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风骨,气韵沉雄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三国, 建安文学, 曹操, 乐府, 魏武

回眸耀眼夺目的中国文学史,不能不提到历朝历代文人所喜好的诗歌,而两千多年来诗坛更是人才辈出,星光灿烂。他们中有的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有的词旨清捷,怨深文绮;有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的奔放潇洒,清新飘逸;有的沉郁顿挫,细致入微⋯⋯然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歌苍凉深远,吞吐天地,大气雄浑,不仅抒王者之心胸、之抱负,而且其刀笔合一,在众多的诗歌大家中,别有一番风骨。

这位诗人就是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曹操。无疑,曹操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正是他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且善于知人善用、用人唯才,使其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并在官渡之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步统一并实际统治了中国北方。

在统一的过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一方面广纳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自己身体力行,创作了不少流传后世的诗作。正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代表。

魏武风骨,气韵沉雄

曹操诗歌现存二十六首,从艺术形式上说,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词,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史家说他“御军卅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所谓“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诸言”,因此从内容上看,曹操的诗作或抒发其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或表露其济世安民、统一国家的雄心和抱负,或反映汉末动乱、民生疾苦、战争艰难以及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或传递了其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

◎抒发政治理想。曹操有两首诗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一首是《度关山》。诗中云:“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曹操从“人为贵”入笔,从“立君牧民”写起,通过叙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并且强调“俭为共德”,才能废止奢靡之风。在这基础上,曹操提出“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另一首是《对酒》,诗中描述了一个太平的环境里人们的生活景象:“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在曹操看来,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监狱空虚、路不拾遗、老有所养且以寿终等就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而曹操正是愿意为了这样的政治理想而不断追求之人。

◎表露雄心壮志。曹操诗作的一大特点是善于直抒胸臆,直陈其事。他在《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这三首代表作中,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前两首诗是曹操在平定北方豪强乌桓,胜利回师途中所作,其英雄气魄令人慨叹。《观沧海》中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眼中”的景和“胸中”的情交融中,借由描绘大海来比喻自己的博大襟怀和征服天下的雄心,颇有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再如《龟虽寿》透过神龟、腾蛇的比喻,表达了生命终有尽头的观点,但却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也就是说,虽然到了晚年,但他那颗勃勃的雄心永不会消沉,对宏伟政治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

而《短歌行》则作于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之时。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认为:“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诗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歌伊始便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这大概是因为业已54岁的曹操感到年事渐高,时日见浅,但统一大业却仍旧未完成。为此,他求贤若渴。诗中表达道:对于已经“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则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

曹操那爱才、惜才、礼贤下士的政治家的宽广胸襟,以及渴望“天下归心”的宏大志愿和信心,无不从此诗中传递,而这样意境广阔、大气的诗歌,也只有像曹操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诵出来。

◎反映现实社会。曹操写的反映汉末社会现实、百姓疾苦的诗篇读来也让人心有戚戚焉,代表作有《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薤露行》等。

《蒿里行》写于曹操讨伐谋逆的董卓时。诗歌描写了战争带来的危害:“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其传递的是曹操对陷于苦难中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苦寒行》写于曹操征讨袁绍之甥高干时,描写了委曲如肠的阪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羊肠阪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由此将士产生了“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思欲一东归”的思乡情。曹操的现实描摹让人犹身临其境,可感却不可言说。

《却东西门行》则描写了久戍在外的将士们怀乡思归之情。诗风与《苦寒行》接近。诗歌悲凉中不显得过于柔绵,反而回荡着刚健爽朗之气。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道家歌赋,诗中主要描绘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传说,同时表现游仙境与仙人共乐的景象。(网络图片)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道家歌赋,诗中主要描绘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传说,同时表现游仙境与仙人共乐的景象。(网络图片)



◎游仙诗。曹操的诗作中有一些是游仙诗,计有《秋胡行》二首、《气出唱》三首及《精列》、《陌上桑》等共七首,占其诗歌创作的三分之一,比例甚高,基本属于晚年之作。这表明晚年的曹操对于另一世界的探求。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道家歌赋,诗中主要描绘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传说,同时表现游仙境与仙人共乐的景象。如《气出唱》三首就描写了仙界的美妙景象:“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玉女起,起舞移数时。”“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

在代表作《精列》中,素怀统一华夏之志的曹操,因尚未完成其志向,于是想到要去昆仑、蓬莱寻求长生之术,“思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但是,正当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时,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又使他发出了“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

此外,曹操的诗歌中还有赞扬周文王事殷、齐桓晋文框扶周室事迹,以及历史上的贤德帝王、名臣的作品,如《善哉行》、《短歌行‧周西伯昌》。曹操借此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忠义之心。因此,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取代汉室称帝。

对当世和后世影响

清代诗人沈德潜曾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汉代崇赋而轻诗,以致诗歌创作日渐没落。而曹操继承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以现实生活为写作素材,尤其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写,都是重大突破,而其对建安文学形成慷慨悲凉的特质、对建安风骨的形成,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不仅定下了基调,也是开创者。不少建安诗人紧随曹操身后,创作了不少优秀诗作。建安文学上承西汉,下开盛唐,独领风骚数十年,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此外在语言风格上,曹操使四言诗再度大放光彩,是“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而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五言诗,在曹操成功用其反映社会生活后,五言诗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基本形式。

历代文学家对曹操诗歌也多有评论,如南朝锺嵘《诗品》中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熬陶孙《诗评》中言:“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中道:“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而千百年后,当我们再读曹操的“梗慨而多气”的诗作时,我们的心灵依然受到震荡。遥想当年,魏武风骨,当世无双。@#

英雄群侠传这个游戏虽然是一个用很低级的制作方式完成的游戏,但是内容却是很用情的,一开始引入了文曲星的素材和剧情,但是到后面依然会有更多的创作部分,因为我在公司也是这样,我不反对员工抄袭别人的作品,但是要成为你的作品,抄袭的部分只是引入你灵感的来源,并且你会越来越多的自我创作和更新,然后慢慢的摆脱抄袭,我把这种方式看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自己更容易获得成功,并且当你成功的时候你永远都不要忘记是哪一个巨人让你成功的,就像英雄群侠传的起点就是文曲星,就是一个当年没有玩爽的梦想。

有时,有些机遇就注定是其他人的机遇、与你无关,你要做的就是专注于你自己的业务和选择的道路。

江湖如梦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必须特别说明的是,中共所谓“中国红”,其实是跟中国正统文化格格不入的东西。大家知道,中国古老哲学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万事万物的构成本源,它分别对应五色“白青黑赤黄”。中华传统文化,是道、佛、儒交相辉映的文化。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甚至史前文明。道家尚紫色,讲“紫气东来”,以紫为贵;佛家尚黄色,所以佛像都是金黄色;儒家作为道家入世的部分,讲究“中和”“内敛”,“文质彬彬”,色彩谐和。封建时代,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九五至尊。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颜色是黑、白、土红和赭石色,夏朝流行黑色,殷商流行白色,周朝流行红色。汉朝和明朝,因其兴起于南方,南方表火,为朱雀,所以文化中使用了象征火的红色。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至尊地位的是紫色和黄色;红色作为五色之一,曾经在周朝、汉朝、明朝使用,并影响到后来中国文化审美和色彩应用。但是,中国古代所使用的红色,是“土红”、“火红”。明朝的故宫红墙,是使用红色的典型代表,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那种红看上去一点也不刺眼,近于“砖红”或“铁锈红”。



你的爱飞很远 像候鸟看不及

真看曹孟德 但多智耳

史上的明朝到底有多强,毫不客气的说,强的超乎你的想象

东晋时代另一部书《风土记》里记载,那时候的人过元旦,要用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弄个“五辛盘”,食之发气驱寒,取迎新之意。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这句出自《诗经•周颂•小毖》,大意是说国家多灾多难不堪重负,我就象掉进了辛辣的蓼草堆一样。

明末清初有个叫李雯的文人,才情绝伦名满江左,曾与陈子龙齐名并称“陈李”。陈子龙抗清殉节,李雯却做了清廷的中书舍人。然而这舍人他做得并不安乐,始终惭愧失身丧节,顺治四年就忧病而亡。

既见背于故人遗老,又因为诗文里频繁怀念故国、自我忏悔,被清廷禁毁。这样一个人,他的诗文集就叫《蓼斋集》和《蓼斋后集》。

《唐本草》引陶弘景的说法:”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因为一旦公器私用之后,身在其中的人,并不像他们想的那样能有效驾驭人性的欲望列车。

须知没有公民人格上的平等、心灵上的自由,是不可能催生思想、科技、文化上的伟大创见的,也因此是不可能真正引领世界向前的。

湿巾纸尽管不无悖谬之处,风筝总体上说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它表现了人性和党性冲突,主义和信仰的对抗,以及故事主人公郑耀先在情义和责任之间的艰难抉择。那是一个主义高于利益的“大时代”,属于有信仰的人。

“蜗居“在“小时代”中,计算着彼此的含金量,今天的人很难看懂昨天的故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风筝也是一样。在反共人士眼里,风筝是黑色幽默,反映了党性对人性的摧残;在拥共人士眼里,风筝是红色经典,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对大多数人,风筝是故事;对少数人,风筝是反思—它告诉我们自己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

今年春联横批选了"守威出获"四字。

守则有威,出则有获。

韩卢宋鹊,书名竹帛。

——三国•张俨《犬》

良犬在家可护主、守财,

外出则必有猎获。

韩卢、宋鹊两条名犬,

擒恶盗、捉狡兔、出类拔萃。

良犬之“威”与“获”可寓戊戌狗年,

厚积薄发 一鸣惊人!


综合 2022-01-09 11:25:07

[新一篇] 魯迅先生說過

[舊一篇] 魏忠賢 真小人與偽君子之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