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文化漫谈(四):人生处世如棋道 成语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人生处世如棋道 至理名言源流长                

〈宋人弈棋图〉(网路图片)

                                                           

当局者迷旁观清
不执得失心慧明
浮世繁华转眼逝
跳出名利沉梦醒

作为琴、棋、书、画四大艺术的一部分,围棋在中国古代半神文化中占有显着位置。自古以来,在探寻围棋艺术与人类智慧完美结合的同时,人们从中领悟到许多至理名言,因而出现了一些与围棋有关的成语,其中有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与围棋有关的成语中,最着名的莫过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成语源起于南朝宋时《宋书.王微传》中的一封书信,据史书记载,从晋朝到南北朝时期,王氏家族不少成员精通围棋。后又见于《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明.〈商山四皓图〉(网路图片)


当局者之所以迷,乃是其执着于棋秤局部之胜负得失;旁观者之所以清,则是其不为眼前个人利害所动,而能纵观全局,考虑整体利益。从修炼角度来看,人之所以迷于世间万物,而无法超越人类所存在的这个空间,乃是人执着于名利情之得失、并为之造业无数所致。

因此,必先修炼身心、放下执着、断欲还业,方能返本归真、晓悟宇宙真理。

成语“举棋不定”出自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说的是下围棋而举棋不定,犹犹豫豫者无法取胜。这也是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围棋的确切记载。

成语“专心致志”出自春秋时期《孟子.离娄下》一书中记载的弈秋教棋故事:弈秋是现存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围棋高手,他教两个学生对弈,一个专心学艺,另一个心不在焉,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原因并非二人智商有何不同,而是学棋的专心程度不同。

成语“棋逢对手”最早见于《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又见于唐代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

五代.周文矩〈明皇会棋图〉


《唐诗纪事.卷七十七》也记载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晚唐时期,有位名叫释尚颜的和尚非常喜欢下围棋,他的棋友姑苏诗人陆龟蒙怀才不遇,隐居松江莆里。

释尚颜时常想念这位棋友,曾作诗道:“事厄伤心否,棋逢对手无?”之后,赵宋僧人释普济所撰《五灯会元.卷十九.台州护国此庵景元禅师》一文中也有“棋逢对手难藏行,诗到重吟始见功”的诗句。

成语“长安棋局”源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秋兴八首.之四》中的两句:“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说的是唐天宝年间,唐明皇专宠杨贵妃,奸臣弄权,终酿成安史之乱。

此时的杜甫生活困苦,既担忧时局又深知自己无力匡扶国运。于是便在滞留夔州期间,将自己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及对昔日长安生活的怀念,结合眼前萧瑟的秋景,融铸于诗作中,写成这悲壮苍凉、意境深闳的《秋兴八首》。“长安棋局”后作为成语用于形容动荡不定的政局。

(网路图片)


古今不仅有“人生如棋”、“世事如棋”的比喻,还有“治国如弈”之说。宋代文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周臣传》中曰:“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 者,无能臣而有能君。

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故曰,治国譬之于弈,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败者临棋注目,终日而劳心,使善弈者视焉,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

欧阳修将治国用人比喻成弈棋落子,认为只有知人善任方可治国安邦,反之,用 人不当则可能导致乱邦亡国。其拳拳忧国之心尽显于字里行间。

此外,还有“巢毁卵破”等成语也都与弈棋有关。这些成语典故、至理名言从围棋与弈理中引伸悟得,成为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流传数千年,为浩瀚的中国古老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



责任编辑:王书琳



2015-08-23 08:55:00

[新一篇] 人品至上 古風悠悠

[舊一篇] 張定遇道成仙 神仙故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