,外埠调剂”的方针,搞好蔬菜生产、供应和调剂工作。要建立副食品风险基金。中央和地方原有的副食品生产和销售补贴,除全部用于建立副食品风险基金外,还要从其他渠道筹集一部分资金。要加强副食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加强运输、冷库等流通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副食品流通的新格局。 
  (二)抓农民收入是当前乃至整个90年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检验农村改革与发展效果的重要标志,也是稳定农村、稳定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产品有效供给就不可能增加;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城市工业就没有市场;没有农民的小康,全国小康就不可能实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决不是孤立的农民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战略问题。国际上用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占生产消费的比重大小作为贫富的衡量标准: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大于60%为贫困,在50%至60%之间即为温饱,小于50%的为富裕(我们叫小康)。我国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1954年为69%,1984年首次降到59%,1992年进一步降至57%,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总体上看已脱离贫困,进入了温饱阶段。按照2000年实现小康的目标,90年代的1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必须达到6%,但是由于1990-1993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只增长3.2%,1994年初步预计可达到4%以上。今后6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必须达到6.9%,才能确保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今后6年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据有关部门以1984年到1992年农村经济正常发展的历史资料测算表明,这期间,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是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0.33个百分点即是3:1的关系。从1995年到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递增速度需达到6.9%,这意味着,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需以年平均22.77%的速度,需指出的是,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因有机构成比重高,物质消耗大,人均纯收入从新增产值中得到的部分相对减少,人均纯收入年增1个百分点,需人均社会总产值增长百分点远远大于3.3,农村社会总产值要年均递增超过25%,才可能实现小康。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今后从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企业发展潜力来看,农民收入的增加将会越来越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增长。在粮棉为主的地区,重点发展多种经营,并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乡镇企业。(2)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由于我国农村70%左右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因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稳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质量上创新,在高产和高效上做文章,对于多数地区和多数农民来说,还是增收的一条现实路子。(3)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的深度、广度进军,如“四荒”开发等。(4)积极鼓励和管理引导劳务输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三)抓农村社会稳定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是坚持不懈地减轻农民负担。二是切实搞好扶贫工作。三是狠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稳定农村大局。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从此为核心,搞好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为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采取适当措施,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加强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措施
  (一)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努力增加粮棉面积 要严格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加强基本农田的建设和保护,严禁占用已划为基本农田的耕地。
  (二)推进科技进步,强化科教兴农 这有四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在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上,要有所突破。第二个层次,重视实用技术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推广利用率。第三个层次,推进农科教三者有机结合,这是提高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率的有效途径。第四个层次,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三)切实深化农村改革,保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是加大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四是大力发展一体化经营组织。五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
  (四)切实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995年国家对农业投资将有所增加。从总量上讲仍有很大差距。一方面要力争开辟新渠道,多渠道增加投资。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在积极争取多边、双边农业无偿援助和利用优惠贷款的同时,要大力开拓民间资本和国际商业资本的渠道。以增强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五)明确职责,狠抓政策落实 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政策落实难,不到位,甚至执行中走样。政策落实难虽有体制原因,但根本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明确责任,是当前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的一项重要措施。
                          责任编辑 武兆瑞
  下注:
  *此文系作者1994年12月13日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农业经济问题京009-015F2农业经济万宝瑞19951995 作者:农业经济问题京009-015F2农业经济万宝瑞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0:59:16

[新一篇] 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

[舊一篇] 當前農村城市化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