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知,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改革派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戊戌变法期间,他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积极投入了“公车上书”等、具有进步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又借主笔《时务报》的便利条件,以其笔锋之犀利,使“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成为名重一时的维新斗士和功绩卓着的时代号手!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如狼似虎般地涌进中国,特别是中日甲午战后,清政府进一步丧权辱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对此,梁启超在从1856年至18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时务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50多篇政论文章,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唤起国人警觉,大声惊呼亡国灭种的大祸,已经迫在眉睫,他说:“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一日不可以亡。数年以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蕃,眷属不知谁氏之俎,魂魄不知谁氏之鬼。及今犹不思洗常革故,同心竭虑,摩荡热力,震撼精神,致心皈命,破釜沉船,以图自保于万一。”
他还启迪国人思考:亡国之祸,原因在哪里?在于清王朝统治者的腐败!他指出:“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陵寝之蹂躏,宗佑之震恐,边民之涂炭,而不思一雪。乃反托虎穴以自庇,求为小朝廷以乞旦夕之命。越惟无耻,故坐视君父之难,忘越镝之义,昧嫠纬之恤,朝睹烽燧,则苍黄瑟缩,久闻和议,则歌舞太平……”。
那么,怎么样去挽救国家的危机呢?他的治国方略,就是变法维新,就是铲除腐败与独裁!
梁启超关于变法维新的主张,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义》一文中,有较系统的观点,他突出一个“变”字。强调:而今腐败已经透顶,民怨己达极点,不变也得变,变也得变!变法则存,不变则亡。他说:“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笈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公理也。”他还说:“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根据他的这个观点,告诫人们一个道理,当今的国势,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只是变得早和晚、谁掌握变的主动权而已。若清政府变,则主动权在清政府手中,可以越变越好,对国有利;如果还不主动自觉的变,则处处被动,处处挨打,脸丢光了,命丢尽了…总之就会越变越坏,国将不国,完全变成他人的附属和殖民地。因而为保国保种计,必须变法维新,这也是人心所向、国家转机所在。
至于怎么变法?梁启超也提出了具体措施,如废科举、兴学校;开民智;兴选官;兴民权,重民生:立农工商政,修铁路,开矿山; 开武备学堂,练海陆新军等。而变法之本,在于扶助人民,培育人才,有了人才,才能除旧布新,推行改革。
梁启超的“洗常革故”和“变亦变,不变亦变”的变法维新思想,在当时确乎振聋发聩,动人心弦,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顺应了国势,反映了民意。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能够激流勇进,这说明他有着一股强烈的成新、汰旧的爱国热忱,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自勉的那样:“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诱)新知。”
粱启超在赞扬《陆游诗集》时,咏道: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多么希望我们中华民族,能够除旧振新,勇猛精进啊!@*
慧淳 2015-05-23 22:43:5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