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邓志伟)
  当前,我国教育界提出了我国教育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素质教育”转变的战略决策,但是,就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理论界与实践界并未达到共识,时下正在探讨之中。而即便是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的理解,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概念,要从静态上给它下个定义只能是妄费心机,并且对实践起不到良好的指导意义。而当务之急,是从我国与世界社会与教育发展趋势,就素质教育所代表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勾勒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我国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以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机统一。
   一、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把学校作为社会人才选拔的筛子,从小学各年级开始,一直进行到以后各个教育阶段,为挑选未来的杰出人才而进行筛选。这种体系是坚持“杰出人才论”的,实际上,它是社会上的“精英”同其余的人区分开来,换言之,“杰出人才”一词意味着少数的人。但是这个体系不仅仅因为它的人数增加就不再是杰出人才论了。决定的因素是选择原则,根据现有杰出人才论所规定的标准,虽然许多人被选上了,但其他所有的人都被排斥在外了。而且这种标准不断地把这些限制规定得越来越严了。”〔1〕
  “现有杰出人物具有一种方便的和表面上看来似乎平等的方法,一代接一代地来吸收他的继承人,也就是他可以从他自己的后代中挑选大部分,同时又从处于不利地位的阶层中挑选少数的人。”〔2〕但是,事实上,即使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杰出人才论的体系,同一个真正的民主体系仍然是不同的。我们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一种根本的、非歧视性的模式。”〔3〕
  我想,素质教育正是这种教育模式。
  杜威在其《明日之学校》中认为:“在最近的150年间, 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习惯的两大变化。……即民主思想的发展,是如何要求教育上来一个变革的。另一个,即通过科学发现所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4〕民主思想的发展, 直接带给学校教育的影响是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视,即“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状况,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5〕
  因此,从教育制度上确立一个为全体人发展而不是少数人发展的全民的教育模式,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中。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以考试选拔竞争为主线的教育机制,其结果是,导致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知识型的主智主义成了教学的倾向,其结果,考试通过的只是极少数,却是建立在众多落榜者的失败的基础上。以大多数人的失败换取少数人的成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完全违背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的。从一个国家的建设发展繁荣富强看,所依靠的也是全体人民的集体智慧、勤劳等,而不是少数人的天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更确立了素质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的神圣使命。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提供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6〕换言之,素质教育正是基于上述理念确立一种机制, 使所有学生都将学有所成,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都将成为成功的人,素质教育面前没有也根本不存在差生。人人成功,这是素质教育恪守的“苏格拉底誓言”。
   二、素质教育是开放的教育
  当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在我国改革与开放的国策指引下,毫无疑问,我国教育也应从封闭的体系走向开放的体系。开放的社会(the open society)要求社会的主体机会开放(open—doored)、政策开放(open—boxed)表达开放(open—mouthed )、 胸襟开放(open—minded)。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通过升学导向的启动机制,使学校隔离于社会,学生封闭在课堂中,而考试与学习的知识课程也脱离于社会。这种教育,不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与需求,不去考虑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知识的更新与繁荣,更不去注意学生的变化发展、兴趣与需要。学生的每日生活都以考试为中心,考试成了无形的关闭儿童心灵的金箍捧。尤如温室的小花朵,在大自然中极易枯萎凋谢。那么,作为进入21世纪的转型后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它是开放的教育。
  首先它注重儿童心灵的开放(open child's heart and mind)。通过儿童非投资的天赋资源的开发,使儿童具有交流的兴趣,探索或发现的兴趣、制造东西或建造方面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而当我们开拓挖掘出代表“人类本性中最大驱策力之——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后,“今天科学中发展起来的一些符号使得天赋最差的人也能吸收过去需要最伟大的天才才能发现的概念。 ”〔7〕
  “应试教育”只是封闭社会维护其现状的依附体系,它必然反映封闭社会的主要特征。“一个官僚主义的,惯常脱离生活的体系会感到难于接受这样的想法,即学校是为儿童而设立的,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生存的。上面发号施令,下面唯命是从,建筑在这样的基础上的特权,不可能发展自由教育。在工作一般处于隔绝状态下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要想培养学生爱好创造性的工作这将是困难的”。〔8 〕这种封闭的教育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就包含着领导与服从的特征。校长服从政府,教师服从校长,学生服从教师。教师是天然的长辈(Masters),它是知识的传授者,它是引路人,它具无上的权威,学生只能顺从,听话、守规矩。于是,厌学也得学,学习成了学生的压力与负担,成了束缚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绳索。
  素质教育,通过儿童自然性向的唤起,使儿童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学习成了快乐的事情。通过素质教育,学生可以根本地从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广泛地关注社会、家庭、学校、世界的事件与变化。他既是学校里的学生,同时又是国家的小公民,家庭的成员,社会环境保护的积极分子……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素质教育的班级营造中,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他们合作,讨论、商量、决策,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次,素质教育的开放性表现为教育空间的开放。课堂不再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单调的固定不变的课桌椅,而是可以灵活安排与组合的灵活化的开放课堂(open classroom)。此外,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社区的、自然的资源,越出校园,进行更为开放的户外教学(outdoorinstruction)、田园教学、乡土教学。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家庭力量,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最为充分地结合起来,使儿童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还儿童以自由(Freedom),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 我们可以看看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情况:访问者注意到每个地方表现出自由和不受拘束,在各个课堂里到处看到成群的小孩,由一个大人集中起来,大家谈论似乎很有趣的事情。……在那里,每个人都有着愉快的时间。……那里有免于受束缚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允许放任自流。”〔9〕
   三、素质教育是多价值的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就业机会,但是,按照传统应试教育体系的逻辑来讲,典型的情况应是:一定的教育水平应有其相应的和有保证的专业水平和酬劳,因为能够进入这个教育体系的人有限。〔10〕这就必然带来其评价体系的升学主义倾向,不断升入更高一级教育直至大学、研究生层次的教育的学生,其社会地位将得到提高,这种体系是保护杰出人才的。而那些在考试中不及格的人……就变得灰心了,因为这个体系本身使学生心灵上燃烧起来的期望没有实现。〔11〕素质教育是要彻底打破升学主义的束缚,在人人成功的教育原则下,主张多价的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性向、兴趣爱好、需要、天赋、性情而培养与发展。杜威在其《学校与社会》中说:“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变革。”〔12〕他以手工训练典型事例说明教育上的革新,即把木工、金工、纺织、缝纫、烹调各种作业引入学校,不是各种特殊的职业科目,而是生活与学习的方法,通过它们,学校自身将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真正形式,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认为,把单纯积累知识和教育等同起来是荒唐的;他引用卢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卢梭说:看看你的学生的知识和我的学生的无知之间的区别吧。你的学生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当它需要的时候,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13〕书中引用的印第安纳葛雷学校的办学宗旨,即为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面向21世纪,我们即将面临的科学技术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因此,素质教育的共识之一就是: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己“变成他自己”。这就意味着,教育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14〕这正是也将很长时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
  那么,这种使人成为他自己的目的的多价性内涵体现哪些方面呢?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即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完善的人,普遍的人,具体的人,是生气勃勃的,有他个性的各个方面,有他自己的各种需要。其中,个性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个性的各个方面包括:
  1.培养创造性——包括冒险精神、探索的意志、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活动本身。
  科学,是培养个性的各个方面和满足个性的各种要求的决定因素。科学训练与科学精神是个性中强有力的内涵,正是人类不断地战胜了常规与惯性,才有了创造与发现,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公民的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教育培养个性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反对意识形态的灌输,反对训练驯服而划一的公民,而主张唤起人民的政治意识和发展民主的美德,培养人们了解他们所处这个世界的结构,履行他们生活中的真正任务,以便不至于在一个迷惘不清的宇宙里盲目前进。〔15〕
  3、培养人性——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 人与人的精诚合作、互帮互助,人的感受性、情绪情感、美感、责任心、人类的至善至美。
  个性的获得最终使每一个人通晓事理,全面考虑个人行为的全球性后果,能够考虑事物的轻重缓急,并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的自己的一份责任。这样,他可以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16〕
  《学会生存》认为,教育即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正是发挥教育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包括:(1 )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2 )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3)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 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4)密切注意每个人的独特性, 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17〕
  素质教育培养的个性是一个化知识为智慧,转智慧为德性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四、素质教育学生自主的教育
  由于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即将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社会,托夫勒说:“鉴于可以预见到的速度,我们能够推测的知识会越来越快地陈旧过时。今天人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将成为“错误”的东西。”〔18〕知识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地修正与完善,因此,我们不可能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改造世界,增进完善地球与宇宙。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发明创造,使得各种技术广泛应用教育领域,科学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与训练有了全新的意义,使人类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获得许多全新内容与方法,因此,一方面,教育已不局限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年级里了,而是自个体出生起至死亡的整个过程均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中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末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19〕换言之,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20〕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使用统一的课程与教学方法,以学生“静听”为基础的教学,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教育,其结果,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吸收的、依附于教师的。其特点与弊端,与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概括的旧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一致的: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21〕其结果,学生成了顺从的“小绵羊”只有奴性的而没有自主性的“僮仆”,他的人格是依附性的、分裂的,也就谈不上丰富多彩的个性。
  素质教育追求的自主教育包括三大内涵:(1 )是要培养未来社会的主人,未来社区的主人;因而必须且必然把学生视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若不把学生视为主人,而培训得服服帖帖,唯命是从,六神无主,这种人是不可能在以后成为社会的主人的。若成了“主人”也只能对社会产生危害,产生不良影响。我们试看看中国古典名着《红楼梦》中儿童在传统教育下的人格分裂状况。贾宝玉,作为这种官僚式教育的产物,其一重人格表现为对上辈(父亲、祖母)的畏惧,表面上的听话、服从。其另一重人格则表现为在与丫环相处时的放纵、“霸主”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不能自立,而是发号施令,随心所欲。这种人格正是:太监”人格。
  (2)自主教育所实现的是自主的人格,即实现使他成为自己, 而不是别人。这正是康德谈及的“启蒙”,即个体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理性而摆脱自我招致的监护,能够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成为自我护舵的主人。人生的过程,教育前与教育过程中正是以无律→他律→自律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自发地自由发现,都是无律的;入学后,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引导性学习,这是他律;之后,通过学习的飞跃,进入自主的发现学习,以自由省思探索为主线,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3)从终身教育观点看,学会学习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这是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教育的学习化,使传统的教学系统也转化成了开放的学习系统。这就必然实现根本性的师生关系的转化。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权威,是控制课堂的工具,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是学生知识启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动机的启动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学生水平的诊断者。教师帮助确定学生学习起点,发现学生学习困难,帮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发现意义维持教学活动的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首先是朋友,学生的大朋友,是学生值得信任的人。而学生的自主的开放的学习系统必然实现学习的下述根本转变:①从训练性学习走向启发性学习,教师正是象苏格拉底一样通过“引出(drawing out )来帮助学生的,训练只是教育中的低级形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②从强迫性学习走向主动性学习;素质教育必然走出强迫性学习(教学)的沼泽地,而走向强调重视学生兴趣 、需要、适应性、 能力等的主动性学习,学习必然乐于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③孤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即打破每个人孤立地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彼此的合作互助,使学习更为有吸引力更为有效。④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从做中学”活动与生活就是很好的学习形式,充分发动学生的活力,就已成功了一半。学生的好动的特征告诉我们,压抑永远是失败的代名词,⑤讲述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是时代精神的呼唤。⑥主智的学习走向完满的学习。在多价原则下,我们要实现的是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是走向完满人生的学习,当然,完满人生是一个永生的过程,是不断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将是教育的主旋律,而这又更加表明自主教育、自主学习的前瞻性意义。
  注:
  〔1〕〔2〕〔3〕〔7〕〔8〕〔10〕〔11〕〔14〕〔15〕〔17 〕〔19〕〔20〕《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12〕〔13〕〔21〕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68页。
  〔6〕布卢姆等着《教育评价》,邱渊等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序言。
  〔16 〕.邓志伟:《当代个别化教学的实质》, 《现代教育论丛》1995年第1期。
  〔18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文版), 三联书店1983年版。*
  
  
  
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6-30G1教育学邓志伟19971997 作者: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6-30G1教育学邓志伟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3:13

[新一篇] 論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及相互協調

[舊一篇] 論素質教育的文化起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