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导语:学历认证,不合时宜? 据《南方周末》报道:出国、求职、入户、职评、加薪……学历认证适用范围之广超乎想象。上网2元钱可查询,却要额外支付至少95元获得一纸证明,且大多数地方认证要半个月。但官方认证慢,却可通过中介加急办理——由官方承办,“实际上就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一种营利行为”。 本来可以数字化解决的事情,自视甚高的教育部却生生地设置了一层障碍,要求你到认证中心去办纸面认证。先不谈收费,也不谈要花长达半个月等候认证报告,单单说个技术问题,难道一个网络化的社会,这么点小问题都不能通过在线解决么?如今有媒体站出来质问了,也不知道教育部该如何捂脸。 一、学历认证里的生意 学历认证应该说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下,从技术层面而言,不过是个小问题而已。教育部只要发布一条规定,要求各高校将历年毕业生信息录入教育部官方网站,之前没有录入系统的,也可以由学历颁发所在院校来补录,然而向全社会免费共享,做到信息公开、透明,这样既方便学生,又方便用人单位,直接在线鉴定。 然而,自视甚高的教育部却生生地设置了一层又一层的障碍,将其转让给一个公司——认证中心独家经营,硬性要求你到它那里去办纸面认证,不仅要收取价格不菲额外费用,而且还要花半个月等候这个认证报告。早前就有媒体反映这个学历认证的乱象:比如黑龙江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办学历认证,竟要通宵排队;再比如有人反映自己几百里几千里地两地奔波,除了办证费还要额外收25元快递费……真是典型的劳民伤财。 从《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来看,认证中心越看越像个怪胎: 其一,机构性质不明。说认证中心是政府事业单位,可是你要求它公开学历认证每年的收费情况,它却说是商业秘密;你把它当企业吧,可是它却向全国发文件,通过教育部称它是全国学历认证的唯一合法机构。 其二,有乱收费之嫌。这种收费到底合不合法?对于学历认证收费教育部是否经过听证?教育部有没有自行决定收费的权力?是否需要国务院、人大批准?就算收费许可,也是不合实际的乱批。 其三,存在寻租空间。学历认证由于适用于出国、求职、入户、职评、加薪等方面,因此催生出一条“隐秘”产业链,在人才市场周边出现一些代办学历认证的机构,通过“在学历认证中心有朋友”来提供学历办理加急业务。 现在国家教育投入的经费每年在递增,而学生的学费、辅导费也年年看涨,教育部不差这个钱,学校也不差信息录入的人手,为什么偏偏还会弄出“妾身不明”的认证中心和收费不菲的纸面证明?只能说,教育部在学历信息公开这个事上,存在不作为的表现;在学历认证收费这个事上,又存在乱作为的表现。 因此,认证中心被媒体指为教育部的钱袋子、小金库,借公权力巧立名目、巧取豪夺,也是在所难免,如今《南方周末》前来打脸,不知教育部如何捂脸了。 二、严重被异化的教育 教育部门又何止一个学历认证在牟利自肥,其社会职能已经严重错位了。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不是想着如何向社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产品,而是只想着什么来钱就干什么,只把教育当作牟利的工具:借教材牟利、借培训牟利、借学术牟利、借职业资格考试牟利……挖空心思劳民伤财,与民争利。 其实,中国教育跟中国足球相似,原因是官僚机构导向的产业化,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团,教育实际上变成一个教育利益集团牟利的祭坛,干什么事都是向钱看齐了,只想着坐地收钱。 当今教育汲汲于功利,办学只知牟利不知育人,许多地方政府将教育产业化当作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利用政府掌握教育资源的分配,打着教育“产业化”、“精品化”的旗号,热衷于制造几个所谓名校,为了收费高额的学费,甚至有意把公办学校转为民办学校,并把手中掌握的教育资源优先投入到这些学校中去,又把优质生源吸干殆尽,往往是“站起来一个,倒下一大片”,就像一个资源黑洞一般,把所有最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那些所谓的名校里,比如把“小升初”推优比例有意向这些学校倾斜。而其他的学校只能弱者更弱,接受劣质的师资、劣质的生源。 更为严重的是,地方政府和地产商、学校玩起来了合作办学的新花样,将教育与房产两相结合,推高房价,其实这是政府越管越乱的一个典型。学区划分教育局一手操控,开发商一心牟利大卖学位房,业主逐校而居挤爆所谓名校。最近有一个新闻比较狗血的新闻足以说明这种乱象,有业主惊呼,花近700万买下的学位房,最后竟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见,学位房害死人,始作俑者,即是政府一手遮天的学区划分。 须知教育乃树人之计,纵然教育与市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也绝不能依附市场。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办到了无比扭曲的程度,无不利字当头,政府为牟利产业化,学校为牟利办学,教师为牟利授课,学生为了前途听课…… 罗素说:“教育造就的当是一种理念。”如此只知牟利不知育人,能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我看也只能教育出身体和精神都长成驼背的学者,或毫无主见的跟屁虫,或籍知识牟利的市侩,或虚荣心十足的凡夫俗子——这四种人精神是死的,肉体是臭的。 二、政府要当好“守夜人”角色 其实,这种与民争利的现象,何止于教育领域,很多本来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由于公权力野蛮的渗透,很多部门都存在着与民争利的倾向,甚至在伤害社会,比如环保部门的环评机构牟利、民政部门的慈善机构牟利,医疗领域的公立医院牟利……这些部门本来是要提供社会服务的,却无不滑入了与民争利甚至谋财害命起来了。这些部门、这些机构,意识是拜金,本质是腐败,导致一个矛盾重重的社会出现。 记得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 这个讲话很贴近民生,温暖人心,确实说出了广大民众的“中国梦”,极大地唤起了民众对本届政府的期待,但是二年多时间过去了,在教育、医疗、环保、养老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有多少改观呢?不能说没有,但可以说是成效甚微。特别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N年,一直以来还是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根本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明白是,政府如果不从经济主导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能性几乎为零。 更令担忧的是,政府依然存在着严重性的改革误区,一说到改革就马上玩起市场化了。要知道,许多领域和市场化是没有多少关系的,就像最基本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根本就不能够过度的市场化的,只能和必须神圣化,国家必须全力保障人类掌握知识的教育、人类生命的医疗人类居者有其房的住房,那是一个政府的神圣使命。但是,现在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很少且不说,而且从中牟利的想法却越来越强烈,简直已经成为榨干老百姓血汗钱的抽血机了。 诚然,现在处于反腐空前高压势态之中,但不能只反腐,不搞改革。反腐的目标是什么?不就是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就是能够让政府回到“守夜人”角色,去保障公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吗?我们不能够忘记或者偏离这个目标。 民众最希望得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是殷殷期盼政府兑现改善他们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的承诺,能够早日告别“学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的生活现状。他们支持反腐,也是希望藉此为实现这些梦想扫清障碍的。基于此,何不从社会最关心也最痛心的教育作为切入口,真刀实枪地改革,转化成这一轮高压反腐的成果,转化成这一届习李改革的成果? 结语 当下的中国,缺的不是钱,而是人心!不能把教育、医疗、住房都产业化,“改成”牟利工具,终有一天会发现得不偿失!中国的前途很美好,但有些人有些部门必须正视民众的幸福,否则就是添乱!
天涯观察 2015-08-23 08:49:3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