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素质教育导向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高考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影响最大的选拔性考试,自然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为中学教学作出正确的导向,促进中学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自从1991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布了《考试说明》后,高考命题走上了标准化道路,这不仅体现在试卷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考试内容上,即高考以学科能力考查为主旋律,并在此领域里不断地进行开拓,不断地取得进展。学习能力是构成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核心因素,高考的这种导向,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高考命题,研究高考命题,从中理出方向性、规律性的东西,再联系教学现状作一番深刻的反思,这对于更新教学观念,革除教学弊端,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高考语文命题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这一课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高考语文命题中的素质教育因素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其中的“考试内容”,从1991年的五项29条,到后来的五项30条,到1997年的五级五项19条43款,考试内容越来越“素质化”。以1997年的《考试说明》为例:43款中,“识记”级的仅占16%(共7款),而“理解”、“分析综合”、 “应用”、“鉴赏评价”级的共占84%(分别为13款,占30%;4款,占9 %;16款,占37%;3款,占7%)。“识记”级的考查内容,是高中毕业生必备的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言警句等语文基础知识:其他四级考查内容,是高中毕业生必备的语言技能、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一切都属于语文素质的范畴。《考试说明》的制订和完善,为高考语文素质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书面考试的局限,目前高考没有考查听说能力,故而未能全面考查语文素质)。
  考试内容的素质化,决定了试卷命题的素质化。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其命题意图、考查内容、命题角度和取材特点,不难理出其中的素质教育因素。
  语文知识的考查,“常考点”有:①辨识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意在促进语音的规范化,取材大多是多音字、形似字和声旁不表音的字。②辨识容易写别的字的字形。意在促进汉字书写的规范化,取材都是因读音相同、相近而容易写别的字。③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意在推动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名着,考查的仅仅是作家姓名、作品名称、主人公姓名等起码的知识。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意在引导扩大知识面,考查的都是比较浅显的古代文化常识。⑤识记中国名言警句。意在强调注重积累知识,考查的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警句。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对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都是必备的,因而是素质的。
  语言技能的考查,“常考点”有:①判断和改正容易用错的标点。考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语气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②正确运用词语(包括同音词、近义词、成语、关联词语等)。考查根据语境准确、恰当地运用词语的能力。③辨析和修改语病。考查造句合乎语法规范的能力。④语言简明。考查表达意思明确、文字简洁的能力。⑤语言连贯。考查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整合语言的能力。⑥语言得体。考查在不同的交际背景下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显然,高考命题显示了包含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四个项目的语言基本功指标体系,而相关试题大多取材于生活中的语言材料,衡量考生是否具备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指标,这样的考法,为改善平时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作了明确的导向。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从取材上看,以科技类、社科类和文学类文章为阅读材料,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展、新成果,汲取史学、美学、文学等着作中的精神营养。从试题的指向看,重在考查针对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进行信息搜寻、筛选、转述(对信息作阐释、分解、整理、概括、评价等加工)的能力。这种以汲取信息、加工信息为主线的阅读能力考查,体现了阅读的本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作出了积极的导向。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从取材上看,大多选取表现我国传统道德和激励人们修身济世的文章,以引导学生注意阅读反映我国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古文。从考查内容看,立足于理解文意,从理解词义到理解句意进而把握文意,体现了古文阅读的基本目的和要求。
  写作能力的考查,以“一料两文两体”为主要形式。“一料”,大多是内涵隐蔽的寓言、故事和画面,以此检测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文章立意往往涉及青年的思想修养(如正确的立场观点、科学的思想方法等)。“两文两体”有不同的组合,或描写性片断和议论文组合,或说明性片断和议论文组合,或说明性片断和记叙文组合,以此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考查,有利于中学写作教学向着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向健康地发展。此外,作文评分标准把卷面书写单列5分,那更强化了语文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在书面考试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为中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积极的导向。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积极地认识高考,认真地研究高考,这对于改革中学语文教学,使教学走上“素质化”道路,大有裨益。
      二、从考生解题失误看教学的“非素质化”现象
  分析考生答题失误情况,追究教学上的原因,正视教学的非素质化倾向,很有必要。以1996年语文高考中得分率较低的试题为例(据浙江省97790名考生的答卷统计):
 大题号  小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平均分  难度值       1    字音辨识    2   0.8584  0.4292 一     2    别字辨识    2   0.1443  0.0722       4    近义词运用   3   1.6521  0.5507       9    文学常识判断  3   1.6904  0.5635       10    古诗词鉴赏   3   1.2493  0.4164       16    句意理解    3   0.5014  0.1671 二     18    重要材料筛选  3   1.1068  0.3689       19    文意理解    3   1.3616  0.4539 三     21    句子作用理解  3   0.8219  0.2740       25    语句含义理解  4   1.5055  0.3764 四     26    事理原因分析  4   1.4103  0.3526 五     31    广告修改    5   2.5449  0.5090 六     32    画面说明   20   11.7340  0.5867
  注:整卷平均分为84.73,难度值为0.5649。
  1题的命题材料均是容易读错的字,只不过“箴言”、“卷帙”、“姊妹”等档次稍高些,此题得分率偏低(往年也如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上不重视让学生广阅读、多积累,因而对这类字的读音陌生。2题中的“国藉(籍)”、“插科打浑(诨)”、 “委屈(曲)求全”全属常见别字。此题之所以成为全卷得分率最低的试题,不能不归咎于平时教学不重视词语书写规范和字义理解。4题难度本不高, 得分率应该不止这点,这正暴露“脱离语境,孤立地进行词语教学”的弱点。9题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都是高中学生应该了解的,但许多考生却不知道《李有才板话》、《悲惨世界》等中外文学名着,这跟平时教学只盯住几篇基本课文,不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着有直接关系,31题广告修改,要求修改的标点、造句和表意上的毛病都很基础、很明显,考生在高考复习阶段不知做了多少语法训练习题,可就是有那么多人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这说明语言教学“从课本到课本,从语法到语法”,不突出语言训练的实用性。以上试题均属“语文知识及运用”的范围,从考生答题的失误,不难看出平时教学存在拘守课本不广泛阅读、架空教学不讲语境、机械训练不讲实用的非素质化倾向。
  16题文言句意理解,“给”、“亟”二字是该句中的关键实词,根据上下文,只能分别解释成“满足自己”、“紧迫”才合理。该题得分率这么低,说明多数考生缺乏根据语境推导词义的能力。平时文言文教学不乏句子翻译训练,可为什么就是提高不了上述能力,原因在于机械的句子翻译训练并不能增强学生的“根据上下文推导词义、句意”的能力。18题要求辨析“表现郭永刚直抗上”的材料,19题要求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两题均属“文意分析”。这类试题的得分率历年都低,反映出文言文教学中的普遍倾向:只追求“字字落实”,忽视文意理解和分析。上述两点,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非素质化现象。
  21题要求确认佩蒂所说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只要把四个选项与原文进行对照,便可发现有三个选项与原文不符,此题得分率这么低,说明大部分考生缺乏根据原文进行推敲的意识和能力。25题要求对抽象语句作出阐释,此题发问点在第四段,而有关材料却在第二段。多数考生答题不确切,说明教学中缺乏搜寻和筛选信息的训练。26题要求分析事理的原因,应该从二、三两段中提取要点。多数考生答题不完备或不确切,说明教学中缺乏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要点的训练。现代文阅读教学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二,高考复习阶段又做了大量的文章阅读训练,多数学生仍未具备应有的阅读能力(历年高考得分率都低),这只能说阅读教学还没有完全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2题用说明性文字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提示具体,难度不高,按理得分率不至于此。但许多考生的作文或者偏离画面内容,或者错作故事描述。这与高中阶段写作教学偏重议论文、忽略各类文体的综合训练不无关系,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
  以上高考答题失误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语文教学的非素质化倾向:一是重知识轻能力。尽管“培养能力”的呼声日高,但事实上“把课文讲深讲透”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任务,简括地说,就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发展个性特长。而满足于“讲深讲透”的语文教学是无法全面完成上述任务的。二是重课本轻课外。只是死死地盯住几篇基本课文,不注重课外读写和语文社会实践活动,致使学生视野狭窄,积累单薄。三是重课后轻课内。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后加班加点,练习资料成堆,妨害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重考前轻平时。平时教学不注重培养能力,考前复习大搞强化训练,违背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如果不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这些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就很难革除这样那样的教学弊端,学科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也就仅仅是一句口号。
      三、对高中语文教学素质化的几点思考
  高考命题在可能的范围内为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出了积极的导向,如何遵循这种导向,调整教学观念,改善教学实践,以求得语文教学的高质量,这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实践课题。下面就此谈几点想法。
  (一)运用信息学理论指导现代文阅读教学。学科教学所依据的理论不同,教学思想、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也就不同。长期以来,中学阅读教学受文章学的支配(其历史渊源是“以文章取士”)。教学观念上,认为阅读为写作服务(即“写作中心论”),使阅读处于附庸的地位;教学目标上,通过阅读文章提高写作能力;教学内容上,侧重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教学方法上,讲究条分缕析,讲深讲透。阅读教学耗时多效率低,学生阅读能力差,与此大有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汲取和消化信息成为人们阅读活动的第一需要,信息学逐渐取代文章学, 成为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高考自从1984年开始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起,就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导向。认真分析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就会发现命题的指导思想和题路,即针对文章中的几项重要信息,考查吸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若以信息学理论为指导,现代文阅读教学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教学目标上,重在培养搜寻、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即根据需要,搜寻和提取关键性的语言材料,对此进行阐释、分析、整理、概括、评价等,并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进行恰当的转述。这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又是一个语言锤炼过程。教学内容上,抓住文章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信息)来设计和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一系列信息处理和信息转述活动。这样的阅读教学,是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的。
  (二)调整文言文教学的重心。学生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正确理解词义和句意,把握文意并进行分析和评价,是读懂文言文的指标。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都在词义、句意、文意上出题,就是给教学导向。可实际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重词法、句法和章法,轻词义、句意和文意”的倾向,把教学重心放在辨析词性、用法、句式和分析写法上,检测教学效果,也往往在词性辨别、用法辨析、句式归类上出题。学习文言语法知识和文章作法,是为了正确理解词义、句意和文意,前者为教学途径,后者是教学目的,正确处理文言文教学中“法”和“意”的关系,使教学重心落在词义、句意和文意上,这是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走向。
  (三)讲究能力训练的科学性。考查语文学科能力,是高考给教学作出的导向。但在培养能力的实践上,却存在不少非科学现象,如考前集中突击、反复机械操练、传授套用样式等等,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能力又不见长进。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必须具有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
  (1)培养能力要立足于平时教学。 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能力目标都属于长远目标,需要通过一次次实践逐渐达成,所以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到平时教学中。
  (2)培养能力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是练就的, 不是靠教师“讲”就的。教师讲得再深再透再有水平,也只能使学生“懂得”,而不能使学生“会学”。所以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投入读写听说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提高语文能力。
  (3)培养能力要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 能力训练设计和实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能力训练就要模拟这样的过程。两个过程的一致性越高,训练的效果也就越好。如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需要经历“搜寻有关材料—归纳性格特点—推论形成原因”这样的认识过程,教学就要顺应这个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一类是陈述知识,如某个具体词语;一类是程度性知识,即“怎样才能解决问题”的知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和要领;一类是策略性知识,即“怎样调整自身认知结构”的知识,也就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后两类知识可转化为能力。这对于能力培养极有启迪,如概括能力培养就与程序性知识直接相关。准确、简明地概括具体内容,其一般过程是:首先确认问题的角度,接着确定阅读范围(指原文中与之相关的文字),然后筛选关键性的语言材料,最后对这些语言材料进行改造加工,使之表意准确、文字简洁。学生懂得了这些程序和要领,并反复实践运用,就会逐渐具备概括能力。运用科学原理提高能力训练效果,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教学研究课题。
  (四)“硬化”课外阅读。死抠几篇基本课文不是语文教学的上策,大搞习题操练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由“软任务”变为“硬任务”。为此,须采取三条措施:(1)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计划。 试行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每学年阅读中外文学名着和一般的政治、经济、科普论着不少于50万字。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纳入教学计划,开列必读和选读的书目,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2 )指导学生如何鉴赏作品,积累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课本文学作品教学要注重鉴赏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从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表现技巧三方面鉴赏作品。同时,还要采用做阅读卡片、写读书笔记、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方式,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增加积淀。(3 )把课外阅读成果作为学业成绩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按阅读卡片、读书笔记(包括读书心得交流)的数量和质量评定成绩。
  (五)放眼大社会。因为语文是工具,所以要使学生运用这个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又因为语文素养的高低与生活阅历有着很大关系,所以要让学生多多接触社会生活。因此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须放眼大社会。如引进生活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语言训练,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语言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积极作用;又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写作调查报告,举行社会生活现象论辩,这些大视野的语文教学活动,对于增加学生的生活积淀、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深远的意义。
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杭州2~5G31中学语文教学曹樟玉19981998(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教研室)       作者: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杭州2~5G31中学语文教学曹樟玉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4:30

[新一篇] 高考復習要抓好課本的閱讀

[舊一篇] 高職教育: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