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学《易经》(一)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易经到底是什么?
  一提《易经》,人们总感觉神神秘秘的,有些人认为《易经》不就是那些江湖道士用来算命骗钱的小把戏。这种认识完全错了吗?当然也不是,《易经》的确有占筮卜卦的功能。如果对《易经》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算命卜卦的这个阶段,显然是对《易经》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
  要想对《易经》这本书有个全面科学系统的了解,就必须要静心下来,一步一个脚印的去研读它,只有对《易经》这本书有一个深刻的研究后,我们才能慢慢的揭开《易经》被世人蒙上的这层神秘面纱,其实《易经》就是那么的大道至简。
  群经之首
  关于《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所有文献都是这么记载:“易”是群经之首,《易经》为什么能够在历史长河中获此殊荣呢?这与司马迁有关。最初汉朝人是非常重视《春秋》的,司马迁说不行,应该是《周易》更重要,因为《周易》里面有一个智慧,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哲学的原理。司马迁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凡是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一律都是伟大的易学家。司马迁说了一句话:究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就是一个阴阳的问题,《周易》讲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一个天人之际的问题。后来,汉武帝、董仲舒慢慢接受了这个观点。到汉宣帝时候,有一个宰相,认为《周易》是圣帝明王治太平之书,帝王应该用《周易》原理,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这样,《周易》的地位就被提得更高了。东汉时期,班固写《汉书》,整理国故,编写了《艺文志》,正式视《易》为群经之首。官方认可此说,《周易》便从所有的经书中脱颖而出。从此以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再没有动摇过。

  不管以后是五经或者六经都会把《易经》摆在最前面,所以叫群经之首,实际上更确切的应该说《易经》为群经之始,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所以叫做群经之始。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起来探讨。

  周易的历史渊源
  根据《周礼·春官》记载,《易经》的三种形态,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这三种《易》都是由八个基本卦组合成六十四卦。这三种《易》的卦序是不同的。《连山》以艮卦为首卦,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故称《连山》。《归藏》的首卦是坤卦,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即万物始发端于大地,终又归藏于大地,故称作《归藏》。《周易》是以乾卦为首。
  关于《连山》与《归藏》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周易》的前身,并将此认识写入小学生启蒙的《三字经》内:“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由于《连山》、《归藏》两部着作的失传,关于两者是否为《周易》的前身,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并没有足够的论据来证实其为《周易》的前身。《连山》《归藏》早已失传(近年的考古,发现了归藏的残本。),现存的周易就是由文王所作的《经》和周公、孔子所作的《传》所组成的。
  1.远古的伏羲做八卦;在远古时代,伏羲根据他对自然界规律的观察,画出了八卦。《周易?系辞》:“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像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传说太昊伏羲氏亦人类始祖。一说他和女娲为兄妹,结为夫妻,始生子民。又传说他为远古三皇之一,受到蜘蛛网的启发,曾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和创建婚姻制度,创造琴瑟礼乐等,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则是他关于八卦的发明。

  伏羲氏后来主要活动在今豫东一带,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死后亦葬于陈。传说二月十五日为伏羲生日,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在太昊陵都要举行庙会,祭祀伏羲。

  进入周朝,演变成《周易》,这就是《史记》所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卦辞乃文王作。文王之弟,周公做爻辞。
  伏羲画出的八卦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
  春秋时期,孔子做《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简称“十翼”。
  下古时代,孔子在晚年非常喜欢研究周易,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有一个比较熟悉的成语“韦编三绝”,也就是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最后连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彖传》上、下两篇是说明每一卦的基本思想,解释卦辞。
  《象传》上、下两篇,一部分是说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又称为“大象”),一部分是解释爻辞的(又称为“小象”)。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
  《系辞传》上、下两篇是解释总论《经》的基本思想的。
  《说卦传》是总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其原理、变化等。
  《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

  《杂卦传》是说明各卦之间的关系的。向社区举报违规内容

  象、数、理
  象 数 理 
  易学自古以来就分为“义理”和“象数”两大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两大派别是互相排斥的,“义理”派以正统自居,称“象数”为“俗”派,由此,“义理”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而“象数”盛行于民间。学习易经如果将“义理”与“象数”分离开,显然是有悖于易经研究的主流方向,研究“义理”抛弃“象数”做基础,“义理”再高也是“空中楼阁”;当你研究“象数”到了一定程度也必须用“义理”来择象释象。现代周易应用,应该把“义理”与“象数”有机结合起来,用理择象,以理解象,象理合一。
  学习《易经》,必须要清楚的知道象、数、理的三者之间的内涵。象、数、理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源自于物,即三者同源;没有彼此先后之分。把握住象、数、理三者的关系了,才能从整体上去深层次的挖掘易经背后的那些奥妙。
  象,一种事物的归纳总结的共同特征,我们把从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来的“模拟”模型称之为象,如太阳像个火球一样。在易经中的象主要则是由阴阳两种不同的符号组成的八个三画卦(八卦)和六画卦(64卦)。
  八卦的象:
  乾——天、刚、上、父亲等;坤——低、柔、下、母亲等;
  震——雷、动、东、长男等;巽——风、入、木、长女等;
  坎——水、陷、北、中男等;离——火、升、南、中女等;
  艮——山、止、土、少男等;兑——泽、润、西、少女等。
  数,古人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一种方式。最基础的就是数字、数学。把众多的物质、现象用数字去表示,就像我们说的数字化,也就是把模拟转化为数字。
  当然卦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你运用哪一个方面的问题,就用那个数。
  先天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离一、巽二、震三、艮四、坤五、兑六、乾七、坎八。

  理——物与物、事与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存在的道理,也就是大家经常问到的为什么。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钟表是这样摇摆的?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呢?这些都是理的范畴。理是出自于物,有物必有理,物物皆有理,物存理亦存。

  何为太极?
  什么是太极,又该如何正确的去理解太极的含义呢?历代易学专家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去定义何谓太极。
  在孔子《系卦辞传》中提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吕氏春秋》在评论《易经》时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说文解字》中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道家创始人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根据以上先哲的这些启示,我们可以从中归纳起来,得到对太极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太极应该是宇宙万物起源发生的最初基因,它先于天与地、阴与阳之前而存在着。宇宙一切自然万象的成长、变化、兴衰以及盈虚都是源自太极。可以说太极是万物之源泉,宇宙之根本。
  太极不仅是宇宙自然万物的源头,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生生不息、不断演化发展万物的功能,它蕴含着万物变化的总法则。在孔子的《易经-系卦辞传》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老子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都是在论证太极是在不断演化发展宇宙万物的过程,所有演化产生的宇宙万物总是有一个根本的内在动力,那就是“一”,简而言之称为“太极”。

  再从太极的“广度”中谈太极,太极范围到底有多大,其界限到底在哪里?《吕氏春秋》在谈论太极时说的很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八个点简单明了的概括出了太极的到底有多大小,“其大无外”说明太极大到是无穷大,而“其小无内”又说明太极小到是无穷小。可见早在中国上古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在研究哲学的时候,有了明确的极限数学分析概念。

96330266_59456745_middle.jpg

中华第一图

96414683_59456745_middle.jpg

太极图的含义


  太极图据传是宋朝的陈抟所创。原叫“无极图”。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太极图”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
  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主要就是周敦颐所传,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

  关于太极图与周易何者为先的争论,学术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一者认为在易之前太极图就产生了,另一者认为先有易后有太极图。双方的争论无所谓对与错、是与非,他们都有各自充分的论据。但对个人来说还是倾向于先有太极图后有周易。一是,记录世界万物的文字产生于大自然的最原始图形,是从图形中进一步“深加工”出来的。按照文字产生的逻辑推断,早期的阴阳思想便是图形。即自然界存在的阴阳现象——早期阴阳对称图形——阴阳思想——阴阳鱼图形。考古发现也在证明这种推断的有效性:阴阳对称的图案在河姆渡遗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有大量的与阴阳鱼相近的图形。
  二是,周易作为阴阳易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它的产生除了得益于撰写周易的三贤对先民阴阳思想的概括、总结与诠释外,还来自于周易三贤对先民阴阳对称图形的领悟与研读。因此,原始时代那些蕴含着阴阳易理观念的图形也应为阴阳鱼太极图的图形渊源。 从太极图中可以明显看到三大构成要素:白、黑及其分界线。三国时期的魏孟康曾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这里的“三”即指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随着太极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后人将“含三为一”延伸到事物的正、反、以及合三方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中,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
  到了宋代,儒学大师从人文角度去重新解读太极图,把太极学说上升发展成为关于 “人”?学说。特别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太极之道的参悟,并提出“立人极”即树立“中正仁义”的做人标准。周敦颐的人学解读理路影响了后人对太极图的诠释,北宋邵雍,南宋胡宏、陆九渊,乃至清代的戴震都从太极图中阐释了以人为万物之秀,以人为天地之心的思想。 
  太极图看似简单明了,但经过历代易学者的不断诠释与感悟,它已脱离了原始图形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着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其中“太极和”辩证法是太极哲学体系的核心。“太极和”思想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事物的矛盾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妥协、共存与共容,共容与共存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简言之,圆润的太极图形启迪我们,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永恒动力。 
  作为哲学图形,远在文字还未出现的六七千年前,太极图腾通过图形语言便揭示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它内含的阴阳两仪,其实质就是当今辩证矛盾学说最直观、最简洁的表达。太极图以均衡对称的图形方式,揭示了追求阴阳平衡观点,鲜明地强调阴阳变化(矛盾运动)以平衡、“和谐”为根本目的,从而揭示了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平衡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在于求“和”这一根本目的。 
  通过以上溯源我们大约可以推断以下两个结论:其一是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语言涵盖了中国“群经之首”——《易经》的大义要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根深叶茂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华第一图”之美誉。其二是我们的祖先早在六至七千年前就已通过太极图阴阳这一辩证矛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至少早了两三千年,这充分说明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起源,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太极图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韩国、蒙古国的国旗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韩国亚运会会徽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电脑商标上;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绘画和服饰上……太极图光辉无处不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和哲学的光芒。太极图不仅是属于中国的瑰宝,同样也是全世界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属中国古代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阴阳类》)
  ?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 1.从日光向背观察到对自然现象的抽象概括。(西周及以前)
  ? 《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 随着长期对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含义得到引申,进而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已成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 2.从阴阳运动抽象出对立统一规律。(春秋战国――西汉)
  ?  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家们,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相互作用而运动变化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
  “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            (《管子?乘马》)
  “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日盈而匡。”《国语?越语》)

  进而认识到宇宙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和之气是推动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
  ? 《周易》则把阴阳学说从哲学高度进而概括:
  ?  “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       (《周易?说卦》)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周易?系辞上》)

  ? 至此,把阴阳运动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标志着阴阳学说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的形成。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主要是研究金、木、水、火、土概念、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相生相克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按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世界万物都是由五种物质组成的,相应的五种物质有不同特性,它们之间是相生相克的。
  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为五气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尚书正义》)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尚书正义》)
  “五”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行”指的是这五种物质的变化运动轨迹。
  木曰曲直:从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
  火曰炎上:从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的性质。
  土爰稼穑:从种植、收获的特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的性质。 
  金曰从革:从刚硬、更改、杀戮的特性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
  水曰润下:从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
  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已经不是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的概括。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相生,表示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所谓相克,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在相生相克中达到的平衡状态。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导致相乘的原因有“太过”、“不及”两种情况。
  太过导致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我克)一行形成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胜行的虚弱,从而导致协调关系失常。
  不及所致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一行正常限度内的克制,使其本身更显虚弱。
  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克我)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太过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
  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克”。
  五行的相乘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
  另外,五行是有次序的,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
  五行方向:水北、火南、木东、金西、土中央。

  五行状态:旺、相、休、囚、死。

97358456_59456745_middle.jpg

  第一卦. 自强不息的乾卦
  《易经》中乾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定位好人生坐标。
  乾,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元、亨、利、贞”四种特征。为什么把“元、亨、利、贞”说成是天的四种本质特征呢?这是古人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的总结。认为“天”的本质是沛然刚健、运行不息的阳气,体现出元始(元)、亨通(亨)、和谐有利(利)、正固持久(贞)这四种特征。天之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故称为“元”;能使万物品类流布成形,无不亨通,故称为“亨”;并能使物性和谐,各得其利,故称为“利”;又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故称为“贞”。总之,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自然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富利、正固的“功德”,故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也就是说,卦辞用“元、亨、利、贞”四字赞美了天的阳刚之气的四大功德。因此,并希望学《易》者从而效法天而行。关于四德,《彖传》发挥得比较详尽。我们先看《彖传》。
  《彖传》说:浩大啊,天的元始之气,万物依靠它起始产生,它主宰着宇宙自然。浮云飘行,雨水降落,各种物类变化成形。(统:统领,主宰。)这是解释卦辞“元”、“亨”的。这段话写得很优美,也很有诗意。也可以说是对天的礼赞。这几句同时解释了“元”和“亨”这两个本质特征。“元”即天的元始开创之功,强调了创生万物、主宰自然的正是“乾元”——天的元气,也就是乾阳元始之气。“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则是乾之“亨”(亨通)的表现。天道运行于天地之间,无处不通达。万物经过雨露滋润,各自生长变化成形,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岂不是一派亨通气象。“元”是元始开创,“亨”是亨通顺达。元始开创之后继之以亨通顺达。这正是天之道的大功大德。再看《彖传》下文。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太阳西降东升,终而复始。乾卦六爻按照不同的时机形成,就像按时乘着六龙在天上运行。(大明:太阳),也可以说是,指出人事的发展变化也像天道运行一样有规律。
  大家知道,乾卦的六爻是取龙为象的,那么,这里的“六龙”是指乾卦六爻而言吗?是的,这里的“六位”、“六龙”均指乾卦六爻而言。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像太阳的升降一样,有开端,有终局,这是由各个阶段组成的完整的历程,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乾卦六爻正是如此,设置六位,取龙为象,通过龙在六位上的潜、见、惕、跃、飞、亢的六种不同动态,说明人事中的行为主体在不同的时机条件下的不同的升降变化,并以此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
  在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彖传》在解释卦辞中所述天的本质特征之时,怎么突然扯出了乾卦的六爻了呢?是这样的,《易经》讲天之道是为了说明人之道。《彖辞》在阐述天之道时往往引申到人之道,依据天道谈人事,通过人事观天道,互相印证,融会贯通。此处正是这样,指出人事的发展变化也正像天道运行一样,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这可以这样理解为是出自天人合一的观念吧?
  下面继续解释卦辞中的“利”、“贞”二字。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句话是说,由于天道的变化,赋予万物以各自的本性和生命,而太和元气得以保全、融合,这样就使得物性和谐,各有其利,万物都能正固持久地成长(太和:阴阳和合之气)。这就是解释卦辞“利”、“贞”的。这里也就是说,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的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使得一切生命体都能和谐生存,皆受其益,这就是“利”;使得万物都能长久地延续生命,不致夭折,这就是“贞”。
  “元”、“亨”、“利”、“贞”,便是天的四种本质特征,也是天的四大功德。天之所以为天,也正由于此。
  《彖传》在最后的结束语中又与开头呼应,仍以对天的赞颂收束全文: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是说,天居于万物之首,犹如国君居于众民之首,使得天下都获得安宁。(庶物:万物。)可以说指出天是主宰万物的。也就是说,这是强调天在宇宙万物中的主宰作用,并以帝王君临天下作为比方。还可以这样理解:君临天下的统治者,也应效法天道的元、亨、利、贞,以此恩泽天下,才能求得万国咸宁。法天道并应用于人事,这本来就是乾卦的基本精神。到此为止,从卦辞到《彖传》,只讲了“元”、“亨”、“利”、“贞”四个字,借此阐发了乾天产生并哺育万物的基本原理。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说,《象传》说: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永不停息地发愤图强。(以:以此,因此)。这里指出君子应该观之象天而自强。这句话也就是古人直观自然的心得体会。看到天绕地转,昼夜更迭,四时交替,永无止息,永不懈怠,因而想到君子应该效法天象的笸于运行,永不停息地发愤自强。《大象传》正是如此,是古人在行为哲学方面对易理的推衍、发挥和运用,其中包含着许多意味深长的格言警句。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乾卦是以龙作为整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潜龙”、“见龙”、“飞龙”、“亢龙”以及最后的“群龙”。为什么整个乾卦都是以龙为代表呢?龙是古代神话中最具传奇的动物,足以象征乾阳的至高无上;同时龙又是善变之物,能够潜水、行地、飞天,海陆空三栖,所以乾卦六爻取龙为象以明变化。 
  初九是龙潜水中,暂时不应发挥作用。一个“潜”字警示你现在应该保持的状态,就是不要随便出来炫耀或者张扬,因为你实力还是太弱的,并且对事态的发展情况还未有清晰的认识与判断,目前要做的就是“勿用”,当然“勿用”不是无所事事、放松自己,恰恰相反“勿用”就是要让你积蓄力量,而积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两个字“学习”,向书本去学、向前辈老师学、向社会去学,应该说这一切都是在为以后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在这个阶段你就可以出来展露头角,让别人去欣赏与发掘你的才华。一般来说卦分为天、地、人三才,九五、上九为天,九三、九四为人,初九、九二为地。九二爻正好处于第二爻,位置恰好为地之上之象。在这个时候,随着阳刚力量不断增强,纯阳之气已从地下升出地面,此时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出来一展身上的才华。在这一点上,当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演绎的最为出色。当诸葛亮整整潜了二十七年后,刘备、关羽等人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共谋大业,给了诸葛亮施展才华与智慧的平台。假如诸葛亮只是埋头在南阳穷耕,整天只是在那里种菜,不过问外面世事的日子,坚持学习的话,恐怕也难以成就伟业,这就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象传》说,整天勤奋不息,说明需要反复地遵行正道。
  在九三这个爻,君子要整天都要勤奋努力,甚至夜间也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也无祸害。在九三这个位置为什么要有“忧患意识”呢?原因很简单,九三正好处在了下卦之上、上卦之下的这个特殊位置,所以事事都要倍加小心。在这个位置上一般都是事业上有点小成就,但远未到达九五的飞龙在天的事业巅峰,很难得到社会一致认可。所以在这个暂时又飞不上去同时又有可能跌下来的境地下,还是要终日刻苦学习,到夜晚里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放松,反复研习求道的道理,这样就能很快走出人生发展的制约瓶颈,将人生的发展带入另一个崭新的高度新的辉煌。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对于九三来说,九四就有了相对轻松的发展余地,或者跃起上进,或者退处在渊,都是没有危险的。“或”是不定之辞,也就是你即可也选择跳跃而上,也可以选择潜伏深渊,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时”字。当形势有利于自己之时,该进则进,当形势很严峻复杂时,该安居不动则不动。只要时机分寸把握好,正如《象传》所说:“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九五为阳爻居刚位,得正,处于上卦之中位,得中,所以是乾卦最高贵、最吉祥之爻。这应该是人生事业最巅峰的时刻,过去都称皇帝为九五之尊,就是源于此。在九五的这里的“大人”则不同于九二的“大人”,九二的“大人”只是品德高尚,但其地位却很卑微,然而,九五的“大人”则既是德高位亦高的综合体。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九五是人生事业顶峰阶段,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即物极必反,穷极将变,便是亢龙有悔。到了“上九”这个位置情况却被扭转变化了,“亢龙有悔”说明任何事情一旦到顶峰就会走向其对立面。比如当你爬到一座山的最顶峰时,就要走下坡路了,因为高处不胜寒。这也是古人所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道理。这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要给自己留下充足的退路,而不是一意孤行的走下去,最终只为个人做出的错误决定而埋单。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各卦的卦爻辞都到此结束,但唯独乾与坤二卦,分别多出“用九”、“用六”。这又是为何呢?乾卦为纯阳之卦,坤卦为纯阴之卦,乾卦“用九”,意味着六个阳爻全部变为阴爻,则乾变为坤。坤卦“用六”,意味着六个阴爻全部变为阳爻,则坤变为乾。这里表现了乾坤互相转化的思想。

  “用九”所得之卦既不完全是乾,也不完全是坤。是乾,却将变为坤;变坤,却又仍然是乾。就是说,处在乾坤转变之中,兼有乾、坤二者的美德。乾德刚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备,就是刚而能柔了。这二者倒是难得双兼的。

 第二卦.辅佐上级的坤卦
  《易经》中坤卦中给我们最大的智慧是如何追随你的上级,辅佐你的上级,最后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意义。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牝音:pin,为雌马之意。坤卦卦辞中也出现了乾卦卦辞中所说的“元”、“亨”、“利”、“贞”,不同的是坤卦卦辞在“贞”字之前添上“牝马”进行区分限制。乾卦卦辞直接便是“元”、“亨”、“利”、“贞”,为什么坤卦卦辞要添加上个“利牝马之贞”呢?这就要从乾坤两卦的卦象入手解释,乾卦为六爻皆阳,具有阳刚之气,扮演的是一种起主导的、刚健的角色,而坤卦为六爻皆阴,则扮演的是一种辅佐、温顺的角色。所以在坤卦的卦辞中借用雌马身上天生的那种柔顺去配合乾卦,从而共同去化生、创始万物,并使之生长、发展、亨通。
  君子可以有所前往,先是迷失了路,后来又找到了主人。这告诉处于坤卦位置的君子来说,不应事事抢风头,而应学会审时度势后再做出的科学判断。
  下面接下来便是“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这又该如何去理解呢?这就要用到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来论证。卦辞的最后几句话仍以外出旅行打比方。向西南走,意味着坤阴趋向阴方,同类相聚,所以说“得朋”。向东北走,意味着坤阴走向阳方,失去阴性同类,所以说“丧朋”;但是以阴从阳实是好事,阴阳和合状态得以形成。在此种情况下。坤阴能够坚持以阴从阳就是坚持了柔顺的坤道,就是坚持了坤的正道,当然是吉祥的。总之,坤阴得到乾阳作己之主则吉,失去乾阳之主则凶。坤阴的本质特征就是“柔顺”、“随从”、“辅助”,是以乾为主,以己为从、为辅的,卦辞对此反复地加以暗示。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易经?坤卦》的核心思想,成为了历来仁人志士一直不断追求的道德境界。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道德状况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更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是否能达到长治久安。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指恢恢地轮,既厚而且重,没有不承载,这是天地化育的根本道理。反之,德不厚则万类辟易,无所厚,何以载?故天下归心的根本在于“厚德”。那么,“厚德”确是一种顺应天地,“含万物而化光”(《传习录》)的根本大德。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初六,履霜坚冰至。当踩到地面上的冰霜时,便要知道坚冰寒冷的冬天要来临了。在过去的天文科学,都是采用十二辟卦来代表十二个月,坤卦则是代表了十月,在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中,有个霜降节气。在这段时间,晚上都会结霜,当早上醒来推动屋门走出的话,脚就会踩到地面上的霜,就知道寒冷的冬天即将会来到了。
  坤卦的初六是在用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来引申到人世间的规律变化,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因有果的,两者的都是相辅相成而变化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准备。小的错误、坏的习惯要及时给予纠正,而不是等到积攒到矛盾无法收拾的地步才去处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未能及时处理暂时矛盾的表现。
  在《易经·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弑”罪的杀害对象,专指君与父,所以它位列十恶不赦第四罪——恶逆! 父,并非单指“父亲”,而是包括父系血缘的祖父母、伯、叔、姑,与母系血缘的外祖父母、舅、姨等长辈。所谓冰冻三尺,远非一日之寒。大臣杀害君王,子辈杀害父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渐变而来的。三国时期的刘备在去世之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直、方、大是对大地的美誉称赞,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生物不邪谓之‘直’也,地体安静是其‘方’也,无物不载是其‘大’也。对于君子来说只要能效法地的正直、端方、胸襟阔大去行事,即便是不用学习,也没有什么不利的情况。在这里,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又居于下卦之中,故柔顺而中正,所以具备这些美德。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含”是什么意思呢?小时候小孩吃糖,父母叮嘱我们一定要放在嘴里含着,好好的品品糖的滋味,而不是囫囵吞枣的一口咽下去。“含”的涵义引申为内敛的意思,就是自己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也不要不合时宜地全部外露,这样就没有让人欣赏的味道了。“章”是美丽的文采,把美丽的文采含蓄住,才能继续保持纯正。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坤卦的六三跟随君王,会不成功,但是有个好的结果。六三爻下卦之上,在一步步接近上层人物,然而再加上位置不中不正的不利因素,所以要处处加倍小心,正所谓“伴君犹如伴虎”。但是,对六三来说有利的一点是阴爻居刚位,能够以柔处刚,它能够含蓄内敛,克制住自己,居功善于退让,所以能有个好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历史,那些功高震主、锋芒毕露以及咄咄逼人的官员大多数都没有善终,往往都是被送上了断头台。恰恰相反,相反功成名就又善于归隐、以退为进的做法让其保持了长久不衰。曾国藩当权力达到顶峰,甚至超过朝廷军队的力量之时,为了避免慈禧太后的猜疑与加害,曾国藩选择了大力裁减湘军、让功于人、劝弟辞官以及制造曾左不和的双簧戏,终于实现了曾国藩“晚年要做郭汾阳”的志向,这是一种善始善终的保身之法,是以柔克刚的大智慧。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括囊”就是扎紧口袋,也就是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到慎言之行,才不会有什么祸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祸从口出”、“守口如瓶”、“言多必失”、“听其言,观其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说法,这些想必都是古人从各种数不清的教训中总结出告诫后人谨言慎行的极端重要性。毕竟一个人说话时,人前人后,讨厌与喜欢,赞赏与批评,都容易口耳相传。是与非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界限,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分辨。同一句话,不同的人理解起来,往往得出有不同的结论。有时候自己一个不经意的牢骚传到别人耳朵里,在对方大脑的加工下,再传到别人耳里,表述出来的意思与你的真实意思可能相差千里。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装病的故事大家知道吧?司马懿由于功高位崇遭忌,曹爽想除掉他。司马懿称病杜门不出,不问朝政。曹爽派人去探听虚实,司马懿装成老病糊涂、不久人世的样子,终于瞒过了曹爽。这便是“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司马懿此举,正是“括囊”之策。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在古人服饰腰带以上称衣,以下称裳,其实仍为一体。为什么穿上黄色裙裳就是大吉呢? 黄为坤地之正色,代表坤德;黄又居五色之“中”,象征中道,一般来说黄色这种颜色是最容易和其他颜色进行搭配的,都会取得不错的搭配效果。坤卦的六五与乾卦的九五都处于其尊位,但仍在辅佐的位置上继续保持着恭顺谦下的态度,所以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共道穷也。
  坤卦已经到了顶峰,也就是阴达极盛近似于超过阳的力量之时,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冲突与争战。坤卦六爻本来是坤顺乾、阴从阳的发展过程,到了上六这一爻,坤阴发展到了极盛,过于高亢,甚至要和乾阳争个高低,顺转而为逆,坤顺乾变为坤敌乾,甚为与乾交战,这就是爻辞中所说的“龙战于野”。
  坤阴一反柔顺从阳的本性,而与乾阳抗争,势必两败俱伤,血流遍野。天为玄(青色),地为黄,“玄黄”是阴阳争斗造成天地混乱、乾坤莫辨的象征,这是再糟不过的事。正如乾阳之道发展至于穷极会导致“亢龙有悔”一样,坤阴之道发展至于穷极则会招致“龙战于野”,以至阴阳不分,乱成一团。作为行坤阴之道的辅佐者,要居卑而静,当其事业和声誉发展到极盛之时,必须警惕与乾阳争斗的局面的出现。这就是上六爻辞提出的告诫。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利”是适宜,“永”为长久,“贞”即保持贞操,也就是合理正当的操守。“利永贞”即为适宜于长久保持应有的贞操。《象传》接着说:用六永贞,以大终也。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大家平等,为什么在坤卦中屡次提到要采取柔顺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呢?哪怕不是自贬身价,至少也有辱自己的身份。由此可见,坤卦中的卑顺、柔软的态度必须出于真诚,而不是外在压力的强迫性。倘若采取制度化的精神,明白规定务必如此,一定要卑顺、柔弱,就会引来很多虚伪、造作、欺骗的人。刚开始还自我压抑得下来,久而久之,积压得忍受不了,爆发出来,造成臣弑其君、子杀其父的历史悲剧,这当然不是大终。文言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在平常状态下,坤柔乾刚。但是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们常说柔能克刚,即使强硬如铜墙铁壁,也会被柔弱的水所冲破。地十分平静稳定,一旦山崩地裂,也十分可怕。这样说起来,维持长久的柔顺,保持合理的贞操,才能大终。 

 第三卦.万事开头难的屯卦
  屯卦告诉我们的智慧是,一切都是万事开头难,先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立足之处,然后在图事业上的发展与成功。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卦是纯阳的乾卦与纯阴的坤卦相互交错之后的第一卦,名为水雷屯。在《易经序卦》中说:“屯者,物之始生也。”屯卦处于万事万物开始生长复苏的阶段。从卦辞上来看,屯卦也是“元亨利贞”,但这里的“元亨利贞”与乾卦是不相同的。在乾卦的“元亨利贞”主要讲的是“天之道”的运行法则,在时间序列上是先于大自然世间万物的起源的,而屯卦则是后天乾坤相互交错而成,即天地形成后的世间万物的“后天四德”。

  卦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告诉你不要急于前进,不要乱动,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地盘,先站稳脚再图发展。屯卦为什么不要急于前行呢?“屯”的古文字像草芽破土而出尚未伸展的形状,这时候毕竟各方面情况都不成熟、都不完善,所以你要打好根基,积蓄能量,正所谓厚积而薄发。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彖》说:屯卦,是阳刚与阴柔相互交合后艰难也随之产生。在艰难中的变动,只要坚持正道,则是大为亨通至极的。雷雨将作,乌云雷声充满天地间,正如大自然造设万物于草创之际、冥昧之时,这时应该建立诸侯,不可安居无事。

  刚柔交,指的是前面的乾卦与坤卦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产生了屯卦。“动乎险”,一动弹就会有危险,从本卦上下二体的关系看,下卦为震为动,上卦为坎为险,所以有动而遇险之象。当我们在萌生创业念头的时候,不动不要紧,只要一开始付诸行动,马上就会有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比如资金短缺、人心不安以及市场销路不畅等等,都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后面又紧接着说“大亨贞”,“大亨”首先是有前提条件的即“贞”,能够坚持正道,通俗的说就是你所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是“大亨”。挖一口井的时候,首先就要确定出哪个地方是水源的,然后在打到底,自然水会流出来。如果方向选错的话,即便是把地球钻透了,也是白忙活一场。
  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雷雨之象来自屯卦的震、坎推演而产生的,震为雷;坎在下为雨水,而屯卦的坎在上,只是云气。此时欲雨而未雨,只有乌云和雷声,阴阳二气充盈天宇,是雷雨将作时的景象,也是刚柔始交物将萌生时的氤氲状,这正如大自然在造设万物的草创时期那种冥昧状态。当此艰难创始时期,一切都混乱得很,但我们无可宁处、无可宁日,无法安居,应该建立根据地,作为自己的创业根据地。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君子要在草创时期要努力经营。云雷交至,雷雨将作,是事物初创阶段的象征。这也是用天象来比附人事。因此,君子见到这种自然景象,就应该想到,愈是初生之物,愈是草创之事,就愈加需要治理经营。  

  初九 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徘徊不前,适合守正而居,利于建立诸侯。
  初九是阳爻并且震卦之中的刚位,动弹的欲望非常强烈,但还是动弹不得,为什么呢?虽然初九与九四能正应,但九四却不幸的处于上卦中的坎卦,遇阻不应,初即退,所以“磐桓”,不能直前。同样初九上面有三个阴爻,你想动也动不来。现在唯一做的就是坚守正道,建立诸侯,同时还要谦恭下士,以揽民心,这就是象传所说的“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初九这个爻是来自乾卦,自然身分十分尊贵,但竟能在屯难之时愿意处于较为卑贱的两个阴爻之下,这样就更得众望之所归了。

  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如”在这里用作语气词,无实意。邅如:艰难不能前行的样子。字:许嫁。六二还是困难重重的样子,踯躅不前,乘着马也是来回打转。一群乘马的人纷纷而来,他们不是匪盗而是求婚者。女子守住贞洁不会急于嫁给你的,十年之后才可以。在这里,很明显六二是阴爻,处在底下的阳爻初九之上,叫“乘刚也”,自然无法化险为夷,难以有所前进。在这里,六二是与上面的九五相呼应的,所以六二不会同意与初九交往的。然而九五果然乘马班班而来,打算迎娶六二。但六二防范之心特别强,刚开始把九五当做了坏人,后来才知道是求婚者。
  为什么六二还要等到十年后才出嫁呢?这就由于处于屯难之时,六二之前有六三、六四两个阴爻阻隔,六二不宜轻动,只有耐心地守正待时,直到十年之后,形势好转,六二方才出嫁。

  六三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 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六三,在山林中追逐野鹿,如果没有熟悉山泽的虞人引导的话,擅自深入茫茫山林的话,就会遇到危险,君子还是尽早放弃,穷追不舍必有困顿之时。
  古人打猎入山林,必有要有专门掌管山林的虞人带路才可以。六三是阴爻居阳位,又处于下卦之上(震之极)力量薄弱却又不自量力,非要有所贪求之心。接下来,告诫那些不自量力的人必须要“舍”,学会放弃,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明智之举。创业者在没有高人引导的话,就盲目自信的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环境的话,很容易将自己陷入经营的死胡同里,这时还是赶紧把项目资金先撤出来,那就不会什么大的损失了。

  六四 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求婚者骑着马前来应婚,这是明智之举。“六四”阴爻,本来与下卦的“初九”阴阳相应;但却与上卦的“九五”过于接近,由于“初九”“九五”的相互牵制,使“六四”意志动摇,犹如脚步不一致的四匹乘马,进退两难。然而,“六四”毕竟与“九五”接近,只要向前去“求”,就能够结合,所以说吉祥,没有不利。
  九五 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象》曰:屯其膏,施位光也。
  “膏”是油脂,引申为为恩泽的意思。 九五虽然是以阳刚之质,居于上体中正之尊位,但处于屯难之时,陷入坎险之中,迫切需要辅助之力。为什么呢?作为居于尊位的九五,要想得到辅佐,必须广施德泽,收揽人心。所以爻辞劝告说:“屯,其膏!”处在屯难之时,赶快普施恩泽!那为什么又说“小贞吉,大贞凶”呢?柔小处下者,处理小事,虽然恩泽未施,但能守持正道,尚可得吉;至于刚大处上者,处理国家大事,如果恩泽不能广施,即使守正道行事,其结局也是凶险的。因为他在人心归向力量对比上不能取得优势。尤其在艰难的创业斗争中,更为明显。所以广施恩泽对于领袖人物特别重要。

  上六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九五”本来与“六二”阴阳相应;可是“六二”阴柔;没有力量给以应援,不足以解困。何况阳刚的“初九”,又在最基层受到拥护。以致“九五”被困重阴中,孤立无援。所以“屯其膏”,纵然有能力,也难以施展。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是小事,保持纯正,还会吉祥;如果是大事,即或保持纯正,也难免凶险。 

  上六,就是到了屯卦的顶点,就会出现易经中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在这里“涟”是落泪。“上六”阴柔,却上升到极点,已经是日暮途穷的时刻。与下卦的“六三”,同属阴爻,不能获得应援,以致陷于进无可取,退无可守的绝境;因而忧惧,血泪涟涟。

 对于蒙昧的人,应该采取一些严厉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果超越这个度,“击蒙”之法便容易产生弊病.所以教育之道要特别注意掌握分寸的大小。爻辞中提出的原则是:“不利为寇,利御寇。”就是说.可以采取适当的严厉之举,但不能超越限度,能够起到防止对方为寇作乱的作用就可以了。如果采取暴烈过甚的举动。击之过烈过猛.则击蒙者本身岂不是成为“寇”了.又安能教育引导别人?由于上九阳刚极盛,故告诫它治蒙可严不可暴。

  第四卦 启迪教育的蒙卦
  蒙卦告诉我们最大的智慧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作为老师应该承担起传到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从而建立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学习关系。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万物萌生,仍处于愚昧之态,故需教育启蒙。蒙卦,亨通,不是我去主动要求那些蒙昧之人来受教育,而是那些童蒙主动的来请教于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作为学生要发自内心主动的去向老师请教学习,而不是老师被动的硬要童蒙去灌输知识与思想,这样才能把学习主动权给童蒙,化被动为主动,方可培育出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还是硬向学生灌输知识,哪怕学生累的实在不想学了,也要被老师、家长逼得要去硬学、去死学。这就完全违背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不利于以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第一次抱着诚心来主动请教,就会告诉他,如果接二连三的问个没完的话,就会不再对其施教,因为这亵渎了启蒙教育的最初含义。这样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守持正道。

  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首先第一点必须要做的就是要抱着一颗诚心来,要保持什么样的诚心呢?在这里,用占筮作比方,在古时候,没有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来给人答疑解惑。一般古人有时为了决疑,常常去采用蓍草、龟甲等占卜方式去向神灵占问凶吉,如果对某事回答是凶,但不合问者心愿。就反复占问,不回答“吉”就没个完,这就是对神灵的不信任,或者说是亵渎,神灵就不再回答了。作为学生在向老师请教问题,接二来三的问个不停的话,这就是一种亵渎。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昧,犹如山下有险阻,有险阻则不能继续向前进,这就是蒙昧之象。蒙卦的上卦为坎卦,坎之卦象为险。下卦为艮卦,艮卦的卦象为止,所以说山下有险,只能止步不前。在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水不停的从源头流下来,渠里的水才会那么清澈。如果水不流的话,只会是污水一片,即象征人的昏昧无知,也就是山下有阻。 
  蒙昧可以亨通,蒙昧如何可以达到亨通呢?这就需要启蒙者按照亨通的法则行事,掌握好灵活与适时的中道。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童来求我,这志趣相应的缘故。第一次请教给以回答,因为蒙师有阳刚气质,能行中道,有能力发蒙。“以刚中”指的是卦中的那一爻呢?从这个卦中来看,只有九二与上九属于阳爻,具有阳刚之气,具有阳刚之气又能守住中道的则是九二,而上面的上九则由于过刚并且不中,就失之过严,而缺少灵活变通的精神,所以不能承担其启蒙教育的重任。
  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一种亵渎,就不再回答,是说滥问亵渎了启蒙教育。童稚蒙昧的时候,应该涵养纯正无邪的本性,这是圣人施教的功业。在这里,着重要谈一下“蒙以养正”,启蒙教育的最重要就是去培养一个人的正直高尚的品格与灵魂,这才是最了不起的圣人功业,而不是教孩子要考多少分才算优秀的人才评价标准。在《弟子规》中说“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象传》说: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开启。君子因此用果敢的行为来培育品德。
  山下流出的泉水,犹如启蒙幼儿,开始是涓涓细流,最终变成滔滔江河,滋润万物。以上的比喻隐含了另一层意思:人的成长必须“养正”,这是前提条件;因而要求人们以果敢的行动,从小培养优良品德,保证人的成长不走弯路。 
  《易经》以泉水来喻人的启蒙教育问题,后代众多学者、诗人纷纷引用发挥。杜甫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林洪诗:“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这些都是《易经》原意的升华与发挥,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要避免“出山泉水浊”的结局,贵在教育,最要紧的是从蒙童开始进行“修身”、“养正”训练。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强调诚信在启蒙中的重要作用,启蒙教育是由平常点滴积累开始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启发蒙昧,应当树立典型教育人,从而使人免于犯错误。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会造成遗憾的。
  启发教育,为什么要树立典型来教育人呢?树立典型来教育人,将会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初六是蒙卦的始爻,位置最下,以阴爻居于阳位,不中不正,是个蒙昧最甚、不守正道的学童。所幸的是,毕竟处在蒙昧的最初阶段,可塑性强。然而必须严加管教,必要时应给以惩罚,非如此不能使归于正途。若听任其滑下去,结果就成为受桎梏之苦的罪犯。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节也。
  包容蒙昧的人,吉祥;迎娶媳妇,吉祥。儿辈能够治家。
  九二是以刚爻居阴位而得中,是刚柔相济、能行“刚中”之教的师长,所以能包容蒙昧的受教者,在其前面又有许多阴爻在,包蒙就是阳爻被包在阴爻里。坎卦又为中男,所以吉,子克家,因为是中男,《彖辞》是解释“子克家”这句话,因为是刚柔相接,阴阳相合。另一说,交互卦的接法,这一阳爻与上两交接,变为震卦,是长子。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顾也。  
  六三,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见到有钱的男子就不顾体统了,娶她为妻是不利的。《象传》说: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的行为违反正道。

  六三作为受教的蒙童,由于初蒙没有正确的开化教导,已经演变成了个人品性恶劣的大问题了。为什么呢?六三不仅以阴爻居阳位,不中不正,且处于蒙卦下体之终,乘凌位卑而中正刚明的良师九二,攀附与它同样不中不正而处于极位的上九,可谓见利忘义,邪辟妄行,所以《象传》说它“行不顺也”。有人说,六三不是与九二邻近相比吗,为什么还说它不利呢?是的,但是六三为阴柔反而在上,九二为阳刚反而处下,这是一种以柔乘刚的“逆比”,必然不利。六三与上九却是品质相近,气味相投,分别处于上下卦之极而不中不正,形成正应关系,故凌辱本师九二,高攀上九,这并不奇怪。爻辞中用“勿用取女”喻示不可收这样的人为门徒,因为本卦中阳爻为蒙师,阴爻为弟子,故设此喻。这是《易经》中不断使用的象喻法。那么,六三就真的不可教育了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并不是无往而不利的。连号称“圣人”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也曾有“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鲁迅是一贯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青年的一代名师,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但是他也见到有些青年“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极为失望和愤慨。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在本卦中,阳实之爻指蒙师,阴虚之爻指蒙童。蒙童没有知识,空空如也,所以要虚心向学,开发智慧。如果远离明师,不主动亲近,必然困于蒙昧。六四就面临这样求师无门的境地。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童蒙吉祥,是因为他温顺听从老师,虚心向老师请教学习之道,这这里主要是赞扬那些恭顺谦逊的好学君子。  
  六五虽居尊位,但仍保持谦逊之态,以“童蒙”的身份自处,是一个典型的好学“君子”的象征。并且九二与六五还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当然就是吉祥的。毛泽东曾经提倡过,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群众学习,这正是以童蒙自处的精神体现。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对于蒙昧的人,应该采取一些严厉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果超越这个度,“击蒙”之法便容易产生弊病.所以教育之道要特别注意掌握分寸的大小。爻辞中提出的原则是:“不利为寇,利御寇。”就是说.可以采取适当的严厉之举,但不能超越限度,能够起到防止对方为寇作乱的作用就可以了。如果采取暴烈过甚的举动。击之过烈过猛.则击蒙者本身岂不是成为“寇”了.又安能教育引导别人?由于上九阳刚极盛,故告诫它治蒙可严不可暴。

  第五卦 耐心等待的需卦 
  需:有孚,光亨贞吉。 利涉大川。
  孚,诚信之意,有诚信的信守此道,前程光明而亨通,正固而吉祥。有利于涉越大河。
  需,顾名思义就是需要之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需求欲望推动的一部发展史。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需求,但有时有需求并不可能会真正拥有,需要必须要有等待的耐心。为什么要等待呢?需卦出现在蒙卦之后,童蒙阶段受到启蒙之后,需要想上进一步发展,发展的动力很刚健奋进,从卦象中也可以看出需卦为乾下坎上,也就是说虽然你很刚健奋进,但是你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前面还是艰难险阻重重。这就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急躁不来的,需要慢慢地积蓄力量,静待时机。等待并不是一种消极,也并不是一种懒惰,有时等待也是一种进退自如的智慧。在等待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心怀诚信、守正不阿,就可以获得亨通和吉祥。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彖传》说:需,意思是等待,前面充满着艰险。乾性刚健,勇于进取,而又能不陷入险中,其意义就在于避开穷途和困境。
  在这里“等待”主要有两重意义。一是“等待”强调的是一种客观必要性,也就是前面有险阻,不能不等待;二是“等待”的主观存在性,为了在进取时不陷入困境。知险才能待时,而不妄进。乾性刚健,总是要前进的;可贵的是它又能遇险而止,才不至于不陷于危险的境地。
  需有孚,光亨,贞吉。 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卦应保持诚信,光明而亨通,正固而吉祥,九五居于天位,并且处于正中。有利于涉越大河,向前去能够建立功业。
  从这段彖辞中“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可以得出九五为需卦的主爻。九五居于天位,并且又以阳爻居阳位为得正,处于上体之中为得中,其德其位都极好,所以能以诚信之心行待时之道。一旦时机成熟,则会乘机出击,必成大事。“光亨贞吉”也主要是围绕九五爻来体现的。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象传》说:云气上升到天空,象征等待,君子这时需要饮食娱乐。
  坎在下为水,在上则为云。云气升到天上,尚未成雨,所以要等它下雨,急事急不来的。君子观此天象,预知到天必然会下雨,就是时机还未到,自己的事业也是这样,必然会成功,只是还需要在等待中去慢慢实现。这时不宜急于有所作为,更不必过于紧张,不如用饮食来保养自己的身体,用娱乐来陶冶自己的精神,轻松自如地养精蓄锐,等待机遇来时再大干一场。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郊喻边远,古以城邑为国之中心,邑外为郊。在郊外等待,要善于保持住恒心,那样才不会有什么过失。“需于郊”,说明初九刚刚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来到郊外。为什么接下来说要“利用恒”呢?初九是阳爻居刚位,显然是时机还很不成熟,。初爻阳得位,与四应,然二三亦阳为得敌不应,即便是这样的处境,它仍有着刚健奋进的力量,很容易犯一时冲动的毛病。或许你让他等一片刻很轻松,但他能却很难有恒心的坚持等待下去。因此,对于初九来说重要的不仅是等待,而是等待之后的要有“用恒”的耐心。

  九二:需于沙。 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有小言,以终吉也。
  这时候你慢慢的已经从郊外走向了沙滩,在沙滩中等待这段过程多少会受到他人闲言碎语的指责,但最终会获得吉祥。原因很简单,当你在郊外等待时,没有人和你去竞争较量,而过度到九二的时候,由于资源本身天然稀缺性决定了机会是有限的,那么的多的竞争对手和你竞争同一职位,遭到别人的闲言闲语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越是在这个时候,你要坚定住自己的方针,采取合理的方式去尽量去避免。你都必须顺势而为,顺理而成,既不可妄有作为,也不可逆势而行。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自作聪明。万事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九三再往上走,就到了上面的卦坎之水,在这里用“泥”来象征。沙子过去就是泥了,《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这时候你陷入泥淖中,还招来了盗寇,最终使我们寸步难行。是谁找来了盗寇呢?原来是自己不能够敬谨审慎才导致的失败。

  九三处于下卦乾之上,过刚而不居中,又逼近坎险,所以很可能招致寇至。所以这时候要在自身方面去找原因,正所谓“祸由自招,咎由自取,不必怨天尤人”,这也是儒家一直提倡的反躬自省的态度与精神。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在血泊中等待,后又能在陷穴中脱出。六四已经进入坎卦的位置,坎之象为险,所以只能暂时选择在在血泊中等待时机了。它又怎么从陷穴中逃脱出来的呢?《周易正义》说:“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六四虽已在坎险之中受伤,极其危殆,终于因它本身阴柔而得正(以阴爻居阴位),即使在血泊中仍能冷静地等待脱险的时机。顺应形势,听从变化。能够如此行事,终究会化险为夷,从险陷中脱出。所以《象传》说:在血泊中等待,说明六四能够顺应形势,听从变化。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九五虽已是坎险的中间,可谓险而又险。。但这对九五而说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与阻碍,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般的淡定与坦然。依然还保持着过去的饮食作息的习惯,在正固中吉祥。
  真正的快乐并不是专指丰盛酒食的乐趣,是指在艰险危困匿中仍能不失操守、仍能持中守正的乐观愉快。在险困中饮食自乐,安然自处,以待时变,这才是处险待时的大境界。孔子曾称赞自己的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十一章) 对于颜回来说哪怕只有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颜回却能不改变自己的乐趣。这是孔子赞美学生颜回的安贫乐道的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态度,颜回的表现正吻合了安贫乐道的原则。一个人如果要坚持自己的思想原则,即所谓“道”,并决心为实践这一思想原则而奋斗,那么就应该做到即使身处逆境,终身穷困,也不能动摇,也不能改变初衷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原则。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上六已经到了坎险的极端,极则反下于穴,终于掉进陷穴中。上六是阴柔之性,看来还是有耐心等待的。这时正好来了三个不速之客,倒是很有戏剧性,突然得很,这是从何而来的呢?你是否注意到,和上六有正应关系的是九三。九三阳刚,又是阳居阳位,勇于进取,会主动地来援救上六。同时带动九二和初九,三阳连类并进,同来增援。这就是三个“不速之客”。三阳来救援,上六当然会“敬之”的。三阳虽然地位低下,但是勇武有力,忠肝义胆,愿意拔刀相助。上六地位虽高,但无力脱险,这时千万要尊重来自下层的义士,不能过分摆架子,显威风,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敬重。幸好上六属阴,性格柔顺,敬重越险而上的三阳,终于获得救援,从而化险为夷。刘邦先人关中,项羽后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并设下鸿门宴,刘邦礼敬相待,终于化凶为吉的故事,可解此交交义。

  第六卦 作事谋始的讼卦
  讼卦告诉我们的智慧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作事谋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纠纷。打官司对于双方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赢家。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争讼,诚信被窒息住了,要警惕。中间终止是吉祥的,争讼到底是会有凶险的。利于寻找大人的帮助,不利于涉越大河。
  “孚”就是信用之意;“窒”就是窒息,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一旦信用被窒息住了,人与人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以至于最后要在法庭上见。
  把各种利益争辩诉诸于法庭解决,从而得到了公正与公平的裁断也未必不可,但接下来的提到的“惕”字就是在警示我们一定要对打官司这件事要考虑清楚,认真科学的做出各类风险评估。如果无视诉讼风险,轻易启动诉讼程序,那么最终的结果将会变得很糟糕。哪怕你打官司赢了,这顶多算是中途的吉祥,但最后却仍然是充满凶险的,因为输的一方也会想法设法的在暗地里去报复打击你的。因此,在打官司看似有输赢的一方,但闹到最后并没有真正的所谓赢家,即输也是输,赢也是败的两败俱伤的局面。
  要想圆满的解决,在讼卦的卦辞中: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何谓“大人”简而言之就是能够帮助你,为你主持公平正义的人就称之为大人,很显然打官司中所谓的大人就是指那些公正的法官大人,但是任何诉讼都是有各种风险相伴随的,涉越大河一定要齐心协心,同舟共济。如以争讼手段而涉大川,人心乖离,纷争不已,不但川不可涉,还会弄翻船的,所以不利于穿越江河。
  争讼是坏事,不争讼最好。讼卦不是教人如何争讼,而是告诫人如何止讼息争。正如孔子所说:“听讼吾忧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如果要是这样那就太好了。只怕仅仅是美好的理想。中国古人理想过“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西方神话中也说人类社会曾经有过和平宁静的“黄金时代”。息讼确实是美好理想,但讼卦中也确实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原则。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彖传》说:讼卦,乾卦在上为阳刚居上,坎险在下为阴险之象,阴险而又刚健,就会产生争讼。争讼,要内心诚实,克制、警惕,中途停止是吉祥的,这说明刚健者争讼要保持适中。争讼到底有凶险,说明争讼是成不了事的。利于寻找大人,裁决可以公正合理。不利于涉越大河,那样会陷入深渊。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做事谋始。 
  从讼卦的卦象中,上卦为乾卦,下卦为坎卦,上为天,下为水。日月星辰等天体从东往西转,地上的江河水流则从西往东流,正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二者是反方向运行的。两者之间的方向位置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意见的不同。人与人之所以会起冲突,主要因站的角度以及立场不同所引发的矛盾。
  讼卦的大象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可能要出现的各种结果,将可能要发生的事情起端就止息事端,消弭芥蒂,防患于未然,免得日后陷入于争讼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初六是阴爻居低下之位,根本无法和实力刚强的九四上位者争讼,只好选择以柔克刚的退让办法,简单的解释几句、小小的抱怨一下就可以了,即便有一些言语磨擦也是不要紧的,只要能够“不永所事”,不至于升级到争讼的地步。
  争讼不可让其长久坚持。让别人知道你受了委屈,让别人知道你不甘于此,但是抱怨过后继续干自己该干的正经事就可以了。自然会有法官替你评判,你是否是被冤枉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公道自在人心,相信你身边的人大多都是好人,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他们知道何谓好,何为坏。最后的结果,卦辞中已经告诉我们了,终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九二的位置就有问题了,阳爻居刚位,位于坎卦之中,地位和形势都极为不利,有危险。九二在这时候还偏要和上面的九五打官司,九二怎么会是上面九五的对手呢?肯定是必败无疑。
  如果诉讼一旦失败,就赶紧要回老家躲藏起来,不要再呆在这里了,继续呆在这里肯定会是麻烦不断。你逃回老家,一定要逃到了只有三百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如果你的家乡里有好几万人的,上面的人就开始特别留意你了,是不是要准备起义造反呢?三百人家的小村落即便是所有的群众都拥护支持你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最终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了什么祸患。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食”为饮食之意,引申为保持,安享旧有的俸禄,守持正道以防危险,终将吉祥。即便是辅助君王立下大功,也不要成功自居。
  六三处于下卦坎之上,以阴爻居阳位,其位不正;更兼处于九二、九四两刚之间,是危厉之境。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六三还是老老实实安守本分,兢兢业业地守正道,才能够处危境而知防危虑险,才能保持旧禄不失,获得吉祥。
  在《象传》说到“从上吉”,这里所指的“上”便是其上九。上九以刚健之质居于穷极之地,咄咄逼人的气态,要与六三争讼到底,六三只有退一步,方可海阔天空,终究会使这场讼事作罢。六三由于退让不争而获吉,而居高位、好争讼的上九,却得到是“终朝三褫”的恶果。争未必得,不争未必失。《老子》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刚强的上九向柔弱的六三挑战,最后谁赢了呢?看来是退让不争的六三赢了。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吉,不失也。 
  九四没有打赢官司,败讼了。然后就主动恢复常态,安守天命,安于正固则最后获得吉祥。九四进入了上乾,要依仗着自己的实力以强凌弱,以上压下,显然是不得人心的。九四阳刚性健好争,但居于阴位,又有能退之象。它见到真理不在自己这一边,自己在道义上失败了,赶快回头转弯,改变蛮横无理的态度,归向于正理正道,修正自己的行为,按常规常理说话。九四能改弦易辙,修正错误,当然就不会有什么损失,结果也是吉祥的。

  九五,讼,元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讼卦一直在提醒我们要小心警惕,而九五却突然出现“讼,元吉”,要知道在《易经》中出现“元吉”是不多的,比如前面坤卦提到的“黄裳,元吉”,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十二卦出现“元吉”。我们以前谈过坤卦六五的“黄裳元吉”,现在的讼卦又是如何元吉的呢?关键在于“九五”,象曰“以中正也”,亦即天子或法官既公平无私又坚守正义。如果人的社会必然会有争执与诉讼,那么我们最盼望的不是公正的执法人员吗?在孔子“无讼”的理想实现之前,有了九五这样的明君,不是天下最为吉祥的事吗?历史上被民众成为“包青天”、“海青天”的包拯、海瑞。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锡之鞶带”就是升官之意,给予受赐官服大带,但为何还要一天之内被剥夺三次呢?《象传》在这里解释的很好,“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即使争讼成功,得到升迁机会,也难免隐藏后患,并且也谈不上别人的尊敬了。可见,讼卦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诉讼,诉讼的目的不是用来要告到任何人的,而是用来化解矛盾的。除了九五居尊中正,是听讼之主外,作为诉讼人的其余五爻的凶吉,无不体现主张止息争讼的思想。初六和六三是阴爻,以柔克刚,不争不讼,得以“终吉”。九二、九四和上九是阳爻,刚健能讼。但九二、九四都能迷途知返,及时退出争讼,因而也免灾获吉。只有上九一味逞强,争讼到底,虽一时占了上风,终于没有好下场,受到夺赐之辱。

  第七卦 出师有名的师卦
  师,贞,丈人吉,无咎。
  师卦,守持正道,以贤明长者为统帅吉祥,无灾祸。
  打官司无法解决的问题,到最后只好诉诸于战争武力去解决好了。战争到底究竟好不好,这主要取决战争的动机是为了什么。发动战争是为了掠夺他国的财富、占领他国领土的不义战争是受到正义力量谴责的,比如英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所以师卦的卦辞一开始就强调战争的性质,必须坚守正道,也就是师出有名,行正义之师,这是战争的大前提。
  接下来,卦辞提到了“丈人吉”,何谓丈人?在中国女婿都把自己妻子的爸爸称为老丈人。一个人被称之为丈人,最起码就要具备丈人应有的品德。在师卦里主要是指那些德高望重的军事统帅,这是对统帅的具体要求。派兵打仗,必须选择德才兼备的主将,打仗就多了几分胜算,即吉祥。
  卦辞里既然“丈人吉”,如何后面紧接着说“无咎”呢?这看似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其实如果慢慢咀嚼品味的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所谓学习易经要以“玩索而得”的态度来对待。在“吉”之后又补充“无咎”二字,是说用兵之“吉”,仅仅是“无咎”而已。因为战争毕竟是凶事,能有“无咎”的结局,这也就是上上大吉了。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彖传》说:师,兵众的意思。贞,守正的意思。能使众多的军队守持正道,就可以成就王业了。统帅刚健居中,而与君王相应;进行危险的战争,而能得到兵众的依顺。凭借这些来攻伐天下,百姓愿意服从,这是吉祥的征兆,哪里还谈得上灾祸呢?
  师,众也,从卦象中来看,全卦除了惟有一阳爻居二位,其它五爻全是阴爻。此卦卦画形式很像是军队的布阵,从内卦来看,惟一的阳爻居内卦之中,就是军中的统帅,外面的三个阴爻就是军队,分为六个列队。这个统帅的前后又有四个护卫兵,就像元帅府那样,外面是大部队排成六个列阵。
  “刚中而应”指的是本卦的主爻九二而言。九二阳刚而居中,上与君位的六五相应,正好是主帅行师之象征。九二完全具备统帅的素质,它以刚爻居阴位,又得下体之中,说明它刚而能柔,刚柔相济而得其中,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帅才。九二又居于下位,而与六五这个温和中正的君主相应,象征带兵打仗的统帅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必能大展才能。这就是“刚中而应”四字的内涵。
  下为坎、为险,上为坤、为顺,《彖传》“行险而顺”四字就是从这里推演出来的。坎险象征战争的凶危,坤顺象征军心的归顺。进行生死存亡的战争,而能得到兵众的依顺,万众一心,舍生赴死,这也是指挥战争的统帅的特有本领。能够作“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就符合卦辞中“丈人”的标准,可以带兵出征了。
  《彖传》最后几句,“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是针对卦辞“吉无咎”三字而言?《彖传》的最后几句,发挥“吉无咎”的精义,十分透辟。最值得玩味的是“以此毒天下”的“毒”字,既有“攻伐”、“治理”的意思,又含有它的本义“毒害”的意思。战火一起,生民涂炭,战争本来就是灾祸,是毒害社会、伤财损民之举,怎能无咎呢?但是,正义的战争又是非打不可的,这如同用毒药攻治疾病,非到迫不得已不轻易使用。由于是正义之师,最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虽然伤财损民,造成灾难,人民仍然愿意顺从。从正义战争的进步意义来看,尽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果毕竟是吉祥的,又怎么谈得上灾祸呢!这就是卦辞“吉无咎”、《彖传》“吉又何咎”的深层含义。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水藏于地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象征兵藏于民中,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古时是藏兵于民、兵民合一的,平时是扛锄头的农民,战时就是执干戈的士兵。民为兵之本,民众是兵众之源。所以,君子要效法大地蓄水,平时注意蓄养民众,战时兵众的来源才不会断绝。

  初六 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军队出征作战,必须要严格遵循纪律;否则就会招致凶险。
  “无规则不成方圆”,尤其是军队外出打仗,一定要有铁的纪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命令你前进,你就绝对不能后退,命令你趴到,绝对不能站立,纪律的好与坏是决定军队能够打胜仗的首要备件。
  孙子曰:“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就是说,不去拦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严整、实力雄厚的敌人。可见,军纪严明连对手也不敢轻视。
  初六处师卦之始,正是兵众初出之象。可它却以阴柔居下,象征着弱才为将,很有可能做不到“师出以律”,所以在这里是用“否臧”必“凶”的严重后果来警戒它。“师出以律”不说“吉”,而反过来说军纪不佳则“凶”,意思虽然一样,就起了告诫的作用。《易经》在用辞上的细微差异,并非随意着笔,无不有其深意。不说“吉”而说“否臧凶”,还有一层含意。因为“师出以律”只是取胜的一个前提,而不是唯一条件,不能仅仅根据这一点就预测胜负,所以还不能判断为“吉”;可是如果军纪不良,就必然打败仗,所以“否臧”就可以断定为“凶”。 

  九二 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九二是师卦的主爻,也就是统帅军队的将领,九二阳爻居下卦的中位,并且与上面的六五(君位)相正应,所以顺应天子,得到天子的赏识和信任,所以没有什么灾难。同时,上面的君主还多次给予嘉奖、委以重任。 
  《象传》在最后特别提到“怀万邦也”,这又是为何呢?君王多次奖赏作战有功的将帅,目的是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实现国泰民安,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可见,战争必须要打正义之战,千万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把战争的正义之战性质转变了。

  六三:师或舆尸,凶。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兵众时而用大军载运尸体,有凶险。看样子是军队打仗失败了,为什么吃了如此大的败仗呢?六三的位置位于下卦坎中的最上端,冲锋在战争第一线上,其次,六三与上六互不相应,没有相应的援军过来支援。此时行军打仗,一定要提高警惕,提前做好撤退的准备工作。

  六四;师左次,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四要比六三高明多了,左次就是撤军,既然鸡蛋碰不过石头,该撤退的就应该撤退,而不是继续死缠烂打耗下去。只要撤退的迅速、有效,保住军队的有生力量,才能够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六四为什么能知难而退呢?六四处在上下之交的“多惧之地”,下面又没有相应的阳爻作为援军,幸亏六四的个性与六三大不相同,它以柔爻居于阴位,阴柔而得正,性格细心慎重,在不利时不敢轻易冒险,自知一时无力前进取胜,于是暂时退后一步,按兵不动。六四暂时退守保全了军队。
  在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飞机坦克的精湛装备,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很难于其正面交锋,硬碰硬,所以共产党打不赢国民党部队的时候,就暂时选择撤退保存有生力量,打游击战一点一点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田地里跑进了鸟兽怎么办呢?当然是马上委派士兵上去抓俘他们,就没有什么过错了。在这里出现“长子”与“弟子”两者带兵打仗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君王必须要派“长子”有真才实学、忠贞不二的将领,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弟子”,那就会是满车的尸体被带回来。
  “长子”特九二,能刚健守正,顺应天子的命令与指挥。天子任命它为统帅,无疑是正确的军事选择。“弟子”则是指六三,六三本性柔弱而居于阳位,凌驾在九二之上,只有干扰、破坏统帅的军事布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必然弄得大败而归,载尸奔逃。
  这里要注意,六五任用九二时是何等明智,怎么又忽然糊涂起来,把六三派到指挥系统中去捣乱呢?六五体柔而居中,又与九二正应,这是它的优点,故能正确地任用九二。但它毕竟又是以阴爻居阳位而失正,所以不能保险它没有糊涂的时候,它任用小人六三去牵制统帅九二,就是出于对九二的猜疑之心作怪,终于导致战争失败。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上六为师卦最后一爻,说明打仗已经打完了,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了。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区分对待大夫与小人,对于大人、诸侯可以提拔重用他,升起官职。对于小人,当然也要去奖励,只要在物质上适当满足他们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过分的纵容他们,否则只会是后患无穷。小人是不稳定因素,如果他们拥有实权,就会伺机作乱,必然危害国家。只怕外患方平,内乱又起,所以说不得不防。


 第八卦 亲近他人的比卦
  比卦告诉我们最大的智慧选择亲比的对象必须是有尊长之德并且可以长久坚守正道的人,并且还要把握好时机,才能吉祥。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原:考察,推究。筮:(占卜)决定可否。比卦象征吉祥。要经过考察研究再占卜做决定,(如果所亲附者)有尊长之德并且可以长久坚守正道,就不会有灾祸。不安顺的邦国也来亲附了,但是后来就要遭殃了,后面的来晚了没有剩余的机会可以依靠了。

  比卦出现在师卦之后,与师卦互为综卦。比卦主要谈的是如何进行政治安抚来进行相互的团结合作之道。比,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比较、对比之意。进一步挖掘比的含义的话,“比”主要还是亲比的之意,正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形容的那样。
  亲附他人,团结合作是吉祥,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何去正确选择亲附的对象。在这里,卦辞中提出“元永贞。”的标准。与这样的对象亲附,才能“无咎”。由此可见,亲附选择对象的不同,其结局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确定亲附对象后,一定要注意把握住时机,时机一旦错失,将会后悔无穷已。卦辞中提到“不宁方来,后夫凶”。连那些不安顺的诸侯邦国都来亲附了,如果这时你还拿不定主意、姗姗来迟的话,只会是凶多吉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下场呢?一是,没有诚意来亲附,二是,即便是带着诚意而来,机会却已被他人捷足先登给抢走了。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彖传》说:亲附,得到吉祥。“比”是亲附辅助的意思,九五阳刚之君下面的那些阴爻都来顺从。经过考察研究而作决定,所亲附者有尊长之德并且可以长久坚守正道,不会有灾祸,因为九五刚健而居中。不安顺的邦国也来亲附,说明上下相互应合。后来者有凶险,它已走入困境。

  既然是比卦,就必然有一个亲附对象,根据《彖传》“下顺从也”,可得知九五就是亲近的对象,九五是本卦中唯一的阳爻而且居中得正处于君位,所以是本卦当之无愧的主爻,符合“元、永、贞”的标准,是各阴爻所亲附的对象。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彖传》中只是提到了“下顺从”,也就是九五以下的的阴爻都来顺从,唯独要把上六排除在外呢?这是因为,本卦一阳五阴,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主从关系,一阳(九五)为主导,五阴为从属。九五以下的四个阴爻皆以九五为亲附对象,上下应合;只有上六迟迟不来亲附,正是卦辞中所说的“后夫”,即“后来者”。这个后来者直到陷入困境,才想到向九五亲附,失去了时机,预后必“凶”。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象传》说:地上有水,象征亲附。先代的君王要封建万国,亲近诸侯。
  比卦上为坎、为水,下为坤、为地。地上有水,水性润下,浸润入地,这现象象征“亲附”(“比”)。先王观此亲比之象,受到启发,因此通过分封建国来亲近天下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孚就是诚信的意思,缶是瓦盆,古代常用的陶器。内心带着诚信来亲附,没有过错。在比卦中作为唯一的阳爻九五,就是其他五个阴爻希望共同跟随的对象,呈孚信之象。初六处下坤之初,距九五之位最远,又阴居中阳位,居位抶正,软弱乏力,上应六四,二阴同性相斥。这这种各方面不利的条件下还能保持诚信亲附他人,自然是没有什么坏处。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六二的位置很好,首先是以阴爻居柔位在下体内卦之中,与上面亲比的刚健尊位的九五两者形成了正应关系。这样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自然让六二更容易与居外卦正中的九五亲比,叫做“比之自内”。虽然条件优越,获吉仍然是有条件的。“贞吉”,意味着贞则吉,不贞则不吉。吉与不吉,要看能不能坚持正道。坚持正道,才能“不自失”,不失去六二与九五之间自有的正应关系。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六三选择亲比的对象选错了人,在《象传》中说亲附而不得其人,岂不是可悲的事?难道六三这时就真的无药可救了吗?当然不是,在《象传》中并没有直接就给六三的最后是凶还是吉下断语,仅仅是用婉惜的语气感叹说到“不亦伤乎!”也就是说六三的处境虽然很可伤,其凶吉仍在未定。从六三的角度考虑,在条件不成熟时,只有守正以待时变。在这里“匪”不是指土匪之意,而是同“非”。这爻警示我们也慎选亲比的对象,选不对人的话就会危险重重。

  六四,外比之,贞吉。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在外部亲附,坚持正道可获吉祥。六四很显然是亲比于同样属于外卦的九五,当然是一切顺利吉祥了。
  六四以阴爻居阴位,柔顺得正,上承刚健中正的九五。凡是六四承九五者都是吉象,在象征亲附关系的比卦中当然更是如此。不过,这里的“吉”也是有条件的“贞吉”。六四不和与它相对应的初六亲比,而向上比附处于君位的九五,所以爻辞特别提醒它要坚守正道,否则恐怕有谄媚之嫌,尽管九五是刚明中正的大贤。这里就是说,亲附于上,一定要坚持正道,以免被人误解为奉迎讨好。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以光明正大的亲比。君王打猎采用三面包围的方法狩猎,网开一面,有意放走那些朝缺围方向奔跑的野兽。对属下的邑人也不特别告诫。吉祥。
  九五作为比卦中的主爻,作为下面阴爻亲比的对象,它自身必须要能保证刚正无私,光明正大的高尚品德,而不搞暗中交易,假公济私小人那一套。很明显九五是用光明正大的亲比天下的行为,一切都是显明于外的,所以称为“显比”。在这里用了一个打比方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它是如何做到“显比”呢?君王去打猎,只是从三面设围,驱赶猎物;在前面却网开一面,任凭禽兽随意逃跑。王者对于亲附于己的民众也应是这样,来者不拒,去者不追,顺从者就收容他,违逆者则放过他。如九五以下的四阴都愿意顺从亲附,则来者不拒,一概收容;只有上六违逆,以阴乘阳,不愿归依,则去者不追,好像打猎时从前面跑掉的“前禽”,到最后肯定会是吉祥的象征。

  上六,比之无首,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上六到最后找不到亲比的对象,为什么呢?上六乘于九五之上,自恃其高,在开始的时期它不愿与九五亲比,到最后回心转意想再去亲比九五之时,却为时已晚,错过了时机。这就是卦辞中所说的“后夫凶”。九五以下的四个阴爻都会想法设法的去求附于九五。比如初六地位最卑,与九五距离最远,但是能够以诚亲附,比之于初,所以不仅“无咎”,反而有“它吉”。上六虽然与九五距离有这么好的优势条件,却不能好好把握反而以阴乘刚,当然则是必败无疑。


 第九卦 厚积薄发小畜卦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小畜,亨通,天上阴云密布却始终不下雨,风从西郊刮来。
  小畜,象征小的积蓄,阐述一个人力量不足或者遇到艰难险阻时,如何停下来去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的过程。小畜卦由一阴五阳组成,显然阳过盛而阴不足,亦即企图旺盛,但力量不足。以一阴蓄养五阳,力量有限,有不得不稍为停顿的现象,所以称作“小畜”。在《序卦传》说:“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意思是说大家互相亲比聚集在一起,必然会形成一种畜聚的状态,故在比卦之后接着是小畜卦。
  “小畜,亨”,小的蓄养为什么能够亨通呢?小畜卦中唯一的阴爻六四以阴居阴位得正,上下五阳都与它相应,这就是一阴蓄五阳之象。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处于从属地位的六四,只能采取“小”的方式,即“阴”的方式、柔顺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团结、吸引、聚合、容蓄处于主导地位而又性格刚健的五个阳爻。这就是行“小畜”之道。六四能如此行事,以恰当方式把阴阳关系协调到最佳状态,实现了阴阳的和谐统一,当然会是亨通顺利的。也就是说,“小畜”则“亨”,强调采取“小”的方式去“畜”则“亨”。这就是“小”的另一含义。这就意味着不能采取“大”的方式、强力的方式,那样就违反了阴阳主从关系的基本原则了。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两句,表明西来的乌云密布,但聚积尚未达到饱和状态,还没有降雨,这体现了小畜此时的应保持的姿态。这正像小畜卦中以阴蓄阳的情况。由于六四这一阴爻力量小,聚阳甚微,还不足以和阳成雨,所以只能采取“小”的方式、柔顺的方式蓄聚五个阳爻。
  《彖》曰:小蓄,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小畜,阴柔得位而上下阳刚都来相应它,所以称“小畜”。强健而又顺逊,阳刚居中而志向可以实行,因此为亨通的。
  柔得位指的是六四,阴爻居柔位,并且有上下的阳爻与之相应,所以称其为小畜卦。
  在“小畜”的阶段,阳爻虽具有刚健特性,但仍能顺应时事,接受阴爻的蓄聚,这就叫“健而巽”。“刚中而志行”显然是对至尊之位而言,它刚健而居中,对其余四个阳爻起着统辖作用。而唯一的阴爻六四即在九五之下,以柔承刚,形成亲比关系,使得九五欣然接受六四的蓄聚,从而带动其余四个阳爻也接受六四的蓄聚。这样,九五之志得以实行,一柔蓄五刚的良好局面得以实现,这当然是亨通的。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是说目前阴气蓄阳仍然是不足,阴气也还不足以和阳化雨,阳气还在上升之中。虽然说阴阳交合之事已经开始,还没有十分畅行,还没有达到化为一场甘霖的程度;正像风从西方吹来,下不了雨。这就是卦辞“自我西郊”的含义。但是呢,在《彖传》始终没有点明的是,“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只是一种状况的象征。它借用阴气的力量弱小,聚阳甚微,不足以和阳成雨这一自然现象,暗示处于从属地位的“阴”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阳”所发挥的反作用,只能采取恰当的特殊方式。这就是小蓄卦中所提示的,只能用“小”的方式、柔顺的方式,行“小畜”之道。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风在天上,小畜的之态。君子要学会美化自己的文采和道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复”指返回。“自道”指自己原来走的道路。“何其咎”是疑问句,“其”在这里代指为“复自道”。顺着原来的道路回归到本位,怎么会有什么灾祸?吉祥。
  初九为什么要顺着原路的路回归到本位才无咎呢?初九与上面的六四相应,形成“正应”关系。它应该主动接受六四的蓄聚才是,为什么又返回于本位呢?因为,初九上应六四,阳刚好动,动则上行,必被六四蓄聚。但是初九位居最下,阳质尚弱,此时被六四蓄积,必然失去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初九不宜急躁冒进,明智的做法是返身回归于本位,潜伏于下,等待时机。初九能这样慎重行事,就不会有危害。从事理上推断,这样做是吉祥的。

  九二,牵复,吉。 
  有牵连而回来,也是吉祥的。九二的情况与初九相似,它在上行之时受到初九的牵连影响,也退守于下卦中间的本位,同样避免了被六四蓄聚而失去自己的主导性。这样,由于初九和九二地位较低,刚质未盛,被蓄必危,它们就相互牵连地退守本位,联合抵制六四的蓄聚,以求保持自己的阳刚本质。这就是初九、九二两爻皆吉的原因。唯独九三爻贸然上行,被六四蓄聚,陷入被控制的困境。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舆:车辆。说:同“脱”。辐:车轮上连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辊儿或钢条。夫妻反目:夫妻口角。
  九三与六四阴阳亲比,形成“舆”与“辐”、“夫”与“妻”的亲密关系,九三终于接受六四的蓄聚。这怎么会又造威“舆脱辐,夫妻反目”的相互离异的结局呢?因为,九三处于下卦的上位,刚亢而躁动,又与六四比近,阴阳相悦,终于被六四蓄聚。但是形势对九三是不利的,六四以阴质居上,乘凌九三,阴盛阳衰,致使九三非但不能以阳制阴。反而被阴所制,失去了主导地位,破坏了阴阳平衡。这样,阴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必将造成“舆脱辐,夫妻反目”的离异结局。因为九三居下,根本就无力“规正妻室”。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内心有诚信,就能免去各种忧患,不会有什么灾难。
  六四是小畜卦中唯一的阴爻,物以稀为贵,所以其为主爻,上下五阳都要受其蓄聚。小畜卦以阴蓄阳的主旨,正是通过六四表现出来。那处于柔位的六四,又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呢?首先六四的位置正好处近君危惧之地,实行以阴蓄阳之事,弄得不好,不仅会遭到猜忌,甚至还会有蒙受伤害的危险。六四要想发挥以阴蓄阳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阴阳和谐协调,而不危及阴阳平衡,不破坏主从关系,最要紧的是心怀诚信,以诚感之,取得九五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这正是以阴蓄阳、以小蓄大、以下蓄上、以从蓄主的首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上下“合志”,从属者与主导者精诚合作,“小畜”之道才有可能顺利实行。
  这样的事例真的不胜枚举。蜀汉时诸葛亮如果得不到后主刘禅的完全信任,他就无法发挥才干,完成辅佐的事业,北伐中原的战争更无法进行。我们读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深切地体会到他是如何以诚信去感动刘禅的。从六四和九五这一臣一君看,六四以阴爻居阴位,柔顺而得正,上承九五,无疑是个善于以阴蓄阳的能臣;而九五也是个刚健中正的明君,比阿斗(刘禅)强多了,这是刘禅之父刘备那样的人物。所以诸葛亮能够取得九五的完全信赖,君臣相得,上下合志,正是“小畜”之道的理想象征。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挛luán:拘系,捆绑。挛如:拘系相连的样子。 
  用诚信建立与他人相互的信任感,富足的同时也要与邻居分享。六四能够心怀诚信地以阴蓄阳,九五也能心怀诚信地接受蓄聚,积极地予以配合,以消除六四的疑虑,使它充分地发挥能动作用。两者都以诚心交相感应,所以六四和九五的爻辞都突出地强调了“孚”字。这一点很重要,作为主导者的九五的态度对于能否完美地实现“小畜”之道至关重要。
  清代易学家李光地的《周易折中》说:“富者,积诚之满也。积诚之满,至于能用其邻,则其邻亦以诚应之矣。”十分有见地。九五不仅自己“富”,不仅自己充满至诚之心,而且“富以其邻”,把这种至诚推广到它的比邻六四,以至诚影响六四,使六四同样以至诚报之,同心同德地实行“小畜”之道。由此看来,九五确实是刚健中正之明君,这是很值得我们作领导工作的同志思考的。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上九已经到了小畜的尽头了,密云终究降雨了,重视这份圆满的功德。此时妇人坚守正道就会遇到凶险,就像月亮一样即将到达充盈之态,君子前往就会遭遇凶险。 
  上九,密云已经降雨,阳气已被畜止,高尚的功德已经圆满。妇人应该坚守正道以防危险,要像月亮将圆而不过盈。此时君子如果继续前进,将有灾祸。(处:被畜止。载:积满。几望:将圆。征:前进。)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象传》说:密云已经降雨,阳气已被畜止,说明功德的积累已经圆满,此时君子如果继续前进将有灾祸,因为形势的发展变化令人疑虑。以阴蓄阳过于盛满,会有祸殃。  

  在卦辞中说:“密云不雨”,在上九爻辞中变成了“既雨既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卦辞中的“密云不雨”,是说小畜刚开始时。阴气的积累不足,还不能充分地蓄聚阳气,难以完成和阳化雨之功。到了上九这一爻,已是一卦之终,小畜之道已经发展到了极盛阶段,“既雨既处”是说阴气已经充分积累,阳气也被充分蓄聚,阴阳和合而降雨,这正是以阴蓄阳功德圆满的象征。当此之时,阴蓄阳已经达到最大限度,阴阳对比已经达到中和平衡的最佳状态,唯有保持这种平衡才能稳定。作为从属者的“阴”的一方要及时地停止以阴蓄阳,要像妇人坚守正道以防危险,要像月亮将圆而不过盈,以避免盛极必危、物极必反的结局。

 第十卦 富而好礼的履卦
  履,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 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在前面的坤卦初爻中提到了“履霜坚冰至”,在汉语中履的主要词义为行走,引申为现代社会的实践一词。《序卦传》提到“物畜然后有礼”,即人们从物质文明满足中解脱出来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修养品德,做到富而好礼的过程。

  履虎尾。不咥人,亨。
  跟在老虎的后面一不小心踩着它的尾巴,但它却不咬你,亨通。都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如今踩到了老虎的尾巴,那处境不是更加危险嘛。为什么这次即便是踩了老虎的尾巴,它也不去咬你呢?因为你奉行的处世谨慎与依礼而行的“礼道”,所以有危却无害,是亨通的。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彖传》说:行走,阴柔者行走在阳刚者之后。和悦地与刚健者相应,这样就能够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老虎却不咬人,是亨通的。阳刚居中而守正,能够践履帝位而避免弊病,这才称得上正大光明。
  在履卦卦象中,上乾下兑意为乾在前行,兑跟其后。兑为柔、乾为刚,形成柔履刚之象,象征阴柔者蹑行于阳刚者之后,这就好似人跟随在老虎的尾巴后面,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最后却是亨通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亨通的缘故就是源自“说而应乎乾”,虽然个体很柔弱,但却能以和悦的态度对待刚强者,只要不惹刚强者发脾气,它是不会随便伤人的,而所谓“柔弱胜刚强”。
  接着又说到“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刚中正”是指上乾的九五而言的,九五不仅具有刚健的特质,而又居中得正(居上体之中位为“居中”,以阳爻处阳位为“得正”),所以它刚柔相济,把握好分寸,这才算得上是正大光明的“明君”。在这里表明了两点,九五虽有老虎之威严,但也是以“中正”、“不疚”、“光明”的品格“履帝位”。第二,柔弱者能以“说(悦)而应乎乾”的方式“履虎尾”,这两者的相互配合,才是“履”之道的完美体现。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象辞》说:上为苍天,下为沼泽,所以要沿着“礼”的道路行走。君子要深明大义,分清上下尊卑名分,坚定百姓的意志,这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

 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以质朴的方式小心翼翼前往,自然不会有什么灾祸。
  初九刚踏入社会行事,还是必须以朴素坦白的态度行事,虽然不能得到吉的结果,但也可以最后无咎,这自然也是好事一桩。初九属刚健之质,又是阳爻居刚位得正,所以初九能够一如继往地坚持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之道,不受外界社会风气的任何影响,可谓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当年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着拘泥于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么不跟着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为什么不跟着饮酒享乐呢?为什么要思虑得那麽深远,表现得那么清高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干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干净才穿上。怎么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么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
  渔夫微微一笑,敲击着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着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九二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心怀坦荡地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上,隐士坚守正道可获吉祥。
  九二的位置不错,它是以阳爻居柔位,说明它刚而能柔;其次,它处于下卦之中,得中而不偏。对于九二来说,它能够“中不自乱”,内心保持一份安恬清静,前途是平易坦荡的。在这一爻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只要达到一定的修养功底,就不会因人间的纷争而扰乱自己的精神境界。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眼睛失明而强行去看,足跛不便而勉强行走,踩到虎尾后而被它咬,征兆凶险。这就像刚愎自用的人称帝治国一样。
  六三所处的境地很糟糕,处在乾之下、兑之上,上下二体之间,是属于多惧之地。乾之下为虎尾,六三夹在这里,当然是“位不当也”。位不正,才会自不量力,非要鲁莽地乱闯,就像一个瞎子兼跛子,还自以为视力和脚力和正常人一样,非要和自己较真,结果不被老虎吃掉还奇怪了呢。
  在《论语》中子路曾与孔子有这么一段对话,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的话,要找谁同去?”孔子说:“空手打虎,徒步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同去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对情势戒慎恐惧,仔细筹划以求成功的人。”子路就属于这类鲁莽行事、一味逞强的一介武夫,但这种人却可以以匹夫之勇报效君主并且是死而无怨。


  六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象》曰:嗍嗍终吉,志行也。
  踩到了老虎的尾巴,十分惊悚害怕,终将获得吉祥。踩到了老虎的尾巴,为什么最后反而是吉祥呢?《象传》说:恐惧谨慎,终于吉祥,说明九四的进取之志得到实现。
  九四已经进入了上卦的乾,九五为老虎,则六四有“履虎尾”之象。因为六四内怀刚志,外示柔行,履危知惧,小心仔细,以恐惧谨慎之行,实现其锐意进取之志,所以《象传》称为“嗍嗍终吉,志行也”。可见六四实非等闲之辈,是有勇有谋之人。他与有勇无谋的六三也恰好形成对比。

  九五 夬履,贞厉。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武断果决地小心行走,坚守正道以防危险。
  九五以刚健中正而践履帝位,所以下面的众人都要以“说(悦)而应乎乾”,不该有丝毫怠慢。正因为如此,九五觉得自己位高权重,不受任何人的监督制约,做起事来就会很果断,不需要和别人商量,听取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这种行事方式必定会有危厉。在这里,《易经》提醒九五要守正防危,否则是困难重重的。

  上九 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上九,回过头来重新看所经历的,考察祸福,其过程是圆满而大吉的。
  上九是履卦的最后一爻,处于履之终,象征走完了所有的人生历程。这时候需要回头看看所经过的历程,认真反思成败得失,这是很难能可贵之处。

  “行百里者半九十”,善始者必须善终。只有在践履至终极时,仍能作总结回顾,不怨天不尤人,反身求诸己,才算是最后完成了履之道,这就叫“元吉在上”。



天涯论坛/txbecjtu2011 2015-09-05 22:42:55

[新一篇] 和你一起學《易經》(二)

[舊一篇] 清王朝剃發易服的“十從十不從”政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