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 碧海桑园,秋声杜宇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目录:碧海桑园,秋声杜宇导言Ⅰ 新军篇Ⅱ 军兴篇Ⅲ 立宪篇Ⅳ 行宪篇Ⅴ 癸丑篇Ⅵ 僭主篇Ⅶ 重光篇Ⅷ 残照篇Ⅸ 回光篇Ⅹ 虞渊篇Ⅺ 革命编年史Ⅻ 法统编年史“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未出版部分

碧海桑园,秋声杜宇

陶公述怀,温柔其表、沉静其质。殆其心知沧桑靡常、人心唯危,然不常之变终不能夺不变之常。故而不怨天、不尤人,无咎无悔。桑园之为桑园,原为吞江临流、扬帆巨海而设;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纵曰得仁、不外初衷。九州岛岛板荡、洪流溃决,私智小术乌足为恃?巧伪之徒避居高原,闭关自雄,一若智不可及;实则不过延误数十年,坐待洪峰叩门而已。昔者惮于偕信友、守正统、着先鞭、循浩荡主流、据形胜之地;今则唯有召游寇、取偏锋、步后尘、逆流抢滩、行险侥幸、求残破之局而已。往者已矣,来者可追;祛诿过之文、绝饰非之智,而有《民国纪事本末》。所谓纪事本末者,洗尽深文周内、仅存时序纪事也。是为序,赋诗和陶志之。    蒿里行  驾言石城道,平旦大梁门。  横流平陆阔,邱陇畛云翔。  修途靡日夜,登临睨上都。  左顾极淮汉,右眷在三河。  龙渊未易攀,泪下叹东流。  烈烈悲风动,森森巢树秋。  柔条收红叶,玄鬓送芳华。  微躯感节物,凝霜坠砺阴。  俯仰伤泉壤,流盼绝音尘。  明德复何补,迁化总荒邱。

导言

迄今为止,民国历史着述的特点是:从来不缺资料,但厘清线索和脉络极其困难。有价值的研究只有两类。其一,各种非常细节的专题。其二,以政治斗争、军事行动、国族认同为中心的宏大叙事。这两种着作的共同特点是:读者无法看出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跟其他时期有什么区别。如果对照世界史和英美正统史学,立刻可以发现:其中缺少一种最古老、最重要的历史——宪制演变的历史。

宪制演变恰好是民国时期的最大特点和主要线索。

周秦之变以后,中国政体凝固于帝制一官僚政体。二千年来,只有细节上的修订。

民国却像雅典和弗洛伦萨一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宪法实验室。中国在这段时间设计和施行的宪制,多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总和。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行动大多数都有宪法斗争的性质,关系之大只有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可以相比。然而,大多数作者对此视而不见,仿佛这一切跟朱元璋、张士诚争夺权威的战争毫无区别。如果美国作者把独立战争或南北战争写成华盛顿和林凯南征北战的历史,不提或很少提制宪会议或州权问题,没有人会感到满意。然而,相对应的中国着作确实就是这样做的。

以“三一八”事件为例,相关的研究已经深入到这种程度——组织者、学生领袖和舆论领袖每一天的所作所为都无所遁形。可是,大多数着作对执政府尴尬的宪法地位(这是危机的直接原因)视若无睹。亚里士多德或马基雅维利不可能如此迟钝,对哪怕是最短命、最无足轻重的宪法实验不予理睬。

本书的用途就是填补这个空白,尽可能采取最简单、明晰的方式——编年史,沿着时间顺序展示宪制演变的来龙去脉。与这条线索有关的事件才详细记录,否则予以忽视。因此,与大多数着作相反,本书忽略了大部分军事行动,却把具有因果关系的宪法斗争连贯起来。这种斗争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塑造了近代亚洲的结构,比那些重要人物如何雄才大略或卑鄙无耻的记录重要得多。

粗略地说,民国宪制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辛亥以后各种建立宪制政体的蓝图。与某些说法相反,此时斗争各方(包括复辟者)无一反对立宪政体和国会权力。他们只是想把自己的宪制蓝图强加于人(争夺法统)。其二,执政府废除法统,广州护法政府改组为党国革命政府。中国进入革命时期。与某些说法相反,此时斗争各方无一反对革命。他们只是想把自己的革命路线图强加于人。其三,国民政府单方面结束训政和行宪的行动导致了中国的长期内战和分裂。此后,孙文的革命路线图(从训政到宪政)在他没有考虑过的地方施行。从技术上讲,这种宪制演变总结了辛亥以来的宪法实验,同时使中国的权力对立变成了宪法性分歧。这种分歧将会牵动中国和东亚的深层结构,但本书叙事的时间段就在这里结束了。


2023-11-10 18:27:08

[新一篇] 終身成長 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舊一篇]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Ⅰ 新軍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