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 贺卫方
台北访书记
我在八年前访问台湾时,因为日程安排紧张,没有逛太多书店,记得除了法律书外,只是买到了钱锺书先生两本书的台湾版而已。这次时间比较从容,总算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逛书店了。从到达那天起就盘算着什么时候出去好好淘书。
说到逛书店,首先要感谢张立汉君(网名Alex),他是东吴法学院的毕业生,一位在网络上很活跃的年轻朋友。春节后他曾经来京访问,可惜我那时“鹤”体欠安,无法跟他见面。这次到台湾,总算补上这个缺憾。更重要的是,按照立汉的说法,跟其他人不一样,他要向我展现台北的“升斗小民的生活”,包括请我在士林夜市吃那些很诱人的台湾小吃,尤其是“蚵仔煎”、“鼎边剉”等等,实在是美不胜收。夜逛书店当然也是这升斗小民生活的最具魅力的部分。
那是3月14日,我晚上在东吴的课是七点到九点,立汉也来到我的课堂听课。我们提前已经商定课后逛书店、吃夜宵(为了狠宰他一顿,上课前我特意没有吃晚饭)。下课再跟大家聊一会儿,已经是九点半了。立汉开车拉上我,他要先带我去台北最着名的书店诚品书店旗舰店所在的那栋大楼看一眼,然后再到二十四小时开业的诚品敦南店去买书。果然,夜色中诚品雄伟的身姿令人印象深刻。在台北最繁华的商业区里,八层店面,书店面积三千坪,图书达到百万册以上,这样的书店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我们来到了敦南店。虽然比信义店小了许多,但是规模之大还是超过我的想象。已经是深夜了,但是店里的顾客还是摩肩接踵。许多人席地而坐,手捧一册,好像把这里当成了图书馆或者自家的书房。我来到历史类和政治类,看到不少有意思的题目。法国着名学者和评论家Guy Sorman的《鸡年中国行记》( L‘Annee du Coq,Chinoisetrebelles)中译本放在特别醒目的位置上,不过这本书我刚来第二天就在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的小书店里买到了,而且已经读过一遍。其中有对于我的采访内容,博唠阁的访客也许会记得我曾发表过题为
“与索尔曼先生谈中国法治”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u/48866320010002fq,同时也发表于《法制日报》2005年10月23日)。遗憾的是,这本书在大陆也许很难出版,跟有些书不一样,索尔曼的书完全无法出版一个删节本。闻过则喜,又谈何容易!
在文学类的架子上,我看到了书林出版社的钱锺书先生着作台湾版,就买了《槐聚诗存/石语》的合集本(1999年)。另外,还意外地看到了《毛泽东语录》的台湾版,也是小红书,除了书名不叫“毛主席语录”,文字用繁体字,目录、内容等居然是照单全收,不易一字。
放在当年威权时代,哪个出版社敢出版这样的书,那可真是活得腻味了。
另外,我还在嘉义市的“杭州书店”以及台北的“古今书廊”、“公馆旧书城”、“书香楼”等旧书店里淘得若干有趣的书,列目如下:
张云樵:《伍廷芳与清末政治改革》,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初版;
李文庆编:《新闻评议十二年--中华民国新闻评议委员会的组织与功能》,非卖品,1975年;
海耶克着,殷海光译:《到奴役之路》,文星丛刊,文星书店,1965年再版;
磐尔(Heinrich Boell)着,蔡伸章译:《爱尔兰之旅》,志文出版社,1973年初版;
“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编印:《匪酋重要讲话及社论评论专辑》(第五十号),1980年4月(注“密”字)。这本书编号037,232页的一本小书要价150新台币,店家解释说这类足以反映过去政治状况的秘密出版物现在已经成为收藏者搜罗的对象,因此价格就高了起来;
周之鸣编:《费正清集团在台湾大阴谋》,国际共党问题研究社印行,1969年初版,1978年三版;
莫尔(Thomas More)着,刘成韶译:《乌托邦》(布面精装),译者自刊本,1957年初版(译者题赠给“家骆先生”);
杨鸿烈:《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商务印书馆,1971年台一版(此书系在重庆南路商务印书馆即云五大楼购得);
钱锺书:《谈艺录》(布面精装),野狐出版社,不着日期,无版权说明,无定价,盗版无疑;
钱锺书:《围城》,中国现代文学丛书,文教出版社,亦属无日期、无版权说明、无定价之三无盗版品。当然,对于我而言,这类盗版却有着收藏上的格外价值。
香港访书二记
2002年前,我曾到香港树仁学院讲课,购书若干,回来后写了一篇“香港访书记”(收入《法边馀墨》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这次又有机会讲课于树仁学院,不用说,逛书店也是讲课之外的乐趣。
历史着作
这方面收获最大的一项就是买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1-3卷,台北联经,2004年10月初版,港币550元)。1997年,我们在大陆有了吉朋(大陆多译作“吉本”)的这部史学巨着的一个译本,即黄宜思、黄雨石的译本(商务印书馆),不过,也还是一个节选本(根据D.M.Low的节选本译出)。在我们这个大国,没有一个全译本终究是一件憾事。所以,在铜锣湾书店见到这厚厚的三大卷,不禁眼前一亮。令人意外的是,这本书的译者居然是行伍出身的翻译家。“译者简介:席代岳,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三军大学及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进修,在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炮兵指挥官、署长、总部参谋长等职,亦曾在炮兵学校及三军大学任教多年,对战史深有研究。退役后投入文字工作,译笔忠实,文风流畅……”以一人之力,成如此之大工程,实在是令人感佩。可惜只见到前三卷,或许后三卷还在艰苦的翻译中吧。
杨联陞先生的文集《国史探微》,联经,1983年初版,2002年五刷,117港币。在香港商务印书馆购得。本书收入作者论文十四篇,均自英文翻译而来。大陆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出作者论文集,一时未从书架里找出,不知与本书之交叉情况如何。四年前曾在香港购得同一家出版社出版的《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1998年初版,133港币),去年又买到蒋力编辑的《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初版,21元),对于我这样的史学外行来说,已经可以管窥一二了。
人物/传记
香江访书,一个自然的优势便是可以买到一些在大陆出版不了的作品。不过,我对于那些以现在的领导人为对象的着作并没有多少兴趣,虽然那是最多的出版物。任教于树仁的魏永征教授向我推荐邓力群的新着《十二个春秋》,认为其中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史料,最终还是没有买。买的是一本很有名的书,维特克的《江青同志》(范思译,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108港币)。在“文革”发动四十周年之际,根据1972年作者与江青的十次谈话写成的这部江青传记总算有了全译本,也算是一件值得欣庆的事情。可惜的是,在大陆,这本书短期内还不可能出版。
前次在港买到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联经,1984年版),很是兴奋。后来又辗转购得胡颂平编辑的皇皇巨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这次的收获是一册图文书:《远路不须愁日暮--胡适晚年身影》,杨翠华、庞桂芬编(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5年初版,200港币)。编者“从胡适纪念馆珍藏的两千多张照片中,选出二百余张,用看图说故事的方式,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丰富多彩的一生。全书重点在于胡适的晚年生活,试图透过一系列影像、文字,捕捉二十世纪一个哲人在乐观前行中带有几许落寞的身影。”(出版说明)近代史所所长陈永发在序言中感叹,“令人困惑的是,近几年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在海峡彼岸越来越受到重视,却在此岸逐渐遭人遗忘。”作为一个在胡适先生曾为校长的学校任教的教师,我也感叹在校园里,胡适仍然是一个被刻意回避的人物。
“钱迷”的例行购书录
去年曾靠朋友的帮助,买到了《围城》的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 translated by Jeanne Kelly and Nathan K. Mao,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4。现在,这个译本又收入到企鹅现代经典(Penguin Modern Classics,2006),我当然不会错过,135港币买下。
杨绦的《干校六记》我已经有五个版本了,这次又买到时报公司的“新人间丛书”版,书名叫做《干校六记及将饮茶等篇》,2006年版,73港币。
法律书
J. G. A. Pocock,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and the Feudal Law, Cambridge U. P., 1987. 在北角的精神书局购得,港币80。
Michael Comiskey, Seeking Justices: The Judging of Supreme Court Nominees,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4.书店及书价同上。
林端:《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三民书局,2003年初版,127港币。
傅利曼(Lawrence Friedman):《美国法导论》,杨佳陵译,商周出版,2004年初版,140港币。
维瑟(Rudolf Welser):《法律也疯狂》,林宏宇、赵昌来译,商周出版,2004年初版,80港币。
罗沛然:《一株活树》,明报出版社,2005年初版,法律随笔集,作者赠送。
其他
戴晴:《我的四个父亲》,明报出版社,1995年初版,25港币。
欧威尔:《动物农庄》,李立玮译,晨星,2002年版,爱藏本,40港币。
2006年5月21日
(本文摘自《逍遥法外》 贺卫方 /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2013)
内容简介
《逍遥法外》是着名学者贺卫方先生的最新人文类随笔着作。在本书中,除了作者本行——法律——之外,作者或从身边小事写起,或从学术中来,或从读书中来,或从社会历史中来,信手所至,古道热肠,涉笔成趣。与《退步集》、《常识》等文化类文集类似,本书亦为中国当下优秀的人文社科类作品。
作者简介
贺卫方,1960年7月生,山东省牟平县人。法学学士(西南政法大学,1982),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1985),曾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1985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主持《比较法研究》季刊编辑工作。1995年调至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国内多所大学名誉或兼职教授。
凤凰读书 2014-07-14 19:21:3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