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文学研究学会(即IRSCL)第十二届大会,于1995年9 月1日至7日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到会有三十个国家, 约占会员国的一半多,本届会议的主题是“近五十年来的世界儿童文学”,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儿童文学。
IRSCL是一个儿童文学的国际组织,它于1968 年创建于德国有名的文化城市法兰克福,那里有全世界最大的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同另一个以儿童图书评议而着称的IBBY不同,它是以大学、图书馆研究儿童文学的教授与研究人员为主体的。它同IBBY设有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安徒生大奖”一样,也设有一个儿童文学研究的大奖即IRSCL奖, 两年一次,只评一部研究着作。我国于八十年代末加入了这个组织,第一位被吸收为该会成员的是浙师大校长、着名的儿童文学教授蒋风。1991年,我国第一次有人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第十届大会,他们是广州师院儿童文学教授谭元亨与安徽省儿童文学作家刘先平。除宣读论文外,谭元亨还应邀在会后作了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长篇演讲。嗣后,他们两人与浙师大教授韦苇被吸收为正式会员。另外,美国俄亥俄州国立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现台北某管理学院段淑芝副教授也于今年被接纳为会员。目前,IRSCL拥有正式会员近三百人。
近年来历届大会的主题:1987年于德国科隆召开的第八届大会是“儿童书籍与成人书籍两者之间的关系”;1989年,于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第九届大会是“儿童文学史的研究”;1991年,第十届巴黎大会是“比较文学与文化理论在儿童文学上的应用”;第十一届墨尔本大会是“儿童文学中的多元文化”;第十二届斯德哥尔摩大会如前所述。从几次会议命题上看,其研究趋势放在历史与文化上面。
本次大会,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儿童图书研究院参与了协办。
会议入选有七十余篇论文。会议印制的国际儿童文学研究名人录,辑入了八十名着名学者,我国蒋风、谭元亨、韦苇被恭列其中。
作为会议的重点论文是加拿大的温尼伯大学教授彼瑞·诺德尔的《儿童文学的忧虑:在理论之后何为左右》。他认为,近十年来,整个儿童文学理论已走入低谷,失去其使命,无可避免地明显地面临一个终结:即所有成年人为儿童读者所筹划的创作主题,对儿童来说,很可能是危险的,对整个人类而言,很可能是糟糕的。为此,必须让它早日结束。
美国珍妮·格里斯沃尔索性将其论文命题为《二十世纪末美国儿童文学的消失》。澳大利亚约翰·斯特菲斯则为《最后的指望:世纪末儿童文学的思考》……这些论文,都深深表现出研究者对儿童文学“失落”的担忧。
着名学者、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人文研究院的罗·麦吉里斯教授的论文,其题目便是:《恐惧是永恒的陪伴:近年来少年读物宗教迷狂的忧思》。
他的论文指出,目前倾销在市场的儿童读物,大都以恐怖、暴力来吸引少年儿童读者,并导向了宗教迷狂,出版商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亦不惜倡导此类作品。由此走向非文化、反人性,让儿童远离家庭与父母,这是很值得担忧的。
来自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的论文亦引人注目。她们均谈到了这些年间由于苏联解体而产生的对儿童文学的冲击。来自圣彼得堡大学的奥尔加·玛诺兹的论文题便是《俄罗斯儿童文学中的Topsy-Turvy的世界》。Topsy-Turvy是一个专用的外来词,意思便是给弄得颠三倒四、 乱七八糟。立陶宛的温卡·奥利娜的论文题则为《极权主义与后极权主义中的儿童文学》。爱沙尼亚安娜·古柏尼兹的论文是《1950—1960年俄罗斯的儿童戏剧》。显然,历史的演变,给她们带来了新的痛苦,也包含有新的契机。俄罗斯国立文艺学院的安格拉·涅伯德娃在论文《近五十年儿童文学发展的主流》就讲到了这一点。
对多元文化在儿童文学领域中的影响的研究,仍是这届大会的热点。前大会主席、澳大利亚的朗达(因故未到会)提交的论文是《移民五十年:对少年小说的冲击》。论文说,过去五十年,澳大利亚人口构成有了很大的变化,40%以上的今天的澳大利亚人可以说是东方人或有东方血统,因此,人们的观念、经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她回顾了年初在南非比勒陀尼亚召开的“另一种声音,另一种生活”为主题的儿童文学研讨会,指出,在急剧演变中的社会、文化、经济中,如何驾驭或吸取好的故事与文化传统,意识到其差别,是值得探讨的。
法国巴黎第73大学、儿研院院长、着名教授让·佩若的论文题为《乡土的动摇与恒久:儿童游戏从民族排外主义到国际化》,也正说明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这个选题颇为独到与特别。西班牙的玛丽莎·菲那德兹的论文题为《当代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多元文化思想因素的比较》也相当精辟。来自荷兰的学者安妮·德·维列丝的论文是《作为跨年龄的文学: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开放与限定》。这些论文,都拿出了自己新的见解。显然,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会议对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很是重视。我国谭元亨教授提交的论文为《田园诗与长号声——近五十年中国儿童文学的两个黄金时期》,他把五十年代重在道德教化而勃兴的儿童文学与八十年代已全面开放的儿童文学作了认真的比较。台湾段淑芝博士在《台湾的少年小说》中则介绍了自1945年台湾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之后儿童文学的萌芽、生长、发展的几个历史阶级。
这次大会另一个热点,是作为东道主瑞典着名儿童作家、安徒生大奖获得者阿斯特里德·林格伦及其作品中的人物“长袜子皮皮”。第二天的主题论文便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文学教授维韦·爱德错姆的《长袜子皮皮五十岁》。“长袜子皮皮”为林格伦创造出来后,多次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并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她体现出释放少年儿童及女性长期被压抑着的狂野幻想的观念,视儿童种种富于想象力的恶作剧为儿童正常发展的天性。从一诞生起,瑞典便爆发了“皮皮论战”,说好说坏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文认为,皮皮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关于世界的观念。五十年来,皮皮受到多少批评也就得到多少爱戴,迄今对皮皮的认识仍未穷尽。
美学上的探讨亦不乏精品。本届主席、斯德哥尔摩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玛利娅·尼古拉耶娃宣读的论文为《儿童图书命题变化的反思》。她经过大量调查,去了解当今儿童文学的嬗变,力图把握现正在逐渐调整,并向多元复调变化的儿童文学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对儿童文学受社会、商业压迫的忧虑日甚,而对多元文化在儿童文学中产生的影响则十分重视,说明了各民族文化正处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过程——这里面,有悲观也有乐观,有进步也有倒退,有放也有收,呈现一种复杂的形态。
较之世界而言,中国儿童文学正处于青春勃发的可喜阶级,中国儿童文学将以其深厚的文明底气与强大的阵容,在世界上争得其应有的席位。中国儿童文学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将很快到来并让世界瞩目。*
书城杂志沪23-25J4外国文学研究吟冰19961996 作者:书城杂志沪23-25J4外国文学研究吟冰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