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柴楼谢氏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清白传家宝,衡门厌蕨薇。

  地偏人太古,山静自忘机。

  树艺三秋菊,琴书半户扉。

  为农甘白首,日落未言归。

  这首诗系明末文学家谢泰宗所作,诗名为《柴楼山庄即吾宗旧居》,诗中表达了谢泰宗对谢氏祖先所居的“柴楼山庄”的缅怀之情。柴楼今属北仑,位于太白山北麓松鸣岭下。这里依山傍水,村舍俨然,柴楼河清流回绕,半亩池碧波荡漾,不远处有石湫古纤道逶迤而过。故虽“地偏”而交通便捷,“山静”而更显清秀幽静。多少年来,谢氏家族在此耕读传家,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走”出去多少名人、文人学士,真可谓书香氤氲,人才辈出,是不可多得的诗书官宦望族。后人这样评论:“吾乡世族,自明中叶以至于今,既久且硕,递传十余世而代有闻人者,实推平江谢氏为巨擘。”

  柴楼谢氏何以用“平江谢氏”称之?因为柴楼谢氏祖基在“平江”(今苏州一带)。南宋建炎时,平江进士谢宇任定海(即后之镇海)令,后殁于任上,当时金人南侵,棺榇难以北归,所以安家于镇海城区学宫之西。此后,谢氏子孙繁衍,后裔时有出仕为官者,如元至正年间谢嗣谦,曾任江西高安县令;明正统年间进士谢琛,官至福建按察使佥事。时谢琛之弟谢玙、谢瑊迁居柴楼,是为柴楼谢氏的始祖。谢玙下传至玄孙谢大伦时,家道贫穷,以农耕为业,农闲时到海涂拾蛤,“躬蜃蛤以养亲”。谢大伦生谢瀚、谢渭、谢湘三子,其二子谢渭得中进士,后官至广东按察使,赠布政使。父以子贵,谢大伦亦赠授四川布政使、右参使。其后,子孙繁茂,科甲蝉联,家声由之大振。谢瀚生有七子,有五人为太学生、恩贡生、诸生,均受封司理,亦有出仕为知县的,其中以长子谢泰宗最为出类拔萃。谢泰宗,人称天愚先生,博览群籍,且兼通孙吴韬略,以进士出仕广东番禺县令。后因平定贼寇而晋工部都水司、泉州司理、兵科给事中。年老归乡后寄情诗酒,息影家园。平生嗜学,手不释卷,所以着作甚多,着有《天愚山人诗文集》、《二十七史要笺释》、《纲鉴类钞》等数百卷之多。因而时人称其为“经济文章咸卓当代,继先业开后贤,岿然作中流之砥”,并誉之为“吾邑风雅之大宗”。

  自谢泰宗的“泰”字辈后,谢氏后裔科甲不绝。据粗略统计,泰、昌、绪、祚、贤、辅六辈中,出了8个进士,即为谢泰宗、谢荣昌、谢兆昌、谢绪彦、谢言祚、谢辅墀、谢辅坫、谢辅濂。中举人者14人。出仕为官者18人,内有位居内阁中书2人,太守、州同知者多人,此外尚有诸生、贡生等。这些文人学士,达者则出仕为官,多博学能文;隐者则优游林泉,以着述自娱。如“昌”字辈中谢兆昌﹑谢功昌;“绪”字辈中谢绪敬﹑谢绪恒;“祚”字辈中谢言祚;“贤”字辈中谢峥贤;“辅”字辈中谢辅坫﹑谢辅濂等。

  柴楼谢氏以诗书官宦相传,一直自明末延续至清末,历时300年之久。据查,列入民国《镇海县志·人物传》中的谢氏一系共有33人之多,28人有着作留世,这在县内是无与伦比的。在这些人物中,有忠心报国,率兵破贼的;有清正廉洁,为民减轻徭役的;有抚恤灾民,垦荒复产的;有重视教育,诲人子弟的;有热心公益,兴修水利的,如此等等。这些,正是谢氏家族秉承“清白传家宝”这一古训,习经史、尚礼仪、重孝道的结果,体现了谢氏的“太古”之风。

  岁月已整整过去五个多世纪,如今,在谢氏宗族的旧居之地——秀美的柴楼,柴楼河仍静静地流淌着,半亩池亦平静如镜,但山村已旧貌换新颜,只有在那林立的新楼间尚留存着少许古色古香的老宅,仿佛正在期待人们去溯古寻踪。

 


韩朝阳 2012-08-14 22:34:29

[新一篇] 靜靜的小浹江

[舊一篇] 民國“國貨大王”方液仙被害始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