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披露抗战重庆大轰炸影像 百架日机密集投弹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http://view.inews.qq.com/w/WXN201506110420380A1?refer=nwx&openid=o04IBAMO5U59KdYT8bptEJgSVQK8&groupid=1434018934&msgid=1

视频:我国首次披露重庆大轰炸历史影像,时长约10分45秒

这不是电影场景,这是我国战争年代真实残酷的历史影像!1939年5月4日,日军用大量战机对重庆进行地毯式轰炸,每隔4秒就有炸弹投下来,成为战争史上死伤首次超过5000人的空中大屠杀。大轰炸共造成16376国人遇难。央视推出《抗战影像志之重庆大轰炸》,披露了大批重庆大轰炸的珍贵影像,其中很多是国内首次曝光。

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十四年间,我国超过900个城镇遭到了日军的空袭,这些空袭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无论军事区还是居民区,一律轰炸,目的是蓄意大规模屠杀平民,逼迫中国投降!这就是日军给世界创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战争形式——无差别轰炸。仅在战时陪都重庆,这样以平民为目标的轰炸,持续了整整6年零10个月。


重庆大轰炸期间市民挖出当时世界最大防空工程


重庆日报报道 挑石块、打洞、挖沟……《苦干》中,美国记者斯科特记录了当时重庆市民修筑防空洞的场景。

抗战时期,在日机猖狂轰炸之下,防空洞是如何修筑起来的?在战争中,防空洞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开凿防空洞,比衣食住行更重要!”


《苦干》中,在一个依山的工地上,一群戴着草帽的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防空洞的修筑工作:有的用箩筐挑石块;有的在山腰上凿岩打洞;还有的弓着身子挖泥土……

这段场景的解说词是:“重庆得益于特殊的地形,使得防空洞的避难效果非常好。”

“重庆是山城,市区多山且岩石坚固。抗战时期,市民便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来进行自我防御,深挖防空洞作为掩体。”重庆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唐润明介绍。

“重庆‘五三’、‘五四’大轰炸带来了血与火的教训,让人们意识到防空洞、大隧道等避难设施在对付敌机轰炸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建设更大规模的防空避难设施。”唐润明说。

除了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凿公共防空避难设施外,政府还广泛发动民众自建防空洞。仅1940年3月初,市区内就有120余处防空洞工程相继开工。


在笔直的峭壁上凿出洞门来


轰炸来临前,市民开始有序进入防空洞。洞口形状并不规则,洞外还堆放着开凿出的大石头……这是《苦干》中大轰炸来临前的一段场景。

重庆《大公报》记者彭子冈曾对当年人们修筑防空避难设施的场景做过如下描述:“他们在冷风里从笔直的峭壁上打出洞门来,然后一点点地用炸药炸。”

唐润明表示,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重庆各种建筑物资、器械等都十分匮乏,数以万计的石工、泥沙工和运输工,只能用炸药在坚硬的石坡上打眼放炮,或用铁锤、钻子、扁担、箩筐等原始工具挖沟凿洞、搬运泥土。

“英勇的重庆市民就这样肩挑背磨、一手一脚地挖出来、炸出来一个个防空洞,构筑起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防空工程。”唐润明说。


国立中央大学在轰炸中零伤亡


数据显示,在重庆大轰炸的6年间,重庆的防空设施在数量上增加了近30倍,防空洞的容量增加了约60倍。

“防空避难设施,保障了重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保障了战时首都正常的工作、生产与生活秩序。”唐润明说,“大轰炸期间,重庆的兵工厂、发电厂、炼钢厂等,都将重要机械移入洞中工作。”

迁到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在抗战时期遭受过数十次的轰炸。但中央大学在沿嘉陵江的岩石上开凿了一排可以容纳5000人以上的防空洞,在整个轰炸中零伤亡。

资料显示,日本在重庆大轰炸期间,1939年每1颗炸弹死伤约5个半人,1940年每1颗炸弹死伤约1个人,1941年前5个月内约3颗半炸弹死伤1人。唐润明称,防空洞的修建对大轰炸死伤人数的减少功不可没。



网载 2015-08-25 16:36:28

[新一篇] 期待《我的個神啊》是一個可以和三傻媲美的喜劇

[舊一篇] 娛樂筆記:從《大眼睛》看藝術的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