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梅花三弄》欣赏----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琴曲《欸乃》,最早见于明代汪芝的《西麓堂琴统》(1549),是一首明代以前的优秀琴曲。《欸乃》,历来对其曲意的解释都是依据唐人柳宗元的诗《渔翁》: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是作者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时的作品。他在着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里说:“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歌声飘荡之处,山青水绿,简直是与尘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诗写“渔翁”,他放舟中流,一声“欸乃”,其悠闲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而放眼一看,山青水绿,悦目怡神,心物交感,融合无间,达到了《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说的“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表达的是一种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若取《永州八记》与此诗同读,必能相互印证,加深领悟。

欸乃,一般对其理解为渔家号子声,或者是桨橹之声。唐时湘中棹歌即有《欸乃曲》,唐人元结《欸乃曲》云:“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磋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再如唐人元稹《欸乃曲》:“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疑音。”明人周诞评论此诗说:“烟雨晦冥,猿吟朝暮,此际欺乃时发,静而听之自有无穷之思。谁谓山讴野唱,非清庙明堂之响,不足以娱耳也。”

唐以后,以诗、画表现浪花片片、桨橹欸乃之情之景无数。如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初在五曲隐屏峰下的平林创建武夷精舍。筹建时就是寄居在渡头“金谷洞”内的,至四月屋宇建成才迁出。“金谷洞”实际上只是一个深邃的峡谷,两旁壁立的岩峦就是曦真岩和金谷岩。这里环境清幽,朱熹时常在此流连,诵文吟诗,对这一胜处给予极高的评价,以致一直萦绕在怀,至老不忘。他的长诗《九曲棹歌》云:“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宋人黄庭坚也写有《欸乃歌二章戏王稚川》:“花上盈盈人不归,枣下纂纂实已垂。腊雪在时听马嘶,长安城中花片飞”, “从师学道鱼千里,盖世成功黍一炊。日日倚门人不见,看尽林乌反哺儿。”

因此,听渔家之桨橹欸乃之声,成为文人生活之情趣。在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随处可见山水云雨、风花雪月、鸟兽虫鱼、香草美人、琴棋书画、园林建筑、读书着书、谈禅交游、饮酒赏玩等等字眼,所谈最多的也是这方面内容。

在“谈声”中也说到桨橹欸乃之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以前每每读到《幽梦影》里的这些话,心灵便领略到一种旷世绝尘的美妙,仿佛置身于那不加雕琢的风花雪月的自然天籁中,物我交融,也真切感受到了琴棋书画,欸乃声声的淡雅韵致,悠闲自在……

由此可见,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乐的形式表现这样一种隐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渔歌欸乃声中的山水,无不是一种止泊身心的桃花源式的所在。将其理解为劳动人民之纤夫号子之声,则似有不妥。诚如清人赵翼的《阳湖晚归》所写:

                                            《阳湖晚归》赵翼
                                     诗情澄水空无滓,心事闲云淡不飞。
                                     最喜渔歌声欸乃,扣舷一路送人归。


诗写了作者在清空无滓的世界中最深有感触的满足。那悠悠渔歌声中渐渐远去的一叶扁舟,只留下永恒的月光在水面闪烁。其诗其景,和琴曲《欸乃》表达的意境,是有相通之处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欸乃”两字的读音,琴人大都读成“袄霭”(ǎo,ǎi)。由于一般对“欸乃”的理解为渔家号子声,或者是桨橹之声。它本是一个象声词,故原来无定字,刘言史诗作“暖乃”、刘蜕诗作“霭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云“榜人歌,声流喝,水虫骇,波鸿沸”。“榜人”,船夫。“流”,流畅悦耳。“喝”,王先谦《汉书补注》:“‘喝’读若‘暖’,所谓‘暖乃’之声即掉歌也。‘暖乃’与‘欺乃’同……激楚含哀矣。”郭璞曰:“言悲嘶也。”指歌声抑扬而多悲凉之音。

“欸乃”两字大多读成“袄霭”,始自宋人。北宋黄庭坚以柳诗集注云一本作“袄霭”,遂读欸为袄,后来多读作ao第三声。可见,从宋朝开始,人们就将其读成ǎo、ǎi了。

其实,对于欸乃的读法,古人也颇多争议。如宋人孙奕《示儿编》、程大昌《演繁露》,元人陈栎《勤有堂随录》,明人杨慎的《丹铅余录》等书中,均有述及。琴人对欸乃读法,乃是按古代惯常的读法而将其读成“袄霭”的

 

 


青青柳岸 2014-07-07 14:04:53

[新一篇] 古琴曲《梅花三弄》欣賞----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

[舊一篇]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