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社会的实践与人的主体性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世纪之交,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的策动下,人类社会开始跨入网络社会。引人注目的Internet呈现爆炸性增长,并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主义着作选读》,3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网络技术开启了新的生活、新的实践。在新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扩展和高扬。本文拟在概述实践与人的主体性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阐述网络社会的实践及其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
      1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从静态结构上看,它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组成,通常中介(特别是工具)的发展水平是实践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实践。农业社会是人们为了维持生计而艰苦劳作的“生存时代”,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科技水平低、手工技术为核心,人们的实践是体力型的、经验型的,发展异常缓慢,延续几千年,从而又表现出重复性的特点。由于“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104页,人民出版社,1980。),人们的实践同时又是封闭的。在以机器为主导的工业社会中,人们开始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人本身却从属于机器,甚至沦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的实践活动呈现出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权化等特点,人类在获得一定解放的同时,又生活在大禁锢的时代。
  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同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主体性,就是在对象化活动中人所形成、确立和发挥出来的本质属性,包括自觉性、自主为我性和主动创造性等特性。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确立和提高的,因为在实践中才有了主体和客体的分化,有了主体,人的主体性才有了依托和载体,人的主体性才得以形成。同时,主体占有和吸收实践活动成果,把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实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不仅如此,主体还通过实践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性的现实物,从而确证着主体性的现实存在,并在对象化结果的检验中判断主体性状况。
  由于实践历史地发展着,“对象性的存在物客观地活动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上),167页,人民出版社,1980。),因而人的主体性也被历史地确证着。以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为主导的农业社会,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进行着封闭性的实践,人的自觉自由度十分有限,重复性的实践使人的主动创造性进展异常缓慢。人们的实践处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极权化的状态,人只能在一般类的意义上成为主体,而个体淹没于群体之中,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2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社会实践的诸多特征已初步呈现。
  1.虚拟化 所谓虚拟化就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过去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平台,也就是从物理空间转移到电子空间(Cyberspace)。电子空间是一“自由空间”,在这里时空压缩化,其障碍几乎完全消失。各种实践呈现出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在家上班”、灵活工时成为现实,人们进行宏观调控,让机器代劳,自身远离现场,真正实现了“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 218页,人民出版社,1980。)。人的其他实践活动同样可通过有关数据网来完成。在电子空间里,人离开实践活动直接现场,从体力和部分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参与少了,作用小了,这恰恰是作为主体人的理性、智慧高度发展和自由自觉的表现和确证。
  2.一体化 农业社会的实践是封闭的,工业社会中人类实践一体化开始发展,但历史进程中殖民化的性质、冷战的色彩和相关技术的落后使一体化的进程很有限。“一网打尽全世界”。国家、团体、家庭、个人等被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发生在“地球村”每个角落里的事情都被人们关注,人们的每一实践活动都会以极快的方式传递给世界上任何人。实践由封闭走向开放。开放的实践强化了人们的开放意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充实了主体的知识,主体的整体能力增强了。
  不仅从实践范围上出现了一体化,就实践方式而言,亦是如此。数字化网络的发展使不同类型的实践紧紧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体。社会的经济实践、政治实践和文化实践日益显露出它们的相互制约性和整体性。(注:王永昌:《论实践观念》,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4 )。)再如生产和消费的界限日渐模糊了。实践的一体化增强了实践活动各因素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实践的普遍性。实践普遍性的提高,扩展了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主体控制世界的能力和驾驭自己命运的力量。
  3.智能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实践手段日益智能化。智能机的出现使人从重复、繁杂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以机器为工具的各种实践,都离不开信息,否则将无法进行。另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支出的更多的是智力。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再过多地依靠体力,依赖资源,而是主要依托智能。人们大多数时间从事于知识的生产,“我们正走出产业行业而进入思想行业”(注: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梅艳译,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据美国学者麦肯赛(Mckinsey)新近研究断定,千年之交美国职业中80%以上的工作本质上是“脑力的”(cerebral)工作。实践活动的成果更是知识成分占主导。如一张光盘“办公软件97版”用聚碳酸酯做成,物质成本仅3元,而其价格却是8 000元,价值何在?知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经济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实践智能化的绝好证明。
  4.显着的创新性 当代人类实践变化日新,展现出十分显着的创新性。显着创新性实践的出现,信息技术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从体力和部分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拥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和谐的心境去创造;其次,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信息浩如烟海,为人们及时占有足够信息进行创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最后,在信息技术的策动下,其它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并推动人类实践变化日新,与以往重复性实践形成鲜明对照。具体表现在实践基础、要素、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日新月异,实践活动“投入”和“产出”周期的大大缩短,实践节奏的加快等方面。这都表明人类实践创新性的突出,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提高。
  5.适人化 机器是人的创造物,可是在工业社会中,它却成为人的异己力量,人从属于机器,机器成为非人性的强迫性技术,人性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智能机的出现使机器具有“人味”,人不再迁就机器,而是机器开始迁就人。通过智能机,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愿望进行各种实践。可以说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符合人性的界面,为人的合理存在、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式和手段。在诸如“在家上班”、交互娱乐、交互式民主(Interactive Democracy)、 远程教育等具体实践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需要进行选择和参与,发挥主体的自主性和创发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适人化的实践中,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改变了个体消失在群体之中的状态。但是不能将适人化完全等同于个性化,因为适人化的实践在突出个性的同时,正是以个人可以全面主动参与实践为前提的,适人化的实践实质上也是更加社会化的实践。
  不难看出,网络社会实践的特征展示了人的主体性的扩展和高扬。同时,技术是把双刃剑,信息化浪潮也带来了许多负效应。网络社会的到来,使社会出现新分化的趋势:掌握和控制信息的群体和不占有信息的群体,信息贫困使人知识匮乏、文化退步、整体素质下降;由信息过剩、信息“垃圾”、信息“病毒”构成的信息污染妨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占有,增加了人们的压力,腐蚀了人们的心灵,甚至使整个社会陷入瘫痪;信息侵权、信息渗透危害了网络安全,侵犯了个人隐私,挫伤了人们的创造性,也威胁着国家安全。这一切都妨碍着人类正常实践的顺利进行,使人的主体性受到削弱,所以在“我们蜂拥而至生产超人(如互联网、电话网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保护人性,这是一种重要的补救形式”(注:威廉·卡尔文:《智力演化今昔》,杨雄里等译,146页,上海科技出版社。)。当务之急是:主动迎接挑战, 坚决控制信息污染,确保信息安全。
学习与探索7哈尔滨59~60B1哲学原理李荫榕/高献中19991999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学习与探索7哈尔滨59~60B1哲学原理李荫榕/高献中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18:16

[新一篇] 試論網絡信息分類法的構建

[舊一篇] 質疑網絡文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