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家书店,能让你重新爱上纸质书。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家中藏书曾经是我们观察、认识和了解一位新朋友或伴侣的主要方式,如果它们都简化为数据,我们就丧失了某些东西。


当巴诺(Barnes& Noble)的超级书店席卷美国各个城市,很多独立书商不得不退出这个行业,广大印刷文化的拥护者都为之扼腕叹息。


但那次大规模入侵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某个年代的纽约人可能会欣然追忆这么一个场面:大量的读者聚集在巨头零售书店的杂志书架周围。有史以来第一次,读者不用面对报刊亭老板声色俱厉的警告(“不许看!你看了就得买!”),而能够免费阅读成百上千的期刊、获得各种各样的资讯,在彼此熟络的过程中聊聊各种话题,就连职业摔跤和朋克摇滚都能找到聊友。


同样是这些杂志专区,在当时似乎映射出一种更友善、更易接触到的阅读文化,而如今看起来却冷清而悲伤——它成了生意惨淡、即将倒闭的企业的黑暗角落。


因此,当我最近走进东京一家叫做“茑(音“鸟”)屋书店(Tsutaya)”的多媒体连锁品牌的旗舰店,看见大量人潮急切地围在杂志出售区的时候,我真是吃惊不小。这家开在代官山区的店面似乎见证了书写文字持续的影响力及实用性——在这里浏览、阅读以及购买书籍杂志,是一种既流行又让人愉快的体验。


这不仅仅是因为“茑屋书店”感觉比其他书店更加高档。而是由于它以一种深思熟虑的、超现代的诱人方式赞颂了文字和书籍,以及阅读和书写这些书的人们。


别误会,这是个商业企业,可不是文化机构。一周七天每天从上午 7 点营业到凌晨 2 点,关店的时间只是为了清扫和补货。店里总是人满为患。第一家店如此成功,使得另一家店已经在东京外的神奈川地区开业,而在附近的世田谷区,第三家店很快将与顾客见面。


日本的书刊业看起来与我们的迥然不同。虽然许多规模较小的书店已经关门大吉、成为电子商务的牺牲品,但是电子书还没在这一行业涉入太深,并且许多杂志都鄙夷对网站的需求。出于某些原因,相比美国人而言,日本人与印刷文字的关系更加密切。


在书架前徜徉的时间越久,我就越确信这家书店握有理解这种深层次关联的钥匙。同时我也感到自己重新爱上了印刷文字,这让我都感到意外——我承认自己是较早接受电子化、带着 SIM 卡上路的旅行极客,正在用着第七个 Kindle。我不是在这里怀旧或反对新技术,这种情感实际上是在呼应着五项基本原则,它们在我漫步、浏览、阅读和思索的时候变得越来越清晰。


1. 写作和阅读从本质上都是体力活


“茑屋书店”不仅仅是把数量可观的书籍和杂志收集至一处,它还知道如何礼赞写作和阅读物理性的一面。例如在它的二层,有一个明亮的 Anjin 酒吧和休息室,拿它的装潢举例来说,墙上摆满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各种杂志合订本,有些甚至是几十年前发行的,顾客可以一边吃着三明治或呷着威士忌,一边阅读这些杂志。


这些绿色硬皮封面的杂志,让任何一个在 1990 年代之前到过美国公共图书馆的人都会记起,这是缩微化、电子化时代到来之前,旧期刊的存储方式。在我的高中时代,当这些杂志被塞进曼哈顿公共图书馆的书堆中时,它们显得很难看——设计既不优雅又太实用。但在这里,它们有了新的意义,成为了一个正在消失的文化遗迹。正是因为不会再出现与之类似的东西,这些杂志才有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美感。


这层楼一端的一家店里似乎摆放着全世界最全的书写工具,它同样充当着一个小型博物馆的角色,那里有上千种笔,像艺术品一样展示着。从效果上看,这种展示是要让它们看起来华丽、性感、让人有购买欲,而不是成为过去的遗迹。


当这家店整体浮现在我的脑海、以及想到各式各样的书刊在店里各处极具美感地展示出来时,这让我意识到我所怀念的另外一样东西。书脊和封面的设计——在过去曾是我大部分朋友家里最重要的装饰——当把它们同“自己读过的任何东西都存在云服务器上”的感受相比的时候,这也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慰藉。封面和书脊不仅仅是装饰物件,它们是外在有形的提醒,提醒你那些从内在、情感上以及知识上转变你的东西。能够从 iPad 上调阅它们,与把它们放在身边的感受完全不同——当你瞥见它们,就能够想起其中每一本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2. 人类也是强有力的信息来源


有一次去“茑屋书店”, 我问了一位店员关于一本美食期刊的事,这位店员把我带到 “美食书刊守门人”跟前。他对全部美食书刊的精通(包括书籍和过期刊物),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图书管理员,充当着一个好奇得让人生厌的小孩的知识启蒙人。



这位美食杂志通告诉我,他最近去了伯克利,见到了“农场到餐桌”的偶像人物 Alice Waters。我问他这是不是他假期的一部分?他说不,这是一次由“茑屋书店”赞助的旅行,作为他在店里举办的关于 Alice Waters 作品展览的一项研究。


过了一会我才反应过来。你能想象巴诺书店送它的员工到日本去进行什么研究吗——或者让他们有一些时间来更多了解他们的书刊领域,这样就能跟顾客互相分享见解?(当然独立书店会做的多一些,但他们没有“茑屋书店”的雄厚资金。)


这次互动交流提醒了我,当自己不管是为兴趣或为工作进行研究时,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从寻找别人的指导,转为独自在网上进行搜索。当然了,现在我们所用的强大的电子设备有很大优势。但与“茑屋书店”专家的聊天让我想到,能听到别人的观点见解是多么重要,同时又是多么有趣。他从我提及的想法想到了他在其他期刊中读到的文章(店里仍有这些期刊),并且他立刻就领会了关于日本料理中创新方式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通过在线搜索很难进行定义。是的,他也使用了计算机来充盈丰富他的观点、或是定位资料来源;但是如果没有他提供的这些信息,我是永远也找不到它们的。


3. 印刷品以一种独特的强有力的方式将文字和图像结合在了一起


翻阅这里出售的杂志,让我更加理解日本为什么还崇尚印刷品。杂志专区不仅用以展示当下的期刊,还有过期的刊物——这个区域在这家多栋建筑相通的书店中穿过了三座大楼,杂志在很多张桌子上摊放着,这些地方总是挤满了人。



这些出版物的设计风格跟我们的也完全不同:照片、插图和图表几乎散布于每一版面上,只有少量的文字。一位当编辑的朋友跟我解释说,这是因为书面日语比英语更难理解,单独阅读一整页的文字会非常累人。大量的图片和插图对于拆分文本非常重要,至少在杂志中是这样。


用平板电脑进行滚动阅读的时候,完全无法获得翻动这些厚实光滑、设计精美的页面所带来的愉悦体验。并且这些设计中的匠心和创意,让你能够在最晦涩细微的题材中也看得入迷,从去哪里找到大阪最棒的蛋包饭,到 Lee Marvin 对男士时尚的影响,你都能看进去。


数字媒体促进了围绕某一话题或基于社交媒体的兴趣而进行的搜索浏览,但是它还未能创造出一种能与翻阅一份几乎全是图片的杂志相匹敌的体验——让一些照片、标题或设计抓住你的眼球,无视其他,单纯地跟随着这些视觉内容阅读,而不是由自己主导着搜索。


我们采用“浏览”一词来形容我们查看各个网站的方式真有点讽刺,这个词原本真正的内涵所描述的活动是电子设备完全无法做到的。


4. 有时候,漫无目的好过有的放矢


当然了,浏览同样意味着在这个地方的书堆中漫步——店面设计进行了优化以展示商品的美感——让机缘巧合来决定你所找到的。



虽然我对电子文化能够引导我到一些我可能喜欢的网页心存感谢——但不包括定向广告——但能够在这里单纯地徜徉更加有满足感。茑屋书店的布局创造了邂逅一些远在你计划外或期待外的东西的机会。


让人想在其中徜徉的部分原因,在于其深思熟虑的展台,一路上让你惊喜不断,同时也提醒着你书籍作为物件的美丽:例如在一个以垮掉一代的文学为主题的角落,一个玻璃柜台里放着凯鲁雅克和金斯伯格(美国诗人)经典之作的初版和手稿,颇具特色。


这也让我想起另一次徜徉时的美妙。几年前,在还没有 kindle 的时候,我在也门、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旅行的时间过长,手头的书都看完了。有一天,我走出萨那的邮政总局,看见街上在卖一本小而薄的平装旧书。这是约翰·麦克菲写的《体会身处何处》 (A sense of Where You are),介绍的是比尔·布拉德利在普林斯顿的篮球生涯。


在当时你很难再想出一个比这更不让我感兴趣的题目了,但我没有其他选择。我很不情愿地买下了它,翻开书本,就这么坐着把它看完了,发现他是我迄今为止遇见的最卓越的非小说类作家之一。


5. 纸质书籍能帮助你成为你自己


当然对此也会有其他的看待方式。对一些人而言,茑屋书店只是反映了日本社会另外一个怪异之处而已,就像这个国家的人仍然买 CD 来听音乐一样。或者更糟的是,有人可能会把这看作是癖好主义、物质主义及消费主义对本该属于纯文本自身的完整力量的胜利。


我表示疑惑。对大多数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他们是在纸质书籍的时代步入成年的,而阅读的物理性不是一个不相干的体验,而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体验。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每次我走进这家奇特则明亮的书店看书时,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感,就像我多年前触碰、翻阅、买下真正的书本时所体会到的那样。



如今,由于我几乎都是在某种设备上进行阅读,茑屋书店提醒了我在这么做时到底错过了什么。当你开始大量阅读的时候,书本成为了你的世界、分享着你的空间,并在你的生活中体现出它们的重要性。如果它们都简化为数据,而不是一件能够不断提示我们它们内涵的物品,我们就丧失了某些东西。家中藏书曾经是我们观察、认识和理解一位新朋友或新伴侣的主要方式之一。现在你需要他们的亚马逊账户密码才能做到这点。


想来有点讽刺,我是在去了日本、到了一家大部分的书是用我不认识的语言写成的书店后,才意识到、并且重新欣赏起那让我成为今天的自己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本文由 Medium 和 Tom Downey 授权《好奇心日报》发布。Tom Downey 是一位作家兼自由撰稿人,曾为《纽约时报》等多家刊物供稿。

原文地址:http://www.qdaily.com/display/articles/9815.html



进步主义 2015-08-23 08:51:58

[新一篇] 如果你覺得自己忙成狗,但效率低下。那么你該讀讀這篇文章了!

[舊一篇] 腦袋的用途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