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西方不同,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在助人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走的是助人实践—专业教育—职业服务的道路①。中国的社会工作是被“引入”的,它的起点是专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明显超前于本土化的专业实践②。作为培养与造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活动,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是培养中国本土从业人员价值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推进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手段,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
社会工作教育是专业价值培养与塑造的过程,是专业知识、技巧的传递过程;社会工作教育以实践为目标,其理论要致力于应用;社会工作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全人教育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恢复以来,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截至2007年,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具备社会工作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及方法的社会工作者,推动了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具有“后生快发”、“教育先行”、“师资滞后”、“拿来即用”等特点④。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本土化理论和方法缺乏、专业价值观和理念缺乏、专业师资缺乏、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脱离实际、就业渠道狭窄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帮助社会困难群体,以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社会需要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顺应时代需要,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关键。社会工作教育者要积极探索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规律、建立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与实务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要坚持以下发展取向:
1.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
社会工作在西方已有二、三百年的发展历史,其知识积累已经非常丰富。社会工作教育要坚持按照国际通则来构建社会工作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必须对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进行“盘点”和“消化”,重视国际通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同时要在充分了解和吸收西方社会工作的精华,全面掌握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强调本土经验的积累,加快社会工作理论及方法本土化的进程,探索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二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从海外引进和“借用”的,远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因此,要在吸取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对其实行本土化改造,使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形成反映中国特色与包涵中国经验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促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渗透与结合,促进中外社会工作的沟通与融合。
2.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为本位的专业。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贯穿于社会工作的始终,它不仅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性质、目标和意义,界定了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和伦理原则,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还界定了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等等。社会工作教育首先是专业价值培养与塑造的过程,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要将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助人自助的专业精神贯穿到社会工作教育的全过程中,注重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并将社会工作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工作的实践中,通过实际的反思与运用,使之内化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与修养。同时,还要注意专业价值与社会工作知识、技巧的整合。
价值与知识是社会工作的两翼,价值给社会工作者以见识、眼光和辨别力,知识给社会工作者以方法和技巧。只有知识没有价值,社会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和意义;只有价值没有知识,社会工作则无法顺利进行。只有将以价值为基础的社会工作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统一起来,社会工作才会更具生命力。社会工作教育不仅要系统传授社会工作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还要通过实习等途径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到社会工作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知识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更是实践层面和行动层面的。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这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是建立在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的技能和方法,还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为社会工作实践指明了方向,也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指导。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必须首先重视知识传授,要让受教育者系统学习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了解社会工作知识的发展脉络,掌握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提高社会工作者和学生的理论水平与知识素养。
社会工作强调理论的作用,但更重视理论的应用,强调将社会工作理论践行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实践取向的专业,强调专业的实务性,强调专业的经验。社会工作教育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直接解决问题,具有操作能力、基层社会事务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活动与社会公关能力的务实型操作人才。社会工作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其目标是为了培养有能力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教育要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型,探索具有本土化的实践性教学的道路,注重专业性、实务性,着重培养社会工作者的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主导模式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讲授。缺少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固定,教学信息单向传递。社会工作教育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方面加强理论训练,一方面加强能力培养,通过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小组学习、社区探访、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技能。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社会工作教育机构要与政府、社会团体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积累实务经验,强化专业能力。
4.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中国社会工作现阶段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很多都未接受社会工作专业训练,而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大中专学生有很多人没有进入到社会工作领域。这一矛盾制约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教育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力加强社会工作学历教育,一方面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是指高校社会工作院系开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课程教学与实习,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200多所高等教育院校中设置了社会工作学院或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是专科或本科层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教育教学和实务工作。
现有实际社会工作者真正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数较少,大部分社会工作者是半路出家,从相关行业转到社会工作领域。这些人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社会工作的理论训练和技能培训。因此,要加强实际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将社会工作职业培训纳入正常化轨道,开展不同类型、不同期限、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提供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机会,使其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加快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步伐,建立社会工作就业准入制度和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专业化的职业、职称体系,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5.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
社会工作教育包括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是针对社会工作者进行的系统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社会教育是针对普通民众进行的社会知晓度的宣传和认同感的培养。
当前,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是专业教育中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如真正高素质的专业教育人员依然匮乏,照搬西方教育模式的痕迹仍然明显等。这些限制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解决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问题就必须创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制,探索既符合国际通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专业教育,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价值观、掌握社会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
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教育,提高社会民众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了解与认识。人们对于社会工作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有人把社会工作当作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志愿性、不计酬劳的服务工作,有人将社会工作理解为与社会有关的一切工作,还有人误以为社会工作就是民政部门、群众组织(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从事的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社会教育,宣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传播社会工作知识,要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开展社会工作宣传,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为社会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要强调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这是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取向,也是在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基础上反思的结果,更是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基本和保证。
注释:
①方青、赵怀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和谐社会建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②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③刘华丽:《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④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社会科学沪85~87C4社会学向德平20082008
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
向德平,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武汉 430072)
作者:社会科学沪85~87C4社会学向德平20082008
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
网载 2013-09-10 20: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