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学与中学生及中学语文教学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文学与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当代文学与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关系尤其密切。对此进行探讨,无论对于当代文学,还是对于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学,都颇有意义。
  一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1亿3千万,其中中学生4684。在一个文化基础和国民教育相对薄弱的国度,他们迫切需要精神食粮。满足其精神需求,当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而建国后的文学由于其“当代”特性,毫无疑问是重要的方式与途径之一。
  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与当代文学的交互影响,贯串整整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小说,魏巍、杨朔、刘白羽、吴伯箫、秦牧等散文,贺敬之、郭小川、闻捷等诗歌,不断激发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学对当代文学的热情,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至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时入选当代作家作品,可以说是“十七年”文学和“十七年”中学语文教学的传统,李@①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1953年11月发表,1955年部颁《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即将它列为“应该用较多课时讲授”的课文。新作问世不久便选为中学语文必讲课文的,还有杨朔的《三千里江山》、马烽的《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的《三里湾》、艾芜的《屋里的春天》、张天翼的《他们和我们》、秦兆阳的《王永淮》、西戎的《纠纷》、华山的《童话的时代》等。至于大纲规定课外阅读的当代文学篇目,从《阿诗玛》到《黎明的河边》《龙须沟》等,包括各种题材、体裁,乃至有些一直作为教材或课外阅读篇目沿用至今,继续发挥范本功能,为中学生所借鉴,为中学语文教师所乐道。
  跳过“文革”,进入新时期。刘心武从中学语文教师走上文坛,《班主任》一问世,首先倾倒中学师生。也许是一种偶然现象,也许偶然之中包含某些必然因素,由《班主任》发轫的新时期第一股文学潮流就与中学生活紧紧相连。此后,曾经执教过中学语文的张贤亮、韩少华、刘震云、孟晓云,以及王蒙、张洁、铁凝、莫言等作家,他们取材于中学生活的《早安,朋友》《塔铺》《中学生三部曲》《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不断在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学中引起反响。至于琼瑶、三毛、岑凯伦、姬小苔、邓蔼梅、金庸、梁羽生风靡校园,汪国真炙手可热,难以确数的中学生沉湎其间,至今记忆犹新。
  直到2000年第11届全国书市期间,连获新概念作文竞赛大奖而与大学无缘的韩寒,为少男少女签名售书大受欢迎,进而有人断言文学到了“小男生小女生的时代”。不管这断言有无充分根据,是不是一种商业炒作,但它至少反映了中学生与当代文学的关系一如既往,并且由强迫接受的“计划阅读”转向了自主选择的“市场阅读”。4684万中学生确实需要文学,尤其渴望通过文学去感受正在跳动的时代脉搏,吮吸世纪之交的现实乳汁,解除应试桎梏下的精神饥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文学新景观,对于正处在多梦、多彩、多思、多变年华,不愿用大一统模式塑造自己,而企盼拥有丰富世界的中学生来说,更富有一种神奇的魅力。
  中学生需要当代文学,当代文学同样也需要中学生。4684万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是当代文学的丰富资源,完全有理由要求给予艺术的反映。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段中,文学只是成人的天下,介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半成人半儿童”的中学生文学,或曰“青春期文学”,并没有被文学界足够重视。尽管人们承认中学阶段是人生充满梦幻色彩的美好时光,都懂得此间教育极端重要;尽管研究青春期的理论着作汗牛充栋,但自觉而艺术地描绘青春期,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却不多见。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春潮打破了这种局面,青春期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频频爆响,构成一种创作态势和文学现象,它们证明当代文学开拓中学领域大有可为。事实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既生活于社会之中,又未正式跨入社会的门槛,面对万花筒般的现实和人生,他们既感到新鲜、好奇,又感到困惑、迷惘,一会儿充满明媚的幻想,一会儿感叹世俗的炎凉。青春期又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巨变的时期,面对自身和同窗的种种变化,他们或惊或喜,或忧或虑,尤其是对身边异性更加敏感,举手投足都可能激起情感涟漪。男女同窗共读,朝夕相处,偶或迸发情感火花,友谊乎?早恋乎?青春期又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处于该时期的中学生,开始走出长辈的庇荫,独立意识增强,对新事物敏感,对新思潮追逐,对过多的干涉不满,对大同小异的说教厌烦,逐步形成与长辈不同的世界观。凡此种种,既是一个个现实问题,又是一片片文学题材。他们的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生理变化与心理变化,他们关于理想、现实、社会、家庭、人生、早恋、代沟、升学等等,有若干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召唤文学加以表现。让中学生在自己世界的形象显示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美的陶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人生的感悟、真善美的追求,帮助他们从困惑、矛盾中找到观察世界的正确视角,从而顺利地闯过迷蒙的雾区,健康地踏上人生的坦途,这也是文学的责任。
  当代文学需要中学生,不仅表现在他们的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他们对当代文学的热情还是一个广阔的文学消费市场。世界之交,大众文化、电子文化、消闲文化幕天席地,于是有人喟叹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如此判断置于大文化背景之下也许不无根据,但在文学领域,其实并不尽然。中学生文学近期就已经演变为一个热点,许多出版社竞相包装中学生之作或者描写中学生活、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有的力推《花季·雨季》作者郁秀的新作《太阳鸟》;有的力推17岁的黄思路作品集《十六岁到美国》;有的力推蔡智恒的《雨衣》;有的力推年仅13岁的冬阳处女作《雪球滚太阳》;有的力推张平的《对面的女孩》;等等。就销量而言,韩寒的《三重门》已超过27万册,而《零下一度》出版40天,已达22万册,颇有赶超《三重门》的牛势。当然,其消费者并不一定完全是中学生,但从第11届书市韩寒风光的场面推断,中学生是它们的消费主体。随着中学生的成长,这块市场还孕育着更大的潜力。如果文学增强市场意识,有效地开发它们,积极健康地培护,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中学生延续其对于文学的热情,那将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
  当代文学进入中学,不仅有利于满足中学生的精神需求,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而且也有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下同),总结建国以来语文教学的经验教训,洋溢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应该着眼于“人”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生理学角度讲,所谓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必须是整个大脑功能的充分利用。迄今为止,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由于作用不同,常分为左脑与右脑。左脑掌管理性思维,训练理性思维的“左脑教育”应当高度重视。人的右脑掌管情感、审美等功能,“右脑教育”也十分重要,一旦忽视,自然不利于人的身心性情等诸种机能的健康。而重视右脑教育,文学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文学变动不居、争议频仍、活跃多彩,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说,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意识的强化,以“人”为本,使文学回归本体,是当代文学走进新时期的时代性标志。当然,这并非说其它时段的文学没有“人”,而是说过去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形成的诸种文学观念,在理解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往往强调“总和”,而淡薄了作为主语的人,或者说“总和”青睐的常常是阶级的人、集团的人、群体的人、社会学意义的人,甚至是抽象意义的人,带着各种面具的人,被神化美化或丑化恶化的人。当代文学发展到新时期所突出的“人”,则是更多强调个性化的人、实实在在的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卸却各种面具与清除了各种标签的人。中学语文教学吸纳这一成果,积极引导学生介入当代文学,将有益于发展施教对象的健康个性,使之形成健全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新大纲还强调“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培养创新精神,语文学科并不亚于自然学科。实施创新教育可以通过其它时段的文学,但当代文学由于有起点而无终点的开放性、流动性、争议性,而始终处于不断创新的前沿。远的不追溯,就说新时期文学,学界几乎公认它用十余年时间,走完了欧美100年的历程,它新作源源,争议不断,各种现象、思潮、流派层出不穷,谓之各领风骚三、五天,不免夸张,但花样翻新、标新立异,我不同你,你不类他,像别人便没有自己,像自己便意味着自己的死亡,成为文坛实情与圈内共识。引领中学生走进活泼不羁、云谲波诡的文学新天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当代文学,犹同把他们带入涌动着无限生力和活力的张力场,必将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
  新大纲还强调母语教育。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与交际工具,它负载文化信息,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母语教育既要坚持民族化,又要坚持现代化。就中国文学而言,如果说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多地体现了母语的民族化,那么当代文学则较多地显露了母语的现代化意向。它遵循母语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以白话文、普通话为基础,随着社会历史的迁演而不断新变。当代文学语言的变化,又在不断影响中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语。如果说龙新华、茅晓群的小说《柳眉儿落了》《为了没有失去的》,体现了80年代中学生书面语言的某些特征,那么《三重门》《零下一度》则体现了90年代中学生书面语言的某些特征,理性地研究作者如何感悟生活并诉诸文字,如何形成良好的语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化底蕴,也有益于进行母语教育,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三
  然而,关于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命题,既没有引起当代文学界的重视,也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重视。两个领域自给自足,两支队伍划地为牢,虽不能说没有些许交往,但总体呈分离状态是凿凿事实。
  改变这种状态,我以为要抓住新大纲颁布实施的契机。第一,当代文学界要积极树立中学意识,了解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创作更多更好的反映中学生活,适应中学生阅读的佳作,满足中学生的精神需求,激发中学生的文学热情,尤其是他们对文学新变的热情。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关注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建国后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相互影响的经验教训,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深刻阐述两个领域交叉渗透的前景。
  同时,中学语文教学界在更新观念时,要不断明确当代文学对于实施新的语文大纲的意义,不断明确中学语文学科的稳定性、规范性、滞后性与当代文学的流动性、争论性、超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中,恰当地传递当代文学的最新信息,积极指导学生的当代文学阅读,改变放任自流的状态,使中学语文教学真正“三个面向”,“富有时代气息”,“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让品位高纯的文学活水浸润校园。
  第二,中学语文课文要适当选录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多样的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新时期文学作品。尽管初、高中新大纲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都以古代文学为主,现代文学极少,当代文学阙如,但新大纲取消了基本篇目,提出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特别提示“任课教师可补充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鼓励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这无疑开拓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空间,使各地各校在确定课文时选择当代作品成为可能。当然,要推荐、介绍、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当代文学,关注当代文学的变化,具有对新作品作出第一次审美判断的能力。而事实上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忙于应试教育,限于时间、精力和条件,对当代尤其是新时期文学非常陌生。老教师难以改变思维习惯和审美趣味,对新人新作缺乏兴趣。新教师虽然了解一些新人新作,但迫于教学行规,不能不就范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其结果是中学语文教师群体性地疏远当代文学,缺乏当代意识,如同着名作家不会做语文作业那样,语文教师读不懂当代作品。因此,建议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多关注当代文坛动态,多读当代作品,从中遴选精品力作指导学生阅读,确保教学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第三,将当代意识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不断吸收当代文学的最新成果。建国以来部(委)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包括2000年新大纲,一直没有确立“当代”概念,而把建国后的文学归入“现代”之中。其原因可能一方面由于文学界对当代文学的概念还存在争论。另一方面,人们习惯认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属于过去时态,已成为历史学科,许多问题已有定论,许多作品已成范式,比较吻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稳定性、规范性。而当代文学具有流动性、争议性、超前性,事实上又与中学语文关系密切,这样就只好选录当代作品,而不出现“当代”字眼,通用“现代”呼之。如198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5册附录三《我国的现代文学》介绍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文学事业也得到发展。1949年国民党反动派终于被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势力也被赶出去了,人民得到解放,文学得到解放,现代文学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越来越繁荣。”1991年版高中语文第6册附录一《我国的现代文学》,则表述为“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文学事业也得到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学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越来越繁荣”。1991年版高中语文第4册第4单元“诗歌”部分选录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和舒婷的《致橡树》,冠名“中国当代新诗两首”,这是中学语文教材第一次出现“当代”概念。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却又提出,“要重视选取反映建国以来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学”。2000年新大纲对课本选文要求“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富有时代气息”,又隐去了“当代”概念。无论怎样表述,建国后的任何一版大纲、教材都未拒选当代作品,从不出现当代概念到羞涩地出现“当代”概念,可以说明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是一致的。
  其实,出现不出现“当代”字眼,是否将当代作品归入现代行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不能没有当代意识,不能不积极吸收当代文学比其它阶段文学更加突出的新气息、新成果、新观念、新思维、新美趣、新表述。例如中学“散文”教学,几十年来一直固守“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之说,新时期的散文实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旧的概括已经涵盖不了新的散文世界,如果仍然固守“形散神聚”,不管学生对此掌握得多好多牢,也理解不了新的散文实际。再如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强调作品“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等所谓的客观性,新时期接受美学兴起,更加强调读者“我”“读”出了什么,接受者的主体意识愈益突出。更新阅读观念,不仅有助于理解新的作品,而且即使对于传统作品,也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进而有助于培养读者的阅读想象能力,扩大作品的艺术空间。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引进当代文学最新成果,符合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三个面向”,“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联系现实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规定,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准下加十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G31中学语文教与学林道立20012001林道立 江苏扬州教育学院 作者:《中学语文教学》北京G31中学语文教与学林道立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0:53:04

[新一篇] 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大量閱讀問題

[舊一篇] 論教師教育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