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27.美国的通货膨胀(上)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27.美国的通货膨胀(上)

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则指过多地发行。然而仔细椎敲起来,“通货”和“膨胀”都包含了许多含混之点。先说通货,除了钞票和辅(硬)币,还有支票,它也能起到货币的作用。在美国买东西,你可以开一张支票(同时出示有照片和签名的身份证,如果款额不大,什么证件也不用);发工资时可能是老板开一张支票给你,凭这张支票你可以到银行支取现款,也可以将它存到你的银行活期存款账户上。有了活期存款就可以开支票,活期存款和你口袋里的钱没有多大区别,所以通货就应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为活期,从80年代初美国推广了“定活两便”存款以来,定期活期的界限已很模糊。定期存款虽然不参与流通,但遇到急用,它是最接近于市场的流通手段。因此有时定期存款的增加也可被视为通货的增加。进一步来看,国库券虽然不能流通,但它很容易通过转让而取得现金,至少它可以作为抵押而得到现金,所以成为货币的替代品,这样推广下去,甚至房地产也可以转变成货币,但这个过程至少要好几个星期,使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原是为了方便,用房地产作为支付手段还不如物物交换来得方便,所

以房地产不大可能作为支付手段来代替货币。上面的讨论无非想说明,除了钞票之外还有多种可以部分地起到货币作用的流通手段,但它们接近流通的程度和当作支付手段被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研究通货膨胀时把通货定义到哪一级为止是有讲究的。多数经济学家同意算到活期存款为止,因为90%以上的交易是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的。如果不把活期存款算作通货未免太脱离实际,尽管支票和钞票仍有重要的区别。例如,我接受别人付给我的钞票后,立刻可以将这笔钞票用来买东西,付给另一个人。支票则不行,因为支票上写明了收款人。这个例子说明活期存款的流动性远不如钞票。按照上述定义,美国在1991年7月的通货总量为8620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人3300美元(事实上很大一部分美元在境外流通,东南亚、中国、非洲、东欧都有大量美元在流通),其中钞票及硬币为2609亿美元,活期存款2806亿美元,其它各种名目可流通存款3120亿美元,另外还有77亿美元旅行支票。如果将定期存款也包括进去,则通货总量约为39000亿美元,可见定期存款比通常定义的通货要多3.5倍。将8620亿美元与美国199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约58000亿美元作一比较,可知国民生产总值约为通货总量的6.7倍。因为生产出来的每一块钱GNP,不论它是货物还是服务,都要经过市场交换才能被消费者使用,每一次交换都要用通货,而通货只有GNP的6.7分之一,说明每一块钱的通货在一年中必须被使用6.7次,才能将全部GNP通过市场交换提供给居民消费。我们注意到,GN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包括在内,而中间产品的交换也要使用通货,所以每元通货的实际周转次数要大大超过每年6.7次。

“膨胀”一词不确切的地方则更多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通货量算是“不膨胀”。新钞票每年不断地被印出来,首先用来更新那些被磨损了的旧票子,但这还不够,因为人口在增加,用钞票的人在增加。假定每人持有钞票的量不变,新增的钞票量至少要和新增的人口量成正比。何况每人持钞票的量也在变化。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明年人民的收入忽然增加了一倍,每人消费于衣、食、住、行的价值提高了一倍,当其它条件不变时,每人持有货币量理应增加一倍。如果银行不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就会发生“缺乏

现金”的严重问题。

缺乏现金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便。我的朋友或商业伙伴从邮局汇来一笔钱,可是我凭汇款通知到邮局提款时,得到的答复是没有现款;或者存户到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时,银行抱歉地要求存户再等几天,理由是没有现款;或者农民向政府或私人商号出售农产品时,得到的不是现款,而是一张欠条(俗称白条)。这些情况说明货币供给相对不足(例如银行的贷款到期收不回来,超额惜贷去做生意。也可能是钞票调度上出了问题,但此时必有另一些地方通货过剩而积压)。不难想象,货币供给不足会造成多大的不方便。它使本应得到这些货币的人由于得不到这笔钱而被迫中断其经济活动。

正因为“通货”和“膨胀”两个词都存在着许多界限不分明的定义,这给它们的研究者增加了不少困难。但如果我们不作定量的深入研究,只讨论最基本的概念还是办得到的。在纸币流通之前,贵金属是大家同意接受的通货。19世纪时纸币在美国虽已流行,但它只是为了携带方便而使用,人们心目中只有贵金属才有价值,纸币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随时可以兑换成黄金。那时20美元的钞票上印着:“美利坚合众国将兑给持票人20美元(当时即指黄金)”,钞票上有财政部长和银行行长的签名,以示郑重。正因为美钞可以兑换成黄金,所以美元习惯上被称为美金。到1934年美国废止了以黄金支持美元的金本位制,从那以后美钞已不能兑成黄金,不过人们仍习惯于美金这一称呼。为了防止联邦储备银行(美国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滥发纸币,国会规定银行必须有相应的黄金储备(不一定正好等于纸币)才可以发行纸币。到1968年,连这一点联系也取消了。美元钞票上的那句诸也改成了“本券为公私债务的合法支付手段”。美元虽已不能兑成黄金,它具有购买力的事实却丝毫未变。

从这一点看,货币并不因为本身具有价值才能为大家所承认。严格地说,将贵金属作为货币还保留着以货易货的特点。或者说,黄金的购买力,或与别的货物的交换能力,取决于黄金本身的价值。如果发现了大的金矿,或新的炼金工艺,使黄金的生产成本降低,黄金作为货币的购买力将降低,表现为其它商品以黄金标价的价格普遍上升。纸币却没有这个缺点,它不会因某种商品的成本变化而使物价水平发生波动。纸币优于贵金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贵金属本身具有价值,将它用作流通中的支付手段是积压了资金,损失了利息。或者说,一个国家如果用贵金属作货币,就要有一大批劳动和资金用来生产黄金供流通之需,而纸币的生产容易得多,大量用于生产黄金的劳动和资金就可以节省。管理得好的话,纸币是一种更为优越的货币。当今世界上已没有一个国家继续使用贵金属为货币了。

纸币只是一张纸,它之所以有购买力,纯粹是因为接受纸币的人相信别人同样会接受它,但一张纸币的真实购买力是会变动的,它取决于流通中的通货的总量是多于或少于“适当的量”。当货币流通量大多时,物价水平将上升;太少时则下降。

前面谈到,当货币量太少,不足以满足周转所需时,到银行和邮局提现款提不出来,出售商品只能得到一张欠条而不是现款。一些急于用现款去做别的交易的人,宁愿自己遭受一些经济损失也希望立刻得到现款。他们可能向银行提出,100元的存款能付95元现款也可以同意;出售商品的店家也可能向顾主提出,如果能付现款,商品可以打95折。当货币普遍紧缺时,上述追求现款的交易也普遍存在。此时,昨天卖100元的商品今天只卖95元,出

现了普遍的货币升值。这一现象曾发生在大萧条的美国,从1930到1933年的3年内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了23%。在用黄金作通货的16世纪,英国也曾发生过因黄金供应不足,而各种交易迫切需要黄金,致使黄金价格上升到超过它本身价值的现象。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本身有多少价值无关,而与货币的供应和需求有关。和别的商品一样,当货币供不应求时货币的价值上升,它的购买力提高,这就是“通货紧缩”;相反,货币供过于求时货币价值降低,物价普遍上升,这就是“通货膨胀”。但是,自从世界各国采用纸币以来,通货紧缩的现象很少发生,倒是通货膨胀不断地困扰着大多数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小结:首先讨论了什么是通货,从现钞到国库券都可能作为支付手段,但其灵活性大不相同。黄金作通货有种种不便,纸币是更为优越的一种货币。通货供应不足会引起经济活动的中断,供应过多则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但多少通货供应算是恰到好处则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


茅于轼 2013-08-23 15:25:28

[新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26.美國如何對付經濟衰退

[舊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28.美國的通貨膨脹(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