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柴静花自己钱做了人大代表该做的事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昨天下午开选题策划会时,就跟编辑们说了我要在“说会”中评这个题,大意是应该选柴静当人大代表。昨天晚上一直很纠结,想写这篇文章,可“曹林说会”选题策划开会忙了一天,第二天还要起早写其他一堆文章,深夜太累太困了--可第二天再写的话就赶不上早上报社官方微信推了,两会开始后再拿这个做《曹林说会》也有点滞后了。犹豫了几次,最后还是用凉水抹了把脸、喝了杯咖啡,坚持写了。有表达冲动,不写觉得对不起柴静的这个调查。一个母亲尽心尽力做了这么大的一件事,我没有能力做,只能用这样的评论去赞一下推一把了。我也觉得我所供职的媒体在这件事上不能缺席失语,舆论需要形成合力。这篇文章今天发在了本报的微信公号。


这两天微博微信被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刷屏,史无前例地全面被刷屏,一打开朋友圈就看到熟人都在转发推荐,不到12小时数千万的惊人播放量见证着全民的刷屏。频发雾霾已让公众麻木不仁,纪录片以触目惊心再次刺痛人心。你抑制不住不去转发,无法做到不被刷屏,从家到国,从母爱到对国家之爱,她真正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很多人做不到像柴静这样,只能通过刷屏向这个公民这个母亲这个纪录片致敬。


有人说,柴静的这个调查之所以能触动全民的心弦,除了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一个记者对职业的追求、一个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外,除了她的真诚、深刻、专业、良心和关于讲故事外,还有时机很好。刚过去的春节很多城市又经历了一轮雾霾锁城,中央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又是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这个时间点上以这样的方式谈雾霾更能形成冲击。不知道柴静团队推出这个调查时有没有时点上的考虑,这确实是一个好时机,成功地提起了一个严肃并重大的议题,并可能引领代表委员的思考和影响全国两会的舆论场,甚至影响决策者,促成向雾霾宣战的重大改革出台。


全国两会快开幕,柴静的调查就是一份绝佳的议案,也是人大代表的一份教材。柴静不是人大代表,但她花自己的钱做了人大代表应该做的事;柴静写的不是议案,但我不知道哪个人大代表写过的议案比这个调查更像议案。我觉得每一个政府官员,每一个人大代表,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看看这个虽然有点长却很厚重的调查。除了同呼吸共命运外,官员可以感受到压力,公民可以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人大代表在汗颜之后可以学到如何更好地参政议政。


一个公民能够自己花百万去调查事关公共利益的雾霾问题,追问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被赋予了监督政府之权、承载着公众期待、花着纳税人钱的代表们更应该去做这样一件事。


  提案议案应该怎么写?就需要柴静做雾霾调查这样的姿态。没有停留于对雾霾简单的批评、抱怨和愤懑――这样的情绪泡沫太多了,每个人都在发泄雾霾情绪,以至于如今都麻木了――而是从个体家庭承受的痛开始,以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歉疚和痛感直抵每个人心,并没有沉浸于母亲的痛感中,而是迅速转向了严肃的追问。没有停留于以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雾霾资料为依据去拼凑一个众所周知的大道理,而是带着问题意识、以记者的专业去为心中的种种困惑求解,问相关企业,问相关专家,回到不远的历史中去探寻大众忽略的问题,远渡重洋求问异邦的治霾之策。也没有带着某个成见去证明某个结论,而是对每一个流行的观点进行着专业的求证。


当然,更没有像很多流行的批评那样站在道义高地将矛头指向体制或政府,用抨击政府和利益集团来消费大众的雾霾情绪,而是传递了一种积极的公民道德观,她的这句话尤其打动人心:人类与污染之间的战争,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调查未必触及真相和本质,也未必很专业,但充满了建设性,向社会输送是超越情绪的正能量。


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写议案提建议,不正需要这种代议士的情怀吗?需要关心这种重大、严肃、且关系到民之生存的社会问题,避免无关痛痒和鸡毛蒜皮;关心需要超越浅层的牢骚、抱怨和清淡清流式的批评,避免流于集体吐槽和全民渲泄;需要独立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迎合;需要专业深入的调查,而不是闭门拍脑袋键盘写议案;需要将心比心的公共情怀,谋利当为天下利,而不是一己一群一企业一部门之私利。


柴静的调查破了题,该人大代表们来接力了。


博客中国 2015-08-23 08:45:51

[新一篇] 信力建:中國人大與西方議會有什么區別

[舊一篇] 看完《穹頂之下》,一個普通記者想說的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