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王熙凤高超的说话艺术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撰文|松樵

来源|天涯博客


王熙凤的说话艺术在《红楼梦》中首屈一指,虽说她没读过书,但却比许多读书人强过百倍。


王熙凤说话极其注重场合,十分得体,听者受用,回味无穷,许多情况下仿佛那个环境就是为她那动人、俏皮、俗而不鄙的话语而特意定制出来的。


王熙凤是贵族总管,自然不会像刘姥姥那样以极为通俗的、赵本山式的幽默令听众捧腹。但是王熙凤活跃气氛、一石数鸟、机带双敲的说话艺术却是刘姥姥、赵本山们所望尘莫及的。


第三回林黛玉一进贾府,一方面是母亲贾敏病逝,一方面是父亲林如海体弱多病,无力照顾好年幼的黛玉。贾母亲见“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外孙女,自然是睹人思人,百感交集,其内心的悲痛是任何言语都难以形容的,唯有祖孙二人抱头痛哭,才能些许化解愁绪。


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黛玉贾母逐渐平静下来了,但大家依旧沉浸在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惯性之中。直到王熙凤赶来,这一切才立马改观,转悲为喜。


只见王熙凤一进门二话不说,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王熙凤此番话语一出,加上她高扬声调,一下子就把刚才奔涌的那堆愁云驱散了。王熙凤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转移了话题,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让众人集中注意力打量这祖孙二人。


林黛玉远道而来,王熙凤当然要首先赞美林黛玉。一个“标志”,一个“气派”,点出了林黛玉的艳而不俗,她是飘逸的,她是超凡越脱俗的。“今日才算见”,贾府诸多女儿自是都难匹敌!


林黛玉听到这一切自然只能羞羞答答地默许,但这似乎不是王熙凤的重点,的重点不在林黛玉那里,她赞美黛玉是事实,但她更是为了赞美贾母。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才是王熙凤话语的重点,这般烘云托月的高超手法,一下子把贾母捧到了最闪耀的星空。林黛玉好,那是因为像贾母!


如果王熙凤的话就此戛然而止,那就未免有些跛足了,那就难以称之为艺术了。试想,就此结束话语,林黛玉会怎么想?所以王熙凤又给转了回来,她要让林黛玉安心。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王熙凤这句话倒是大实话,想当初贾母是何等的爱贾敏(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对凤姐道:“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贾母又怎的不把对女儿的爱迁移到黛玉身上呢?更何况贾敏发生了如此的不幸。


王熙凤言外之意,我们大可如此揣度:林黛玉虽远道而来,虽是客人,但是从今之后,她就是贾府的主子,她就是贾母更为疼爱的“嫡亲的孙女”。


如此一波三折,也就达到了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其一,王熙凤赞美了黛玉的漂亮与众不同;其二,王熙凤也赞美了贾母的气派;其三,王熙凤更点出了贾母对黛玉的真爱,从今往后必然会把黛玉当作珍宝珍惜之,大家都要好生对待黛玉,从而给黛玉心理上极大的安慰。要知道,林黛玉是在乃父林如海的苦劝之下才勉强同意来贾府的,林黛玉又是个早慧的女孩儿家,她来之前的那个担心也就不消说了。


悲剧转为喜剧,大家心里的石头都落地了。林黛玉感受到了贾府的热情与生气,贾母也觉得黛玉心中的狐疑被初步打消了。有了王熙凤的这一番话,林黛玉一定会安心暂时在贾府住下去,进一步感受贾母对她的爱——感受贾母曾经的对于她母亲的爱。


此为一例,我们再看第二十五回王熙凤戏说林黛玉,说林黛玉吃了他们家的茶叶,要做他们家的媳妇的事情。这一戏说、玩笑,也应视为一面一石多鸟、机带双敲的多棱镜。


宝玉近日烫了脸,林黛玉前往怡红院探望,碰巧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凤姐对黛玉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其实凤姐的茶叶也送给宝玉、宝钗等人了,并非只送给了黛玉。凤姐对黛玉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贾母的指向标,她的言行都是揣测着贾母的心思一步一趋的。王熙凤揣测到贾母想要把两个玉儿凑成一对的心思,所以就故意这样当众打趣黛玉,也表示她自己的认可态度,借此来讨好贾母。(王熙凤的话一定会传到贾母那儿,贾母就会知道王熙凤在帮忙撮合宝黛)但是我们千万不可犯糊涂,这话决不表明王熙凤在自己的表妹薛宝钗和黛玉之间真的偏向黛玉,也不是真的就认为“玉”好。宝钗也是吃了王熙凤的茶的,宝钗对王熙凤开玩笑的话不会有醋意,所以她也随着众人一齐笑起来。


一个月以后,第二十七回,凤姐问红玉:“你十几岁了?”红玉道:“十七岁了。”又问名字,红玉道:“原叫红玉的,因为重了宝二爷,如今只叫红儿了。”凤姐听说将眉一皱,把头一回,说道:“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这话和第二十五回的 “吃茶”戏说、玩笑形成巨大的反差。


在贾府,除了宝玉、黛玉之外,很少有人的名字叫“玉”,怎么能说:“你也玉,我也玉”呢?凤姐的举动实在有点反常,既令人不可思议,又耐人寻味。她当众开“二玉”的玩笑仅仅才一个多月时间啊!如果不是遇到什么意外,怎么会突然对“玉”字反感起来了呢?这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因为“玉”使她碰到了麻烦和烦恼。那么,这麻烦和烦恼会来自哪里呢?作者在这里用极其曲折、含蓄地笔法,巧妙地透露出她的烦恼和麻烦来自王夫人、薛姨妈等人的“金玉良缘”之说。她在众人面前开的“玩笑”不会不传到王夫人那里,王夫人虽然不敢公开对贾母表示怎样,但她对自己的侄女如此“放肆”的做法不会没有态度和表示。事实上,王夫人对她的这位侄女在有些事情上的越级行为,动不动就捅到老太太那里去是不满意的。在发放月例钱问题上她就对凤姐发过难。这次,凤姐在众人面前借吃茶开黛玉的“玩笑”,显然违背了她的意图。书中虽没有正面交代王夫人是怎样教训凤姐的,但凤姐这无来由的突然对“玉”烦恼,正给人以暗示和遐想。果然,从皇宫中传出了“贵妃娘娘”的意图,贾贵妃从宫中送出赏给贾府上下的端午节“赏礼”中,只有宝玉“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一样。要知道,这“赏礼”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是按人的身份、地位赏赐的。宝玉当时怀疑是不是传错了,袭人明确告诉他:“昨儿拿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一点儿不含糊!这再明显不过地表明,元妃对“金玉良缘”是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元妃身处深宫,除一次暂短归省外,再没有同宝钗、黛玉接触,她怎么会知道外面的信息,突然作出如此决定?毫无疑问,元妃的态度代表了王夫人的意图。因为除每年的归省外,“皇恩”还有“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淑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的规定。王夫人作为元妃的亲生母亲,自然会比贾母和其他人有更多地同元妃独处谈心的机会。可以说,元妃的“赏礼”,是王夫人利用元妃进一步在贾母面前宣示、推销“金玉良缘”,是向贾母施加压力和半公开抗衡,也是对凤姐开的那个“玩笑”的抨击。王熙凤在第二十七回一听“玉”就烦的答案正在于此。试想,一边是贾母想玉成两个“玉儿”的婚事,一边是王夫人和元妃力主“金玉良缘”,这能不让善于左右逢源的王熙凤感到烦恼吗?


总之,许许多多的事情,总是会在王熙凤的幽默调侃着中变得和谐生动起来。没有王熙凤的贾府,应当就是一个没有乐趣的贾府。



天涯观察 2015-08-23 08:53:04

[新一篇] 穩定家庭的苦口良藥!班昭與她的《女誡》(圖)

[舊一篇] 墜入人間的天使今何在?(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