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法”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江苏常州地区初中新课程实施已进入第五个年头,我们在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反思当今历史课堂教学,努力探索既符合课程理念,又体现教学创新,更能彰显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教学策略模式的优化,进行了史实、史识、史感的“三史法”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所谓的“三史法”是指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史实”——知识梳理,内容整合,体系构建;第二阶段:“史识”——设疑诱思,论从史出,加深理解,形成认识;第三阶段:“史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三个阶段后者都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由史实到认识,再由认识上升到感受,其过程遵循了认知规律,并同时彰显了学科教育功能。该学习流程,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历史史实,又训练了基本历史思维习惯与方法,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与素养。
  为便于大家对“三史法”的操作流程有一基本了解,并由此体会“三史法”的实践价值,下面以北师大版七下历史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为例。
  [导课板块]
  手机贺岁短信导入:师读一则短信:酉末戌初,辞旧迎新,谨祝:家庭顺治,生活康熙,人品雍正,事业乾隆,万事嘉庆,前途道光,财富咸丰,内外同治,明年光绪。新年快乐!这是祝贺之词,但如果在两三百年前,将会怎样呢?——“为天地所不容”,按“大不敬”“斩立决”!为何?相信通过《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学习,将不难找到答案。
  [新课学习板块]
  一、“史实”——知识梳理、内容整合、体系构建
  1.明清帝国的更替
  本目内容为小字,在教学目标当中为应是学生知道的知识。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查找有关明清建立情况的资料,现在请同学结合教材介绍,完成下列填空:(略)
  2.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学生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G32S908.jpg
  二、“史识”——设疑诱思、论从史出、加深理解、形成认识
  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系列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问题一:明清以前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并发展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问题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些?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问题三: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小结:皇权高度膨胀体现在:废丞相,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厂卫,直接由皇帝控制。
  问题四:那么清朝又是怎样加强皇权的呢?
  讨论:有人说:“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也有人说:“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小结:同学们概括出来的也正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教师大屏幕打出顾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八股文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扼杀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刚才看这段话时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的眼睛都睁得好大。是啊,提起焚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一目。
  问题五:明清思想上如何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你作何认识?
  我们知道了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士。那么,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最突出体现就是八股取士。认识“八股”及“八股取士”。
  知识链接:八股取士
  科举介绍;你想当状元吗?科举笑话。
  学生活动:下面是一些古人描写科场心态的诗句,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假定你是一位应试者,模拟你参加科举考试的所见、所感、所思。(略)
  出示《科举看榜图》,你能描述他们的表情和心情吗?
  八股受嘲讽诗及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描述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七种神情等材料;
  龚自珍痛恨八股取士之害,力主加以厘革材料。
  小结:八股取士误尽苍生,这个误,误导的是个人,耽误的则是整个国家。
  导入:事实上,生活在明清两代的人们从不敢多说话,甚至文人们的遣词造句也要极其小心。
  问题六:你知道“文字狱”吗?试分析明清时期“文字狱”的目的和影响。
  知识链接:文字狱;目的和影响分析;教师讲解有关文字狱的故事;解决导课板块问题
  教师小结:文字狱就像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这万马齐喑、沉闷窒息的无声之处,也正酝酿着思想反抗的惊雷。
  三、“史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反思认识
  慧眼睿智:
  G32S936.jpg
  另:隋唐至清及近代着名作家602人中进士举人341人,占56.6%。纪晓岚、龚自珍、李鸿章、曾国藩为进士;吴敬梓、金圣叹、蒲松龄为秀才;曹雪芹被禁锢不能参考。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严复也是科班出身。
  古今中外科学家、发明家1249名共1928项重大科技创造,其最佳年龄为25-45岁,创造峰值年龄为37岁。
  读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名作欣赏:
  《范进中举》欣赏:科举刺激人发疯(略)
  句段品味:科举与地位及为人(略)
  拓展延伸:有句俗话:“人一阔,脸就变。”在我们的身边,有些人随着生活境遇、社会地位的改变,待入处世的态度也产生了变化。你曾留意过吗?请以此为选材范围,可取身边人物的故事,可编写小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人的变化。字数不限。(也可谈认识)这节课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哪位同学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你一起探讨解决好吗?
  学生提问过程(略)
  [课堂总结板块]
  盘点收获(部分选择、问答题)
  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明清时期的一名官员,你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什么?假如你是明清时期的一名知识分子,你在生活中又应注意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课堂小结:
  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那么明清时的中国又上演了哪些荣辱兴衰呢?这是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G32S909.jpg
  上述课例是我们实践的一个缩影。由此我们体会到:历史课堂中的史实、史识、史感的“三史法”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了“把握课标为前提、教材整合为条件、资源开发为补充、问题探究为主线、师生互动为形式、现代技术为辅助、目标达成为归宿”,学生课堂内外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在课堂气氛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激烈、和谐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有了了解,历史学习及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得到培养及提升,更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意识,自然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真正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
  当然,“三史法”尚处于初步实验阶段,其流程仍需完善,具体操作策略的优化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该模式的价值与功能还有很大挖潜的空间,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和理论层面的问题。如“史实”阶段,如何更好地在领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知识的梳理与体系建构;如何处理教材的大小字关系与内容的详略安排;如何在学案完成的基础上既省时又高效地实施组织该阶段教学。又如“史识”阶段,如何合理选用或生成与教学重点内容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如何巧妙设计有利于“诱思”和“形成认识”的有意义的问题,“论从史出”方法培养的学习活动策略如何优化等。再如“史感”阶段,如何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易于唤醒“史感”的生活资源,如何实现由思想教育从“教化”到“内化”的真正转变。如何科学合理构建该模式下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体系等。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20~122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贲新文/陈建伟20082008
贲新文,武进教育局教研室;陈建伟,武进湖塘实验中学。(武进 213100)
作者: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20~122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贲新文/陈建伟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49:07

[新一篇] “cannot...too...”結構及其他

[舊一篇]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及其本土化反思”筆談  5.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取向及其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