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爱国华商吴锦堂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吴锦堂,原名作谟,1855年11月14日出生在慈溪市东山头两房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先原居北方,明代迁来浙江慈溪,到吴锦堂父亲吴麟初,已经是第十八代了。

 

锦堂有兄弟姊妹共8人,他居长。由于人口多,田亩少(全家只种七八亩田),生活困苦,少时只读了2年私塾,就跟父亲从事农作。16岁那年,母亲罗氏病故。从此既要帮父亲耕地,还要照顾年幼弟妹,十分劳累。1878年(光绪四年)24岁的吴锦堂才娶同乡农村姑娘徐幽芳为妻,家里增添了一个劳力。但是在外国侵略势力日益加深、清朝统治者对人民压迫剥削加重的情况下,锦堂家的生活依然贫困。1882年(光绪八年),他从外边租来一头水牛给富户犁田,本想得到的工钱补助家用,哪里会想到,奠基地犁了一天地,富户反说锦堂犁的田“不合格”,硬要他赔偿“损失”。锦堂深感农村难以谋生,他对父亲说:“我要去闯江湖,碰一碰运气,总比在家里挨饿好。”他父亲支持锦堂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你可以去闯一闯。如果发迹了,一定要给国家和家乡办点好事,不要忘记。”就在这一年,吴锦堂由东山头邻居徐盈彬介绍到上海城隍庙萃丰油烛店,当“饭司务”,他上街买菜,下灶烧饭,勤快利索,帐目清楚,不久升为店员。在此期间,他不受上海花花世界影响,不去搞吃喝玩乐这一套,而且利用工作之暇,拜店里帐房先生为师,勤习文字珠算,学会记帐,店东十分器重锦堂,在苏州开设分店时,就委派锦堂为分店经理。

 

闯东洋

 

1885年(光绪十一年)锦堂31岁,他并不满足店经理的地位,与友人李遂生共同筹集了1000银元,想到日本再闯一闯。这一想法又得到了父亲麟初的支持,他还听到鉴真和尚六出东洋的故事,于是决心辞去萃丰店的职务,与友人李遂生东渡日本经商。

 

锦堂到了日本长崎以后,开了一爿中国土特产商店,把中国的茶叶、刺绣、蚕丝、棉花等运到日本出售,又把日本的火柴、肥皂、雨伞等工业品运到中国上海推销。这样苦心经营了4年,锦堂等不但在日本站稳了脚跟,而且积资上万元,资本额增长了10倍。

 

1889年(光绪十五年),锦堂与李遂生分开,单独去日本商港神户开设“怡生商号”,并在上海开“义生洋行”,继续经营中日土特产进出口贸易。在神户,当时有华侨1400多人,在华侨的配合下,锦堂的怡生商号生意越来越兴旺,5年积资数十万元,资本额又猛增了数十倍。

 

锦堂在商业一帆风顺的情况下,他又把资金投向办企业方面。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他投资40万元入日本钟渊纺织株式会社,任该社常务理事。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他又创办了东亚水泥厂,投入资金150万元,占总股金9/10,锦堂任董事长。东亚水泥厂,在日本是大厂矿企业,锦堂也成了日本华侨的巨富。

 

为祖国盛兴出资

 

吴锦堂又是一位爱国华侨,他每时每刻关心着祖国盛败兴衰。

 

民国初年,吴锦堂为援助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捐款上海军政府银1600两,银元2500元,捐献给宁波军政分府银10600两,银元2500元,给红十字会银元1000元。锦堂从经济上支持民主革命,得到孙中山先生赞扬,并赠“热心公益”匾。这块金匾,珍藏63年后,从日本神户护运回国,已赠送给吴锦堂的家乡浙江省慈溪市,该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5月下旬将这块金匾挂在吴锦堂先生墓地的庄屋正厅。

 

1913年孙中山偕马君武、宋嘉树(宋庆龄之父)等到达日本神户考察,午后出席由华侨和同文学校师生1500人参加的欢迎会,锦堂致开幕词,孙中山发表了长篇演说。会后,孙中山与吴锦堂、宋嘉树等在吴锦堂别墅前摄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至今还保存在慈溪锦堂师范吴锦堂事例陈列室内)。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女士在日本梅屋庄吉家举行婚礼,锦堂应邀参加。事后锦堂对人说:“这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归葬故里

 

吴锦堂生前眷念祖国,1910年他有感年老,派人营造寿墓于慈北鸣鹤场白洋湖畔,并且自撰墓联曰:“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反映锦堂不学信鬼神,不求风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只愿骸骨还乡,与故乡的青山绿水共眠的高贵品质。

 

1926年1月14日,锦堂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私邸病逝,终年72岁。其临终遗嘱有二:一曰归葬故里,他在遗嘱中说:“多年来,我虽把一些钱财用于两国公共慈善事业,实在是杯水车薪,我曾聆听过孙文先生讲演,才知社会财富乃是世界上一切劳动阶段集体创造结果……我死后别无他求,只愿将遗骸归葬白洋湖口。虽说我早年已入日本国籍,实乃为事业发展的需要。午子虽好,毕竟不是生我养我的‘血脉之地’,勾余山北麓,才是我真正家乡。”并对后代说:“万一中日交恶,尔等勿干出危害祖国之事。”临终不忘爱国,精神十分可嘉。

 

1930年6月其子吴启藩遵父亲遗嘱,运柩返乡,借鸣鹤场金仙寺举行追悼会。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界代表和慈北广大群众2000多人,三北人民哀悼他的挽联是“抱济世热忱,推衣解食,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应推当代人豪。”


沈雨梧 2012-08-14 19:50:43

[新一篇] 吳錦堂與孫文

[舊一篇] 余秋雨 - 廟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