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总而言之,侵略给盛极之后停滞不前、似乎注定消亡的文化以致命的打击。这使我
们联想起当今世界残酷的轰炸,它摧毁了摇摇欲坠的古老建筑,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可
能重新建起更为现代化的城市。

罗伯特·洛佩斯

古典时期,伟大的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文明,在欧亚核心区后统治地位。然而,
边远地区的游牧民,最终践踏了这些文明,从而根本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这些帝
国貌似坚固的外衣下,潜伏着必将导致衰微和最终崩溃的祸根。技术停滞不前,生产力
受阻,使古典文明在3至6世纪遭到蛮族的猛烈冲击。
游牧民的入侵所造成的影响因地而异。中国北部和印度北部虽遭蹂躏,但仍保持了
各自独特的文明;中国南方和印度南方,因与游牧民族相距遥远而幸免于难;拜占廷和
波斯帝国势力强大,足以击退侵略者;而西方却长期屡遭日耳曼人、匈奴人、穆斯林、
马札尔人和维金人的侵略,因此,其旧秩序遭到破坏的程度,比欧亚大陆其他地区远为
严重。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近代走在世界前列的基本
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出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
的需求的文明。本章将叙述古典文明的意义及其衰落,阐明西方开始走向世界统治地位
的情况和原因。

一、古典文明的历史意义

明确地说,古典文明同上古文明一样,都是建立在阶级分化的基础上。归根到底,
它们都依赖于农民群众的劳动,正是农民群众的劳动,提供了维持统治者生存的剩余产
品。
欧亚大陆各文明地区,尽管在细节上彼此不同,但总的社会结构还是相似的。社会
的顶层是统治一切的国王和皇帝。下一层是贵族和高级官吏——古罗马的元老院议员、
伊朗的武士贵族、印度的王子和中国的诸侯和大臣;另一特权阶层是祭司集团,如:印
度的婆罗门、伊朗的祆教增、基督教教士以及儒家世俗文人。再下一层是遍及各地、从
事制造业、采矿业、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及施放高利贷的贸易者和商人。而在这座
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劳动者和手工业者,他们中间有些是自由民,
其余都是农奴或奴隶,两者间的比例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在这一般模式中,希腊最初是个例外,它由各小城邦组成,没有通过选举产生的地
方行政官和以市民大会及议会为基础的政府。希罗多德把这些共和制城邦和同时代的波
斯帝国作了鲜明的对照,后者由专制君主统治,下设地方总督管辖各行省。然而,希腊
的这一例外是短暂的。的确,泽尔士未能征服希腊,亚历山大却征服了波斯。但这并不
意味着希腊城邦的胜利,因为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采用了波斯专制统治的方式、方法和
制度。同样,在罗马,专制君主取代了共和派,他们通过希腊化王国,以波斯和埃及为
模式,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官僚机构。君士坦丁时期,罗马帝国与其说象伯里克利的
雅典或西塞罗的罗马,不如说更象波斯帝国。
与社会阶层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经济差别的形成。贫富悬殊比比皆是。特权阶级穷
奢极侈,城乡广大劳动者则贫困悲惨。下面这段话,选自公元1世纪中国汉代的一篇散
文,它是当时古典文明国家中广大农民贫困处境的典型而又真实的写照:
赌客偶然遇见一位正在除草的农夫,只见他头戴草帽,手拿一把锄头,脸膛黑黝黝
的,手脚布满了老茧,皮肤粗糙如树皮,双脚笨拙象熊掌,蹲在田里,汗水淋淋滴在泥
土上。赌客便对他说:“炎暑盛夏,你却在耕田种地,瞧你背后满身汗碱。你双腿象烧
焦的树桩,皮肤犹如皮革,就是鞋锥也戳不进;你步履蹒跚,腿脚畸形且疼痛。说你是
树木吧,你的身体和四肢却能动,说你是禽兽吧,你分明生就一张人脸。生来如此卑贱,
真是命苦啊!”





我们不妨将人民大众这种艰难贫困的生活,与下文中所描写的富人的优裕生活作一
番比较,此文根据汉代一份资料改编而成:
富贵人家住着高楼,房屋梁椽交错,梁椽经过精雕细刻,外表装饰富丽堂皇。……
内室寝床选用头等木材精制而成;华美绣幅悬挂窗前;片片屏风相互交搭,以保幽静。
质地优良的绫罗绸缎大批充斥富人家庭。……显贵阶层身着上等狐裘、鼠裘和野鸭绒羽
衣。……宴筵中常有一道道烧肉、鱼片、小羊肉、鹌鹑、柑桔以及泡菜等各类美味佳
肴。……
自然,那些富贵人家还需要适当的交通工具,来往于长安城(汉朝首都)的各条街
道。只见街上停放着一排排马车,银闪闪、金灿灿,配有各类器具。马匹收拾得整洁干
净,蹄上钉着蹄铁,身上备有马鞍,悬挂着珠宝,并由镀金或上漆的嚼子以及金色或镶
嵌的缰绳予以控制。……除这些奢侈品外,还应记住饲养马匹所需的相当大的费用:一
匹马所吃的谷物,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家六口人的口粮。
富人们还有许多娱乐:他们常以观看动物、斗虎和异国伎人的表演自娱。演奏不再
限于民间节日这样的特殊场合,乐曲和舞蹈也比过去更加精彩。富人家这时还拥有配备
铃鼓的五人乐队和家庭歌唱队。……
在各文明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水准,必然意味着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随着古
代文明的到来,乡村的低俗文化和城市的学校、庙宇及宫廷的高雅文化,取代了新石器
时代的同一的文化(见第六章第一节)。古典文明时期,文化上的分歧仍在继续,这时,
欧亚大陆所有高雅文化的核心是那些“圣书”——伊朗《亚吠陀》经解合刊、印度的
《吠陀》、佛经、中国的诸子经典,以及基督教的《旧约·新约全书》。由于这些经文
是知识的基础,因此它们统治着教育,而这种教育往往带有死记硬背和一味墨守成规的
特点。中国的考试、印度的辩论、希伯来人和基督教的师生对话,都是用来测验学生对
某一指定的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这些圣书还用来向人们灌输忠诚和服从的思想。任何拒绝接受官府训令,或反对社
会制度的行为,都被认为是不恕之罪,今生来世均将受到惩罚。在所有高雅文化中,
“地狱”占据着极为突出的地位,是那些敢于反对世俗或宗教首领的人们的永久集中营。
一般说来,来世受惩罚的威胁极其有效地维持着社会现状。不过,各地农民的戏谑话表
明,并非所有的人都是盲目的信徒。印度北方就流行着这么一句俗语:“世上三个吸血
鬼:跳蚤、臭虫、婆罗门。”
古典文明的低俗文化,和古代文明的文化基本相同;与农田、作坊及家庭的日常工
作有关的经验知识,大体上还是一样。为平息或控制可怕的超自然力量,各处都有相似
的仪式、典礼和迷信活动,而这些东西与高雅文化所信奉的正式的宗教信仰没什么关系。
例如:印度农民对破义拟中富有哲理的玄虚阐述一无所知,但都知道残忍的妖怪、食生
肉的吸血鬼和夜间出没人世、嘴里喷火、吞噬死尸腐肉的魔鬼。同样,有位研究中国宗
教的学者这样评论道:
……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不应分成儒、佛、道三家,更确切地说,应当分成两个等级。
即:普通百姓为一个等级,学者为一个等级。
普通百姓崇拜古代的、佛教的、道教的及其他来源的诸神和自然物。……学者们却
只信奉上帝和祖宗,有时也敬奉孔子、佛陀、老子和几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但从不信奉
其他神灵。……普通百姓相信占星术、历书、释梦、泥土占卜、巫术、骨相学、手相术、
招魂术、各式算命、符咒、魔术以及各种迷信;学者们很少相信这些玩艺。普通百姓经
常出入各类庙宇和神殿;学者们则回避这些地方,只光顾圣堂、孔庙和词堂,有时也去
历史伟人的庙地。无知的人认为宗教仪式是神秘的;学者们认为纯属形式而已。无知的
人多是宿命论者,认为祸福均由神灵直接支配;学者们却不相信命运。……无知的人们
敬神,主要是为了求神赐福,尤其是为了求神保佑他们的子女平安,保佑他们生活富裕,
长命百岁;学者们的崇拜,并不企求神灵恩赐,只是为了表示敬意。
除这一共同的阶级基础外,诸古典文明还都具有一种持久性和永恒性。尽管这些文
明相互作用,反映了欧亚大陆新的普遍性影响,但实际上,这几个世纪中,它们依旧保
持了各自的特征,从未有过一种文明统治另一种文明,或一种文明将其特征永远强加于
另一种文明的情况。事实证明,希腊文化对中东的影响是短暂的,佛教在中国也未能取
代儒教,相反,在其传播过程中却被汉化了。
造成地区独立性的原因是,近代之前,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缺乏技术和经济资源,
无法将其控制扩大到外部地区。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地区间的霸权是行不通
的;科学和工业革命赋予西方不仅控制欧亚大陆,而且控制全球的能力和动力。由于欧
亚大陆各文明地区农业基础相同,因此,谁也没有占绝对优势的能力和组织来战胜各地
所形成的地区自尊心和自我意识。看看中国佛教高僧玄奘的情况,便知这一点是何等强
烈。玄奘在629年到645年的十几年中,参观了印度许多佛寺,然后,他决定回国。
那烂陀(佛寺)的僧侣们听说他要走,都恳求他留下,说道:“印度是佛陀降生之
地,佛虽离开尘世,但却留下许多遗迹。我们依次朝觐,崇拜他,赞美他,有什么比这
更令人幸福的呢?你既千里迢迢而来,又为何要走呢?况且,中国是个…微不足道的蛮
族的国家;他们鄙视宗教和(佛教)信仰,这就是佛陀为何不降生那里的原因。那里的
人们思想狭隘,秉性极为粗暴,圣贤之人都不去;那里的气候寒冷,国土崎岖,你应三
思。”
法师(中国僧人)答道:“佛祖既然创立了教义,就应传播于天下,岂能独自享有,
而忘却那些无知的人呢?此外,在我的国家里,法官享有尊严,法律处处受到尊重;君
主贤明,臣民忠诚;父母慈爱,子女孝顺;人道和正义被推崇备至,年高望重之人受到
尊敬;而且他们知识渊博,其智慧不亚于神明;他们以天堂为楷模,知道如何计算天体
七星的运动;他们发明了各种器具,确定了一年四季……你们怎能说佛祖未去我的国家,
是因为它无足轻重呢?”
这件事清楚地说明各古典文明保持到近代的原因。只是由于西方的分裂扩张主义,
古典时期的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才开始在欧亚大陆各地区衰退。即便如此,这些宗教、
哲学和社会制度今天仍富有极大的生命力,罗马法律和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方、印度教及
种娃制度在印度延续不断的生命力,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二、衰落的根源

诸古典文明之所以能保持其同一性,是因为它们都是农业文明。或换句话说,几千
年来,它们始终处于生产技术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约翰·梅纳特·凯因斯察觉并着重
强调了这一停滞状态:
史前至近代初期,使本上缺乏重要发明的情况是很引人注目的。近代史开始时,世
界拥有的每一项重大成就,已为历史发端期的人们所知晓。……史前一定有某个时期……
与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一样,技术进步,发明众多。而人类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
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盛况却不复存在。
凯因斯这一论点是完全有道理的。事实上,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明显成
熟。正是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
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城市革命后,这一急速发展随即受阻。
以后几千年中,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大意义,能与早期的发明相媲美,它们是:铁、字
母和铸币。意味深长的是,这三者都不是发明于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流域这些古老的文明中心,而是发明于束缚较少的边缘地区,即:高加索山脉的边沿地
区和爱琴海沿岸的商业城市。
除这三大发明外,这一时期的进步都以早期发现为基础,只不过是进一步提高原有
技术,或扩大其应用范围而已。尽管这些不大的改进能产生极大的效益,但在许多情况
下仍被人们所忽略。例如:上古时期用于套牛的挽具,当时被用来套马,这样,马在拉
重物时容易窒息,结果至少浪费了马匹三分之二的力气。直到中世纪,一种合理、实用
的挽具才被发明。在此之前,马匹仅用于运载较轻的货物,而沉重的货物则靠人拖运。
在描绘建造金字塔和塔庙的古代雕刻品中,成千上万的人搬运石头的场最便可证明这一
点。再如,公元前1世纪,在小亚细亚和中国出现了水磨。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
劳动的妇女和奴隶来说,可能是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可是,直到4世纪,罗马才
建造水磨,即使那时,也较为罕见。
意味深长的是,唯有战争提供的动力,能稍微抵消这一普遍存在的技术上的萧条状
态。希腊人发明了精巧的带有棘轮装置的石弩,靠滑车驱动的轮式攻城车合,以及所谓
的“希腊火”(公元8世纪),即一种能有效地烧毁敌船和攻城机械的汽油燃烧剂。但
这些发明显然不能创造财富,不能解决文明古代的基本经济问题。
既然新发明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只有靠开垦荒地,或靠征服和剥削增加财
富。但未开垦的土地毕竟有限;富饶辽阔的地中海盆地,由于日益严重的大面积土壤侵
蚀,已不再是主要的产粮地。同样,帝国也不可能无限扩大,因为有些严格的界限,凭
借他们的军事技术水平是无法突破的。于是,当军事和官僚机构急速发展,给生产力造
成过大压力时,必然会出现报酬递减的情况。如上所述,当时开始了恶性循环,尤其在
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衰亡之际,这种情况更有证可查。捐税提高,贫困增加,激起了城乡
的暴动,从而招致蛮族入侵。最终,不是内部起义成功,就是外来侵略得逞,或两者兼
备。因而形成了近代史前帝国历史周而复始的性质。一位历史学家分析了罗马帝国衰落
的原因,最后着重强调了它的技术落后。他说:
不应忘记,罗马帝国技术上比中世纪更为落后。农业上,它通常采用一种耕种和休
闲交替的双田制,潜在的最肥沃的土地很少得到利用。这时,马轭还没有发明,只得用
牛耕地推车;水磨虽已出现,但似乎为数很少,一般用手推磨,靠牲畜和人力碾磨谷物。
然而,技术如此落后的农业,却要担负起一个比中世纪任何国家都要庞大得多的野心勃
勃的上层建筑。中世纪,没有一个王国家罗马帝国那样,既要供养一支专业常备军和拿
薪水的官僚阶层,又要负担土地贵族和教会的开支。
历史清楚地表明,只有发展技术,为帝国大厦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才能打破这种
恶性循环。但技术已濒于崩溃,其根本原因是,各地统治集团只知道剥削现有的财富,
不知道开发新的生产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就建造金字塔、塔庙、天主教堂和宫殿所消
耗的大批人力、物力而言,显然可见,统治者从农民身上榨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但是,
技术革命除需有力的组织和高压统治外,还需要某种更为重要的东西,而所有农业文明
都未能得到这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它们之所以停留在农业阶段的原因。
奴隶制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使用奴隶从事劳动,一般比
设计、制造新机器简单,成本也更低廉,因此,那时发明家制造某些新装置,通常不是
为了节省劳力,而是为了娱乐,或为了便利宗教仪式。公元1世纪,希罗用他掌握的有
关蒸汽动力的知识,建造了一种能打开圣堂大门的装置。同一世纪,罗马皇帝韦斯巴芗
禁止使用一种廉价的可竖石柱的机械,并说:‘为百姓们提供食物吧!”尽管盛情可嘉,
但实际上,正是这种观点使古典时期帝国的城市变成了乡村的寄生虫,而不是产业中心。
另外,奴隶制对劳动持否定态度,也阻止了技术的发展。劳动既然是奴隶的事情,
自由民便以此为辱。即使在奴隶制不很盛行的文明地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依然存在。
在中国,人们热中于蓄长指甲就是例证。社会阶层等级分明,自然导致上层阶级轻视劳
动,鄙视劳动者,而奴隶制只不过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观念。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
学》中所述的那样:“在治理得最好的城邦中……市民们既不从事手工业,也不经商,
因为这种生活缺乏高贵的色彩,与美好的名声背道而驰。”公元65年,罗马哲学家塞内
加在给卢齐利乌斯的一封信中,对体力劳动表示了同样的轻蔑,认为,体力劳动者应当
“俯首垂目,毕恭毕敬”,他写道:
众所周知,有些东西仅仅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如玻璃窗的使用,它能让克发的阳
光透过一块透明的玻璃照进房间;浴池下层结构及其嵌在墙上的管道,能发出热量,便
池内上下水温相等。……还有速记,它能记下最快的演讲,手舌并驾齐驱。但所有这些
都是最卑贱的奴隶发明的。哲学则处于更高的地位,她并不训练人的手,而是精神的导
师。……是的,我说,她决不是一个仅仅为生产日常必需品而制造工具的工区。
正是这种哲学家与工匠相分离,阻止了欧亚大陆诸文明的技术发展,也正是哲学家
的有条理的思维与工匠的实践经验及传统知识这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使得西方在近代完
成了伟大的科学和工业革命,从而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明显的社会
分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观念,这种相互影响在诸古典文明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
高雅的知识分子没有兴趣,下层工匠缺乏动力。
这种技术上的停滞状态,说明了近代以前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帝国历史周而复始的
原因。各帝国的兴亡,情势基本相同。没有一个帝国能加以突破,以达到一个新的发展
水平。因而,由此形成的反复循环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通然不同。W·W·罗斯
托在以下商段话中描写了在英国以工业革命开始划时代的、开拓性的“起飞”以前农业
文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技术上的种种限制规定了农业文明无法突破的最高限度。这些文明并不缺乏发
明、革新和某些较高的生产率,但它们对所处的自然环境,确实缺乏系统的理解;这种
环境能使发明成为多少有点规律的发展趋势,而不是对过去遗留的特别成就的继承。……
由于生产率的这一最高限度,仅食物生产就占去了75%,甚至75%以上的劳动力,
而收入除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消费外,绝大部分用于非生产性或低生产性开支,如:建
造宗教或其它性质的纪念碑,从事战争,以及维持那些地租支配者的奢侈生活。至于穷
苦百姓,或为了土地你争我夺,或把偶尔剩余的一点收入挥霍在铺张的婚礼和葬礼上。
当时的社会准则与人们易得到且能领悟的有限的见识相适应,社会结构则趋于等级化。…

三、蛮族的入侵

3至6世纪是欧亚大陆普遍遭受人侵的时期,这时的入侵不亚于公元前二千纪使用青
铜和铁武器的入侵。正如公元前二千纪的入侵完成了古代文明到古典文明的过渡一样,
3至6世纪的入侵结束了古典文明,预告了中世纪文明的到来。
游牧民迁移方向一般是自东向西,因为欧亚大草原的地理坡度使大草原西部水源较
充足、土地更肥沃,吸引着东方的游牧民(见第六章第二节)。主要的入侵路线都起自
北京附近,沿着横贯欧亚大陆中部的草原走廊,止于中欧匈牙利平原。这也就是为何如
此众多的游牧民族抵达今匈牙利后,不再四处迁移的原因。他们以匈牙利为基地,袭击
周围各欧洲国家。
游牧民族同周围文明中心的互相影响日益增进,是导致入侵的基本原因。在许多文
明中心,游牧民被当作奴隶或雇佣军使用,而这一点常常是帝国京都内的军事政变,或
蛮族雇佣军的部落同胞入侵的起因。游牧民族逐渐定居于帝国边境邻近地区,是导致入
侵的另一因素。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通常使人口增加,经济、军事力量增长;
这种经济、军事力量,当帝国的弱点为入侵提供获胜希望时,总是被采用。侵略还常常
是一个冲击力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最终结果。中国长城前的失败,或蒙古富有侵略性的
部落联盟的形成管往往使游牧民这支具有平缓的冲击力的队伍向西编斜,最终形成了渡
过奥克苏斯河、多瑙河或莱茵河的蛮族入侵。
由于侵略范围遍及欧亚大陆,所以遭受侵略的民族非常多。中国汉朝、印度笈多王
朝和伊朗萨珊王朝都遭到了突厥人和蒙古人的猛袭;突厥人和蒙古人通常又称为匈奴人。
罗马帝国因地处这条入侵线路的西端,时常遭受沿线各民族及周围蛮族的进攻。这些侵
略者包括日耳曼部落、伊朗人、波罗的-斯拉夫人、维金人以及突厥人和蒙古人。
侵略所造成的后果如同入侵者成份,多种多样。在中国,公元222年,汉王朝最终
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败分裂成三个王国:长江以北的魏国、南部的吴国、西部的蜀
国。相争几十年后,魏国击败了它的对手,于265年建立了一个新王朝——晋朝。晋朝
统一了整个中国。316年,一批新入侵者占领中国北半部,晋王室南逃,抵达南京,由
此统治长江流域及汉族人居住的南部地区。从此,中国出现了两部分割的局面,直到
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中国。
中国史学家称这几个世纪为“乱世”。南半部由中国皇帝相继统治;北半部则由各
突厥-蒙古征服者管辖。中国人视南方皇帝为汉朝的合法继承者,而否认北方统治者的
帝王称号。实际上,这几个世纪中,南北两部都支离破碎,只是北方由于长期连遭蛮族
侵略,受到的破坏最为惨重。“在蛮族的冲击下”,一位权威人士说:“不难想象,牧
畜经济可能代替中国北方的农业经济,阿尔泰语可能取代汉语。”
我们将看到,与中国情况相似的西罗马帝国,确实经历了这一根本变化。不过中国
北方却没有发生这种变化,主要因为这里的中国人数量上远远超过蛮族侵略者。当时的
北方乃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即使游牧民大批涌进,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实,
在这几个动乱的世纪里,为逃避蛮族的劫掠,许多中国人由北方移居南方。因此,不但
北方仍是中国的北方,而且南方也已中国化了。这样,589年,当隋朝重新统一全国时,
中国又恢复了正常的历史进程,即同汉代一样独特的中国式的历史进程。
至于印度,遭受侵略的时间要晚得多:中国陷于“乱世”之际,笈多王朝正处在鼎
盛时期。然后,5世纪,东支匈奴人,即所谓的“白匈奴”,渡过奥克苏斯河,向南推
进,到达印度;西支匈奴人则越过俄罗斯平原,挺进欧洲。在匈奴人的猛烈进攻下,笈
多王朝于6世纪前半叶崩溃。有关后半个世纪的情况,现在知道得很少。但可以推测,
或许发生过许多战争,或许进一步遭受侵略。
7世纪前半叶,封建领主局利沙兼用外交、军事手段,成功地统一了印度北方大部
分地区,从而暂时揭开了印度历史上这层模糊不清的面纱。但曷利沙帝国组织松散,由
一些独立强大的藩王组成;他们之所以承认曷利沙的宗主权,与其说是对帝国权力的归
顺,倒不如说是对他个人的尊敬。因此,曷利沙经过41年英明统治,于647年去世后,
其摇摇欲坠的帝国也随之土崩瓦解,印度历史再次蒙上一层模糊不清的面纱,直到13世
纪穆斯林突厥人出现,并逐步强行统治了印度大部分地区。
这几个世纪的特征是侵略和分裂一再发生。象孔雀王朝或笈多王朝那样拥有庞大官
僚机构的帝国没再出现,只有过一些以个别人物所作所为为基础的昙花一现的氏族霸权
或王国。另外,大规模迁入印度的移民,其人数之多足以组成新的文化和社会集团。其
中最突出的是拉杰鲁特人,这是一个勇敢坚强的民族,印度西北部的拉杰布达纳区即以
其名称命名。拉杰普特人属军事贵族,不久被吸收成为印度刹帝利种姓,即武士贵族。
他们为信仰印度教而感到莫大的自豪,曾一度统治了印度北部和中部地区。实际上,直
到19世纪,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他们仍是一个杰出的民族。
拉杰普特人的经历意义重大,有助于说明尽管印度经受了漫长的几个世纪的动乱和
侵略,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侵略者被盛行的种姓制度所同化,更确切地说,是
他们适应了印度的文明,而不是相反的情况。因此,同中国一样,印度在经历了动乱时
期之后,又出现在历史进程中,她在古典时期形成的文明虽有轻微的变动,却没有发生
根本性的变化。

四、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在西方

然而,欧洲的情形恰恰相反,这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不是轻微的变动。这一地
区的入侵者以日耳曼人为数最多,他们占领了中欧和东欧,即从波罗的海到多瑙河,从
莱茵河到俄罗斯平原的广大地区。日耳曼人由若干部落组成,其中较重要的是法兰克人、
汪达尔人、伦巴德人、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这些部落一般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和社会
制度,使用极为相近的语言,彼此之间都能听懂。但对罗马人来说,值得庆幸的是这些
部落的统一意识非常薄弱。他们象反对罗马人一样,相互之间你争我斗,因而使罗马帝
国能如此长久地幸存下来。
这些日耳曼民族的制度和风俗,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它
们注定成为西方新兴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当时的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将日耳曼人描写
成畜牧民族,他们以牲口的数量来估计财富。事实上,偷牛是引起他们内部争斗的主要
原因。定居莱茵河沿岸的法兰克人,最早完成了从畜牧业向农业的过渡,因此,人口和
总实力的增长也最快。相反,分布在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较大程度上仍以畜牧为生。
不过,这给他们以更大的机动性,至少最初弥补了人数不足的缺陷。
这些部落的社会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最上层为世袭贵族,通常是大地主。大多数
日耳曼人是自由民,一般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而没有土地的人只好当佃农,替贵族劳动。
最底层是既非自由民又非奴隶的阶层,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但不能被单独出卖。这种
奴役形式同罗马帝国的隶农制相似,是中世纪盛行于西欧的农奴制的先驱。
部落的主要权力来源于自由民大会。如果有“王”的话,“王”由民众大会选举产
生。指挥作战的军事首领的产生亦如此。塔西陀指出,日耳曼人通常根据继承权选举
“王”,但选举军事首领则依据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和能力。日耳曼人的主要武器,是
一种又长又直的宽尖双刃剑,多用于砍杀,而不是刺杀。青年人经过正式仪式,便获得
了佩剑的权力,中世纪由扈从晋升为骑士的仪式就起源于此。每位杰出的武士首领都有
一批年轻的随员,即一支扈从队,他们战时守卫在首领身旁,效忠他,服从他;首领则
向他们提供武器、给养,及一份战利品。这种制度有助于后来封建制的形成,因为封建
制正是建立在骑士对封建领主忠诚的基础上的。
塔西陀一方面把日耳曼人描写成贪婪的食客,粗暴的酒鬼和玩命的赌棍,另一方面
又盛赞他们高尚的道德标准,并将这些道德标准奉为罗马人的典范。他还强调了日耳曼
人的慷慨大度,殷勤好客。严冬时节,日耳曼人喜欢成群结队地走门串户,挨家逐户地
逗留,直到吃光主人家所有的食物为止。这使人联想到中世纪的情景,作为封建权益的
一部分,国王或贵族应邀连续许多天参加为他和他的随从举行的宴会。日耳曼人知道织
布,制造金属器具和带轮子的车,但不知道书写,这就是他们的一般文化水平。
早在公元前1世纪,这些日耳曼人就开始进逼罗马帝国的边境。不过,当时罗马军
团十分强大,稳守边境毫不费力。随着帝国的衰微,军队受到削弱,罗马人对边境的控
制也频频告急。因而,只得采取外交手腕,挑唆一个部落反对另一个部落。但出于无奈,
还得让成群的日耳曼武士驻扎在罗马边境内,以此作为他们反对边境外其他部落的报酬。
罗马人能控制他们的盟友多久,这种政策就能维持多久。4世纪,当他们不再能控制其
盟友时,闸门便被冲开。
进攻由欧洲人前所未闻的、令人畏惧的新侵略者——匈奴人发起。他们可怕的外貌
及其周密的恐怖政策,使罗马人和日耳曼人闻风丧胆。当时的罗马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
·马尔切利努斯把他们描写成“几乎粘在马上”的人、“体态奇形怪状;相貌奇丑无比,
不由使人认为他们是双足野兽。……”
一经激怒,他们就奋起作战,排成楔形队形,发出各种狂叫声,投入战斗;他们敏
捷灵活,有意分散成不规则队形,兵锋所至,杀戮骇人。…他们没有固定住处,没有家,
没有法律,没有稳定的生计;他们乘坐着大篷车,象难民一样四处流浪。……他们没有
人能说出自己的起源,因为母亲怀他在一处,生他在遥远的另一处,抚育他又在更远的
一处。
很明显,是一支新崛起的联盟,迫使匈奴人离开他们的发源地——中亚牧场,向西
迁移,并于372年渡过伏尔加河。在俄罗斯平原,他们迅速击败最东边的日耳曼族的东
哥特人。接着,又胁迫邻近的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寻求避难。两
年后,即378年,西哥特人认为他们受到了罗马官员的虐待,大为恼怒,在阿得里安堡
战役中击败罗马军,杀死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从而,打破了罗马人战无不胜的神话。随
后数十年,日耳曼和匈奴侵略者的铁蹄又践踏了意大利、高卢以及巴尔干半岛。
西哥特人在亚拉里克的率领下,进军意大利,于410年洗劫了罗马城(这一事件当
时轰动整个帝国,不久后再度发生),最后,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安营扎寨,建立
了罗马帝国境内的第一个日耳曼王国。匈奴人步西哥特人之后尘,在匈牙利平原建立基
地,由此袭击罗马帝国东、西部诸省。452年,他们在令人畏惧的首领阿提拉的率领下,
突然出现在未设防的罗马城门前。据说罗马教皇利奥一世说服了匈奴人的这位首领,罗
马城万幸免于难。这虽不足为信,但不论怎样,阿提拉的确没有攻城而掉头北上。一年
后的一个早晨,人们发现他死于动脉破裂,身边还躺着一天前刚和他结婚的日耳曼公主。
阿提拉死后,他的帝国随即崩溃,匈奴人从此从欧洲历史中消失。
然而,匈奴人的大肆破坏,粉碎了罗马帝国对西部诸省的控制,实际上,这时日耳
曼部落可随意越过边境,移居帝国境内。汪达尔人迁渡莱茵河,经由高卢和西班牙,越
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在此建立了一个王国。从新建的基地出发,他们转而由海
上进攻,455年,一支远征队洗劫了罗马城。与此同时,勃艮第人占领了罗讷河流域;
法兰克人则正在高卢北部扩张,并深深扎根于那里;407年,当最后一批罗马士兵撤离
英格兰时,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迅速侵占了该地。当地的凯尔特族居民逃进苏
格兰和威尔士山区,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此成为英格兰的主要民族。正是在这些相继崛
起的日耳曼三国的控制下,西罗马帝国崩溃了。476年,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图
鲁斯被日耳曼人首领奥多亚塞废黜,这一事件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见第八章第八
节)。
欧洲事态的发展,至此乃世所周知。西罗马帝国同汉王朝和发多王朝一样,最终屈
服于蛮族。而且,6世纪时,帝国的崩溃给西方造成的后果,似乎与中国的情况相同。
589年,隋朝最终统一了中国,大约与此同时,法兰克国王和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似乎也
在重新统一欧洲。
法兰克人起源于莱茵河下游,5世纪由此移居高卢北部。在这段动荡不安的历史中,
他们只充当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直到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当政时,才成为西方最强大
的民族。墨洛温王朝最杰出的国王是克洛维(481-511年),他联合法兰克各部落,打
败罗马人、拜占廷人和西哥特人,把从比利牛斯山脉,经高卢,到德意志的大片领土结
合在一起,形成王国。克洛维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皈依了天主教,这不仅使他赢
得教皇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当地高卢-罗马人的援助。墨洛温王朝似乎很有可能重建西
罗马帝国,并通过增加莱茵河东岸法兰克人的领土。扩大帝国的版图。
君主坦丁堡的统治者,同样具有恢复帝国的雄心。西罗马帝国土崩瓦解的同时,东
罗马帝国却因强大的海军势力,丰富的财源以及首都的天然力量而安然无恙,它的首都
位于欧亚两大陆间的海峡的岬角上。蛮族的侵略虽摧毁了罗马城,君主坦丁堡却幸免于
难。实际上,在1453年被突厥人攻克之前,它又生存了500年。这几个世纪中,东罗马
帝国发展起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由希腊、罗马、基督教及东方诸成分混合而成的文明。
为强调这一独特性,东罗马帝国通常又称为拜占廷帝国,如此命名是因为,首都君主坦
丁堡是在古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西部诸省成为各日耳曼王国后,拜占廷皇帝的宗主权自然只眼于原罗马帝国的东半
部,即: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这种限制是查士丁尼大帝(527—565
年)所不能接受的。查上丁尼血统上更是伊利里亚人,感情深处却是西方人。他用拉丁
语说话、思维,决心收复西方领土,恢复原罗马帝国。他的一位将领贝利萨留率领一小
文装备精良的部队,一年内就占领了北非的汪达尔人王国。他还从西哥特人手中夺回了
西班牙东南部;经过18年的艰苦奋战,又征服了意大利的东哥特人。这样,20年间,几
乎整个地中海又变成了罗马湖。查士丁尼说,他希望“上帝将授我们以罗马人因怠惰而
丧失的那片帝国领土。”

五、蛮族对西方的继续入侵

事与愿违,西方并没有步中国之后尘,相反,一股新的侵略浪潮粉碎了法兰克人和
拜占廷人刚刚形成的脆弱的帝国结构,使西方再度陷入混乱和分裂之中。又是蒙古的一
个联盟,迫使避难的游牧部落沿入侵欧洲的路线向西行进。这些阿瓦尔人开始为西方所
知晓,他们象前匈奴人那样,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向四面八方发起袭击。
这些袭击导致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迁移。阿瓦尔人把日耳曼族的伦巴第八起到了意
大利(568年);伦巴第人又把拜占廷人从亚平宁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驱逐出去,从而粉
碎了查士丁尼恢复原罗马帝国的梦想。阿瓦尔人还迫使斯拉夫部落向南进入巴尔干半岛;
斯拉夫人则把那里拉丁化了的伊利里亚人和达基亚人赶进了孤立的山区。新来的斯拉夫
人作为农业劳动者,从此扎根于巴尔干半岛北部,被赶走的伊利里亚人和达基亚人则湮
没无闻,直到近代,才作为阿尔巴尼亚人重新出现在巴尔干半岛西部,作为罗马尼亚人
重新出现在多瑙河北岸。因此,7世纪时,巴尔干半岛上的种族分布已形成现在的格局:
希腊人在南部,阿尔巴尼亚人在西部,罗马尼亚人在东北部,斯拉夫人则居住在从亚得
里亚海到黑海的广阔地带。
8世纪,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温王朝,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重新点燃起西方
恢复帝国统一的希望之火。克洛维的继承者们命运悲惨,他们被称为“庸王”,即“一
事无成的国王。“然而,身居“大宰相”要职、意志坚强的宫相们却维持着王国的团结。
其中以查理·马特最为杰出。“马特“意即“铁锤”,他从714到741年,一直在幕后执
政。他的最大功绩是,在图尔战役中打败了侵占北非和西班牙,并已挺进法兰西南部的
穆斯林军队(见第三章绍三节)。
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不甘充任“一事无成”的国王的宫相,于751年废黜墨洛温
王朝末代国王,创建了所谓的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王朝以丕平之子查理曼的名字命名。
查理曼是这一家系中最着名的国王,在765到814年的长期统治中,他不断征战,扩充疆
域,征服了德意志西北部的撒克逊人,打败了匈牙利的阿瓦尔人,吞并了意大利的伦巴
第人王国,迫使穆斯林退回到比利牛斯山脉以南地区。到8世纪末,其帝国已从北海扩
展到比利牛斯山脉,从大西洋扩展到斯拉夫人诸国,查理曼成为西方无可争辩的征服者。
800年圣诞节,教是利奥三世为他举行加冕称帝仪式,以承认他的最高地位。据查理曼
的书记和传记作者叙述,加冕那天,集会的民众大声高呼:“生命和胜利,永远属于伟
大上帝的受冕者,罗马人温和的皇帝查理·奥古斯都!”
这一情景说明,人们仍抱有恢复帝国统一的梦想,但这也只能是梦想。查理曼死后
不久,来自南方、东方和北方的新侵略浪潮又淹没了整个欧洲。在南方,穆斯林海盗和
冒险者征服了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袭击了地中海沿岸所有地区,给海上贸易以严重破
坏。在东方,来自中亚的另一支游牧部族马扎尔人,于895年到达匈牙利平原,他们仿
效前匈奴人和阿瓦尔人,侵袭了周围各国。
北欧人,即维金人的侵略范围最广,他们是与陆上游牧民相同的海上游牧民。维金
人制造了一种船代替马匹,这种船吃水浅,速度快、灵活性强。挪威的维金人正是乘这
种船向西航行,到达冰岛、格林兰岛和北美洲的。他们和从丹麦来的同胞一起,袭击了
不列颠群岛和欧洲西海岸,甚至强行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劫掠了地中海两岸。由于瑞典
东面临海,这里的维金人渡过波罗的海,到达俄罗斯一些河流,并顺流而下,经入海口,
进入里海和黑海。
这样,整个欧洲被这些大胆的侵略者团团围住。起初,8世纪末和9世纪,他们只是
一味掠夺,并摧毁了无数寺院和城镇。北欧人乘坐那种吃水浅的船,能溯河而上,进入
遥远的内地,因此,很少有地区幸免于难。当时的教堂里,常可听到这样的祈祷:“啊,
上帝,把我们从这些北方人的惩罚下拯救出来吧!”到10、11世纪时,维金人开始在海
外地区定居下来,占领并统治了法兰西北部大半地区和不列颠群岛。但无论他们定居何
处,最终都被现存的基督教国家所共吞。例如,法兰克国王为进一步防止维金人的劫掠,
于911年承认他们的首领,并授予他所谓的诺曼底公爵的称号,诺曼底一词源于定居那
里的北欧人。第一任诺曼底公爵罗伦的后代之一,就是征服者威廉,他于1066年成功地
侵占了英格兰。
与此同时,加洛林王朝在穆斯林、马扎尔人和维金人的三面夹击下土崩瓦解,西欧
再次成为屠宰场。10世纪为最不佳时期。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欧洲似乎从未有过如此
悲惨的现状,面临如此凄凉的前景。

六、西方历史的独特性

纵观这些标志着古典时期向中世纪过渡的侵略活动,很明显,欧亚大陆各地区所受
的影响迎然不同。由于地理上相隔遥远,侵略者鞭长莫及,中国南方和印度南方均未受
到侵扰。拜占廷帝国因擅长外交,财源丰富,海军强大,几个世纪内成功地击退了一批
又一批入侵者——日耳曼人、匈奴人、阿瓦尔人、斯拉夫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波斯
在萨珊王朝时期,反对外来侵略也很成功,公元226年,萨珊王朝取代帕提亚人王朝。
萨萨尼亚人唤起波斯民族的自尊心,恢复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组织穿戴沉重的铠甲的
骑兵部队,统一了全国。因而,波斯能击退奥克苏斯河沿岸游牧民的进攻浪潮;但同拜
占廷的战争,弄得双方两败俱伤,使即将到来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掠夺易如反掌。
如前所述,中国北方和印度北方的遭遇并非太好。两者均遭到蛮族的蹂躏,不过都
保存了各自在古典时期形成的独特文明。因此,一个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汉代的中国人,
若在公元5世纪初复活,他一定会感到非常舒适、自在。他将发觉当时的唐朝与过去的
汉朝大致相同,他会注意到两朝民族相同、语言相同、儒家学说相同、祖先崇拜相同以
及帝国行政管理相同,等等。
这使西方历史发展的独特性显得更为突出。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
15O0年或18O0年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
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他将会发现有几种新的日耳曼语和罗曼语取代了拉
丁语,上装和裤子代替了古罗马人的宽外袍,新兴的基督教接替了古罗马诸神;他还会
发现,罗马的帝国结构已为一群新的民族国家所替代,古老的谋生之道正受到新的农业
技术、新的贸易、新的行业的挑战;这种新贸易是与世界上一向无人知晓的地区进行的
贸易,而种种新行业则是使用一些无需传统的人力畜力驱动、可节省劳动力的奇特机器。
这无疑说明,只有西方的古典文明被永久湮没,被一种崭新的东西所代替。欧亚大
陆其他地区的文明,或是免遭侵略(如印度南方和中国南方),或是击退了入侵者(如
拜占廷和波斯),或是遭受侵略,但却幸存下来(如中国北方和印度北方)。唯独在西
方,古典文明被砸得粉碎,无法复原,尽管在这几个世纪内,曾多次有人力图恢复,但
也无济于事。
恰恰是这一独特性,使西方在近代跑到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它的起因必须予以重
视。如本章第二节所述,技术停滞不前是诸古典文明结构上的一个主要弱点。那么,既
然所有的古典文明都具有这一弱点,为什么唯独西欧的文明会垮掉呢?
只要把西欧的制度及经历与欧亚其他地区如中国作一比较,就能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首先,古典时期,西欧并不象中国那么富饶。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夏季几个月里,季风给
东亚大部分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而在欧洲,雨水多半集中在草木不生的冬季几个月
里。由于这一原因,加上纬度较低的地区能获得较多的太阳热,因此,东亚具有较长较
集中的耕作期,许多地方一年二熟。而且,东亚的主要农作物稻米,比起西方种植的小
麦、黑麦和其他粮食作物,每英亩产量要高得多。据估计,单位面积里生产的稻米所含
的热值,是小麦所含热值的五倍。结果,中国的生产率大大高于西方,中国的人口,自
农业出现至今,也相应地比西方稠密。生产率及人口上的优势,转而又使能中国更好地
维持帝国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更有力地抗击蛮族侵略者,必要时,还能同化他们。
其次,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
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这一科举制度使中国的行政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稳定
性。最后,罗马帝国边境上的敌人更难对付。由于地处入侵路线的最西端,欧洲几乎在
各游牧民族的每次进攻中首当其冲。此外,罗马帝国邻近的日耳曼人,比中国西北边境
上的游牧民族人数更多,而且,与帝国相邻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比中国的蛮族近邻
更为先进,军事威胁更大,更长久。因此,这些侵略在西方拖延的时间,远远超过在欧
亚大陆其他地区持续的时间。
人们不会忘记,中国北方曾一度面临畜牧业取代农业,阿尔泰话语言代替汉语的危
险。隋朝重新统一中国,恢复了正常秩序,才使这一危险化为乌有。但在西方,侵略活
动连绵不断,阿瓦尔人摧毁了查士丁尼和克洛维建立的功绩;穆斯林、马扎尔人和维金
人推翻了查理曼帝国。因而,西方出现了独特的结局——帝国结构及其古典文明无可挽
回地消亡了。
这一结果意义十分重大,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所以如此,是因
为大规模的消亡为早应发生的技术革命扫清了道路。一位历史学家最近对罗马帝国的灭
亡作了如下结论:“总而言之,侵略给盛极之后停滞不前,似乎注定消亡的文化以致命
的打击。这使我们联想起当今世界残酷的轰炸,它摧毁了摇摇欲坠的古老建筑,正因如
此,我们才有可能重新建起更为现代化的城市。”这里所说的“文化”,与欧亚大陆其
他地区的文化并无差异。因为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文化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只
是它们能设法从这些侵略中幸存下来,得庆重生。但是,这仅是旧生命的延续,而西方,
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却能获得新生,出现一个崭新的开端。
回顾历史,这一崭新开端的重要性便十分明显。古代时期,中东曾是创始力的中心,
几千年中,许多主要发明由此传播出去。到了古典时期,大部分发明创造出自欧洲、印
度和中国,中东却远远落在后面。其原因恰恰因为中东的古代文明在公元前二千纪的侵
略中得以幸存下来,边缘地区的古代文明却被毁灭,从而为新的开端——新的古典文明
的出现——扫清了道路。
古典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过渡也是如此。但这一次,所有地区的文明都幸存下来,
唯有西方例外。因此,只有西方能毫无束缚地朝新的方向奋进,在中世纪发展起新的技
术、新的制度、新的观念,简言之,新的文明。到了近代,这种新的文明,如早期农业
文明必然战胜部落文化—样,远远胜过欧亚其他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停滞不前”的文明,
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


吴象婴 梁赤民 译 2013-08-21 13:58:58

[新一篇] 全球通史 第十章 中國文明

[舊一篇] 全球通史 第十六章 傳統的儒家文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