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看士人北伐情结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简要点评

其实诸葛亮的北伐本身,是有争议的,你不能有内忧就用外患来吓唬人。这便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了,悲剧一开始就注定了。水镜先生不说了嘛,卧龙虽得其人,不逢其时,惜乎!这点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其他好友崔州平等看得更为精辟。

然则,悲剧自有悲剧的意义。三国时代有诸葛孔明的一次又一次北伐计划及行动,南宋有岳飞抗金的民族义举(不知道金大师笔下的襄阳郭靖算不算),令人兴奋的,则有大明王朝的北伐最终成功。当年郑成功驻守於台湾,未必没有恢复南明政权,进取中原之意,奈势不能至耳。

近一点说,乃是蒋中正的北伐国民革命,算是成功了吧,当时还是未来?

严肃点说,这是个民族气节问题,以及夷夏之辨。不要为华夏能同化异族而感到自豪,你要知道,在异族统治之下,传统精神面临的至少是被阉割的命运。那最就像随风漂荡的云彩,多被黑雾遮掩,难得一见。

下面这段文字,乃是晚明士人的一次艰难努力归於失败,(不知道孙中山的反满算不算了却了他们的心愿)。此文中清晰可见士人对於华夏道统传承的珍视。

晚明士人民族情节

自天启始,中原大地烽火延绵,水旱蝗疫经年不绝,秦晋燕豫易子而食,士绅百姓十不存一。此皇明二百年未有之惨象,恍若五胡乱华之梦魇。悲呼?痛哉!

将军年少,起于秦川,克张令,执襄王,名动中原。汝为贼子,余为宗室,自不可同道。然吾辈皆炎黄之苗裔,实一家之争斗。孰胜孰负,止一姓之荣辱耳。百年之后,史书一笔,不足道哉。

观今天下大势,皇朝势威,陛下蒙难,李闯占据要津,已然新朝气象。然关外建虏亦有问鼎之志,其弓马娴熟,士卒锐而将领勇,凭中国之兵,实难胜之。吾华夏之江山名器岂可托狄胡之君?

华夏之江山社稷乃华夏人共有,非我朱明一家一姓之私产。帝王不仁,天下人人可诛之,但衣冠不变,文明不绝,则吾华夏社稷永存。切盼将军以华夏苍生为念,勿以一姓之荣辱为意,使崖山不再,炎黄永存。如此,则孤扫榻以待。”

殿下,看到你那封信后,我就已经决定了。“华夏之江山社稷乃华夏人共有,非我朱明一家一姓之私产。帝王不仁,天下人人可诛之,但衣冠不变,则社稷永存。”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心胸又怎会容纳不下自己?

评:晚明士人之气节,不是今人可以想象的,大概也只有宋末抗元人士可相较了。或许,二战日本侵略中华时候,国民革命军慷慨赴死之精神也可比之。

後出师表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愿王业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絶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於南阳,险於乌巢,危於祁连,逼於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与住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简要评论

此篇有相当多观点认为是他人附会,我觉得倒不必太计较。因为,纵使不是诸葛亮所写,我看也挺真实,从中读出了孔明晚年的劳累与痛苦,甚至迷茫与偏执。若顺势而为,他大可放弃理想,岁月亦可优容度过。但那样,他就不是诸葛孔明了。“鞠躬尽瘁,死而後已”,看来这个的价值未体现在当时,而体现在了後世。

仰观俯察,历史如影穿梭,古今对照,何尝不在循环往复……先贤曾言:汉家烟尘在东北,为百年来所证实。今人之所不堪,多在认贼作父。

崖山一役,南宋整体性亡国,然大明之衣冠文物,亦有其精妙绝伦。隔代可传承,亦非虚言。

历尽艰辛与苦难,然凭华夏精神之不朽,相信盛境来临终有时!

附诸葛亮《戒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评:从这一篇中,可以看出後世多少读书人奋斗的影子:)

晓乐


2022-12-10 19:44:19

[新一篇] 從蘇軾詞章中看歷史情懷

[舊一篇] 三曹詩詞中的神采氣勢與歷史人生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