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坊】特殊年代的“独立与背叛”:谢晋是中国的里芬斯塔尔吗?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


《观书坊》是观察中国的特色栏目。


主旨在于为大家推荐一些好书,同时会与出版社或书店合作,给大家送福利,除了独家折扣,还有精美礼品!欢迎大家捧场!


本次观察中国联合东方出版社,给大家送福利来了!为大家奉上王小鲁作品系列《电影政治》!




文/王小鲁


朱大可文中提到谢晋电影“以道德神话化解社会冲突”,其实是批评他回避真正的历史判断。这点虽然没有深入,但是一个思考的维度已经隐约浮现,后来批评家徇之前行,加以深化,最终形成了共同的见解:谢晋的电影总是将道德判断代替政治判断,将道德叙事替代了历史叙事。


这个批判之风延续了很久,然后这种批判能量就倾泻到谢晋新片《芙蓉镇》上。《芙蓉镇》是在87年上半年公映。《大众电影》编辑部邀请北京大学的叶朗、钱理群等人参与讨论。批判整体上看相当严厉。



大家基本上都归结到——谢晋对于文革的批判仅仅停留在对于坏人的批判上,认为受害者的受害来自于道德有缺陷的人,而没有对体制等根本问题进行揭示。


王鲁湘认为《芙蓉镇》没什么新东西。孙玉石则认为对《芙蓉镇》期待太高,所以很失望。“就探索文化大革命的主题而言,没有太新的开掘。”80年代中期反思文革批判文革,按说既符合官方的政治正确,也符合民间的政治正确,那是一个官民共识最多的年代!


而且本片叙事的控制成熟老辣,至今看来仍然有动人的力量,所以当北大师生一起批评《芙蓉镇》的时候,电影评论家邵牧君几乎是震怒了。他撰文声援谢晋,嘲笑教授们看了片子泪泗涟涟,待都机停灯亮却顿时露出鄙夷之色。“如果你真的被感动了,就坦然为他叫好吧!”但是,若果真叫好,岂不正是陷入到朱大可所批评的“情感的昏迷”里去了?


有两种观影方式,一种是入迷,一种是审视。两者有时候不妨交织,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收获。反对谢晋模式之后的评论家们,显然已经更为细腻,更有现代眼光,这间接实现了朱大可文章的潜力。




顺着谢晋历史讲述的真诚性问题,再后来有些人开始质疑谢晋的艺术人格。朱大可在上海书城对话时,他对于当时的一些艺术判断不再坚持,他认为当年文章最正确的部分是对于女性形象的批评,但是对于将谢晋电影归结为好莱坞模式,他认为自己当年过于简单了,但是他追加了谢晋电影创作的人格依附性问题,他认为谢晋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谢晋2008年去世时,学界的一个共同判断是谢晋在每个政治年代,都能生产出与主流意识形态匹配的优质电影来。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变换是剧烈的,他却都能流畅的叙事、流畅的工作,似乎没有精神的纠结。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文革结束之后, 许多人说,谢晋这人绝对不能解放,他拍过样板戏,拍过《春苗》。其中一些人还是我的好朋友,这使我深感震撼,促使我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深刻地剖析。


通过严肃的自省,我看到自己善良正直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丑恶的一面。江青一伙点名让我去样板戏组,这种命运固然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但心灵的纯净却应该是自己努力追求的。


我太爱电影了,创作权利一旦被重新恢复内心的确是很高兴的,我当时所表达的感激之情反映了我身上有种中国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必报等传统道德的弱点,但还不仅仅止于此当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正在蒙受重大灾难时,自己却因为个人境遇的某些改变而产生了一些自喜和自得(虽然还不像有些人那样不可一世)我由此窥见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浅薄和丑陋。我觉得这段经历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是应永远记取的残酷教训。


我深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对事物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但是这个独立思考是否可以在电影中实行?哪怕是80年代号称改革开放的年代,当时是否能有一个超越《芙蓉镇》的尺度去表达?如果没有足够的表达尺度,是否就放弃电影?在学者对谢晋的历史评价中,为谢晋的个人历史法找到的一致解释,是一句显得非常奇特的话——“他太热爱电影了”。



杨远婴教授在《导演的谱系》一书中细腻梳理了谢晋的历史:他不是延安左派也不是上海左派,他只是戏剧学校毕业的戏迷,文革之中被批斗200余次,是上影天马厂被批斗最多的人。母亲跳楼父亲服毒自尽两个智障孩子被凌辱,但他依然执迷于电影。


“他一旦获得工作机会,便死死抓住,哪怕是戴着镣铐跳舞。”杨远婴说。只要能拍电影,无论拍什么都可以,哪怕这些电影营造的政治力量恰好导致了自己亲人的死亡。


他的确没有间断拍电影,终于成为贯穿中国60年电影史的最重要的人物。这是非凡的人生景观!但⋯⋯这是个人的胜利吗?后来人评价谢晋,包括评价文革中的所有人事,似乎都遇到巨大的困难,因为无法找到一个坚固与恒久的价值支点,至今中国人也没有真正找到。谢晋是中国的里芬斯塔尔吗?




从某个角度来说,谢晋是电影的圣僧,虽然电影不像中国画,电影本身具有强烈的不纯粹性,每个电影人其实都对此洞若观火,尤其在那个年代,因为每个电影镜头都有强烈的政治指向。但电影从现实到银幕的转换,焕发着光影的魔力,加之庞大人数的观众的入迷式参与,一起促成了一种特别的荣耀。


从电影政治的角度来说,谢晋的确曾是一个丢失了主体性的人,但那几乎无法避免,他只好通过艺术经营去寻找自己的主体性。他的确在一时制造了个人的成功,但是长久来看,他80年代前拍摄的大部分电影都被冷落或抛弃,即使被拿出来重新观看,也被当作是一个时代的病例来加以解读。


(本文为《电影政治》的节选)






观察中国 王小鲁 2015-08-23 08:47:59

[新一篇] 【批判】劉亞洲:中國何以告密成風

[舊一篇] 新官上任三把火?央視:認真調查畢福劍言論嚴肅處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