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第一古典《道原经》初探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道原经》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黄帝〉四经之一,讲道之本原,在四经中更带根本,原始性质,现作浅解,不当处请大家指正。

《道原经》原文(括弧内爲笔者浅解)

全文之(一)

注:第一句,有两种可能:分爲(1)和(2):

(1)恒先之初(在永恒的最早的初始),注:古汉墓出土文物中有〈恒先〉之竹简。

(2)互先之出(互,相互也,显然指两种物质,在两种物质先前最初之时)道同太虚(道与最早的虚空在一起)虚同爲一(道和虚空在一起)互一而止(互相混同爲一体,没往下走)芒芒昧昧(极大,极隐,极深),未有明晦(不分明与暗)神微周盈(极微观的神通周转密充其中)精静必熙(极纯极静,必然和善之极)注:精:纯也;熙熙:和乐状

古未有已(自古从来没有停止过运行)万物莫以(宇宙中任谁也不能利用它)克无有形(有能量,克服一切,又无形不可捉摸)大同无名(存在太普遍,没法命名)注:已:停止,以:名词作因;动词作用。克:能也;胜也。

天弗能复(最大的空间也不能覆盖)地弗能载(最大领域也不能容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大,小物质都産生于它)

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充盈,包括,一切空间)在阴不腐,在阳不焦(存在至阴之处时,不被污染;存在于至阳之极,也自在如常)

全文之(二)

一度不变(它一丝一毫也永远不会改变)能适微虫(其存在直至最小的微生物)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鸟兽鱼虫,一切因它有生命,一切事务因它而得以完成。)

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都仰仗它才活在世上,却都不知道它的名)人皆用之莫知其形(衣、食、住、行,都有它的因素在内,却都看不到它的形状。)

一者其号也(它只是一,只能叫一)虚其舍也(它没有边际)无爲其素也(无与无爲是其本质),和其用也(和是道起作用的关键和形态。)

全文之(三)

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最高最上而的道,高到不可察到)深而不可测也(极深远不可知,测不到头)显明弗能爲名(虽然明显,但难以说出)广大弗能爲形(广大无边却没形象)独立不倚(极其独立,左右什麽也没有)万物莫之能令(万物任谁也不能影响它,指挥它,改动它)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微虫行动,载根之徒,皆取生(天地阴阳,春夏秋冬,星球日月,云气蒸腾,微虫飞舞,宇宙一切生命都是它所给予)道弗爲少(道不因爲给予万物生命而减少)。皆返焉,道弗爲益多。(如果这些大小生命都回归于道,道也不会增多)

全文之(四)

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至坚不散,至柔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它的极微观处,谁也达不到)稽极之所不能过 (想稽察它的源头,谁也去不了)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所以唯有圣人能察觉形而上的东西,能与道沟通)知虚之实(知道形而上真实存在)后能太虚(然后能达到宇宙的外空间)乃通天地之精(就能接触到道的内涵)通同而无间(同化而无隔膜)周袭而不盈(道永远周流而不满溢)服此道者,是谓能精。(服从道的人,最精明)全文之(五)明者固能察极(天目强者固然能察到宇宙深处)知人之所不能知(知道一般人所不知)服人之所不能得(信服的是一般人所不能求到的),是谓察稽知极(这是考察到相当宇宙层次的人)圣王至此(内圣外王者修炼到此层次)天下服(天下的人,都景仰他)无好无恶。(他本人无偏好与偏爱或偏恶,嗜好或癖习; 对大家一视同仁)上用其极(在上者行至正之道)而民不迷惑(百姓是非清楚,不迷于花花世界,不惑于邪恶)上虚下静(在上请心寡欲,清静无为,在下就知足常乐,盗贼不作,邪心不生,国泰民安)而道得其正(而引导社会得到正轨,正行,正道)注:道:导也,可作引导解。信能无欲(真做到无欲)可为民命(可以做万民之司命,掌握百姓的命运)上信无事(上面诚信无为,不好大喜功而庸人自扰)则万物周遍(自然界、社会一切在道之场中,一切按正轨运行)全文之(六)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大道之行,男有分,女有归,人事的安排,资源的配制,一切相宜,民不起争斗之心)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众生,万物各得其位,名分皆宜,一切有序,处处安然而定,社会稳定来自于道,基础在于德)不为治劝(治理不用劝说,行不言之教)不为乱懈(也不为一时浮动、紊乱而放松修道)广大弗务,及也。(道之广大,不必追求,已经得到,乃无求而得)深微弗索,得也。(极深极微处,限于层次,探索不到,无为乃得)。道为一而不化(道唯精唯一,是绝对的一,绝不会化分为支流、派别)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不在于形式,悟淂道的根本,掌握道的精神,可以明晰一切现象)。得事之要,(明白事务的要点)操正以正畸(以正道正一切不正的人与事)。前知太古,后知精明(可以看到最古之过去;对以后的未来,精通而明白)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胸怀大道,中庸有度知道过犹不及,天下可以都同化于大道)观之太古(观察最古之源)知其所以(可以知道始末之由来)索之未无(探索未来没发生之事)得之所以。(凭借知太古便可以知未来)u003cp>《道原经》头一个问题就是涉及到宇宙及人生的道哲学是哪来的?黄帝是哪个大学,博导是谁?其实东方的佛道和西方的哲学不是一个概念。西方的哲学是思辨出来的,东方的佛道有点像实证科学,它是观察来的,实验室就是自己的身体,我们看看《道德经》有这样的话:1、王弼本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窍(经常不带任何目的,舍尽一切欲望可以观察到宇宙和某一空间的虫孔通道,孔洞),常有慾以观其徼(常常有目的的去观察宇宙的边界就看不到)。王弼本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怎么无欲无为也看不见,只好称之为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仔细倾听,连极微细的震动都没有,只好称之为希,大音声希,可能是更大的声音。)博之不得名曰微(想和他沟通,没回应,想与之交流,没动静,太微观了,没法接触,我达不到,只好称他叫微)其上不曒(看它的上面,见不到光)其下不昧(观察它的下面,却并不黑暗),绳绳而不可名(象通道一样,绳索一样连连不绝,不可名状。)复归于无物(最后看到尽头又回归到无:什么也没有!)为无状之状(是没有任何状态的一种状态)无物之象(是没有任何东西的形象)是谓恍惚(只能用恍惚形容这种状貌)迎之不见其首(迎着它看,也没看出什么来)随之不见其后(紧跟着追着它观察,也没看出后面是什么)。王弼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趺坐,静而不思。如极静之境,虚无达到极处)万物并作,吾将观其复。(看到了万物都在动,快速的生长、发育,我不动任何念头静静的观察万物的下场)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芸芸众生,生命走了一圈,又复归于生他们的土中。)王弼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这种物质与众不同,看不出具体的东西,似有似无,不显文字,没有具象。)(想稽察它的源头,谁也去不了)

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所以唯有圣人能察觉形而上的东西,能与道沟通)知虚之实(知道形而上真实存在)後能太虚(然後能达到宇宙的外空间)乃通天地之精(就能接触到道的内涵)通同而无间(同化而无隔膜)周袭而不盈(道永远周流而不满溢)服此道者,是谓能精。(服从道的人,最精明)

全文之(五)

明者固能察极(天目强者固然能察到宇宙深处)知人之所不能知(知道一般人所不知)服人之所不能得(信服的是一般人所不能求到的),是谓察稽知极(这是考察到相当宇宙层次的人)

圣王至此(内圣外王者修炼到此层次)天下服(天下的人,都景仰他)无好无恶。(他本人无偏好与偏爱或偏恶,嗜好或癖习; 对大家一视同仁)

上用其极(在上者行至正之道)而民不迷惑(百姓是非清楚,不迷于花花世界,不惑于邪恶)上虚下静(在上请心寡欲,清静无爲,在下就知足常乐,盗贼不作,邪心不生,国泰民安)而道得其正(而引导社会得到正轨,正行,正道)注:道:导也,可作引导解。

信能无欲(真做到无欲)可爲民命(可以做万民之司命,掌握百姓的命运)上信无事(上面诚信无爲,不好大喜功而庸人自扰)则万物周遍(自然界、社会一切在道之场中,一切按正轨运行)

全文之(六)

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大道之行,男有分,女有归,人事的安排,资源的配制,一切相宜,民不起争斗之心)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衆生,万物各得其位,名分皆宜,一切有序,处处安然而定,社会稳定来自于道,基础在于德)

不爲治劝(治理不用劝说,行不言之教)不爲乱懈(也不爲一时浮动、紊乱而放松修道)广大弗务,及也。(道之广大,不必追求,已经得到,乃无求而得)深微弗索,得也。(极深极微处,限于层次,探索不到,无爲乃得)。

道爲一而不化(道唯精唯一,是绝对的一,绝不会化分爲支流、派别)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不在于形式,悟淂道的根本,掌握道的精神,可以明晰一切现象)。得事之要,(明白事务的要点)操正以正畸(以正道正一切不正的人与事)。

前知太古,後知精明(可以看到最古之过去;对以後的未来,精通而明白)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胸怀大道,中庸有度知道过犹不及,天下可以都同化于大道)

观之太古(观察最古之源)知其所以(可以知道始末之由来)索之未无(探索未来没发生之事)得之所以。(凭借知太古便可以知未来)

《道原经》头一个问题就是涉及到宇宙及人生的道哲学是哪来的?黄帝是哪个大学,博导是谁?

其实东方的佛道和西方的哲学不是一个概念。西方的哲学是思辨出来的,东方的佛道有点像实证科学,它是观察来的,实验室就是自己的身体,我们看看《道德经》有这样的话:

1、王弼本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窍(经常不带任何目的,舍尽一切欲望可以观察到宇宙和某一空间的虫孔通道,孔洞),常有慾以观其徼(常常有目的的去观察宇宙的边界就看不到)。

王弼本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怎麽无欲无爲也看不见,只好称之爲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仔细倾听,连极微细的震动都没有,只好称之爲希,大音声希,可能是更大的声音。)博之不得名曰微(想和他沟通,没回应,想与之交流,没动静,太微观了,没法接触,我达不到,只好称他叫微)其上不曒(看它的上面,见不到光)其下不昧(观察它的下面,却并不黑暗),绳绳而不可名(象通道一样,绳索一样连连不绝,不可名状。)复归于无物(最後看到尽头又回归到无:什麽也没有!)爲无状之状(是没有任何状态的一种状态)无物之象(是没有任何东西的形象)是谓恍惚(只能用恍惚形容这种状貌)迎之不见其首(迎着它看,也没看出什麽来)随之不见其後(紧跟着追着它观察,也没看出後面是什麽)。

王弼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趺坐,静而不思。如极静之境,虚无达到极处)万物并作,吾将观其复。(看到了万物都在动,快速的生长、发育,我不动任何念头静静的观察万物的下场)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芸芸衆生,生命走了一圈,又复归于生他们的土中。)

王弼本二十一章:道之爲物,惟恍惟惚(道这种物质与衆不同,看不出具体的东西,似有似无,不显文字,没有具象。)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恍惚惚,其中有图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之后,又见到具体的物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极深远,极昏暗处有真东西)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看得越来越真切,是来自宇宙的信息)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从时间的隧道看:一直看到从古及今,这个道始终存在,道在观察一切。甫是男子美称,即众生之意)吾何以知重甫之状哉(我怎么会知道众生的一切呢?)以此(就凭这种方法)。其实这就是人类先天的一种本能,用进废退外部工具越来越方便,这种本能就用进废退,因物欲横流,更难清心寡欲。八十年代初,毛先生已死,人们敢于张扬特异现象之事,四川及各地报道小学生耳朵识字,最先反对的是文科耄宿叶圣陶老先生说是宣传迷信。而不认为是迷信,主张去研究的是钱学森博士,他认为现代科学的突破点在于生命科学,主张建立唯象学,只要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不管科学有无解释,先承认下来,再研究,甚至鼓励青年学者说中国古来有句话:佛道神仙都是人来做。钱先生所以认为现代科学需要突破,因为在微观上越微观的粒子愈难以分裂,因为它与能量成正比,要求巨大的能量级别越来越高,人类不可能达到。即使现代最超极的微观探针及巨大磁杯、磁管构成的最超级加速器对夸克内的研究也只能止步,人类只能知道原子核内部是中子和质子,而质子和中子内部是相互作用的夸克。而夸克内部是什么?徒叹奈何。而在宏观上,仅在标度为10的9次方光年的天文照片上,银河系已经微小到看不见了,黑暗背景上的大、小亮点是星系团、超星系团。人类为寿命所限,所在银河系都走不出去,何谈认识河外星系?钱氏所说的人体科学就是伏羲氏、广成子、黄帝一脉相传的修炼文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称之为隐逸文化,即司马迁所说的自隐无名文学,自觉自愿去边缘化自己,许由,严光,邵雍,陈抟,一系列隐士都是终生不仕拒绝参政,认为人干涉不了宇宙规律,只能顺应,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姚广孝等人负有历史使命者除外,参与政治也是顺天应人。钱先生那一代留学者对中华历史文化都熟悉,他所说的佛道神仙都是人来做是有历史根据的:自黄帝司音乐的伶(职务)伦(名字)起,史称洪崖先生历代不绝,尧时的许由,禹时的皋陶、化益、真窥、横革,商朝的傅悦,周朝的姜尚,战国时的孙叔敖、鲁班,东汉严光,晋代王羲之、陶弘景、王嘉、徐则、董京,唐代张果、吕岩、韩湘、罗隐,五代陈抟,林逋,宋代邵雍。还有所谓的不修道已在道中的隐逸之士如陶渊明一类。钱先生称之为科学也是有科学根据的,道家把人体视为宇宙,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体细胞达到60万亿,大、小细胞重量相差十七万五千倍(卵细胞与最小的精子细胞),每一个细胞的分子数量是相当银河系星体总数的一万倍,每一个细胞就是微观的宇宙,而细胞中原子数量更多,每一细胞内原子数平均为90万亿,每秒钟有40万个原子蜕变为其它原子。每个原子对它内部的更微观的粒子群就是一个星系,一个宇宙。所以公孙龙子说一尺之菙,日取其半,终世不绝说一个竹子马鞭,每天切去一半,人一辈子也切不完(如果有微观科技手段)。物质微观上可分,宏观可以有无限乘方,洞中方七日,世人几千年,中国人早就知道有不同时间的空间,这是修炼文化中看到的。所谓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九不过是个层次数量的代词。当然修炼家也有不同层次,皇帝,老子,庄子看到的宇宙会在不同层次,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就是儒道两家的区别,孔子说学而习之思而不学则殆知识越学越多,功名愈高,名利双收,于己于家于国皆利。为道却要天天减少人的观念,不断放弃人的物欲,色欲,清心寡欲,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因为修炼不同于求知,越追求越失败,必须无欲以观其窍当身心彻底净化,才可能无为而无不为即诸子百家都达不到的超人境地,深入到宇宙之外的更大宇宙,当然中华古人认识的宇宙是有限度的,从《道原经》看芒芒昧昧还是物质态,还是有,不是终极的无,离有生于无的绝对的无还遥不可及。黄帝与老子的见识一般人达不到,曹操,杜牧可以注解《孙武子》,但注解黄帝《阴符经》,五千年来惟有张良与诸葛亮。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表现,有自知之明,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恍惚惚,其中有图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之後,又见到具体的物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极深远,极昏暗处有真东西)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看得越来越真切,是来自宇宙的信息)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衆甫(从时间的隧道看:一直看到从古及今,这个道始终存在,道在观察一切。甫是男子美称,即衆生之意)吾何以知重甫之状哉(我怎麽会知道衆生的一切呢?)以此(就凭这种方法)。其实这就是人类先天的一种本能,用进废退外部工具越来越方便,这种本能就用进废退,因物欲横流,更难清心寡欲。

八十年代初,毛先生已死,人们敢于张扬特异现象之事,四川及各地报道小学生耳朵识字,最先反对的是文科耄宿叶圣陶老先生说是宣传迷信。而不认爲是迷信,主张去研究的是钱学森博士,他认爲现代科学的突破点在于生命科学,主张建立唯象学,只要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不管科学有无解释,先承认下来,再研究,甚至鼓励青年学者说中国古来有句话:佛道神仙都是人来做。

钱先生所以认爲现代科学需要突破,因爲在微观上越微观的粒子愈难以分裂,因爲它与能量成正比,要求巨大的能量级别越来越高,人类不可能达到。即使现代最超极的微观探针及巨大磁杯、磁管构成的最超级加速器对夸克内的研究也只能止步,人类只能知道原子核内部是中子和质子,而质子和中子内部是相互作用的夸克。而夸克内部是什麽?徒叹奈何。

而在宏观上,仅在标度爲10的9次方光年的天文照片上,银河系已经微小到看不见了,黑暗背景上的大、小亮点是星系团、超星系团。人类爲寿命所限,所在银河系都走不出去,何谈认识河外星系?

钱氏所说的人体科学就是伏羲氏、广成子、黄帝一脉相传的修炼文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称之爲隐逸文化,即司马迁所说的自隐无名文学,自觉自愿去边缘化自己,许由,严光,邵雍,陈抟,一系列隐士都是终生不仕拒绝参政,认爲人干涉不了宇宙规律,只能顺应,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姚广孝等人负有历史使命者除外,参与政治也是顺天应人。

钱先生那一代留学者对中华历史文化都熟悉,他所说的佛道神仙都是人来做是有历史根据的:自黄帝司音乐的伶(职务)伦(名字)起,史称洪崖先生历代不绝,尧时的许由,禹时的臯陶、化益、真窥、横革,商朝的傅悦,周朝的姜尚,战国时的孙叔敖、鲁班,东汉严光,晋代王羲之、陶弘景、王嘉、徐则、董京,唐代张果、吕岩、韩湘、罗隐,五代陈抟,林逋,宋代邵雍。还有所谓的不修道已在道中的隐逸之士如陶渊明一类。

钱先生称之爲科学也是有科学根据的,道家把人体视爲宇宙,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体细胞达到60万亿,大、小细胞重量相差十七万五千倍(卵细胞与最小的精子细胞),每一个细胞的分子数量是相当银河系星体总数的一万倍,每一个细胞就是微观的宇宙,而细胞中原子数量更多,每一细胞内原子数平均爲90万亿,每秒锺有40万个原子蜕变爲其它原子。每个原子对它内部的更微观的粒子群就是一个星系,一个宇宙。所以公孙龙子说一尺之菙,日取其半,终世不绝说一个竹子马鞭,每天切去一半,人一辈子也切不完(如果有微观科技手段)。物质微观上可分,宏观可以有无限乘方,洞中方七日,世人几千年,中国人早就知道有不同时间的空间,这是修炼文化中看到的。所谓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九不过是个层次数量的代词。

当然修炼家也有不同层次,皇帝,老子,庄子看到的宇宙会在不同层次,老子说爲学日益,爲道日损这就是儒道两家的区别,孔子说学而习之思而不学则殆知识越学越多,功名愈高,名利双收,于己于家于国皆利。爲道却要天天减少人的观念,不断放弃人的物欲,色欲,清心寡欲,损之又损,以至无爲因爲修炼不同于求知,越追求越失败,必须无欲以观其窍当身心彻底净化,才可能无爲而无不爲即诸子百家都达不到的超人境地,深入到宇宙之外的更大宇宙,当然中华古人认识的宇宙是有限度的,从《道原经》看芒芒昧昧还是物质态,还是有,不是终极的无,离有生于无的绝对的无还遥不可及。

黄帝与老子的见识一般人达不到,曹操,杜牧可以注解《孙武子》,但注解黄帝《阴符经》,五千年来惟有张良与诸葛亮。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表现,有自知之明 D([mb,,凭人类的实验,逻辑根本无法解决终极关怀问题,所以易经把中国的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只属于极少数人,大多数都属于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人努力都可能做到硕士,博士,博导。所以儒学两千年,衍生,注释,考证汗牛充栋,翻来覆去,研究精透,而对于形而上学的道都是在修炼门外逐字琢磨,包括王弼,河上公,吴澄等无数学究饱学。因为所谓修炼包括身心,包括身体能量层次的改变,与一般人道德水准不同,一般学者身心净化不到位。有人把孔子和苏格拉底并论,其实苏格拉底相当中国的形而上层次,他的话许多人都不理解,因为不属于形而下的知识。孔子更适合与亚里士多德并论,虽然亚氏自称形而上学,他所称的物理学之后其实是科学的抽象,他富有的是知识。西方把《圣经》归于神学,把科学与哲学又分类,其实西方的哲学与科学都是属于知识或工具,都还是器而不是道。比如英国大哲学家休谟(1711——1776)探讨因果关系。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之内,他看不到两者有任何联系,所以认为未来也不一定会相互连接,说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本质,而是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其《道德原理研究》认为道德是被我们对其他人的同情所驱动,让我们向他人施与,并非出于自私的照顾和关心相当于东方的施舍。而中土的形而上认为因果是宇宙规律,德是合于道的行为,是物质,可积累,可丧失,所谓积德,缺德。《礼记》中说有德者必有人,有德者必有土,有德者必有财;大德者必得其位,大德者必得其禄,大德者必得其名,大德者必得其寿完全是一种因果联系,得道者多助。再如黑格尔之《哲学史讲演录》中,只认老子是真正的哲学,而孔子只是人世间的智者,他那里辩证的思辨一点也没有。其实老子的形而上与西方哲学的概念不同,孔子相当于西方的道德哲学。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认为老子思想比孔子深刻得多,是思维推进的源泉,他也难懂中华道与儒的不同的层次性,而列夫托尔斯泰说他受孔子的影响是大的,而受老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也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形而上的概念。总之,了解《道原经》对理解中学的道与西学中的哲学之区别,会有益处。

今钟最新哲学探索系列目录: 1. 钱钟书论黑格尔 见: http://fireofliberty.org/article/5994.asp 2. 北大才子谭天荣误传黑格尔 见: http://fireofliberty.org/article/6029.asp3. 论老子与黑格尔之不同 见: http://fireofliberty.org/article/6056.asp4. 从中华文化艺术之层次性探讨中华文明之源 见: http://fireofliberty.org/article/6129.asp5. 从中华第一哲理画图 看中华美学之源 见:http://fireofliberty.org/article/6184.asp


凭人类的实验,逻辑根本无法解决终极关怀问题,所以易经把中国的文化分爲两大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只属于极少数人,大多数都属于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人努力都可能做到硕士,博士,博导。所以儒学两千年,衍生,注释,考证汗牛充栋,翻来覆去,研究精透,而对于形而上学的道都是在修炼门外逐字琢磨,包括王弼,河上公,吴澄等无数学究饱学。因爲所谓修炼包括身心,包括身体能量层次的改变,与一般人道德水准不同,一般学者身心净化不到位。

有人把孔子和苏格拉底并论,其实苏格拉底相当中国的形而上层次,他的话许多人都不理解,因爲不属于形而下的知识。孔子更适合与亚里士多德并论,虽然亚氏自称形而上学,他所称的物理学之後其实是科学的抽象,他富有的是知识。

西方把《圣经》归于神学,把科学与哲学又分类,其实西方的哲学与科学都是属于知识或工具,都还是器而不是道。

比如英国大哲学家休谟探讨因果关系。因爲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之内,他看不到两者有任何联系,所以认爲未来也不一定会相互连接,说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爲因果关系是自然本质,而是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其《道德原理研究》认爲道德是被我们对其他人的同情所驱动,让我们向他人施与,并非出于自私的照顾和关心相当于东方的施舍。而中土的形而上认爲因果是宇宙规律,德是合于道的行爲,是物质,可积累,可丧失,所谓积德,缺德。

《礼记》中说有德者必有人,有德者必有土,有德者必有财;大德者必得其位,大德者必得其禄,大德者必得其名,大德者必得其寿完全是一种因果联系,得道者多助。

再如黑格尔之《哲学史讲演录》中,只认老子是真正的哲学,而孔子只是人世间的智者,他那里辩证的思辨一点也没有。其实老子的形而上与西方哲学的概念不同,孔子相当于西方的道德哲学。

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认爲老子思想比孔子深刻得多,是思维推进的源泉,他也难懂中华道与儒的不同的层次性,而列夫托尔斯泰说他受孔子的影响是大的,而受老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也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形而上的概念。

总之,了解《道原经》对理解中学的道与西学中的哲学之区别,会有益处。


今锺 2010-07-15 08:32:48

[新一篇] 從中華文化藝術層次性探讨中華文明之源

[舊一篇]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探讨《因果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