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 簡體 傳統 |
作者朱良天
我在学校里整整工作了四十一年,2004年9月退休了。当时虽然有几个发挥余热的地方可以选择,但我选择了编写学校前史。四年来,找资料、爬格子,终于完成了任务,书名定为《薪传华章》,副标题为浙江工业大学溯源,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80万字。许多老同志帮助审查,提出珍贵的意见和建议,编委会的同志一一指正,徐光宪、干福熹二位院士为本书写序,因此说这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
浙江工业大学的校史始于1953年,这是从新中国成立初全国院校大调整后开始计算的,其实在院校大调整之前还有一段历史,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建立的浙江最早的一所官立工业学校,校名为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其创办人是许炳堃先生。
许炳堃,字善培、埏甫,号缄甫、潜夫,1878年生,浙江德清人。早年就读求是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织科,回国后清政府授以工科举人。曾创办德清务本学塾。1909年(宣统元年),北京殿试一等,留用内阁中书。时浙江机械工业尚未萌芽,丝绸工业很不景气,浙江巡抚奏请许炳堃回浙江办实业和教育,授浙江省劝业公所科长兼省立第一手艺传习所所长。翌年初,又兼任提学司浙江学务公所科长。
清宣统二年(1910年),许炳堃与浙江代提学使郭则沄(啸麓)共同商议创办工业学堂,许代郭积极筹划,郭即会衔呈请,浙江巡抚(抚部院)增韫于11月26日专案向清廷呈奏了“为省城设立中等工业学堂开办情形折”。同年12月12日,奉朱批“该部知道,钦此”。清廷照准后,抚署立即分行藩、学二司,聘定许炳堃为浙江中等工业学堂监督(校长),并负责筹建。宣统三年(1911年)3月27日,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正式开学,校址在报国寺久已停办的铜元局。
许炳堃的办学理念是工业救国。清朝末年,国势日拙,朝野有识之士都认为欲振兴中国,非从“兴学”和“实业”两个方面着手不可,“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强烈的呼声。许炳堃认为,“救国虽多途,而工业为其一”,“我辈既从事工业教育,则兴起振导。”他说,“吾国之所以贫者,工业不振,器若窳也,器之所以窳者,学不讲也,工之学不明,而后,外人有以傲我,然则为救亡根本之计,必自讲求工之学始。”当今“我拙彼知”,如果“我瞢目睹彼人之绝尘而驰,而我瞠乎若后也,……不得不急起直追,为自卫之计,余之创议建设斯校犹此志也。”还说:“吾校同学……而为救亡根本之图,则责无旁贷。”他根据当时浙江工商经济的实际需要,先设机械、染织专业,后又增设应用化学、电机专业,使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机、织、染、化、电兼容的多科性工业学校,并从中等工业学堂发展成为工业专门学校;学校还附设艺徒班、机织传习所、工业教员养成所、夜校(当时称夜班),多渠道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工业人才,实践其工业救国的理想。他还说:“晚近文化日新,思想日进,潮流勃发,继长增高。或纵谈政治,或详稽伦理,而独于人生日用所需、一刻不可离之工艺,转若以泛常规之,鲜有潜心研究者,此非他人之咎,而工业家之咎也。”因此,要求工校学生“于吾人生活切要所在,加以研求。”
许炳堃的办学方针是培养“手脑并用”的中等技术人员和改进当时工厂中“工头制”的管理模式,改良产品质量,振兴浙江工业。他崇尚实学、崇尚科学,认为“凡事无易图,而学术为尤甚。”因此专业课程还聘请日本专家或归国留学人员任教。为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校内设置工场,至1921年,全校工场(包括实验室)有24所,其中机械4所、应用化学6所、染织9所、电机1所、原动力4所。他把实验、实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强调课堂知识与实习成绩并重。其培养目标是“理想上完全工业人才”。学校要求学生有“坚强之体魄,健全之道德,正确之知识,果毅之精神,敏活之动作,娴习之技能”。这一培养目标,包含着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德育与智育、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他还以“诚朴”为校训,要求学生“戒欺、戒妄、戒虚、戒浮、戒骄、戒侈、戒惰”。对学生教育的方法采用选择思想、触发统觉、利用天质、养成习惯等原则,强调通过教员的示范感化、及时考察和学生的躬行实践、时时省察,以使学生“存养修省、知行如一”为惟一祈响。
工业学堂创办时的起点较高,其奋斗目标是赶上和超过日本中等技术学校的当时水平,定位于浙江工业教育史上“前所未有”。
评价和衡量一所学校主要视学生质量,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浙江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工校引领社会前行,在丝织行业推广铁机,后又改用电力机,使手工操作改进为半机械化、机械化操作,浙江丝织企业的迅速发展,可以说都是在工校毕业生任管理员下取得的,操作工人则是工校附设的机织传习所学生。工校毕业生都锦生创造性地运用织锦工艺多变的花色和织法,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工艺品——九溪十八涧风景画,开创了中国丝织风景之先河,后来“都锦生”又逐步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着名丝绸企业,后人有这样一句话:“始于工校,成于都锦生。”机械科毕业生阮季候,在杭州刀茅巷创办了武林铁工厂,成为当时浙江最大的铁工厂。着名的电影戏剧作家夏衍,“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着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猷等都是许炳堃任校长时的学生。
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五四”运动中,与杭州其他学校学生一起,冲破严格管理的校规,参加游行集会和抵制日货等活动。民22级毕业纪念刊编者说,“1919年‘五四运动’,本校学生运动之烈,俨为杭州各校之领导。”特别是工校学生沈乃熙(即夏衍)、汪馥泉、孙敬文、蔡经铭、杨志祥、倪维熊、褚保时等与省立第一师范等校学生一起创办《浙江新潮》,这是我省最早受十月革命影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浙江新潮》的前身是《双十》,也是工校等校学生创办的。《浙江新潮》批评时政的文章还得到了陈独秀的称赞和鼓励。
许炳堃为国族振兴办学,依据浙江工商经济的实际需要,高起点、严要求、多渠道地为地方建设培养工业人才。他主持校务尚实求真、革故鼎新,学校得到社会的支持与赞誉,他使学校得到快速的发展,为浙江工业教育和浙江工商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15年,北京政府奖励浙江办学出力人员,许炳堃榜上有名。1918年教育部因办学成效卓着,奖给学校“琢磨道德”匾额一方,授予许炳堃个人三等嘉禾勋章。1924年许炳堃因健康原因辞去校长职务。1927年许参加第三中山大学筹备工作,不久省立工专改组为浙大工学院。1929年,许在故乡向县长黄人望建议推行“五里方”教育计划,即每五平方里为一教育区,每区由县增小学一所,区内学龄儿童皆入学并附设夜班,令年龄在25岁以下之青年强迫入学。抗战胜利后,他仍关心工校建设和发展,还与教育部联系,为工校投资建设实习工场一座。解放初,他写信给杭州高工,介绍自己的办学感言。他说,主持校务15年,修改课程达30余次之多,最后仍未能满意工业学校的课程……最大的原因是工业发展与日俱进,所以课程内容不能固定不变。可见他在办学过程中求变、求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后,许炳堃历任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浙江省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1965年,许炳堃先生病逝,终年87岁。
朱良天 2012-03-30 02:49:2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