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更有钱?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当中国人说“张三有钱,意思是张三过去赚了很多钱,并还剩下许多,是一个过去的概念。但在美国,人们说盖茨有钱,这不仅包括他过去剩余收入的总和,还包括盖茨未来各种收入的折现值,是一个过去未来的概念。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文|陈志武


流动性过剩钱太多,这是时下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中东石油、俄罗斯与加拿大自然资源、美国高科技等,到处是在中国,更是多得不得了。跟以往历史时期比,今天的中国跟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已经有一种全球金融大泡沫,而且会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不久要破灭?

我们不妨借这种难得的历史时期,来重新审视资本的奥秘,以看清当今经济的根本特征。以往,我们更关注过去200年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却忽视了发生于过去150年的金融革命。不认识这场金融革命,就难以认清资本的奥秘,当然也就不能深入理解美国经济的本质以及正在中国发生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什么是钱、资本、财富?


我们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钱、资本、财富?简单讲,主要是一个货币的概念,流动性最好,可直接用于交换,并同时又是市场交换的结果,是具有最普遍接受性的价值载体。钱既可以是纸币,也可以为东西,比如金银、丝绸,只要大家都认就行。资本也是活的价值,尽管其性较钱低,但它是能够生产价值的价值。而财富既包括流动性的,也包括不流动的价值,即死的有价物,一般的财富并不一定能产生财富。从契约理论的角度讲,财富往往是物、是东西,货币是把东西卖掉之后的价值载体,而资本更多是东西产权证,它是广义的货币,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对应的产权。

最能区分这三者的“东西要算土地。土地是财富,但它不一定是资本,更不一定是钱。首先,土地必须能买卖交易,否则它既不是钱,也不能转换成资本。比如,如果土地是国有,就不能被买卖,土地顶多是财富,不是资本,也不能变成钱,更生不了多少钱。如果土地是私有并且能被买卖,那么土地与钱之间只有一次交易相隔,土地就能随时变成钱,就像钱了。当然,即使私有土地可以买卖,除了直接出售之外土地还不一定能转换成资本。也就是说,只有在产权保护制度和契约权益保护相对可靠的情况下,土地即使不卖掉,也可以被抵押转换成资本。这时,土地的产权证就最重要,产权证的流动性使土地权成为资本,以资本的形式让土地所承载的财富赚更多的钱。


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问题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一个国家对“东西、对未来收入流进行资本化的能力,也就是市场、契约与产权制度,决定了这三者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讲,货币是将财富卖掉的所得,资本是以产权契约、金融票据、证券契约等形式将财富资本化的所得,是资产和未来收入流的产权证。只不过,通过这些产权证,把本来就已存在但是东西和未来收入流变活了。在这个意义上,只要金融票据、证券、货币是相对于实在的价值而发行的,金融化在增加价值载体的流通性的同时,本身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或经济危机。


市场化改革让中国钱多了

1980 年冬,故宫,红旗车,初期的市场经济羞答答地面对世人。李晓斌摄/ 供图:CFP


2007年一次交谈中,《纽约时报》驻上海的记者说到,中国今天似乎充满了互相矛盾的现象,让人难以理出头绪。一方面,腐败这么严重,许多钱被贪污浪费,或以形象工程烧钱,或通过国有银行继续向不断亏损的国企输血;可是另一方面,在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许多地方,在空气中你能处处感受到那种日夜不息的创业干劲,谁都在谈生意、做投资赚钱。而且,现在中国人的钱的确很多,买房有钱,投资有钱,到境外旅游有钱,买奢侈品、买高档车有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这种增长到底能持续多久?为什么在市场制度、法治秩序还欠缺的中国,其经济仍然能持续增长这么多年?

这位朋友做记者许多年,在中国已经两年有余,碰到、看到、听到的事当然很多,但中国的事让他对这个社会、对今天的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着迷:中国为什么在庞大行政机构的控制下还这么有活力?这些年中国的“为什么这么多?


中国这些年的经历可以从许多方面去理解,如果简单点讲,是由于“改革开放,但从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从钱化资本化的角度来理解中国这些年的经历。


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核心是给老百姓买卖东西的自由,他们有选择生产什么、到哪里卖、如何卖的自由,包括劳动力市场与创业市场上的自由,那是从计划到市场的市场化或说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1998年之后至现在,可以概括为资本化时期,就是让企业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未来收入流)、土地和各类自然资源、劳动者未来收入流,都可通过产权化、证券化或者金融票据化转变成流通的金融资本。一个国家可以卖的东西越多,或者已经资本化或能够被资本化的资产和未来收入流越多,它的自然就越多。


当然,“市场化阶段使中国多,这好理解。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没。而之所以没,并非完全由于没有东西,而是由于那时的市场化水平极低,几乎没有东西可以通过市场换成,也没有什么出口贸易,经济被化得太少,所以,那时候张三可以有东西、有一双手,也有许多时间,但他没有文革时期在农村,大人出差旅行时,都得带上一袋大米、菜,以及被子、席子等,而不能带。也就是说,那时候要东西有,但要钱则没有。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出差旅行要靠自己带粮菜、被褥,一方面旅行在外的时间不可能太久、走的距离不能太远,另一方面能够跨地区运输的货物也必然有限。因此,化程度低的社会自然是人口流动少、跨地区贸易有限的社会。


1978年后的市场化改革,使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包括各类农产品、制造品、劳动力、房产,等等都可交易,市场的交易自由度在逐年上升。不管是国内贸易、出口贸易,还是简单的日常市场交易,这些都需要货币支付。的需求上升了,自然地,的供应必然要上去。因此,在东西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货币相对于GDP的比例必然会升高。与此同时,外贸出口在逐年猛增,这本身就加快了中国资源和劳动力的变现规模和速度,必然也使中国钱多。


1982 年3 月,广州市等待招工找活干的外地青年。 李晓斌摄 / 供图:CFP

不过,多的原因还不只如此。一方面,货币化的上升催化人口流动、催化跨区域贸易。也就是说,如果市场很发达、的供应不稀缺,张三出差之前可先把自己产的粮食、蔬菜、家禽等在本地市场卖掉,换成,然后带着而不是东西出差,每到一家目的地餐馆、酒店用现金支付即可。到今天,当然连现钞都不用带,信用卡更方便,远道旅行就容易得多。因此,货币化发展对人口流动、异地贸易是一种根本性的催化剂。许多人会说,虽然货币化带来方便,可是各地市场物价差别很大,张三家乡的大米、蔬菜、肉食比外地更便宜,所以,权衡之下,还是自带食物、被褥合算。这当然有道理,但这恰恰说明市场化的重要性,如果市场化发展足够到位,如果跨地区的投机倒把商业运作畅通无阻,那么,到最后,各地之间的物价可能会因为运输成本还有差别,但那种价差会低于异地运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张三当然会选择先将东西换成,带出差。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有人还选择带粮菜出差,那说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加深。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的增加、异地贸易的上升也反过来增加对的需求,又刺激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升。当一个村、一个镇、一个社会的人不远游、不外出的时候,他们对的需要会很少,金融在经济中的分量会很低。可是,一旦远游盛行,一旦异地就业日益普遍,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相对于经济产出的比例就越高。换句话说,即使人均收入没有上升,人口流动及异地就业的逐年增加也会让货币供应量增加,更何况GDP在快速增长呢!这种因真实需要而增加的货币供应,当然不一定带来通货膨胀。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社会“钱化的另一个催化剂。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在过去近30年也在飞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16%,到2004年超过40%的人生活在城镇;1978年时,农业占中国GDP41.3%,到2002年则只占14.5%。就像美国社会的经历一样,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当然也使中国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上升,什么都需要钱!这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也不表明中国人本质上更自私、更自利了,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后生活方式、工作性质的必需。农村人的温饱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不用现金就能实现,而城市人连基本温饱都要用钱买。所以,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增加的货币供应不是在制造虚假繁荣,由产业结构调整而增加的货币供应也是钱多得有因


“资本化”带来经济增长

1984 年11 月18 日,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 万股,成为新中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供图:CFP


市场化改革只是缩短了财富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第二阶段改革的直接效果是将以下四大类财富转换成资本,使中国的金融资本大增。第一是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二是土地和自然资源,第三是社会个人和家庭的未来劳动收入,第四是政府未来财政收入这四类财富是任何国家的核心资本源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把这些资产、未来收入流转变成资本,能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这些资本源的产权被明确界定、能被买卖,最好是能以产权契约的形式自由买卖。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首先是股份制企业形式的恢复,在一片争论中股票市场于1990年推出对此后的资本化改革来说,当时围绕股份制和产权的讨论是非常基础性的铺垫工作,没有那些讨论,就没有后来资本化改革所需要的认知储备和法律制度上的深化。当然,在明晰了产权制度的同时,企业产权还必须从国有转变成可以私有,否则,明晰后的产权只要还是国有,就不能真正做市场化的交易,从而就不能被资本化。好在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不断民营化,私有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股市也在发展,包括境内股市和境外股市。这两方面的发展大大强化了中国经济资本化的能力,到今天A股市值达到17万亿元,境外上市公司市值近1.5万亿美元,相当于11万多亿元人民币,境内外股市共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超过28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上市后的公司股票本身就是新的资本供给,新资本供给量等于股票价格。


这28万亿元的金融资本代表的是什么呢?其中一部分是这些公司有形资产的价值,比如厂房、设备等等,相当于公司的账面值或说净资产,反映公司过去的投入,但这只是公司市值很小的一部分,更大部分是公司未来收入的折现,是对未来收入的资本化。以无锡尚德为例,它的市值是53亿美元,但其净资产只有6.6亿美元,是公司总市值的八分之一,所以,有46.4亿美元是无锡尚德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如果没有股市这种未来收入折现机器,今天这46.4亿美元的资本供给是没有的,中国的就会少46.4亿美元!中国银行A股价格是每股净资产的3.8倍,其中2.8倍是未来收入预期的贴现,因此中国银行近四分之三的市值是未来收入资本化的结果!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无锡尚德公司,但是,如果没有股市这种未来收入折现机器,这些公司的未来收入流再多,这个国家也不见得有多少金融资本。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没有股市,中国企业也不少,只是不能在境内或到境外上市,所以中国当时没有能力将未来收入流转化成资本,中国就很缺资本,只好靠引进外资。


1991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朱镕基出席开业仪式。

除股市之外,各类企业债也是将企业未来收入流做证券资本化的方式,可惜中国企业债市场规模还只有2000亿元左右,仅为GDP1%。当然,企业的短期银行贷款和商业票据也是对企业未来收入的资本化,只是期限往往较短,资本属性相对较低。


土地、资源与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

1989 年2 月15 日,北京首批公开出售商品房登记第一天,共出售350 套,房地产交易所的门还没开,已有上千人排起队。 供图:CFP


第二个资本源是土地、自然资源和房地产。在1998年住房市场化之前,由于住房基本属于单位、不能交易,这块财富数额巨大但也是死的。

从1998年开始,土地以两种方式在资本化,其一,各地政府每年将部分土地出售,供房地产开发或者工业建设,这是土地的直接货币化,本身还不是资本化。按北京大学平新乔教授的估算,仅2004年,全国地方政府大约有6150亿元的土地财政收入,这当然为腐败、浪费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土地使用权由政府出售之后,这种使用权在二级市场上可以交易,让使用权证具备了资本的属性,而且是相对独立于土地之外的资本,使全社会的资本供给也因此增加。换言之,那些土地照样存在、不会跑掉,但其使用权作为可交易的契约具有单独的资本价值。


其二,房地产商品化带出的不只是住房交易这种实物市场,而且在住房私有并可交易的情况下,房产又可拿来做抵押借贷,通过住房按揭贷款,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房子本身的资产以及业主自己的未来劳动收入作金融资本化。也就是说,虽然住房按揭贷款的质押物是房屋,但真正用来做支付保障的不是房屋,而是买主的未来工资收入,所以,住房按揭贷款体现的主要是买主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价值,而这种资本化也是在土地使用权私有、房地产市场化之后才有的事。因此,从本质上看,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老百姓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开了大门。1997年时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是190亿元,2006年底升到2.2万亿元,也就是说,所有住房按揭贷款票据所代表的资本总值为2.2万亿元,这是许多家庭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值。所以,那次改革为今天提供了至少2.2万亿的金融资本,如果没有住房按揭贷款,人们未来的收入照样会有,但却无法变成今天的资本了。


第三个资本源是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虽然住房按揭贷款已将劳动者的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但那只是一小部分,2.2万亿的住房按揭贷款只是中国GDP11%,而美国的13万亿美元按揭贷款是其GDP100%,所以中国的个人收入资本化空间还很巨大。其他消费信贷还在起步阶段,汽车信贷、信用卡借贷、学生信贷等都可看成是将个人未来收入流提前资本化的金融契约,这些工具当然也增加中国的资本供应,但目前的消费信贷规模还只是2000多亿元,是中国GDP1%,相比之下,美国消费信贷为3.5万亿美元,是美国GDP30%。


美国为什么更有钱?


中国这些年所经历的转型与变革从许多方面给我们难得的学习机会。原来,一个社会可以有很多东西收入,但并不一定有;只有在充分市场化、交易充分自由的规则下,东西才能更可靠地转换成,才能钱化。同样,一个社会可以有很多资源与资产、很多未来收入,但它可能没有金融资本,只能靠从资本化能力强的国家引进外资;只有在产权明晰、产权与契约权利保护可靠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认可金融票据、证券等权证的价值,未来收入与资产才可以被资本化。资本化的效果是加快资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提升配置效率。从许多方面看,中国过去30年以及在不久的未来所要经历的金融化发展是美国过去150年的缩影。

哪个国家都有土地,有资源,也有各种未来收入流,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将这些财富转变成资本,许多国家甚至也不知道将这些资产与收入流资本化的意义。其实,美国经济跟其他国家的差别不在别的方面,就在于它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变现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一般的看法是把过去200年美国经济的奇迹归功于工业革命和科技创新,完全忽视金融技术对美国经济的根本性贡献。可是,如果离开美国式的金融资本模式,我们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创新、创业能量这么大。更何况,虽然美国式资本化会大大增加流动性、增加的供应量,却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之所以美国式的资本金融不会带来通货膨胀,是因为股票、债券、按揭贷款等产权型金融资本都与具体的资产或未来收入流相对应,不是凭空发行。这和一般的货币金融有明显的差别,政府的信用货币更容易被滥发,也就更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换言之,美国式金融资本的发行是市场行为,受市场制约,因此滥发空间较小;而传统的信用货币由政府发行,由于政府的权力垄断地位,它更容易滥发钞票。所以,今天由资本市场带来的流动性过剩跟传统经济中货币发行过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球资本供应的确多,但物价却不飞涨。


以前,当中国人说“张三有钱,意思是张三过去赚了很多钱,并还剩下许多,是一个过去的概念。但在美国,人们说盖茨有钱,这不仅包括他过去剩余收入的总和,还包括盖茨未来各种收入的折现值,是一个过去未来的概念。也就是说,盖茨500亿美元财富的大部分是未来收入的折现值,更确切说,是微软未来收入的折现值的一部分。因此,当中国人的指的只是过去的收入,而美国人的包括过去加未来的收入,那么,即使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过去与未来的收入完全一样,美国人也显得更有钱,中国照样需要从美国引进外资。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美国有着让人们能放心进行证券、票据交易的制度架构和金融中介体系,是资本化技术改变了的含义。这就是资本化的奥秘!


资本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讲到最后,我们可再把中国和美国在1978年时的境况做简单对比,以此来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

1978年时,美国的企业资产与收入流、土地与资源、老百姓未来收入流不仅都是私有并能自由交易,而且相当一部分已证券化、金融化成资本,所以这些年美国能做的资本化空间越来越小。


相比之下,中国则恰好在另一个极端,1978年时中国是什么都国有,从而不能买卖交易,更没有被资本化。所以,在1978年之后,即使不算外资的进入,中国政府每年只要让部分国企民营化并把它们未来的收入证券化,或者出售部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并让土地产权自由交易,或者通过住房按揭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等让老百姓将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每年做一点这三类资本化运作中的一个或两个,即可给中国提供大量的资本,即可让中国的多很多。这也就是对中国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长的资本化解释。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企业国有、土地国有以及人力资源国有在过去抑制了多少资本,机会成本大得无法估算。虽然过去十余年的资本化改革已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关键性的推动力,未来的持续增长还只能靠更多资产、更多收入流的资本化,只有进一步的资本化才会给内需增长提供动力,才会有个人创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本支持。为了使中国更有,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进一步民营化,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


以上文字选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2015年1月。带图注图片为书中插图,无图注图片来源网络。


理想国 2015-08-23 08:51:10

[新一篇] 我們兩個人都不太會做飯 小說

[舊一篇] 長篇 《權力的游戲》閱讀指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