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遗忘的杰作《隋史遗文》。死生沉浮乐着书——细读袁于令传奇《隋史遗文》有感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两个朝代
  历史上,但凡两个朝代之间的动荡更迭,对于黎民百姓来说都可谓多灾多难,颠沛流离,但是乱世却是英雄好汉们扬名立万的沃土。在后世写家的眼里,世道混乱,故事迷人。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首先注意到了其中的巨大戏剧性因素,他本人就生活在朝代更迭的时期中。元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据说罗贯中曾有图王的雄心。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他不得遂志,退而潜心着书。其中,以陈寿的《三国志》为底本写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来简称《三国演义》),从东汉末期献帝时写起,三国纷争,曹魏灭蜀,西晋代魏,征服江东,一统天下。三国纷争,时间不过几十年,期间的悲怀壮烈,高歌当泣,忠臣逆子,朋友义气,却被《三国演义》表现得畅快淋漓,栩栩如生。小说里描写的那些英雄豪杰,关羽、张飞、赵云,一直是传统文化中英雄崇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西晋也不过三四十年,过渡为东晋一百年,然后又是天下大乱,南北朝频繁更迭一百年,北周大臣杨坚篡周主帝位,是为隋文帝。短短十数年间,天下归一。不料,隋朝天命短促,文帝晚年昏聩,废弃原太子杨勇,更立晋王杨广为太子。杨广弑父杀兄,登上了天子的宝座。这时,外有奸相宇文述,内有邪后箫氏,遂广选民女,以充后宫;嫔妃三千,广厦无边;天天饮酒赋诗,游玩作乐。又忽发奇想,要走水路去江都游玩,发民夫三百六十万,开凿大运河。一时间,天下的民脂民膏搜刮殆尽,横死庶民不知凡几,英雄豪杰,奋起于草泽,于是天下又大乱,民不聊生,一副东汉末年的荒凉景象在三百年之后,重新出现。
  首先把目光投向隋末唐初的,仍然是罗贯中。他写的《隋唐两朝志传》,是最早以这个时期为背景的演义作品。跟《三国演义》相比,这部作品显得过于泥史,不能发挥,人物淹没在浩佚的史料当中,缺乏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后有明正德年间的进士林瀚编次《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序云:“罗贯中所编《三国志》一书行于世久矣,逸士无不观之。而隋唐独未有传志,予每憾焉。前寓京师,访有此书,求而阅之,始知实亦罗氏原本。第其间尚多阙略,因于退食之暇,遍阅隋唐诸书所载英君名将、忠臣义士,凡有关风化者悉为编入,名曰:《隋唐志传通俗演义》。”从林瀚的序来看,把《隋唐两朝志传》算作罗贯中的作品,应当讹谬不远。
  追思先朝英烈,思慕英雄义举,一直都是后世朝臣或者逸士的癖好。然而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和林瀚再编次的《隋唐志传通俗演义》,都是讲史性质,并不能发挥,所以无法达到《三国演义》那样的成就。后又有熊大木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诸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也都是演义唐朝故事的作品,但艺术成就不高,流传不广。
  唐朝的博大、强盛、活力和复杂,一直为后世所向往。有时候,我们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唐朝仿佛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朝代,而仅仅是一种神话传说。有关唐代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被各种传奇和演义,被无数的民间传说所描摹,追述。传统所谓“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其故事的背景也是唐朝,唐僧的原型玄奘,就生活在初唐时期。清朝褚人获编写的演义小说《隋唐演义》里,还别出心裁地编了一段李世民和玄奘巧遇的故事:李世民因为孤身刺探敌情,为王世充的部将单雄信追杀,走投无路之下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得到了在里面修行的高僧玄奘的保护。历史演义多少有些泥于历史现实,所以不能铺陈虚设,褚人获的这个传奇的细节,已经脱离的“信史”的条框了。在这方面,传奇小说则可以更加轻巧地抛弃这种包袱,从虚处着手。《西游记》开篇快速说上几句什么三皇五帝的套话之后,立即切入东胜神洲傲来国。小说的技法上讲,这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从虚处入手,是小说创作史中了不起的一个发明创造。“五四”激进新文化运动,西方各种思潮涌入,自从“现实主义”这个观念被进口之后,自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作家已经没有勇气从虚处着手了。时间、地点、人物,我们必须战战兢兢地交待清楚,不然心里发虚。
  “石猴”从石头里凭空蹦出来,在文学史上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伟大事件。通过石猴的这一蹦,《西游记》就可以从烦琐的现实情感和历史附会中轻巧地脱身了。孙悟空是石头变的,他的属性首先跟你我不同,他一开始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只猴子——他的猴性是天生的,他的顽皮嬉闹捣蛋无法无天也是本性使然。从小说伦理来讲,孙悟空一开始就是一个人物,而不是一个事件。反之,历史演义小说,更多地关注事件,人物成为其中的点缀。即便是《三国演义》那样的作品,其人物也是横铺的,小说里面的人物从地位属性来说是平行的,比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诸葛亮,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讲,作家并没有特别突出某一个人,仅仅会在某一章中,突出描写一个新出现的人物形象;作家在这里的手法是群雕,不是独唱。《西游记》不同,它里面孙悟空是绝对的主角,小说的一切,都要围绕着他而转动。单纯从这个角度来看,后世所框定的所谓“四大名着”中,诞生在明代的三部小说,《西游记》的着眼点跟《三国演义》、《水浒传》就迥然而异,反而跟清代的《红楼梦》异曲同工。
  《红楼梦》也是虚处入手。以虚写实,再由实入虚,从而把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条主线高高地凸现出来,高于其它的任何一条情节线和人物线。有趣的是,孙悟空和贾宝玉这两位不守俗世清规戒律的主人公,都是石头幻化的。贾宝玉这块通灵宝石和孙悟空这个石猴,都来自上古混沌时期,因为不受俗世的羁绊,他们可以轻巧地进入任何一个时代。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西游记》、《红楼梦》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有鲜明区别的。艺术形式和趣味上,因此以《西游记》和《红楼梦》略高一筹。
  《西游记》这种虚幻优美特质,跟“唐朝”有着神秘的契合。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的核心思维模式是外向的,唐僧师徒五人,由中心走向边缘,一路上,神奇风光无限,妖魔鬼怪迭出。而大唐王朝,则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神奇宝物。美国汉学家谢弗在其名着《撒马尔罕的金桃》里专门研究唐代从世界各地输入中国的神奇物品。在谢弗看来,所有这些物品,都不仅仅是物品,还是一种审美的客体,他们都拥有神秘的力量。大唐盛世,来自各国的贡品和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唐人对于外来的珍奇物品来者不拒。唐朝的都城长安里,还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他们和那些外来的神奇物品一起,共同成为唐朝传奇的一个部分。谢弗写道:“中世纪时,唐朝在整个亚洲地区声名显赫,而在远东地区,唐朝的声威至今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唐朝的兴盛,映衬出隋代的衰微。或许正是有着这么鲜明的对比,后世的文人才那么热衷于描写隋朝末年的动荡图景吧。
  明代齐东野人的《隋炀帝艳史》对隋炀帝的穷奢极欲的生活作了比较繁复的描写。隋炀帝是一个暴君,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家,他对艺术品和女人有着极度的贪婪和占有欲。他的疯狂想象力和怪异趣味,给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大运河凿成,隋炀帝驾船千艘,拥骑十万,沿岸千里,遍植垂柳。并用一千名少女和一千只羔羊,百名一组,分别拖拽十艘大龙船。其声势浩大,空前绝后。褚人获的《隋唐演义》里大量编入了《隋炀帝艳史》的内容和细节,其中开凿运河,种植垂柳等,都取自《隋炀帝艳史》。就在隋炀帝大肆挥霍享受时,四海之内,已经狼烟四起,群雄逐鹿了。当时镇守太原的唐公李渊,也在李世民等的奉驰下,称了唐王,旋即进占长安。其时天下群雄虽然众多,却以唐王李渊,魏王李密,夏王窦建德和郑王王世充四人势力最大。一开始,魏王李密的势力看起来最大,有翟让、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罗士信等一干英雄豪杰襄助,大有一统天下的气势。可惜李密自恃才高,刚愎自用,为王世充用计击败;袭杀翟让,不能服众。最后大势已去之下,李密不得不转投唐王李渊。麾下这帮英雄豪杰,除了王伯当和单雄信,也都转投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依靠自己的英明果断,礼贤下士,各个击破其他三王,遂一统天下。最后,李世民击杀亲兄李建成和李元吉,又兼李渊避位,最后登上帝座,位居人极。
  在隋末唐初,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对非常值得对比的君王。在中国的历史上,末代皇上,非懦即淫;开国帝胄,却能筚路蓝缕,励精图治,身先士卒,克己服人。反观中国历史,因为基本的政治模式和政治结构都差不多,各个朝代的兴亡成败,实际上都大同小异,脱不了笼罩于其上的所谓天数。所以,用昏君和明主对比,英雄与豪杰相印,才能成就一段风起云涌,慷慨激昂的故事。
  一本传奇
  博尔赫斯说过,小说有自己的命运。《隋史遗文》虽然是一部才华横溢,结构严谨的作品,却本命运多蹇,几至失传。
  我见过三种版本《隋史遗文》。一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刘文忠点校本,我拥有的是它1999年再版的版本;一种是中华书局2001出版的冉丹休点校本;第三本叫做《秦叔宝演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初出版,刘良明校点。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宋详瑞校点本,我没有见到,内容估计大同小异。
  上述四种版本的《隋史遗文》印数都不高,跟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和无名氏的《说唐演义全传》风靡后世的盛况完全不能比拟。其中,《说唐》因其浓厚的民间传奇风格,更加流传深广。今年,更有动画、游戏发行,电视连续剧也要开拍。动画和游戏,以《说唐》为底本,而电视连续剧,大概是用的褚人获《隋唐演义》一书为基础。普通的阅读者,很少有人知道袁于令的这本无名杰作《隋史遗文》。
  关于隋末唐初的英雄好汉,民间流传的故事甚多,我们现在印象因陈的,大多出自《隋唐演义》和《说唐演义全传》。从故事的时间线索与结构来看,《说唐演义全传》和《隋唐演义》没有太多的不同。差异之处在于《说唐》更加传奇,还加上了神神怪怪。历史上着笔不多的普通大臣,例如李靖、魏征等,《说唐》大加渲染。李靖在这里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云里来雾里去,并有奇女子红拂和他一起营造的传奇故事。《说唐》的作者不仅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英雄,还从民间传说中选取了很多传奇的英雄,大加铺演。《说唐》里还编有隋末的“十大好汉”的排行榜。第一好汉李元霸,第二好汉宇文成都,第三好汉裴元庆,第四好汉雄阔海,第五好汉伍云召,第六好汉伍天锡,第七好汉罗成,第八好汉杨林,第九好汉尚师徒,第十好汉新文礼。这十条好汉个个都是传奇人物,在他们的映衬之下,尉迟恭、秦琼诸人,反而显得非常平庸了。单纯从小说表现的角度来说,《说唐》有点顾头不顾尾的味道。但是,这种传奇的写法,比较符合民间口口相授、大肆渲染的叙事风格。取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林瀚的《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和《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相比较,前二者泥史,后二书偏幻,各有优劣。但后二书通俗易懂,且更加符合民间趣味,所以流传甚广。而实际上,《隋唐演义》和《说唐演义全传》这两本书,都明显地受到《隋史遗文》的影响。文学史上,把《隋史遗文》属于从“历史演义”演变为“英雄传奇”中间的里程碑作品,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就像其内容里描写的卖马时的秦琼一样,《隋史遗文》时运不济,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自从刻印了一个“名山聚本”3之后,竟然销声匿迹,波澜不惊地悄声沉睡三百年,没有再被提起过。
  1932年,版本学家孙楷第在日本看到了这部小说,第二年,又在当时大连的“满铁图书馆”见到了这本小说,后来他把《隋史遗文》的篇目分别编入了《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和《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两书里。孙楷第指出,日本有三家图书馆藏有《隋史遗文》,国内唯大连一家。后来大连的珍本也遗失了,倒是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各藏有一本,也都是“名山聚本”。
  《隋史遗文》曾绝版三百多年,直到1975年,台湾台北市幼狮月刊社根据从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拍摄的名山聚本《隋史遗文》的软胶片,放大后付排重印,才得以再度掸尘。该社的整理原则是,“字体圈点悉按原刻本,不加新式标点,以存其本来面目”。由于他们是用缩微胶卷放大排版的,原刻字迹清楚,但是在胶片上却难以辨认。由于台湾并无“名山聚本”藏书,他们只能对照《隋唐演义》加以补订,但是仍有很多阙字。国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隋史遗文》,看起来像是依据了台湾的影印本,没有全部校出原来的阙字,偶尔还有一些□□的空白。这方面,中华书局的版本就要做得到位一些。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本第七回,五十六页,倒数第五行“若是别的粮食收□□□枯槁了”,中华书局本为“若是别的粮食,收秋之后枯槁了。”补充了“秋之后”三字。人民文学出版社本第十三回一○七页第九行“分付挂□□将别衙门文书掣起”,中华书局也补入“号官”二字。其余有□的地方还不少,这里没有必要一一列出。中华书局的版本,校点前言里说,曾依照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版本加以校订,似乎更有道理一些。但是,这两个版本都是依据台湾的影印本重排的,国内有北图和北京大学的版本就近放着不用,不知道是何道理。不管怎么说,在绝版三百多年之后,袁于令的这部几乎被湮灭了的传奇杰作,总算得以再版了。正是因为对这本书知道的人不多,更多的人都是从《隋唐演义》和《说唐演义全传》里获取信息的,这里就更有必要隆重推出袁于令的这部重生的小说了。
  《隋史遗文》作为一部传奇小说,它的切入角度,跟此前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等有很大的不同。在《隋史遗文》里,有一个贯穿全书的英雄人物秦琼秦叔宝,小说从秦叔宝“途次救唐公”开篇,秦叔宝“百战勋锡爵”结束,六十回一气呵成,决不拖泥带水。《隋史遗文》实际上就是一个民间好汉如何在乱世当中走出困顿,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故事。作为开唐的成功人士,秦琼也有贫困潦倒,为三斗米折腰的时期。项羽曾抚剑长叹“时不利兮椎不逝”,秦琼困居潞州王小二的店中,到了不得不当锏卖马的程度,后来甚至为单雄信的好心所累,几乎下狱冤死。然而英雄就是英雄,秦琼到了时来运转的时候,就显示出了真正的本色,最后做到了初唐的国公高位。
  从小说的叙事和结构看来,《隋史遗文》结构严谨,人物生动,叙事从容,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不仅主人公秦琼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其余的人物,如单雄信、王伯当、李密、尤俊达、程咬金、罗士信、贾润甫、李靖、魏征、李世民等人的描写,也栩栩如生。但是小说剪裁得当,主辅适宜。相比之下,《隋唐演义》就显得结构松散,前后不继了。
  《隋唐演义》前六十回中,将近三分之一直接抄自《隋史遗文》,章目、赋诗,都无二致。这样,因为秦琼故事的膨胀,导致褚人获用“隋炀帝-朱贵儿”对“唐玄宗-杨贵妃”的这样收尾衔接的结构来整合整部小说的努力,显得极其不协调。从小说的叙述节奏上看,如果按照褚人获的本意,那么就应该在大肆铺陈隋炀帝和朱贵儿的故事之后,迅速过渡到唐玄宗和杨贵妃。中间的故事——尤其是秦琼的故事——都需要大力加以裁剪,才能符合故事的节奏。同样,因为抄袭《隋史遗文》,《隋唐演义》前后的文字显得并不统一。《隋史遗文》里相对严谨有致的文字,在《隋唐演义》这里——尤其是后半部——变得轻浮花哨起来了。唐玄宗和三位仙师张果、叶法善和罗公远的故事,则越写越玄了。《说唐》也大量取用《隋史遗文》的篇幅,故事铺演上,则走得比《隋唐演义》更远。其中李靖和妖僧斗法的故事,更是神乎其神。在这点上,《隋史遗文》一直控制得挺好。虽然是“传奇贵幻”4,但是袁于令不轻易语“怪力乱神”。
  前人编撰,并不像今天这么讲究版权,动不动就要打官司。褚人获在《隋唐演义》的序里,就坦白地说明了自己把袁于令所藏的逸史和遗史编进自己的书中的缘由:“……昔箨庵袁先生曾示予所藏《逸史》,载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再世姻缘事,殊新异可喜,因与商酌编入本传,以为一部之始终关目。”箨庵就是袁于令的自号之一。由此可见,《隋唐演义》体例的混乱,是先天造成的。在这点上,它不如《说唐》,当然更是无法跟《隋史遗文》媲美。在《隋唐演义》和《说唐》里出现的人物,《隋唐演义》基本上都有了。

一介书生
  跟《隋史遗文》相比,袁于令的坎坷一生,一点都不逊色。但因为背负“降清”罪名,且为人不拘小节,放浪形骸,所以,在以“道德”为基准的评价模式当中,袁于令就属于需要鞭挞的对象了。
  袁于令,名晋,原名韫玉,字令昭,又字于令、凫公,号箨庵、白宾,又号幔亭仙史、幔亭峰歌者、吉衣道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世代皆操举业。袁于令少年聪慧,但生性风流,为人狷狂,才华又高,颇有桃花运道。因为跟同乡阔少沈同和争妓之事,被剥夺了科举的资格。十九岁作名曲《西楼记》。一时天下传唱,才名远扬。《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即有演《西楼》的记载:“正唱《西楼•楼会》这出将终,于叔夜因赌气去了,那文豹便发科诨道:‘你赌气去了,恰好今日正月十五,荣国府中老祖宗家宴,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说毕,引的贾母等都笑了。”那时的大户人家,逢节都有请戏班唱戏的习惯,荣国府更是财大势大,自己就养了一班戏子来娱乐。这里贾府一班内人,在元霄节都点看《西楼记》,可见该戏在当时演出之盛况。袁于令精通音律,是当时的曲中大行家。《西楼记》里的多情才子于叔夜有很多他自己的影子。袁于令一生,用史学家孟森的说法,是“勇于作传奇”,除了《西楼记》之外,还有《金锁记》、《长生乐》、《玉符记》、《合浦珠》、《珍珠衫》、《汨罗记》、《双莺传》、《鹔鹴裘》和《瑞玉记》等作品,但大多佚失,今见戏本,仅有《西楼记》、《金琐记》(又说是叶宪祖的作品,改自元杂剧《窦娥冤》)、《双莺传》、《鹔鹴裘》。传奇小说《隋史遗文》和《剑啸阁批评两汉演义》也幸存。
  学界中对袁于令的考证颇为欠缺,即便是他的生卒年,也没有搞清楚。《隋史遗文》的各个版本里,袁于令的生卒年都作“1599-1674”,数下来享年七十六岁。然而据《吴门袁氏家谱》,袁于令却生于1592年,即明朝万历二十年。浙大徐朔方教授按《南音三籁》袁序年款康熙戊申年(康熙七年,1668年)七十七岁逆推,复旦章培恒教授从《洪升年谱》旁证,都证明了袁于令生于万历二十年的推断。而关于卒年,说法更乱。章培恒教授认为是康熙乙酉年(1669年,见于《洪升年谱》),史学家孟森于奠基之作《〈西楼记传奇〉考》里引董含《三冈识略》的相关记载(这里从略),厘定袁氏卒年为康熙甲寅年(1674),其考订结果为后来的众多学者所采用。但是,徐朔方教授作《袁于令年谱》时,一开始虽然沿用了孟森的学术成果,但是在年谱发表之后,昆明师专中文系副教授孙丘克对徐朔方教授的说法加以了校正。徐朔方教授引用孙丘克副教授发现的资料,发现了关于袁于令卒年乃习惯成自然的讹谬。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张岱是袁于令的好友,在他的诗《为袁箨庵题旌停笔哀之》里写道:“个个个个呱呱泣,已享盛名八十一。”他的尺牍“欲慰孝子”虽没有署明日期,但是从题诗来看,张岱应该参加了袁于令的丧葬事宜。所以,在这里,徐朔方教授校订了自己的此前疵谬,把袁于令的卒年修改为康熙十一年壬子,即1672年。袁于令享年并非此前认为的八十三,而是八十一。由此可见,关于袁于令,有太多的隐匿事迹有待发掘。
  袁于令少年风流,中年入京求仕,不料途中遭遇李自成的农民军,被挟持一年,总算到达北京。在北京呆了不久,清兵入关,大明灰飞烟灭。在这样的时代,忠臣逆子,于道德评判之中,又岂能简单了事?然而顺治二年(1645年),袁于令仕清,自州判官升工部主事,后于荆州知府任中遭谪。在后来的学者眼中,仕清成为袁于令的重大历史污点之一。为此,人们还杜撰出他在苏州代表士子向清兵递降表的故事,来故意贬低他。
  袁于令一生风流倜傥,喜好交游,即便晚年,也还有当红妓女心甘情愿地追随他。松江文人董含说他“贪污无耻,年逾七旬,强作少年态,喜谈闺阃之事。”大抵是代表了一批人的观点的,这种观点,至今颇有市场。年愈八十,还历游绍兴,最后死在途次。综观袁于令一生,沉沉浮浮,很多做法,都有悖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定下的框框,所以,不能以忠义道德等死条文格律之。对于像他这样的才子型文人,历史上的惯例都是评价颇低的。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隋唐演义》和《说唐演义全传》,并通过这种演义文本来亦真亦幻地梦回唐朝,却不能绕过《隋史遗文》这部被遗忘的杰作。

据说说唐演义不少内容也从这书而来?

   --再说伍建章之子云召,身长八尺,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声如铜钟,力能举鼎,万夫莫敌。雄兵十万,坐镇南阳,隋朝第五条好汉。
 

《隋史遗文》给后来隋唐文学的贡献是开始以秦琼这个人物担当主角,后来者基本以此为之参照
 

 


网载 2015-01-16 10:59:21

[新一篇] 劉繼興《818你不知道的晚清》

[舊一篇] 豁蒙樓暮色賞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