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作文教学中想像能力的培养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北京十一学校 郭铁良)
  想像能力是人在一切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之一,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智力结构。它主要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的熏陶下,通过实践的锻炼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将有助于开拓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呢?
  本文试从途径与方法两方面来论述写作教学中有关培养想像力的问题。
      一、培养想像能力的途径
  1.激发情感是培养想像力的必要条件。
  情感是想像的中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大脑呈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的活跃状态。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激情”,可以使学生出现“浮想联翩”,而开拓想像的领域。而“情感在想像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不出优质的合金。”(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374页)这是因为,“假如感情激发加强,内在图式又丰富多样,审美幕屏上的信息的密度便会大大增加,可供选择的范围增加了,最后闪现出的形象必然是高质量的。”(同上,377页)既然如此,作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选取较为含蓄的写作内容,在把握写作主旨和内容的关系中培养想像力。例如,下面这两个几何图形:
  甲:○  乙:△
  从表面来看,它只是两个几何图形,若展开想像,可见它们深刻的内涵:我们既可以想到甲表示一个人有专业,但知识面窄;乙为一个人学有专长,基础雄厚;也可以想到甲表示一个人处世圆滑,乙为人实在,工作脚踏实地。
  这类作文材料十分含蓄,激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想像,提高了写作兴趣,想像能力就是在这种积极的思考中形成的。
  (2)选取具有新奇特征的内容,以唤起主体情感活动,培养想像力。
  例如,我曾设计了“听声音作文”训练课。课上,放暴风、小溪流水、鸟叫以及海浪等录音,让学生根据声音展开联想和想像。再将这几种声音从不同的顺序串连在一起,写一篇想像作文。课堂上放这几种声音,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堂上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当场构思成文,气氛十分活跃。
  又如,写作课上,我将一幅名为《中箭鹅》的照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这幅图,写出一篇作文。 (图略)
  画面上的这两只鹅,后面的这只头部中箭,箭从眼的前端穿过,令人怵目惊心。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思考题:假如,
  ①你是一个偷猎者,
  ②你是一个游客目击这一情景,
  ③你是这只鹅,
  ④你是动物管理人员。
  请你以其中某一特定的身份描述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符合某一特定身份,②情节想像合情合理。
  这一新奇的照片,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假如我是目击者》一文:“……我匆匆地跑过去,啊!那可怕的情景出现在我的面前。只见那支箭从它的眼睛上方穿过,鲜血顺着眼角一滴一滴地滴到那雪白的羽毛上,也滴在了我的心上。那一声一声的悲鸣,仿佛在对我说:‘请救救我吧!’”
  再如,我设计了《×××贝雕的制作》写作训练课,在课上,我将平时自己和同学们积累的各种贝壳分发给六个小组的同学,让他们在课上进行设计,制作和展览,并据此写出说明文一篇和记叙文一篇。这节课将写作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又培养了动手能力,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想像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构思贝雕的造型和记叙文写作之中。张娜同学的贝雕《妈妈,等等我……》以及作文想像奇特,她构思了小乌龟拒绝在风平浪静的海滩玩耍而主动跟着“爸爸妈妈”去惊涛骇浪中锻炼的贝雕,并当场作文,受到了当时听课的专家和老师的好评。
  这些具有新奇性特点的作文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使他们对想像作文的写作具有稳定的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了想像能力。心理学研究证明:“能力的发展与兴趣和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对某种活动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常常标志着与该种活动有关的能力的发展水平。人对于某种活动的爱好往往是与从事该种活动的能力一起发展起来的。”(曹日昌《普通心理学》449页)想像力的发展正是如此。
  2.遵循一定规律的写作实践是培养想像能力的保障。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培养想像能力,一是要让学生懂得联想和想像中的一些方式的特点,二是要将其与学生原有的写作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联系。只有把握各种事物间不同的联系,才能形成丰富而恰当的联想和想像。
  例如,接近联想是两个事物间或为时近,或为地近,或为事近而引起的由此及彼的联想。这种联想常用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构思中。时间接近,在记叙中则是“平叙”的手法;地点接近,则往往体现在参观遗址,回忆历史;而事情接近则在议论文中常常体现在对某事产生的横向联想时用。据此,我曾安排了《晨》、《面对祖国的版图》以及《漫步×××》、《由×××事想起的》一类文章进行写作训练。
  再如,相似联想则是基于事物间具有某些相似点而引发的联想。体现在记叙文体中,常以象征、以物喻人等笔法出现,体现在议论文中有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据此,我曾指导学生写了《春的联想》,《×××赞》以及《读×××有感》等。
  明确联想和想像的某些特点,并将它们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就把培养想像力落到了实处。
      二、培养想像能力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所以我在前面说,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只有讲究方法,才能达到培养想像力的目的。在作文教学中,可用如下方法:
  1.表象积累法。
  想像以知识储备为基础,平时知识储备越多,想像力就越丰富。我除了让学生采用卡片摘记法和剪报法收集作文资料外,还采用了“表象积累法”。
  表象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印象。它与其他积累方法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画面积累。按表象产生的感觉来看,有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运动表象等。将这些感觉捕捉到并有意识记下来,叫表象积累法。其主要做法是:
  ①表象默记法。它源于美国画家惠斯特勒的观察——默记画画儿法和徐悲鸿的“素描背画法”。它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记忆是对观察后的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抓其主要特征而记的。
  ②绘画法和照相法。将自己看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用笔将其特征勾画出来,或者拍照下来,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积累下来为以后作文用。这种作法更能引起人们对当时场景的回忆,为作文打下基础。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黄镇的长征漫画就是范例。
  表象积累的内容既可以是某次活动最感兴趣的画面,也可以是印象最深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其中细节更为重要。
  2.基本功训练法。
  这种方法试图从联想和想像的基本功抓起,就某些片断进行强化训练。
  这种训练法是根据某一场景所进行的联想而设计的。其内容共分两部分:一是场景描述,二是就场景而进行的联想。主要格式如下:
  ①猜想式。就某一场景进行猜想,其格式是: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例如上课铃声响了,班主任老师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教室。他那平日舒展的眉头,今天怎么紧锁起来?低着头站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看到这情景,我心里一震:一定是班里又出什么事了。也许是上周的文明班评比,我们班又“身败名裂”了,也许是个别同学不守纪律,班里又接到“违纪”通知单了,也许是昨天数学不及格的人又在年级名列前茅了……总之,一场“暴风雨”又要来临了。
  ②否定式:对一个场面先否定再联想。它所用的格式是:“你不是……,而是……;你不是……,而是……;你不是……,而是……。”
  当然这种方式,也可以作适当变化:如:“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美。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的革命典型!”(何雪松《灵魂颂》)
  例如:电视机里传来了雄壮有力的国歌,屏幕上显现出那鲜红的五星红旗。啊,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终于站起来了。
  它不再是那任人践踏的小草,而是一株苍翠挺拔的大树;它不再是那经不起风吹雨打的雏燕,而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它不再是那懦弱的猫鼠,而是一只觉醒而怒吼的雄狮!
  ③反问式:先以反问句起句,再进一步联想。主要特点是从反问句指出现象,由联想的内容揭示其本质。格式是:“……难道仅仅是……?不,……是……,是……。”其中,两个“是”是揭示本质特征的。
  例如: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打着一把蓝色的花伞,踏着泥泞的小路,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雨水无情地打湿了她的衣裳,她仍旧毫无畏惧地向前走着。
  她难道仅仅是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吗?不!她是一株在暴风雨中顽强屹立的小树;她是那展翅飞翔敢于迎接暴风雨的雄鹰!
  ④咏叹式:由一个场景引起反复揭示联想的内容。常见的格式是:“……想起它(看见它)就想起了(看见了)……,就想起了(看见了)……。或者用“我想起了……想起了……想起了……。”
  例如:这是一粒被人遗弃在饭桌上的米饭粒。
  看见它,我就仿佛看见了农民伯伯春天站在水田里分秧、插秧辛勤劳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在炎炎的夏日顶着烈日收获,“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为保证我国十几亿人的温饱,几代领袖运筹帏幄、呕心沥血的情景。
  以上四种场景联想格式是各自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场景的具体描述,后一部分则是联想(本文所采用的格式)。它要求场景内容要具体、明确,联想的内容要深刻,因为它不是同类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开掘。
  这种联想法有时是以单独的词语出现的,并非全是对举的。例如:“看到这种饲养小姑娘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夏衍《包身工》)这里用“不禁想起”引出联想内容。与之相类的还有“记得、想到、曾见过、回忆起”等词语。
  这种联想法还有用表示假设词语展开联想的,如“如果、假如、假若”等。有时也是能够对举的:“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朱自清《绿》)
  3.概念想像法。
  这种训练方法要求把抽象的概念,用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它是一种将词语具体化的训练。它要求学生对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文不对题。另外,要让更多的表象浮现于脑际,然后加以筛选,写出与众不同的景物来。
  其训练方式有:
  ①一个概念具体化训练。如:《朝霞》、《风》、《暴躁》等等。
  ②两个以上概念具体化训练。如:《考试·哭》、《清流·活源》、《太阳·火焰·长城》、《蜜蜂·鹰眼·镜子》等。
  概念训练法是一种创造想像能力,它要求学生在构思方面要具有独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生活积累,利用自己表象贮存,按照概念要求,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改组、组成新的形象。
  4.表象粘合法。
  这种训练方法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人、动植物以及其他事物本不在一起的部分加以粘合,通过这种粘合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我国的“龙”,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安徒生的小美人鱼等。
  在写作中我曾要求学生为自己所熟悉的“物”进行粘合后编写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作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所粘合的新的“物”,另一部分是作文。学生在作文中编写了《长了脚的书》《人马之谜》《太阳鹿》等故事,想像十分丰富。
  这种将某“物”“加一加”的构思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文训练中,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
  5.强调特征法。
  这种方法将人或物的某些特征加以扩大,达到对某种人进行善意批评或嘲讽的目的。这种构思常见于童话、寓言以及民间传说中。如,巨人国,印度神话中的千手佛,以及我国的二郎神的三只眼,将慧眼生在两眉间等。
  强调特征法采用了放大、扩展某一部位的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它是写作中典型化的一种手段,它反映了同类表象中反复出现的本质特征,并使它们体现在新的具体形象中来。这种想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一种创造想像,因而对形成学生的想像能力十分有益。
  
  
  
中学语文教学京10-12G31中学语文教学郭铁良19961996 作者:中学语文教学京10-12G31中学语文教学郭铁良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3:34

[新一篇] 試論邏輯學與素質教育

[舊一篇] 試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調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