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歌曲才能取代神曲《忐忑》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易中天老师是湖南长沙人,1977年以同等学历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在厦门大学任职教授。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至今,易中天老师曾发表多篇文章和着作。从早期的《高高的树上》、《破门而入》到今年的《公民心事》,着作内容涉及美学、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宗教等范畴。大部分着作都是用随笔体方式写作,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而更能让笔者后学敬佩的是,从最早期的着作、文章到今年的《公民心事》,笔者后学还未曾发现他的着作、文章里有一个错字、别字及其他的缺陷。单从这一块而言,在这个年代,可以看出易中天老师的认真和执着。这是很令人肃然起敬的。而从写作方式而言,易中天老师的着作涵盖面之广、用词之浅显易懂、亲切随和,当今也是十分少见的。
笔者后学几乎读完了易中天老师所有的着作(遗憾的是易老师的美学着作之一《人的确证》至今尚未能购到,很无奈)。笔者后学一孔之见认为易中天老师的着作里面或多或少都离不开:人格独立和自由意志的概念。所谓人格独立,是法律赋予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他的特点在于独立个体的不可侵犯。而意志自由则是人必须对自己选择的过程和后果负责任。关键是对个人的选择负责任。这就跟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了一定的冲突。所以社会上往往存在着一些自以为是、头脑简单、内心复杂的一类人。为什么他们做事不负责任,是因为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巨大惯性作用使这类人有了温床。他们自以为是,是他们行为时忽视或根本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否是妨碍和伤害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秩序,以为他们这种行为是因为不用负责任(详见易中天老师的着作《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而法律的要求是人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任的。这又跟中国的传统伦理、以德治国有了一定的关系,详见《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如果根治这种行为,必须要破“执”(“执”即自以为是),只有让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试想如果某人的选择屡屡头破血流,他下回作选择时不会慎重吗?
从歌曲创作的情景而言,是一个人参加某个选秀,如歌唱选秀,在自以为有能力而落选的情况下心情极差,不明白,觉得不公平,屡思不解自己的能力、歌唱水平在某某人之上,为何落第,这不公平?而心情沮丧。后听到易中天老师的讲座,继而读了他的书而顿悟。从歌曲创作的目的而言,是为了使更多人知道或明白人格独立和自由意志的概念和内容。希望他们在作每一个选择时,都能有承受力,都能作最坏的打算,都能清楚或明白在作选择时所处的条件和局势。易中天老师,太多可书可诗的地方,笔者后学没有能力“一言以蔽之”,只能在个人仅有的理解中作出这首《易中天》歌曲。歌曲词风较为轻松、工整,易于传唱。


网载 2012-07-07 23:51:18

[新一篇] 自我意識與人的確證(易中天做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

[舊一篇] 余秋雨 解剖文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