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四偏”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出题偏“心”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 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偏向问题也是十分严重、发人深思的。首先突出表现在“重大轻小”上。在调查时我们发现,85%以上的学校提出对大作文要精批细改,对小作文则可以简化,一般只是改改错字病句,不须眉批,也不须尾批。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做法。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形式上可以有大小区别,但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有轻重之分,应该要一视同仁,无论是备课、讲评,还是批改都须亦然。至于作文批改,袁微子说,应当重在思路的指点,内容的选择,要重批不重改,逐步训练由学生自己改,改要着眼于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品质的特点提出精批细改的,是很有必要的。但这里的“精批”,不应是“精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致,有重点;“细致”,不但不要大删大改,而且还要尽量少改、小改,努力改在要点上,一般情况,教师可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来,留给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改,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其次是圈点偏向优美词句。有些教师把好文章狭隘地理解为美丽的词句,而对美丽词句的看法,又脱离了切合实际,讲究实效这一标准。有些语句明明不符合事实,明明属无病呻吟,胡套乱制,与前后文内容连接不上,与表现中心毫无关系,反而也被加上圈点了。不但不该如此,就算是反映了实际的美丽词句,也不能孤立地圈点。若我们这样去圈点学生的习作,就在暗示学生读书时只注重美丽的词句,作文时只用心于词句的修饰。此外,下批语时也要摆正优美词句的位置,例如笔者就曾于一学生作文后见过这样的评语:描写校园景色的词语不够美丽、生动,此分明表示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情绪,硬要他写出校园的美丽,长而久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素质,有害无益。
      四、讲评偏“简”
  据我们的调查来看,作后讲评基本超脱不了“总述写作情况——分述优缺点——评点一两篇学生习作”的路子。且评完即完,不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有的不能突出每次训练的重点和要点,满天撒网;有的草草了事,走过场;更有甚者,小作无讲评。
  我们对“作后讲评”这一环节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起来,努力摆正它的位置,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操作时做到如下三点:
  1.坚持“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兼顾优、差两极,鼓舞士气,培养学生热爱作文的感情。
  2.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讲和评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有大进,无疑则不进。要鼓励学生围绕本次的作文要求,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的各个环节中,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争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认识水平和自我评价作文的能力。
  3.要有“反馈矫正”,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每一次作文,都可能只有少数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而多数学生则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绝不能评完即完,这样,会造成学生“欠帐”过多,以至完全丧失学习信心。应该要求学生写一次当一次,不吃夹生饭,保证大面积丰收。所以,必须要有“反馈矫正”这个环节,即针对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或个别表现出来的问题,设计一定的矫正练习,为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现今,许多有识之士达成共识:作文教学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整体建设。广大的同行朋友们,我们肩负的使命神圣而艰巨。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教文”的思想,通过借鉴传统方法,吸收新鲜经验,来真正掌握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正确的教学方法,将其推上一个科学的轨道。
教学与管理6太原32~33G39小学各科教学冯雨19981998江苏赣榆县官河乡中心小学 冯雨 作者:教学与管理6太原32~33G39小学各科教学冯雨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0:19

[新一篇] 農村初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與實驗探索

[舊一篇] 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和改造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