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备课专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读的训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我们在对各乡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检查评估中发现,很多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训练重视不够。其表现:一是教师没有摆脱繁琐的逐字逐句分析讲解,没有时间让学生读;二是无计划无目的、随心所欲为读而读;三是怕听课教师评论读的效果不让学生读;四是对“义教”教材编排意图不理解,不安排学生读。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以适应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现仅根据个人的体会并借鉴同行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对朗读教学的认识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大纲中的这些论述向我们语文教师点明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朗读教学的具体要求。
  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要通过语文教学这条渠道教给学生学习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思维、想象、观察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那种重书面轻口头、重知识轻能力、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倾向,都是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相抵触的。那种认为朗读占用时间,不如训练字词句段篇成绩高的认识也是错误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一片好文章,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彻。俗话也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说明读的重要性。对于文章或者课文,“读”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读”这种手段来帮助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之目的,不读怎能达此目的呢?
  九年义务教材各册语文每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绝大部分都有“读”的训练要求。以第五册为例,全册共30篇课文,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16篇,占53.3%;要求“朗读课文”的有9篇,占30%;要求“背诵”、“默写”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有5篇,其中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朗读课文”中要求背诵课文中某段的还有5篇,这样计算,要求做到背诵课文的占全册的23.3%。由此可见,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读”的训练,是大纲和教材对教学的要求。
   二、“读”的几种方法
  1.通读——了解大意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都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
  通读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如讲《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六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通过通读,学生便可初步感知到课文所描绘的景致,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细读——深入理解
  所谓细读就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认真细心的读,从而达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具体包括读好长句、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总结中心以及明白写作特点等问题。
  课文中的长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有这样一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学生往往会读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把“细长的葫芦藤”理解为“细长的葫芦”,这与原意就大相径庭了,像这样的长句可以通过反复细读来理解句意。
  《草船借箭》一课是根据我国着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联系,学生不易理解。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只是一味地讲解、介绍诸葛亮聪明机智、周瑜妒贤嫉能、鲁肃忠直、曹操多疑。为了说明问题,又增讲了几个小故事,结果学生还是弄不清《草船借箭》一课故事的起因、发展、结果等具体问题。而另一位教师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分别采取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等不同形式,细读课文数遍,然后提出有关问题,学生便很容易地弄清了各人物的语言、形态、心理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3.研读——解疑释难
  所谓研读就是对课文中的某些句段或者全篇内容一时不能理解的,通过多读和研究讨论来得到解决的一种读书方法。
  课后思考练习题是编者根据作者的思路、课文的中心以及教材的重难点和训练的目标精心设计出来的。有些练习题,可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但也有一部分题较难,原文中没有直接答案,学生不易理解,怎么办?只有通过多读,再加上师生共同的研究讨论才可得出明确的结论。如《月光曲》一课后的第一题:“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一首曲子?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首?第二首弹的是什么曲子?”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要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俩的对话,又看到微弱的烛光、男的正在做皮鞋、一架旧钢琴和一个“很清秀”的盲姑娘。这使贝多芬产生了同情之感,在如此破旧的茅屋里的兄妹竟如此喜欢他的曲子,于是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教师引导学生把这句话反复地朗读几遍,并向深里挖掘,说明盲姑娘不但爱音乐、懂音乐,而且非常熟悉贝多芬的曲子,了解贝多芬的弹奏技巧,懂得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贝多芬也感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他很是激动,便给盲姑娘又弹一首,这是第二问。学生只要在熟读课文并理解的基础上,前后联系,第三问的答案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像这样的思考练习题,尽管课文中没有答案,但只要多读,再加以细细品味,或师生的共同研讨,就可做到解疑释难。
  4.美读——激情增趣
  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这也是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的话。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人皆知的。在小学六年级上第一课《桂林山水》时,如何通过美读使学生享受美的情感,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之一。
  《桂林山水》一课仅用300多字,就描绘出了桂林的山姿美,水态美,山水相映情趣美的仙境。读了这篇课文使人感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之特点。作者在写这些特点时,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作衬托,突出了桂林山的奇异和漓江水的独特。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文中词句运用准确,比喻贴切,生动逼真;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美的享受,把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由衷的赞叹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美读。通过美读,更有利于理解课文、抒发感情,更有利于学习、掌握美好的词句,丰富语文基础知识。
   三、教师要善于指导
  “读”在阅读教学中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按照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要求,学生做到朗读课文比较容易,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有一定困难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让学生多读外,教师还必须在读上给予指导,而且要善于指导。
  在一次听《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在读到“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时,学生读得平坦无味,一连读了几遍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引导学生回想晚上天空的星星很多很多,而且有的忽明忽暗,数起来比较困难,要数到几百颗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因此,读到“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时速度要慢,吐字要清楚,到最后语气要加重,这样才能体现数到几百颗的喜悦心情。经过老师这样的指导,学生很快改变了读的语气,增强了读的感情,听课的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由此看来,在“读”的训练上,只要教师思想上重视,肯于下工夫,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能提高,也一定会提高。
  要提高“读”的水平,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读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增强学生欣赏课文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范读,从心理上,无形中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一范读,学生再学着读,畏难情绪就打消了,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从这个角度讲,老师的范读起了榜样的作用。当然,教师的范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计划性。范读内容可以是全茒课文,也可以是一个段落,或者一钢句群、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也就是说,范读要有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范读可以与教师启发、提问、讲解、分析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范读的作用。
  “读”的训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朗读、默读,有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有开火车式的读、分角色的读、表演读,等等。凡此种种,都必须有利于读的训练。
宁夏教育银川30-31G39小学各科教学崔柳青19971997银川市郊区教研室 崔柳青 作者:宁夏教育银川30-31G39小学各科教学崔柳青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1:00

[新一篇] 家庭法制教育淺談

[舊一篇] 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