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核算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计划时,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普遍忽视自然资源(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的补偿和持续利用,造成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因此,为了探索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的方法,确保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二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2.16(b)明确提出:“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有关统计指标和市场价格能较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变化。”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即绿色核算,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种核算方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环境质量退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以Burndtland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三年的努力,于1987年发表了《Our Common Future》(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意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以牺牲未来世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为代价的发展”。它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应将其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未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蕴涵着古代文明哲理的精华,又是现代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实践的批判性总结。“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同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时;只有当人类为当代人所作的努力,能够同人类为未来世代人所作的努力相平衡的;只有当人类为本地区发展的努力,能够同为其它地区共建共享的努力相平衡时”,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始终贯穿着两大主题,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有效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不牢固,既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能使未来世代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核心背谬,将制约人类行为的协调统一,反过来又威胁到基础的进一步巩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如下三项原则:(1)可持续性原则。要满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以牺牲未来世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为代价”这一重要约束条件,就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数量增加,更应注重质量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同时还必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和环境,以确保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活动力不能超越自然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的最大承载力。(2)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区际之间的公平以及国际之间、区际之间、代际之间公平地拥有、分配和利用资源。既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而损害未来世代人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不能只注重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而损害其他区域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当代人应当依靠资源利息来支撑其生存发展,而不能靠资源贴现来支撑其生存发展。(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的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国际社会采取协调统一的联合行动。人类自身应当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各国、各地区在谋求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应共同承担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传统的单纯追求数量增加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注重发展质量和未来世代人福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必须在注重生存能力培育和引入绿色核算的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才能获得解脱。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度量,学术界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理论上都试图把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NP或GDP中扣除,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统计指标,去度量人类所取得的实质性进步。在众多的度量方法中,绿色GNP应当是其中一种较为容易理解和计算的指标。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国际社会在发展模式上取得更广泛的共识,一种全新的统计制度肯定会应运而生,这对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并据此进行监测、调控和预警,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手段。
    二、绿色核算的背景
  联合国1993年版的SNA与以往版本的SNA相比,有了极其重大的改进,代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一崭新发展阶段。但是1993年版SNA也存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1)在1993年版的SNA体系中,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核心指标,也是用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国民福利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但GNP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在计算GNP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导致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甚至忽视了国民的健康成本和生活质量。其结果是生产发展了,经济增长了,GNP也随之增加了,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2)SNA忽视了支撑经济生产可持续力的资源基础。在SNA中,只有生产资产,包括存货,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才得以明确的测算和考虑,其使用费用反映到中间消耗和固定资本消耗中,而非生产性自然资产,如土地、矿产资源和森林等,处于机构单位的有效控制之下,所以也被划入SNA的经济资产的范围内,但其使用成本并未被明确计入生产成本,更没有象人造资本那样提取相应的折旧。在SNA中,非生产性的自然资产在期初、期末的变化被解释为持有损益和生产资产的其它变化、这就意味着产品的价格并没有反映出非生产资产的使用成本,即使部分反映了,也没有单独列出,而是与其它未分清的项目一起计入营业盈余之中,所以SNA并没有反映出非生产自然资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3)SNA忽视了环境质量退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环境质量退化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福利。在SNA中对非经济资产即自然资产和环境资产,如空气、水、原始森林等非生产性自然资产,由于其不符合SNA关于经济资产的定义,所以SNA根本未曾体现这一部分使用费用。但环境资产也受经济活动的影响,如过度放牧和开垦荒地、乱砍滥伐森林以及向自然系统排放有毒有害废弃物而造成的环境恶化和环境质量退化,这类环境成本也应从国内生产总值中予以扣除。(4)在SNA中,把预防环境质量降低和退化或为消除环境质量退化的影响而发生的成本,也认为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并错误地认为增加了国民福利。事实上这种预防、保护和修复环境系统质量退化所发生的支出,实质上应是一种社会维持成本,而不应该作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基于上述原因,修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已经成为理论上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绿色核算体系的框架结构
  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自然环境又是一种资产,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人造资产一样,都参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因此,对自然环境的消耗也应视同于对固定资产的消耗一样予以科学的处理。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增设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附属体系(SEEA),其核心指标是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EDP)。在SEEA框架下,EDP的计算方法可以表述为(见表1)
  表1 SEEA框架
  附图F1042d22.JPG
  (1)从生产角度看,假定当期国内生产的总产出即供给为P,中间消耗即经济使用为C[,i],固定资产折旧为CFC,经济资产中的自然资产为U[,np.ec],非经济资产中的自然资产为U[,np.env],U[,up]为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自然资产的价值,其性质相当于固定资产折旧。从内容上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耗减,即各种直接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在本期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量,可以认为是自然环境系统向经济生产系统提供的货物。二是环境退化和降级,即经济活动过程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使环境系统遭受损失,降低了环境质量,如土地用于农作物的种植,经济活动过程向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排放危险废弃物,均可视作环境系统为经济活动过程提供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磨损。I[,np.ec]为非生产性经济资产的其它积累,主要指环境资产向经济资产的转移,如土地向经济使用的转移、原始森林转变为林场等,可视为经济自然资产的增加。I[,np.env]为因环境资产转变为经济资产而减少的环境资产,可视为非经济自然资产存量的等额减少。I[,np.ec]与-I[,np.env]存在着数量上相等而方向上相反的关系,但这种自然资产向经济资产的转移并不包括环境受损的意义。综上所述:
  (1)从生产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国民生产净值的计算方法概括为:
  1)国内生产净值=当期国内生产的总产出-中间消耗-固定资产折旧
         =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用符号表示为:
  EDP=P-C[,i]-CFC    =GDP-CFC
  
  2)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经济活动中使用的自然资产价值用符号表示为:
   EDP=P-C[,i]-CFC-U[,np] 
    =NDP-U[,np]
  
  其中:U[,up]=U[,np.ec]+U[,np.env]
  (2)从最终使用角度看,表1中进口(M)、出口(X)、最终需求(C)、总投资(Ig)、净投资(I)、经济资产中的生产资产(A[,p.ec])且A[,p.ec]=I,经济资产中非生产资产(A[,np.ec])是转移至经济使用的环境资产与经济资产中非生产资产的耗减和退化之和,即
  A[,np.ec]=-U[,np.ec]+I[,np.ec] 
  
  自然环境资产的减少(-A[,np.env])它是由环境资产的耗减与退化和因转移至经济使用而减少的环境资产构成,即
  (-A[,np.env]=-U[,np.env]+(-I[,np.env]) 
  
  从最终使用角度看
  1)NDP=(X-M)+C+I  2)EDP=(X-M)+C+(A[,p.ec]+A[,np.ec])-A[,np.env]     =(X-M)+C+I+U[,up]
  
  无论从生产角度还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EDP与NDP都只相差一项U[,np],二者是一致的。
  对于EDP这一重要指标,如果单纯从指标应用的角度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1)EDP指标是基于国内生产净值(NDP)指标计算的,而国内生产净值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扣除固定资产折旧的剩余,它完全排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反映了当期生产中的新创造的价值。从理论上讲,国内生产净值能够真实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最终产品的价值量,应得以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很难精确测算固定资产折旧,或者说所测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带有一定的虚拟性质,所以国内生产净值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经环境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EDP),虽然比NDP更能真实反映当期生产所创造的新价值,但由于EDP是在NDP的基础上计算的,所以EDP这个指标在实际运用时也势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2)EDP在计算时以NDP为基础指标,因而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主要指标,如GNP、GDP等的衔接还有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术界提出绿色GDP(Green GDP)或绿色GNP(GreenGNP)的概念(即GGDP或GGNP)。所谓绿色GNP,就是试图把不属于真正国民财富积累的虚拟部分,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NP中予以扣除,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科学的、能反映可持续力的指标。GGNP的表达式为:
  GGNP=GNP-(自然的虚拟部分+人文的虚拟部份)
  
  其中:自然的虚拟部分包括:(1)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降低造成的损失;(2)自然资源退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不均衡造成的损失;(3)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性退化和生态系统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所造成的损失;(4)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成本);(5)资源稀缺引发的成本上升;(6)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损失;(7)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生态系统的修复成本。人文部分的虚拟包括:(1)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恶化造成的损失;(2)失业造成的损失;(3)犯罪造成的损失;(4)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人口增加造成的损失;(5)人口数量失控造成的损失;(6)管理不善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从理论上讲,绿色GNP因其能比较合理地将外部成本内在化,并由此引起一系列良性的连锁互动效应,能从根本上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进程,所以它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将会引发经济学和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根本性变革,但要构建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核算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这里着重谈一谈环境损失的货币化问题。
  环境损失的货币估价问题。为什么要将环境损失货币化?首先,环境损失的货币估价能够提供关于有害影响的范围的一个全面轮廓。进一步说,对环境损失进行货币化估价的理由是希望提供一个共同的、可理解的度量尺度,以便在不同的目标条件下可交替使用,所以,与某一目标有关的环境损失能够与另一目标有关的环境损失进行比较,而且估价的重点应放在对环境破坏的货币估价,这为进一步计算成本和效益奠定了基础,也便于将经济效益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比较,将环境损失与修复被破坏的环境系统以及为避免进一步的环境破坏所必需的投资进行比较。对经济活动导致的环境功能退化或对需求的审美价值进行货币化估价,这对于评价和描述环境系统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具有显着的作用。尽管对环境损失进行货币估价并不是制定环境政策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对环境政策的制定还是有很多突出的好处,至少它可以用一个共同的尺度使环境成本内在化成为可能。
  其次,对经济活动引起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方面的外部不经济性进行货币估价,这实际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为了使估价问题便于理解,我们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影响划分为三个空间/时间类型,下图(见图1)揭示了这三种类型的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
  附图F1042d23.JPG
  在经济活动紧邻的区域存在着对当地居民、工厂和公众财产的地方性影响,例如噪音、空气污染、硫化物的排放、铅和悬浮颗粒物等都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社会安宁、农作物等产生不利影响。
  越界影响。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还会对远离经济活动中心的地理单元造成不利影响,只不过从性质上讲,越界影响的作用不是立刻显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过程。
  全球性影响。经济活动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阻止地球上热量的散发而导致温室效应,进而改变全球的气候;另外氟利昂的排放会导致臭氧耗竭,这些都是更为长期性的、全球性的影响。
  由于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导致如此多样化的影响,因此对环境损失的货币估价就变得非常复杂。例如,由于预知空气质量水平的困难以及目前还缺乏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全球变暖之间确切联系的完整认识,全球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各种影响究竟如何尚缺乏清晰的认识,以至于要评估这些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在这方面的努力仅限于一定的地理单元,而且仅考虑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很难将各种影响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进一步的困难还包括很多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还具有显着的非线性特征,例如环境质量退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通常就是非线性的。极端情况下,环境质量退化存在一个监界阀值,一旦超过这个临界阀值,环境成本就会变得无限大,即当环境恶化的程度足以使人类无法生存的时候,这时政策问题的核心就不再是对环境损失进行货币化估价,而是要找到最有效的途径以确保环境的临界阀值不被超过。这里需要澄清与估价方法相关的几个问题:
  (1)物理性的外部不经济性影响与货币估价之间的联系有时并不是直接的,通常还包括一些难以定量化的因子。下图给出了废弃物排放对受纳体的影响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废弃物排放与对其进行货币估价的复杂性。
  附图F1042d24.JPG
  (2)总价值将依赖于评估所考虑的受纳体的多少或社会影响的广度。例如森林减少必然增加与此相关的工业的成本,但如果把森林减少的影响范围加以扩展,还会出现其他的成本。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水土保持、森林的遗留价值(对未来世代人福利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总之,环境成本的大小与我们考虑的范围和因素有关。
  (3)评估是为外部性对某一特定受纳体造成的影响提供一个总的货币计量,通常表示为占GNP或GDP的百分比。然而政策并不总是由成本与效益的比较来决定的,还需要由成本与效益在整个社会中的分配情况来决定。但由于实践方面的原因,多数注意力还是放在对总影响的评价上,而这些总影响中通常隐藏重要的分配上的问题。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104统计与精算郭凤芝20022002在传统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SNA)中,忽视自然资产的价值,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排除在决策框架之外,这是造成全球环境危机的理论根源。文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绿色核算的理论和方法:(1)基于对SNA的分析,讨论了绿色核算的理论背景;(2)绿色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即从生产角度和最终使用角度讨论了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即绿色核算方法;(3)进行绿色核算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如环境损失的货币估价问题等。可持续发展/绿色核算/生态国内生产净值郭凤芝 贵州大学经济学系,贵州 贵阳 550025 作者: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104统计与精算郭凤芝20022002在传统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SNA)中,忽视自然资产的价值,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排除在决策框架之外,这是造成全球环境危机的理论根源。文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绿色核算的理论和方法:(1)基于对SNA的分析,讨论了绿色核算的理论背景;(2)绿色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即从生产角度和最终使用角度讨论了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即绿色核算方法;(3)进行绿色核算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如环境损失的货币估价问题等。可持续发展/绿色核算/生态国内生产净值

网载 2013-09-10 20:42:38

[新一篇] 可持續發展與統計指標

[舊一篇] 可持續發展價值學論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