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 香港独立书店:一个城市该有的风景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文/图 小思


独立音乐,独立设计,独立摄影,独立书店,好像冠上了「独立」这个称呼,就变得特别美好特别文艺一样。事实上呢?在香港,「独立」往往承担着更多不与人说的辛酸与艰苦,因为它意味着:没有后台,没有支撑,没有大量受众,却要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被主流淘汰的命运。


香港被称为「文化沙漠」,这不是假的,在香港,喜爱阅读的人与日俱减,不是因为电子书的出现,也不是因为其他客观原因,只是因为,对,香港人不爱阅读。这些年来,老的餐厅食肆一家一家地结业了,独立书店也一家一家地消失了。


在读森记的故事之前,我们先听听这个故事。



书阁(The Book Attic)


爱书之人Jennifer,2008年毅然放弃工作,在湾仔厦门街的小巷开了一家小书店,取名为「书阁」,出售自己收藏的600余本英文书。每一本店内的二手书都是经过她精心挑选,更亲自为每一本书做清洁消毒工作。她说:「觉得内心最满足的时刻是,当客人对她说,你的书是有挑选过的呢,不似其他书店,什么书都收。」


在湾仔开了三年,终于因为高额的租金,而不得不搬迁。后来便来到了中环的伊利近街,不料三年后,又要告别,这一次她说:离开不是因为租金,而是因为读书的人实在太少了......


书阁绝对是一家十分用心的书店,书架上的书井井有条,店内的布置宽敞舒服,自己录制店舖音乐,还定期举办书籍分享会。是的,在香港很少有一家独立书店可以做到如此。因此它的地位也非一般书店能及,CNN Go曾在2010年将「书阁」评为香港最佳独立书店之一。Jennifer曾说:「没想过开旧书店一件这样普通的事情,竟然会触动到这么多人的心灵。」


可是这样的光辉只能留在过去了吧,六年后它终于要光荣结业了,在这六年间,书店有难,客人都会帮手,在准备结业期间,便有老顾客借出私人仓库给书店存放书籍,是这样浓浓的人情味,给书店填上了一个美丽的句号,又或者是逗号?



森记图书公司


听完上面这个故事,你大概能知道香港的独立书店是一个多么卑微的存在了。「独立书店」对老一辈人来说,是传承;对新一代来说,是坚持。


好了,现在来说说森记吧。森记在香港也算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1978年,陈琁初来香港,就应聘到开业不久的森记图书公司工作。在内地时,陈家住在厦门,陈琁的父母亲都是集美航海学院的教师。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母亲则被派到图书馆做管理员。小陈琁于是有机会在图书馆里度过童年,因祸得福,发现了阅读的快乐。


所以,在书店工作的她,虽然收入不高,但是乐在其中。1980年代初期,森记的老板准备移民海外。有一天,他把陈琁叫到跟前说:「以后这家店就由你来做老板吧。」


陈琁说:「我是很想做老板,可是我不够钱盘下来。」


老板拿出一张存折,对陈琁说:「不用你现在给钱,从今往后赚了钱,就存到这张存折里,慢慢把钱给我。」陈旋就这样成为了老板。


大概是因为这个承诺,这些年来,虽然业主也加租一倍,但她仍说:「我一直有个信念,从来没想过有一日会不做,再辛苦也会捱下去。虽然经营困难,但我好想告诉别人读书好重要,不可以一日无书」。就这样,她坚持了34年。


森记应该算是所有书店中藏书量颇大的一家,有1.5万本旧书,一直堆到天花板。除此以外,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这里收养了30多只流浪猫。


书店开在很偏僻的北角,位于一栋很破旧的大厦底层。第一次探访时,书店还未开门,在门口等了又等。书店一开门,店里的猫便走出来寻找可以安睡的地方。瞬间,整个地下道已经满满都是猫。



虽然书店里的猫猫很多,但和大家却和谐地相处着,因为店主在书店的各个角落都安放了猫猫睡觉的枕头,棉窝等等,还细心的写上友情提醒:请不要打扰猫咪睡觉。比较凶的猫猫,则在脖子上挂上了「我是恶猫」的牌子。所以,猫猫,可以自由地睡在地上,睡在书上,睡在书架上。



这里不文艺,不宽敞,甚至条件有那么一点不堪,但只要你开口,店主便会耐心地为你推荐,天文地理都可以无话不谈。这样有人情味的铺头也只有森记这样开了三十多载的老店才有,它比任何东西都要美得多。


老书店,需要我们更多人的支持。


森记图书公司:北角英皇道193号英皇中心地库19 号

( 友情提示:探访请保持安静,不要打扰猫猫,并且带走几本书吧 )



Books & Co.


要说香港的独立书店,Books & Co.绝对是我最爱的一家。


当第一次知道它时,地址中的「半山」两字让我大为惊讶,什么?半山竟然有一家书店?尔后看到书店的相片,只一张,那种久违的「就是它了」的感觉竟浮上心头。这时,心中的疑惑更大了,什么?半山竟然有一家这样艺文氛围浓郁的书店?!


我喜欢书店,尤喜欢二手书店。喜欢犯黄书页散发出来的陈旧气味,喜欢木地板木窗台的老式布置。喜欢扉页上前任书主留下的浅浅字迹,也喜欢摩挲旧书封面时的沧桑手感。想到要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午后,去一家旧书店打发一下午的时光,便忍不住地会心一笑。



走着走着,竟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到达了书店门口,一回头,才看到。很奇妙的,它并没有把自己藏在巷弄之中,你却随时会错过它。这就是那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吧。


红砖外墙、旧式格子窗门髹上墨绿油漆,高挂起来的黑色铁皮小招牌写着「Books & Co.」,一切都很简洁。这里是传统半山区,附近都是住宅和学校,没有游客,路过的都是附近居民和学生,书店就好像是融进了这环境里一般,让你觉得那么舒服。


而站在它的面前,我已经在心里说了很多次的「太棒了」。



推开门走进书店,舒服的民谣已经传到耳边。店员微笑着招呼我进来,书的气味已然飘荡在空气中,很多很多的书,整齐地堆放在走廊间,几个咖啡座椅,心目中理想的独立书店不就是这般模样吗?



这是一家书店。

所以窗台上自然堆满了书。阳光正好,路人在门口的公车站等车,而一窗之隔的我,竟走进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虽然坐落于半山,但这里的书一点都不贵,英文书比中文书多一些,而且看得出也是经过挑选的。书架上的书整整齐齐地摆着,没有故作姿态,只有店主用心的分类。它没有好像其他书店一样标上历史、政治、文学,但你仔细看,会看得到店主的用意。


喜欢这里宽阔的楼底、柔和淡黄的光线以及高眺的黑桃木书架,书本或置于柜子里,或于窗台上,或就地堆叠成山,还以为是走进了别人的书房。「希望进来的人感觉像被书堆包围一样。」店主James曾经说过,他还说「其实每本书好看与否、畅销与否、新与旧,作者也花了很多精神去写,每本书都有生命,当他们走在一起时,会有种氛围,是个很有智慧的环境。」


在这里,你绝对可以感受得到。



你会很甘愿坐在这里,她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你在仓促的步伐间,慢下来,再慢下来,看看手中的文字,看看高高的书架,看看宽敞的开放式厨房,看看路上的行人,那一刻会好像忘记了自己在快节奏的香港,那一刻只觉得是坐在朋友靠窗的书桌前而已。


三点时,一位客人走进来,店员微笑地问要吃些什么吗?客人说要意大利面。过了一会,店员端着做好的意大利面说:「给你加了一些分量,肚子饿了吧。」


听到这段对话,我也跟着笑了。


在这里,除了书,售卖的只有自家制作的简易食物。所以,没有商业化,它只是一个街坊式的后书房。



James说过:「希望这里是舒适、平易近人的,有食物、轻音乐,并非学术性。阅读需要时间消化,你要挑选、要仔细看,不自觉便享受一个下午。」


它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你不觉得,这才是生活在一个城市该有的风景吗?


Books & Co.  半山柏道10号

[温馨提示] 如要拍照者,请先徵求店员许可 :)


注:本文来源于|思藏馆|菲林影像工作室,图文作者:小思。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39:48

[新一篇] 書店里的影像詩:40個書店,40個故事

[舊一篇] 選讀 微信至死:一個女微信使用者的死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