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怎么了  ——从教育学的视角分析“新的性别差距”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看过一篇报道,里面描述的场景,教育者也许并不陌生。
  场景一:爱打抱不平的女中学生
  喜欢和男生一起谈论体育竞赛,对政治“高谈阔论”,兴起时还会在绿茵场上飞起一脚远射……在江汉区一所中学,祝燕安(化名)告诉记者,她小学时练过跆拳道,很多同学对她都敬而远之。而祝燕安的打扮也像极了男孩,性格也很豪爽。
  班主任刘兴老师说,小祝做事不认输,只要她认准了,再辛苦也会做好。有一次,学校组织野外拓展训练,条件很艰苦,男生都受不了纷纷退出了,但小祝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在班上,小祝是个“正义”的学生,虽然有时带着霸气,分配做清洁、维持课堂秩序的时候,她确实很有威信。平时看到有人受欺负了,小祝也爱打抱不平。“不能总那么温柔善良,谁怕你呀?我妈妈说太温柔的女性,事业上很难取得成功!”面前的女生虽然还一脸的稚气,但她已不是那种传统上的乖乖女了,她更有主见和魄力。
  场景二:课堂上温和的男孩
  江汉区另一所初中课堂上,“小朱同学,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好吗?”老师对一名男生点名提问。那名叫小朱的男生慢吞吞地扭着身子站起来,头压得很低,脸涨得通红,回答问题的声音细若蚊虻。
  这时,不少女生已暗暗捂着嘴偷笑起来。“他的胆子怎么这么小啊,像个女孩子似的。”初中女生小雪坦言,自己不欣赏扭扭捏捏的男生,“我们班的女生比男生可‘狠’多了”。女生的学习成绩不仅要比男生好,体育活动也比男生强。
  据介绍,该班共有52名学生,其中29名女生。这次期中考试,班上的前10名,女生就占了8名,而且前3名还都是女生。再如劳动课、体育课等传统男生占优势的学科,女生们的表现甚至比男生还要出色。
  对此,武汉某初中校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曾在班干部竞选中看到有趣的一幕:参加候选的女生个个大胆泼辣,口若悬河。相反,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参选男生却畏畏缩缩、胆怯拘谨,缺少应有的豪气和勇敢。以至于许多男生连声抱怨——现在的女生真厉害,头脑灵活聪明,个性风风火火,班里几乎都是女生的天下了。
  当我们承认在教育的某些领域中,仍然存在女生处于不利境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在城市学校里,性别差异发生了惊人的逆转——当被认为“聪明有潜力”的男孩和“用功但能力差”的女孩从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后,人们发现:男孩掉队了。
  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在教育领域中女生的成功度和发展度要比男生大得多,也要优越得多。这种成功度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获奖方面,而且体现在升学竞争和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方面:这些年来,不仅男女生的成绩差距以让人吃惊的速度拉开,而且男生与女生在发展的其他方面的差距也在日益加大。在许多方面,大部分女生都要比男生表现得自信、大方、主动,能力突出,个性明显,而男生们则表现得相当“低调”和“平庸”,与女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新的性别差距”。这种现象在城市的中小学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是男生在学习成绩上低于女生,在班干部、队干部、团干部等学生干部中所占比例较小,在三好学生、各种活动获奖者中所占比例较小等。而且,这种现象从小学阶段开始向上延伸,有资料显示,从2004年以来,在城市中普通高中阶段,男生的毛入学率已基本低于女生的毛入学率,而2005年男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低于女生。
  二
  “新的性别差距”导致校园出现新的问题,如男女生关系紧张、某些男生在班级中处于“边缘”地位等。这既不利于男生的发展,也阻碍了女生的发展;同时,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这些新的教育问题也对学校日常工作提出了挑战。
  为什么说“新的性别差距”会阻碍女生的发展呢?笔者曾经访谈过一些女生。其中,Z同学的情况很具有代表性。她是一位初三的女生,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的前3名,同时也是班长。在访谈时,她给我们说了下面一番话:
  从小妈妈就像要求男孩子一样要求我,教我要有自信,做事情要有条理、有始有终,不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在脸上。开始的时候不太适应,后来慢慢地我也就习惯了。由于我在学校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组织能力也比较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得也大方,从上学以来我一直是班干部,现在是我们班的班长。
  可是我知道,一些同学其实并不喜欢我,特别是一些男生经常找借口取笑我,对我做恶作剧。我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同学和邻居家的孩子都不愿意和我玩。当一名优秀的女生太难了!怎么才能有很多好朋友呢?我一直都在想,但到现在也没有想出来。
  可以看出,“新的性别差距”导致了男生和女生的对立,并影响了男女生的正常生活。学校不仅是向青少年传递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青少年学习性别文化、性别态度和性别行为,实现其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男女生之间关系紧张以至于决然对立,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性别社会化,这对男女生未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关系紧张会使班级组织不能形成,这又将进一步阻碍男生和女生的发展。
  一般说来,班级组织有如下条件:有一定的职能机构,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有威信的骨干力量;形成了自己的舆论并依据此调节班级成员的行为和班级成员彼此间的关系;班级成员共同确定目标开展活动,并通过班级成员间的协同完成任务。但现在,“新的性别差距”导致班级成员按照性别分成两个派别,进行班级活动也是“性别壁垒”森严,并且各自“力挺”同性别的同学进入班级组织结构。这就导致班级组织趋于瓦解。
  班级组织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是学生在求学期间练习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主要场所,从这个角度来看,班级组织不能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班级组织趋于瓦解无疑既不利于女生的发展,也不利于男生的发展。
  因此,如何妥善解决“新的性别差距”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亟需我们进一步思考。
  三
  要解决“新的性别差距”带来的问题,首先需要我们认清导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就教育内部来说,教师性别生态失衡、课堂关注的性别差异、日常教育评价的女性化倾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新的性别差距”出现。
  (一)教师性别生态失衡。
  我国的教师性别生态失衡问题在城市的中小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城市中,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女教师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就是在高中阶段,女教师也已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农村,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中学阶段,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都没有超过50%。
  教师性别生态失衡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一点人们基本没有太大的分歧。由于男教师和女教师存在着性别差异,“教师在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自然而然也把自己不同性别的心理体验、情感形态、思维方式输送给了学生。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体验方式和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进而决定他们的行为和人生发展”。诚如Z老师所说:
  男老师和女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性别色彩。比如,在回答问题时男老师往往更欣赏有创意的回答,而女老师则喜欢“循规蹈矩”的答案;男老师对调皮的学生并不排斥,而女老师则大多喜欢听话、安静、有事情向老师汇报的学生;就是同一篇作文,男老师和女老师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关注点,男老师往往看重的是学生的思路,对字体是否工整等往往并不多加留意,女老师则注意到的可能是是否有错别字,字体是否工整等。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C老师就认为,教师数量的阴盛阳衰使得小学男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女性化倾向,如爱哭、爱撒娇、内向、阳刚不足等。
  那么,是不是教师的“阴盛阳衰”就一定会导致男生女性化呢?恐怕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因为在儿童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其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南京龙江小学校长朱照明的观点较为辩证:
  我们不能一味地说,女教师多是造成孩子“阴盛阳衰”的主要原因,男老师可能在开阔视野、培养勇敢品质等方面起到女老师不能发挥的作用,但男女教师还是要有一定的比例才比较合理。
  (二)课堂关注的性别差异。
  在课堂上,支配教师思想和行为的仍然是传统的陈旧性别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的性别差距”现象的形成并进一步加剧。
  通过调查发现,在对学生未来的期望和角色定位方面,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男生有着发展的无比优越性和天然的统治地位,而女生则只能服从于服务的角色要求。这实际上在教育世界造成了双重不平等,因为这不仅是对女生的一种歧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男生的优越性和惰性,并阻止了教师去探索更有效地帮助男生发展的方法和措施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以至于封杀了男生健康成长的空间。
  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男教师和女教师明显地具有“因性施教”倾向,即对男生期望高而要求比较宽松;对女生期望较低而要求比较严格。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对待男生和女生,这一点在国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史密斯(W.Smith)的研究显示,女教师实际上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性别的学生,男生较女生更多地受到女性教师的批评;女教师在批评男生时更多地使用严厉的语调,而在批评女生时则使用平和的语调较多;在女教师教授的课程中,男生和女生的课业相当,但女生却有更多机会获得较高分数;女教师的课堂组织常常使男生疏远教师。实际上,这样一种倾向使得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几乎完全忽略了对男生发展方面的关注,从而导致了学校教育中新的性别差距现象。
  (三)学校日常教育评价的女性化倾向。
  学生干部基本上是男生少于女生,这在我国的中小学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值得思考的是,这一结果多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民主选举,换言之,无论是男生和女生,都认为符合学生干部标准的男生较少。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男生出了问题?这似乎缺乏足够的依据。因为,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有些男生组织能力挺强,也希望做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但最后往往不能如愿。如此看来,问题可能出在我们的学校日常教育评价上。那么,学校实际运用的教育评价标准是什么?
  事实上,在目前的班干部选举中,班主任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班主任是如何看待学生干部数量性别失衡的呢?我们就此访谈了一些老师。L老师是一位小学四年级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她认为:
  女生往往比男生听话、懂事,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些,更讨人喜欢。听话的孩子往往是更受到老师青睐的。女生比男生成熟要早些,比同龄的男生可能要高多半个头,成绩比男生要好些,在班级中管事也管用。小男生太淘气,不喜欢受约束,他们连自己都管不住,又怎么能当班干部管好别人呢。
  这位老师的看法,代表了目前的教育评价标准。现在的学校中,实施的评价标准强调乖巧、服从、遵守纪律、行为规范、要可以起到模范作用。这个评价标准不仅被老师们运用,而且也被学生们所接受并将其运用到了学生干部的评选之中。这个标准有问题吗?从有利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标准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在于,这个标准对于男生和女生具有不同的意义。
  研究表明,从婴儿时期起男孩和女孩就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男孩从幼儿阶段就具有竞争性、专断性、支配性、攻击性、兴奋性和活跃性,这些特性会贯穿于男孩学校生活的始终。而现有的教育评价强调服从、行为规范、遵守纪律等更接近于女性的行为模式而背离于男性的行为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学校日常教育评价具有一定的女性化倾向,并导致了“新的性别差距”的出现。
  当然,我们不能说“新的性别差距”全部原因都在于教育内部,它是与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比如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女性面临的挑战比男性更严峻,如果缺少比男性更高的学历或专长,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反映:相对于男孩的家长,女孩的家长往往对孩子具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值,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也更为严厉。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让家长常常把女孩当作男孩来培养。
  面对这种改变,我们的教育应当如何调整以促进男孩和女孩平等的发展?这成为我们亟需关注的问题。
  四
  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单一性别教育来解决“新的性别差距”问题。但从全球研究结果及教育效果的角度来看,单一性别教育和男女混合教育的教育效果孰优孰劣还难以确定。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不少国家对是否大规模实施单一性别教育都采取了极其谨慎的态度。
  事实上,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单一性别教育。在男女合校的框架内探索对策,或许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一)重性施教。
  在某种意义上,“新的性别差距”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无性别教育,这种教育忽略了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把他们视为了“同质”的个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重性施教是一个应给予重视的对策。
  重性施教,即在重视、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学方面的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设计符合男女生发展规律的不同学习方法,使男孩和女孩都可以从中获益;开发能够引起男孩兴趣的课程等。除此之外,下面两点也应当给予重视。其一,在教育评价上,应重视男生和女生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其二,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对男生期望高而要求松、对女生期望较低而要求严的做法;在课堂互动中,应给予男生和女生平等的机会。不能因为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具有不同意义而“厚此薄彼”,甚至忽略、回避男生,甚至于把男生视为“麻烦”。
  (二)平衡教师性别。
  从“均等”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城”、“乡”教师都存在教师性别生态失衡的问题,但表现形式截然不同:在城市是教师数量“阴盛阳衰”,而在“乡”中则是教师数量“阳盛阴衰”。教师的“性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角色发展等。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男女生的受教育机会均等,“城”、“乡”都应当平衡教师的性别生态。当然,男教师和女教师的比例是“多少”才既有利于男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女生的发展,才可以保证性别教育平等,这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在城乡应具有不同的关注点。
  就学习成绩这个指标来看,“城”、“乡”的男生和女生的情况是不同的:在城市男生的学习成绩要低于女生;而在“乡”中,男生的学习成绩要高于女生。现在,在我们的一些学术研究及政府的文件中往往不加区分地认为女生在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是“关注”、“拯救”的对象,这样做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至少从学习成绩的角度来看城市中的女生要优于男生。或许,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城”、“乡”中的男生和女生,在城市男生已经成为了应该被“关注”的对象;而在“乡”中,女生仍然是应该被“关注”的对象。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区别对待才可以真正地做到男女教育平等。
  (四)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应具有性别视角。
  现在,高考实行以语文、数学、外语作为统考科目的“3+X”方案,这种科目设置较好地兼顾了共性和个性之间的统一,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等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从性别的角度来看,这种把语文、数学、外语放到突出的位置,而相对降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地位的高考科目设置,对于男女生具有不同的意义。研究已经表明,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女生的阅读或语言成绩优于男生,这在世界范围内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高考科目设置,使男生相对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笔者建议,在高考考试科目上进行若干调整。当然,把语文、数学和外语作为全国统考科目是高考改革不断完善的结果,在目前的情况下贸然改变这种科目设置也不现实。我们或许可以在目前的高考考试科目设置框架内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在“3+X”方案中,各门考试科目的分值是相同的,现在可以考虑改变各门学科分值相同的做法,调整语文、数学、外语和X的分值,以求男生和女生在考试中能够相对公平。当然,如何调整、按照何种比例调整各门考试科目的分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的建议。此外,有鉴于家庭因素在“新的性别差距”出现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在教育男孩时应避免用过于阴柔的方式教育孩子,减少对男孩的娇纵溺爱、给男孩多提供和创造一些锻炼能力的机会。
人民教育京8~11G3中小学教育胡振京20082008
胡振京,天津市教科院校长研修部主任、教育学博士。
作者:人民教育京8~11G3中小学教育胡振京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52:37

[新一篇] 申報課題中的幾點體會

[舊一篇] 略論《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理論基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