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四贤系列之严子陵》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展现余姚四贤人物严子陵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精神,为后世文人士大夫所树立的榜样,及在后世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15分钟左右

浓厚的人文历史感

水墨风格、偏黄

古朴、大气

国语

严子陵

【内容梗概】 严光(前37--43),字子陵,又名严遵,原姓庄,年轻时就很有名望,游学长安时,曾与侯霸和刘秀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想到他的贤能,下令全国查访。在齐国发现他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便派人三次相请至皇宫,谈论旧事,晚上同榻而卧。严子陵见朝廷小人倾轧,官场险恶,最终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桐庐富春江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还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慈溪峙山公园里。余姚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其中一条路命名为“子陵路”,至今这条路仍然存在。

以古朴泛黄的华夏地形图为开篇导引,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剧情大纲】

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东汉着名高士(隐士),汉族,浙江会稽余姚(今宁波慈溪市)人,妻子梅氏。严少年时就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登基做了皇帝,回忆起少年时期的往事,想起严子陵,便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其因此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

严子陵是慈溪现境最早载入史册的人物。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今横河镇陈山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严子陵是慈溪人(严子陵原浙江会稽余姚陈山人, 今属于慈溪市横河镇子陵村,由于1979年9月,为完善水利条件,慈溪县境再度调整,以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以龙南区划入慈溪县,形成现有境域。)现境最早载入史册的人物之一。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今慈溪市横河镇子陵村(原陈山村)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称帝,法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今浙江杭州桐庐富春江畔,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

  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无双谱赞曰"虽有那,富春烟雨,一蓑一笠人归隐。"

  几人无故上云台,心事含羞未许猜。名利当头叹归隐,清风拂水报招徕。

  同眠卧榻真天子,六合难搜高士才。不过茫然寰宇下,容他独自发闲呆。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桐庐富春江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而“严子陵钓台”经过历朝历代修复和完善,因风景秀丽,山水如画。如今业已成为杭州地区着名旅游景点之一。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

  严子陵和姜子牙同为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钓者”,而姜子牙在民间的名气似乎更“响”些,因为他后来终于成了“神”,严子陵却只是一个“人”。老百姓可以利用写着“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条来威胁魍魉鬼魅,严子陵没有这个功能。姜子牙素有从政之心,且是个大器晚成者,八十多岁了还在渭水边上用没有钩子的钓竿钓“鱼”,后来周文王这条大鱼终于“游”了过来,“钓者”和“鱼”相见恨晚,后来彼此都就成了一番大事业。严子陵不像姜子牙,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位真正的隐者,所以他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要比姜子牙高大得多。

  浙江桐庐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富春江边有个“天下第一观”,这便是“严子陵钓台”。在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富春江“小三峡”后舍舟登岸,迎面屹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牌坊上“严子陵钓台”五个飘逸潇洒的大字是赵朴初先生的手迹,背面“山高水长”四个大字是沙孟海先生的墨宝,两人都是当代书坛泰斗。相传严子陵不愿同即位后当上了光武皇帝的老同学刘秀见面,便在此地隐居钓鱼为生。不过说来奇怪,那钓台居然是在离富春江江面70余米高的悬崖之上,不知严子陵是如何钓的鱼?郭沫若先生觉得这情况非常之匪夷所思,事实上完全没有可能,所以他不得不“实话实说”:大凡名胜古迹中对于自然或人文景观的历史记载无非都“半是存真半是猜”。当地的一位导游小姐告诉游客:严子陵其实不是在钓鱼,是在钓“名”,所以钓台再高一点也无所谓。我曾在别的资料上读到过一位赴京赶考的秀才在此地的题诗:“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这明显是在讽刺严子陵前辈了。

  那么严子陵真的是在离江面70多米高的“钓台”上成天正襟危坐作秀给皇帝和百姓们看吗?倒也未必。据《后汉书.严光传》记载,刘秀当了皇帝后派人拿着画像到处寻找老同学严光(子陵),“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使者拿画像同真人一对照,果然就是严子陵,但他死活不从,往返三次这才把他接了去。刘秀对严子陵真是同学情深,拉他同睡在一张床上,半夜里严子陵故意把脚搁在刘秀的肚子上刘秀还不敢动,害得夜观天象的官员见“客星犯御座甚急”,虚惊了一场,不知道严子陵是不是特会做作。请注意:《后汉书》说他“钓泽中”,可没说他孤零零的蹲在山上。梁顾野王在他的《舆地志》中也记载:“桐庐县南有严子陵钓渔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严陵钓坛也”。再请注意:钓台是在山边临水处,显然严子陵并没有将“秀”作到山上去。

  后来严子陵终于没在老同学光武帝刘秀那里做官(刘秀封他为谏议大夫),他又回来了,“乃耕于富阳山”。建武十七年时刘秀再去请他,他还是不去,八十岁时死在了故乡。如此看来,当初他是不是以隐居之名真的蹲在江边“钓”名利,确是可以议论一番的。或许,他也想像姜子牙那样做一个“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宰相之类的大官不成?

 


2022-12-08 19:03:20

[新一篇] 《中國古代戲曲》(全)

[舊一篇] 寧波幫劇情大綱 20人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