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5~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北京召开“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千名社会贤达和北京各大、中、小学校长、模范教师出席了10月5日上午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先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先生、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先生在纪念大会上讲话和致辞。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孟学会(台北)、韩国儒教学会、日本的斯文会、美国的国际中国哲学会、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等9个学术团体联合发起的国际儒学联合会亦于10月5日下午召开的大会上宣告成立。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谷牧先生在成立大会上致辞。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研究儒学的专家、学者出席了6~8日的学术研讨会,共提交170多篇论文,并围绕“历史的回顾与21世纪儒学的展望”这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不少富有创意的见解,反映了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研究儒学的新水平、新成果。现将主要观点分述如下:
一、儒学的现代价值
儒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多数与会学者倾向于肯定传统儒学具有现代价值,并能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一些学者从分析儒学的性质和形态入手,强调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活力,是一种“活”的历史文化。山东社科联刘蔚华教授认为,中国儒学是典型地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条件下,适合于传统社会结构需要的,安土重迁的,尊天命、敬王权、尚宗法、崇礼义、重伦理、兴教化以及维护大一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它反映了亚细亚思维方式的内在特性,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成为“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黄宣民研究员认为,上古礼乐文化是儒学的摇篮,而礼乐文化是从巫祝文化发展而来,所以,在儒学中仍有明显的巫祝文化痕迹和影响。由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成为中国最古老、悠久、博大而且最富影响的学派。贵州大学田光辉教授则认为,儒学是由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多民族文化发展而成的综合体系,是一种多样性和同一性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文化。重新审视儒学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不难发现它的真正价值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讨论中,有的学者强调,儒学在其历史发展中已经积淀为民族自性,上升为民族意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主要标志。这也是儒学长久地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
儒学的现实价值取决于儒学满足现代化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江西大学陈正夫教授强调,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失掉自性,失掉独立性。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影响深远、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同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民俗有密切联系的儒学,自然是中国特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南开大学刘文英教授也认为,在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的儒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单纯依靠儒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现代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性的社会工程,发展经济和科技也有许多相关问题,儒学强调道德价值和群体价值虽有偏颇之处,但可以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纳入道德规范,因而儒学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可以发挥重要的特殊作用。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提出,怎样协调、化解现代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的四大冲突,“和合”是合理的价值导向和最佳的文化方式的选择,而“和合‘正是儒家文化价值的基本取向,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因此,儒学可以为现代人建构新的文化样式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韩国儒教学会赵骏河教授指出,西方文明是以民主政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为基础的。其宗教与文化是基于人性本恶的“原罪”和以金钱为主的拜金主义,以致在环境和道德领域里发生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儒学的价值观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可以得到十分恰当的发挥。鉴于把物质作为衡量价值标准的价值观给人类带来了不幸,我们应该恢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21世纪的人必须持有孔子所提倡的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才能享受丰饶的经济和发达的科技所带来的既平安又安乐的生活,建立和平地共生共存的世界。人民大学张践副教授则对儒学中一向被视为消极因素的理论作了具体分析,凸显了儒家文化中“消极因素”的积极作用。比如,“礼”是介于“法”与“道德”之间的中性约束系统,现代儒学研究由于忽视了“礼”的积极意义,造成社会与儒学自身双重的困境:一方面社会对于大量不道德但又又不犯法的行为无可奈何,另方面学者舍“礼”而谈“仁”,使传统美德流于空谈。寻找一条儒学介入社会的合理渠道,是重新振兴儒学的当务之急。又如,现代商品经济社会虽然可以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消费品,但如果不注意精神文化修养,使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并不会自然地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儒家的“寡欲养心”说能够起到提升需求层次、缓解心理压力、减少社会矛盾的积极作用,把功利的争夺转化成生活的艺术。复旦大学潘富恩教授则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儒学的现代价值,认为21世纪的哲学主题将是人的存在问题,在这点上,儒家的仁智双新之路将对人类文明发生深刻影响。
二、儒学与东亚经济发展
东亚地区经济腾飞,为重新评价儒学的社会功能和现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些与会学者探讨了儒学与东亚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陕西师范大学赵吉惠教授认为,亚洲经济腾飞的实际令人信服地否定了马克斯·韦伯关于儒学是现代化阻力因素的论断。历史发展到今天,儒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现代化,对于调整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失衡、道德偏离,都能起积极作用。儒学也是亚洲地区经济腾飞的原因之一。四川联合大学贾顺先教授论述了儒学对日本、韩国、新加坡工业化的影响,指出: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人即资本、和能生财以及忠诚三大观念均来源于儒学;儒学在韩国工业化过程中始终作为重要的秩序原理而存在;儒学也是新加坡华人企业家成功的文化动力因素。据浙江大学李明友副教授研究判断,儒家文化精神将进一步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之中,成为企业文化的坚实内核。积极奋进、不断开拓的企业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企业的具体化;“效力吾族,服务社会”将是未来企业的最高目标;“爱人”、“教人”、“安人”的人道精神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人情味管理;“和为贵”的精神将成为调节企业内部关系及人际关系的原则。日本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分析了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学思想之间的联系,指出:日本企业的组织原理为“集团主义”、“终身雇用”和“年功序列”。集团组织构成的伦理基础是“礼”、“和”及“忠恕(仁)”;终身雇用制导源于“孝”、“家庭主义”和“尚古”思想;年功序列主义则导源于“力行”观念。二次大战后,日本人的意识虽然相当程度上欧美化了,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的根底中仍浓厚地残存着儒学教养和意识、情调,这些也是日本企业家的基本精神,构成“现代日本的经营风土”的底蕴。
三、儒学与伦理道德
儒家文化是伦理道德优先的文化。与会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衡的情况下,从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中汲取健康有益的思想,对于加强道德建设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陈增辉教授指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与困惑,重建新道德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期盼。外国人士提出“需要回归具有关心特征的早期时代的价值观”。儒家思想则是建立这种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料。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崔大华研究员认为,儒家伦理道德精神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需的动力和秩序两个主要条件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精神因素:1.儒家伦理道德精神中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使命感的现代转化,凝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精神动力;2.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有两个重要因素引起秩序紊乱,即体制转换过程中社会秩序的某种失控和价值观念混乱带来的行为失范。而儒家道德精神在实际上是回答个人与社会、社会规范与自然本性这两个人生价值取向中根本问题时所显示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两个消极因素的发展和消解其带来的破坏性的社会后果。
在探讨儒学的家庭伦理观时,与会学者最关心的是儒家伦理思想对现在和21世纪家庭是否能发挥作用。当代出版社默明哲副编审认为,21世纪家庭除了继续发挥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家庭教育等传统功能外,还将具有精神生产功能。而21世纪又有许多冲击家庭建设的因素,如核心家庭、单身家庭、“联邦”式家庭乃至同性恋家庭的出现与增多。在解决家庭建设面临的问题时,儒学的家庭伦理思想是大可发挥作用的。江西大学何植靖教授则认为,儒学的家庭伦理思想在未来新式家庭建设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应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起崭新的新式家庭伦理道德。韩国学者对儒家的家庭伦理表现出更淡厚的兴趣。圆光大学刘明钟教授认为.21世纪电子、情报社会的家庭发展有两方面的可能性:其一,流行单身主义;其二,复活大家族主义。人在出生后,需经三次社会化才能成为一个人格体。其中,第一次社会化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的,第二次社会化是从学校获得的,第三次社会化是在工作中完成的。家庭教育是自我形成的根本。儒学的齐家思想在未来家庭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忠南大学金吉洛教授坚信,21世纪东西文化的高层次交流,能够治愈现代技术造成的社会自我分裂的病理现象,可以期待儒学的家庭伦理起核心作用。只有建立以“仁”为本的、体现儒家根本精神的未来家庭伦理,才能与21世纪信息社会职住一致的集团家庭相适应。
四、21世纪儒学的定位
儒学的发展前景如何?它在未来世界文化中占据何种位置?这是与会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研究员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兴起而中国与东方的封建社会制度衰落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的儒学确实走上了衰落式微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学与儒家文化的死亡,而是转折与新生的开始。面对西方文化的重压与社会现代化的巨大挑战,儒学本身也有个改革与重建的问题。儒学重建的基本任务是:摒弃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旧式伦理观念,对传统理论范畴体系作出新的简择、诠释与更新,而着重阐扬儒学的道德人文主义理想,并创造性地吸收非儒学传统中那些能为儒学所包容的人文主义思想资源,走一条“旧学新用,洋学儒用”的文化重建道路。儒学在新世纪文化中的正确定位应当是:不敢为天下先,而只分一杯羹,即在多元文化结构中保持其道德人文主义的一元存在,而汇入21世纪世界文化的主潮之中。日本东京大学沟口雄三名誉教授在追溯自己关于中国有独自的现代化途径的多元化世界观的看法形成之后,进一步指出:有非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原理方面加以根本性的重新思考。至今为止,人们对于这些问题都是以欧洲原理作为唯一普遍的准则进行思考的,一直不妥当地认为,亚洲原理是一种落后的或封建的压抑性原理。而今则正在形成一种世界性的共识:中国具有其独自的原理世界。我们不能仅限于谨慎地将此与欧洲原理作横向并列,而应该将其视为可与欧洲原理相抗衡的另一种普遍原理开展我们的研究。21世纪想必会是以儒教原理为首,会同伊斯兰原理、佛教原理及道教原理等一同作为主角而登上世界舞台。其中,儒教原理作为原理的宝库将会对人类文化做出重大贡献。澳大利亚李瑞智教授认为,在世界各种精神文化的传统中,儒家传统是最独特的。儒家思想如个人的精神实现感紧密地联系到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上,社会继承上一代精神后又传递给新一代,一个人的一生全环绕在社会秩序与结构中。诸多方面的事实说明,21世纪儒家文化将“不战而胜”。
(责任编辑干春松)
(《哲学动态》1995年第1期)
哲学动态京8-11B5中国哲学史徐远和19951995 作者:哲学动态京8-11B5中国哲学史徐远和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0: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