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轮回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从古至今,历史总一再轮回。历史上,朱元璋打老虎,连豺狼狗豹也一网打尽,让整个政府几乎陷入真空状态;但嘉庆办和珅却没有牵丝绊藤地拉扯一大票人下水。

从古至今,历史上的例子确实多不胜数。以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来说,他在称帝的同一年便灭了臧荼,第二年抓了韩信,随后的牺牲品还包括当年曾经一起打下江山的战友卢绾、彭越、英布等。

以清朝的康熙来说,他在8岁即位,但14岁才亲政,两年后便按捺不住,亲手铲除了权臣鳌拜。

明朝的崇祯,虽然历史上的评价不高,但其实办事速度很快,登基短短三个月后就干掉权倾一时的宦官魏忠贤。

至于清朝的嘉庆更是神速,老爸(太上皇乾隆)一驾崩,尸骨未寒,他立马就办了富可敌国的大贪官——和珅。

打老虎的戏码,古今都有。至于这些位高权重的朝野大臣到底真是如此贪污腐败、罪孽深重,还是整出戏根本就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权术斗争,局外人不容易看清楚。所谓成王败寇,反正历史向来都是胜者所写,除非有人为败者平反,否则这就是将来世人所相信的真相。

当皇帝是超高风险职业

新君上位后,几乎毫不例外地铲除朝中大臣,理由不难理解,说穿了无非就是为了巩固政权。

皇帝是一种超高风险的职业,绝对不能失业,因为失业不仅没了荣华富贵,就连自己的性命、甚至老婆孩子的性命也要赔上。亡国的皇帝下场都很悲惨,因此,只要对自己的权位稍有威胁,即使是曾经同生共死的兄弟,也不可能宽容对待。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可能是勾践杀文种,后来的有刘邦杀韩信,朱元璋尽诛功臣。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恐怕只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展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不用大开杀戒,仅仅一杯酒就释了兵权。

特别是协助君王打下江山的将军,威望甚至可能比君王还要大。曾经与将士们浴血沙场,共同进退,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的大将军,肯定拥有将士们的信任。即使撤了兵权,甚至是随便安一个罪名把他发配到边疆,很多君王还是会感到不安,担心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随时能够号召其他人叛变造反。

韩信、岳飞、袁崇焕这几位名将,都因为战功过于彪炳,直接和间接威胁到皇帝的威信,最后下场惨烈。

至于鳌拜、魏忠贤与和珅这几名大臣人,皇帝办了他们就没人同情, 反而还可能塑造“皇上英明”的高大形象。

特别是和珅,嘉庆皇帝从和珅家里抄出的银两足足多达8亿两,相等于清政府超过15年的税收,不但平了民怨,对一班前朝老臣起着杀鸡儆猴的作用,还马上填饱国库,解了许多燃眉之急。

从古至今,历史总一再轮回。历史上,朱元璋打老虎,连豺狼狗豹也一网打尽,让整个政府几乎陷入真空状态;但嘉庆办和珅却没有牵丝绊藤地拉扯一大票人下水。

每一个朝代在开国期间,为了稳定政权,往往会将一些疆土和权力分封给其他势力。

以清朝来说,由于明末将领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协助满洲人夺得天下,因此分别将云南、广东和福建分封给他们。

汉朝的时候,刘邦也曾经为了换取稳定,与一些势力合作,将一些国土以诸侯国的方式分封出去。由于刘邦随后将所有非姓刘的诸侯王歼灭,因此后来只留下与他拥有血缘关系的宗亲诸侯国。

诸侯国的领土一般相当大,而且位于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地区。诸侯王在封国内,不但拥有统治权,能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能随意调遣,俨然一个小国王。

在开国皇帝治理期间,这些诸侯国通常还会听命于中央,但一旦隔了一两代人,血缘关系疏远了,中央就会逐渐丧失控制权。

为了把权力重新回归到自己手中,无论古今,领导人似乎都无可避免地采用“削藩”的手段,将部分或者全部的分封权力收回。

手中的权力被收回,无论古今,都不会有人乐意接受。在现代,顶多是炒炒老板的鱿鱼,到别的地方另起炉灶,但在古代,很多时候却都得把命拼了。

像康熙削藩,就逼得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造反。汉景帝削藩,则闹出了七国之乱,吴国、楚国、赵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一起叛变。

明朝的建文皇帝削藩,甚至搞到自己被削掉。结果是叔叔朱棣起兵造反,当了永乐皇帝,而藩王出身的朱棣当了皇帝后,同样着手削藩,并且将建文帝未完成的削藩大业完成了。

虽然领导人都知道,削藩是个危险活儿,但为了巩固权力,最终还是会选择这条路。

所谓富不过三代,帝王的传承也一样,往往走到第二、第三代就陷入瓶颈,唯有成功渡过这个关卡,才有可能顺利过渡,奠下百年基业。

看似开倒车,但没有多少人能够逃脱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轮回。

 


综合 2022-01-09 20:21:34

[新一篇] 薛適:八十歲的回憶(一)

[舊一篇] 站在改革已死之上的“民國當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